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证券市场 » 旧中国债券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旧中国债券

发布时间: 2021-06-11 02:21:36

⑴ 美国为什么不能通过印制美元来偿还欠中国的国债

问题1:回答:发行美国国债的机构,是美国联邦政府。而有权利印制美元的机构,是美国的央行,也就是联储。根据美国法律,联储是一个独立机构,并不是联邦政府的下属,或者组成机构。因而,在法律上,美国联邦政府无法命令联储印制美元。这就引出下一个问题--问题2:为什么美国法律规定联储是独立机构,而不受政府的管辖?回答:归根结底,这个设计是为了避免政府通过滥发钞票来掠夺民众,从而引发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如果政府需要借钱,就必须到公开的债务市场,通过发行债券向民间借债。买债券的一方,包括联储,即成为联邦政府的债权人。有的国家,和美国一些州,在宪法中规定,其政府每年收支必须平衡。也就是说,不能欠隔年债。美国联邦政府没有这个法律限制,但是,联邦政府的债务是有法定上限的。要增加债务上限,必须通过国会批准。这个设计,愿意是为了防止政府掠夺人民。但是同时,它也很大程度地增强了债权人,包括中国,对美国政府债务的信心。因为大家知道,这个政府不能随意借债,不能随意滥发货币来逃避债务。问题3:那为什么联储不印制美元,来偿还欠中国的国债?回答:联储的首要任务,是防止通货膨胀。无限制地引发美金,会引发通货膨胀,导致人民手中的美元贬值。另外,美元大量增发会导致美国政府的其他债权人对美元失去信心,从而抛售美元。但是,联储的另一个任务,是保障经济和就业。因而,联储会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发行美金,在公开债务市场上购买美国国债,给整个经济体系注入资金,从而刺激经济。今年来的所谓量化宽松(QE, QE2),就是这个过程。联储的这两个任务之间,是有内在逻辑矛盾的。要完全避免通货膨胀,最好的办法就是完全不发行新货币。然而这样,在经济萎靡的时候必然导致资金和信用链中断。另一方面,用发行货币,或者说增加流动性,来刺激经济,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问题4:为什么中国买美国国债?回答:中国官方手里有大量美金。数额如此绝大的美金,必须投资于低风险资产。当今世界的金融市场,美国国债被普遍认为是“零风险”资产。问题5: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美金?回答:中国通过外汇顺差积累了大量美金。这些美金,和其他投资型外资(FDI,和所谓热钱)通过中国的强制结汇制度,最终流到中国的央行,中国人民银行。问题6:为什么美国国债是所谓“零风险”资产?回答:一句话的回答,就是这是美国国力的体现。所谓国力,包括美国巨大的市场,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超级大国的军事实力。另一方面,也包括其法律和制度体系。比如,联储和政府分离的制度,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政府滥发货币的可能,约束了政府开支,也增强了投资者,包括中国外汇管理局,对美国国债的信心。问题7:美国国债真的是“零风险”资产吗?回答: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第一,美国政府破产的可能性接近于零。美国政府可以通过新债换旧债,发行新国债,换回美金,来偿还旧国债。这一方面的主要风险是美国国内政治风险,因为联邦政府增发国债必须通过国会批准。而去年共和党表现出了强烈的限制增发国债的政治意愿,导致标普给美国国债降级。然而,最终共和党做了让步。从长远看,美国国内政治最终会让步于国际债务和国家利益的压力。因而,这一方面的风险极小。换句话说,美国不但肯定会,而且已经,用印钞票来还国债了。第二,从长远看,美国最终必然通过增加政府债务上限,联储增发美金来偿还债务。这就会导致通货膨胀,美金贬值,使债权人手中的国债名义面值不变,而实际价值减少。这个风险不但相当大,而且是必然。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就是通过这个途径,用“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对美元升值。总之,美国国债的风险,并不来源于美国联邦政府破产,而来源于美元的长期贬值预期。问题8:OK,所以中国大量对美国出口,必定积攒大量美金。而积攒大量美金,必然购买大量美国国债。而大量美国国债最终必然导致美金增发,美元贬值,那么中国为什么还要大量对美国出口?回答:安置就业。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对于国内消费水平而言,相对过剩,因而需要用出口来保障就业。如果要出口,当然是出口给风险最低,消费能力最大的市场。谁也不愿意卖一大堆东西给伊拉克,换回一对回头就报销的伊拉克第纳尔。问题9:美国既然知道会欠中国很多钱,为什么还从中国进口?回答:市场经济。中国的低成本,带来产品的低价格。美国消费者和其他国家消费者一样,购物会选择便宜的。问题10:美国长久这样欠钱下去,会不会出现希腊式的局面?回答:不会。希腊不能自己发行欧元,而美国可以自己发行美金。希腊问题的根本矛盾,是财政主权和货币主权的分离。美国不存在这个矛盾。问题11:中国到底持有美国多少国债?回答: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占美国联邦政府总债务的大约8%。美国国债的大部分,由美国国内债权人持有,包括社保基金,美国财政部(是的,它自己借自己的钱,出于金融目的),投资机构,企业,以及个人。问题12:这事最终的结局会是什么?回答:除非出现战争,动乱等局面,中国将继续对美国大量出口,同时国内消费会持续增长。最终,由于国内消费增长,生产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中国与美国进出口持平。同时,美元会长期对人民币相对贬值。为平衡政府开支和缩减债务,美国政府将增加税收,和削减公共开支,主要是社会福利。总之,两国的生产和消费将出于相对平衡的水平。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必然。

