债券和信托都属于企业资产,企业已经丧失法律效应了,那企业主体下的资产也同时解除。从法律上不分先后。操做时也是随机排序,没有固定的标准。
2. 根据融资顺序理论,公司应遵循怎样的融资顺序,为什么
根据融资偏好次序理论,公司融资的手段按照优先顺序应该是内源性融资,低风险债券融资,优先股融资,普通股融资。
根据这种理论,管理者对融资的方式是有偏好的,管理者首先会选择内部融资的方式,即用本公司的留存收益,一个原因是它避免了外部融资可能会产生资金的稀缺性问题,另外,使用公司内部的留存收益不会产生筹资成本,管理者还可以确定一个与长期投资机会相匹配的目标股息支付率,从而避免股息突然变动对公司的不利影响;当公司的现金流不足以投资于公司希望的投资机会,而“粘性”的股息政策又排除了削减股息的可能,必须进行外部融资,管理者首先会选择低风险的债券,因为债券对公司的管理干预较少,筹资成本也会小于其他类型的外部融资方式;其次,管理者会选择优先股,因为优先股具有一些债券的特征;再次是各种混合证券,如可转换债券;最后才是发行普通股票,不仅因为股票的拥有者对公司的干预在所有融资方式中是最强的,而且筹资成本比其他融资方式都高。
3. 信用债券 次级债券 收益债券 垃圾债券 按其收益和支付顺序排列
首先这几种债券不是同一个分类。收益债券是指规定无论利息的支付或是本金的偿还均只能自债券发行公司的所得或利润中拔出的公司债券。高收益债券也称为垃圾债券。信用债券中包含次级信用债券。各种证券的求偿权优先顺序为:一般债务 >次级债务> 优先股 > 普通股。
先理解好这四个名词的意义是必要的。如果你非要用他们排序:
按收益高低分类:信用债券、收益债券、次级债券、垃圾债券
按偿付顺序先后:信用债券、收益债券、垃圾债券、次级债券
4. 在清偿顺序上仅优先于银行股权资本的债券是
次级债券。
次级债券里的“次级”仅指其求偿权“次级”,并不代表其信用等级一定“次级”;各种证券的求偿权优先顺序为一般债务 >次级债务> 优先股 > 普通股,求偿权优先级越高的证券,风险越低,期望收益也越低,反之亦然。
机构往往基于自身情况,根据CAPM模型按一定比例配置资产,以均衡自身承担的风险和获取的收益。
(4)该企业的债券和优先顺序扩展阅读:
次级债券的发行主体在国内主要是各大商业银行,发行资金用于补充资本充足率。由于包括增发和定向增发在内的股权融资方案,在制度上有相对较为严格的要求,商业银行往往不能在急需资本的特定时间恰好完全满足增发的条件;
而资本充足率一旦不能满足巴塞尔协议(Basel Accord)的要求,商业银行的业务扩张将受到制度的极大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作为一种较为简便的补充资本金的手段(承销成本也更低),开始越来越频繁地为银行所采用。
5. 中国哪部法律明确说明了正常营业的企业债权,优先股权,普通股权的优先级别
《企业破产法》。
顺序是这样的。优先股权,普通股权,债权。
关于具体债务跟股权:
债权银行第一优先
其次偿还国税、地方税
复次偿还有担保债务
复次偿还无担保债务
复次偿还清算破产费用
复次偿还优先股股东
复次偿还普通股股东
总的方面是:
工资福利、税收、贷款、债务
看这里会更具体:http://ke..com/view/840248.html?tp=0_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