⑵ 美国让中国偿还1万亿美元清朝债券,这种做法合理合法吗

美国让中国偿还1万亿美元清朝债券,这样的做法是不合理的,也不合法的。套用一句流行语来说“大清都亡了”,这都已经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了,美国人现在搞这套就属于纯粹的胡闹。

而且清朝欠他们的钱应该去找清朝政府要,要钱也是需要讲究规则的。特朗普对于此事也没有明确表态,也就是说这只是民间私人行为,官方和司法都并不支持他们的控告。

总而言之,这种不合理也不合法的行为,是属于个别美国人的私人意志,对于我们并没有多少影响,如今新中国已经站起来了,可以挺起腰杆做事,我们对此不必有过大的反应。

⑶ 我们国家(中国)有多少国债为什么会有国债最大的债权国是哪个国家

我国的国债也像美国的国债一样出售吗?为什么要出售?
截止到2007底,中国国债余额为.53亿元。 国债本质是就是中央政府向老百姓借钱发展经济,并通过国债到期还本付息的方式向老百姓支付投资回报。 中央政府通过向广大老百姓借钱,集中财力搞一些战略性和规模型的投资,并任用专家来进行管理和经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国债到期后向老百姓还本付息。 中国的国债不向国外机构出售,购买国债的主体是国内的广大居民。
国债是国家为了经济建设所发行的。其原因是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因为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政府不能盲目的发行货币,如果大量发行货币的话会造成本币贬值,购买力下降,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国家就用国债来扩大货币的供给。国债的发行不是无中生有的,是用未来的钱来保证今天的建设,这样就解决了流动性以及通货膨胀的问题。
发行国债大致有以下几种目的: 1、在战争时期为筹措军费而发行战争国债。在战争时期军费支出额巨大,在没有其他筹资办法的情况下,即通过发行战争国债筹集资金。发行战争国债是各国政府在战时通用的方式,也是国债的最先起源。 2、为平衡国家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赤字国债。一般来讲,事实上债券收益率。平衡财政收支可以采用增加税收、增发通货或发行国债的办法。以上三种办法比较,增加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作法,固然是一种好办法但是增加税收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税赋过重,超过了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将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并会影响今后的税收。增发通货是最方便的作法,但是此种办法是最不可取的,因为用增发通货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对经济的影响最为剧烈。在增税有困难,又不能增发通货的情况下,采用发行国债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还是一项可行的措施。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可以吸收单位和个人的闲置资金,帮助国家渡过财政困难时期。但是赤字国债的发行量一定要适度,否则也会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 3、国家为筹集建设资金而发行建设国债。国家要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此需要大量的中长期资金,通过发行中长期国债,可以将一部分短期资金转化为中长期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的大型项目,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4、为偿还到期国债而发行借换国债。在偿债的高峰期,为了解决偿债的资金来源问题,国家通过发行借换国债,用以偿还到期的旧债,“这样可以减轻和分散国家的还债负担。 最大的债权国是哪个国家? 我想是冰岛吧~~~~~
自量来源:http://law.shang.com/a/falvzhuanti/redianfalvshisi/zhaiquan/2012/0218/196930.html

⑷ 有一张中华民国国债卷,1933年5亿美金的存入凭证,5亿是黄金珠宝等折合的金额。怎么鉴定。

不用鉴定了,假的
80-90年代大名鼎鼎的系列诈骗案就是经常用这个道具
当时一年的财政结余都没这么多

⑸ 中国为何没有债券私募

中国私募虽然也没发展多少年,却基本都能找到与国外这些主要流派相应的代表人物,然而,有一个流派我至今在中国也没找到对上号的,那就是债券派私募。 在20 世纪90 年代,正值美国对冲基金的蓬勃发展期,有个经典人物出现了。这个人叫约翰·梅里韦瑟(JohnMeriwether),他在1994 年2 月创立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他还将8个所罗门公司的智囊人物带入他的公司。 对华尔街公司熟悉的人都知道,所罗门公司是华尔街最大的债券经纪商,也是华尔街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而这个梅里韦瑟同时也曾是所罗门兄弟债券套利部门的创办人。 这群人就搬到了格林威治镇汽船路上班,每天带着鱼竿,休闲时还可以钓鱼。 梅里韦瑟公司就开创了一种新的对冲策略债券型策略。他们会在买入一只债券的同时,再卖空一只类似的债券,因为相信第一只债券的现金流将更有前景。将资本市场对冲,债券往往比股票更有效。 他们还交易新发行的国债,因为新债换手率高。看重这种流动性的交易员愿意为此支付比发行时间稍微久一些、换手率低一些的旧债高的溢价。但在债券的存续期内,这个溢价会消失,一个30 年期债券和一个29.5 年期债券在它们的到期日付的款必定会趋于一致。梅里韦瑟做的,就是简单地出售被高估的新债券,买进便宜的、发行久的债券,然后耐心地等待不可避免的价格衔接。 除此之外,西方还有个称作债券之王的高手,叫做比尔·格罗斯(Bill Gross),也是全球最大债券基金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掌门人。他对债券研究几乎痴迷,他通过一系列数学公式,将债券收益最大化。当美联储把利率调高一个百分点,一只5 年期的债券售价会下跌4%,而一只30年期的债券售价将下跌12%。所有,买长期债券会比较划算。他管理的债券基金连续5 年跑赢99%的债券基金。最近一次成名之战,是格罗斯发现房地产市场有很大问题,2005 年时,他就建议客户购买按揭债券的CDS(信用违约掉期)保护,由此,格罗斯做空次贷债券产品的带头人。 然而,我发现,就朝阳永续统计的2011 年上半年的私募业绩来看,503 只非结构化私募上半年的平均涨幅是-5.69%,结构化私募的平均涨幅是-4.13%,而券商中的债券型基金产品是-0.82%,上证国债指数更是正值1.80%。这也就意味着,在下跌或震荡市,债券型产品的表现,未必逊色于股票产品。更何况,债券型私募可以通过一些量化的方式,获得更可观的收益。 就好像2008 年名震江湖的约翰·保尔森,人家原先做的是并购套利,事实上最后让他大有斩获的也是债券相关衍生品。况且,美国的债券市场品种丰富。而我国债券产品的利率结构和期限结构还不够多样化和市场化。 这恐怕是现在债券私募没有涌出的一个很大原因。不过,今年以来,不管是可分离债,还是国债,以及地方债市场,都涌现了新的契机。 近期我在与国内私募交流时,博弘数君投资刘宏提到,高收益债大有可为,他正在考虑创设相关产品,他从债券市场的波动中看到了机会。 或许,在这个全球经济还没彻底复苏,债券需求旺盛,政府正大力开拓债券品种的背景下,中国债券私募不知不觉走到了一展宏图的台阶上。

⑹ 中华民国36年100美元国债卷去台湾还能兑换吗

可以去美国兑换,在那边找个好点的金融律师,我亲戚之前也是有一张1928年的100万美国债券,在中国没地方可兑,而且中国都不一定能鉴定出它的真假。但我亲戚坚定那是真的,因为他爷爷的爸爸曾经就是国民党军官。一直把这债券遗留下来了,后来在美国兑换成功了,具体兑换多少去我不知道,应该是相当一大笔钱。我记得当时那亲戚给力我们家20万人民币,也给了他每个直系亲戚很多钱。。。。总之,只要你那是真的,就值钱,要看找谁兑换。自古以来,欠债还钱,既然债券是真的,美国就不可能赖账,,,,

⑺ 怎么投资国债呢

无记名式国债的购买、凭证式国债的购买、记账式国债的购买三种形式来投资国债。

购买方式:

  1. 无记名式国债的购买对象主要是各种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投资者可在发行期内到销售无记名式国债的各大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和证券机构的各个网点,持款填单购买。

  2. 凭证式国债主要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其发售和兑付是通过各大银行的储蓄网点、邮政储蓄部门的网点以及财政部门的国债服务部办理。

  3. 购买记账式国债可以到证券公司和试点商业银行柜台买卖。试点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在全国已经开通国债柜台交易系统的分支机构。

发行目的:

  1. 筹措军费,在战争时期军费支出额巨大,在没有其他筹资办法的情况下,即通过发行战争国债筹集资金。

  2. 平衡财政收支,一般来讲,平衡财政收支可以采用增加税收、增发通货或发行国债的办法。

  3. 筹集建设资金,国家要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此需要大量的中长期资金,通过发行中长期国债,可以将一部分短期资金转化为中长期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的大型项目,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4. 借换国债是为偿还到期国债而发行,在偿债的高峰期,为了解决偿债的资金来源问题,国家通过发行借换国债,用以偿还到期的旧债,这样可以减轻和分散国家的还债负担。

⑻ 人民银行 历史利率变迁

答:中央银行作为一国的中心金融机构,代表国家制订(或参与制订)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统一管理全国的银行和其他非银行机构,是代表国家进行金融控制与金融管理的特殊金融机构,是现代经济与金融体系中的“信用制度枢纽”。因此,本文试图从经济史学科独特的历史视角,运用历史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1948—1998年我国中央银行的制度变迁进行回顾,探讨制度发展的特点和原因,以期有助于中国中央银行历史研究的全面展开,并为完善当代中国中央银行的模式提供历史借鉴。
本文在构思上,按照中央银行是否是“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基本职能将建国后的中央银行史划分为比较大的三个阶段:1、中央银行变迁的初始阶段(1948—1978);2、过渡的中央银行体制时期(1979—1992); 3、逐步完善的中央银行体制(1993—1998)。在对每个阶段进行分析时,为保证各个阶段分析连续性和可比性,本文集中地抽取了中央银行体制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横断面进行重点分析。比如:中央银行剥离其蕴涵的商业银行职能的程度;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手段;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的调控目标,通过这种横的分析和纵的不同阶段联系,希望能够集中反映不同阶段中央银行体制的演变特点,为结论部分从整个历史的视角来把握中央银行的变迁特点作出铺垫,在最后本文还对中央银行体制在变迁过程中的某些行为选择进行了反思。

⑼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发行的债券

我国首次发行的债券,是1894年清政府为支付甲午战争军费的需要,由户部向官商巨贾发行的,当时称作“息借商款”,发行总额为白银l l00多万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交付赔款,又发行了公债,总额为白银1亿两(当时称“昭信股票”)。
自清政府开始发行公债以后,旧中国历届政府为维持财政平衡、都发行了大量公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以及蒋介石政府先后发行了数十种债券。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曾于1950年1月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实际发行额折合人民币为2.6亿元,该债券于1956年11月30日全部还清本息。1954年,我国又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到1958年共发行5次,累计发行39.35亿元,至1968年全部偿清。此后20余年内,我国未再发行任何债券,处于一个“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特殊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转向了经济建设。1981年1月16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理》,财政部为平衡财政预算,开始发行国库券,对象是企业、政府机关、团体,部队、事业单位和个人。截止1997年,连续发行了17年。
1987年,为促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型项目筹集中长期建设资金,我国发行了3年期的重点建设债券,发行对象是地方政府、地方企业、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发行总额为55亿元。1988年,为支持国家重点建设,我国发行了2年期国家建设债券,发行对象为城乡居民、基金会组织、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发行额为8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