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证券市场 » 南山债券违约事件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南山债券违约事件

发布时间: 2021-06-10 20:55:06

❶ 简要分析当前债市违约接连爆发的原因

(一)产能过剩唱主角
从行业来看,现有信用违约事件多发生在化工、机械设备等强周期且产能过剩的行业。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这些行业往往出现开工率低、收入下滑、经营亏损的局面。如果再遇上银行收缩信贷、政府政策调整,这些行业原本资金占用率就很高,此时就很容易发生资金错配和现金流断裂,进而演变成债务连锁违约问题。
公募中的超日太阳、华锐风电,私募中的中森通浩,起初都是由于产能过剩而导致信用风险蔓延和释放。

(二)私募债违约“常态化”
从现有统计数据来看,信用违约事件仍是主要爆发在私募债中,且最终构成实质性违约的也主要分布在私募债中。私募债的发行主体多是民营中小企业,往往规模比较小,信用资质比较差,风险管理能力和承受能力都比较差。在出现资金紧张和兑付危机时,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支援也比较有限。此外,有的中小企业为了能顺利发债,不排除信息披露不全面、甚至故意造假的情况。
鉴于2015年私募债到期量的增多,上述私募债违约事件并非结束而是开始,未来私募债违约或将呈现出“常态化”的特征。
(三)担而不保屡屡发生
由于民营中小企业资质不足,普遍需要通过担保进行增信,担保人多为当地城投企业和第三方担保公司。迄今为止涉及担保代偿的信用违约事件中,很多担保方不履行代偿责任,“担而不保”的现象十分普遍。
许多地方融资平台资金周转压力同样较大,在债务兑付危机出现之后并没有“兜底”。例如12东飞01,12蒙恒达,其担保方均拒绝代偿;12津天联的担保方,同样是政策性担保公司,但自身难保。此外,中海信达多次拒绝担保的几只违约私募债——13华珠债、12蓝博01、12致富债。像这类担保方,其担保意愿和能力都值得怀疑。
三、结论
2014年以来,债券违约事件时有发生,但公募债实质性违约尚未形成,ST湘鄂债违约之后,或将促进债券市场规范化、市场化的转型。未来债券的信用违约风险将会逐步释放。信用违约事件仍将集中在机械、化工、房地产等强周期行业和私募债上,需要关注担保公司的违规担保和过度担保行为。

❷ 东北特钢债券违约 最后怎么处理的

在东北特钢债券违约事件出现之前,一直国企债券存在着刚性兑付的问题,即企业还不起的话有政府兜底。
但当东北特钢出现债券违约时,政府为了敲碎刚性兑付这一潜规定,没有为东北特钢的债务问题负责。最终以东北特钢债务重组结束。

❸ 沪深交易所债券会违约吗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张沪深交易所的债券发生违约的案例。
但是并不代表他们都没有违约风险,否则也不会有收益率的差异。
一般到期收益率相对其他同期债券更高的债券违约风险更高。
只不过债券的风险要比股票小得多得多的多。

❹ 面对债券违约有哪些防治措施

违约常态化时代已经开启,从债券违约数量来看,历年出现违约的债券品种中,私募债出现32支违约债券,一般中期票据出现27支债券违约,定向工具出现25支违约债券。从债券违约的金额来看,一般中期票据以322.97亿元的违约金额排在第一位,且分年度动态来看,一般中期票据违约金额上榜首的概率也较高,因而我们认为一般中期票据是主要的违约品种。违约一般中期票据的发行主体多为煤炭、钢铁、重工等大型企业。
其实列举这么多只是为了更好的让投资者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同时规避一些风险,不过蒙格斯的《中国债券违约调查报告》里面已经整理的很清楚,可以直接用来借鉴。

❺ 如何看待国海证券债券违约事件

债券代持是指在银行间市场通过不转移实质所有权的交易,而请他人代其持有债券的业务。从具体操作上看,债券持有方通过银行间交易与代持方达成口头协议,约定将标的债券以一定的价格转让给代持方,经过一定期间再以事先约定的价格由债券持有方赎

❻ 如何看待债券违约事件

债券违约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正常市场现象,本质是信用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蒙格斯在债券违约这块调查研究比较深入,分析透彻,有兴趣想深入了解债券违约的可以去看看蒙格斯发布的调查报告。谢谢您能采纳我的回答,有不明白的随时提问

❼ 是什么导致了首起国内公募债务违约恶性事件的发生

是盲目扩张导致了首起国内公募债务违约恶性事件的发生。

首起国内公募债务违约恶性事件的主角便是昔日的超日太阳公司,这是一家上市公司,在2010年11月——光伏产业登峰造极的时候,登上A股,成为唯一一家主板上市的光伏企业。

上市对企业来说,或许是件好事。但如果疯狂而不知节制,那就会变成“毒药”。

募集23亿元资金后的超日,冒险进入不熟悉的LED、水处理、炼油等项目,同时还大肆进军海外电站等项目。让其董事长倪开禄没有预料到的是,此时的光伏市场遭遇“寒流”,疯狂的扩张造成了严重产能过剩。2011年,遭遇欧美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诉讼,光伏企业处境更为艰难,随后的补贴下调使得光伏产业的“寒冬”真正到来。

为自己购买防弹加长奔驰,为公司高管建“超日半岛”别墅群的倪开禄,怎么也想不到会有资不抵债的这一天。

资金的魔力就像吸毒,一旦陷进去就是万丈深渊。国人一贯追求“做大做强”的思维习惯也让超日难以自拔。据说当时光伏业内最流行的说法是“Swanson定律”———规模每扩大一倍,成本下降20%。

在上市仅仅不到半年后的2011年,跨国界、跨行业扩张的超日就申请发行公司债,规模10亿元,债券票面利率为8.98%,存续期限为5年,是为“11超日债”。彼时,行业龙头无锡尚德和江西赛维已深陷危机不能自拔。然而,在9%高利率的诱惑下,虽然超日公司盈利面已出问题,“11超日债”依然获得投资者追捧。

埋在债券市场的那颗信用违约“炸弹”,终于还是被超日公司引爆。2014年3月,“11超日债”本期利息8980万元已无法按期全额支付,超日公告说,只能支付400万元——这还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3月4日,上海超日不得不宣布违约。“11超日债”打破了中国债券市场零风险的记录,成为中国债市第一个违约案例被载入了金融史。此前,许多人认为公司债和国家债一样安全。

超日沉浮,令人唏嘘,这家上市还不到4年的公司就濒临破产。当时,就有学者分析说,超日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腾飞”的时候,企业还远未达到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健全,这才导致一连串的重大决策失误。

❽ 债券违约时有发生,证券机构在此扮演什么角色

企业债券作为重要的融资手段,在经济发展、特别是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当一部分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缓解了资金紧张的矛盾,也降低了融资成本,继而让企业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取得了更好的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却出现了债券违约现象,不仅让投资者备感恐慌,也让企业形象受到了极大影响。尤其是那些连续出现债券违约的企业,更是让市场产生了恐慌情绪,投资者认购债券的热情也出现了减弱现象。

客观地讲,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可能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出现债券违约的问题,也没有一家企业不想兑现到期债务。然而,现实又似乎十分残酷,承诺的事,却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兑现,而是出现了违约。纵然有再充足的理由,违约产生的影响都不可能是正面的,都会对市场和投资者带来心理冲击和影响,对企业的市场形象产生伤害。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防范企业债券违约呢?对已经出现的债券违约问题,又将如何解决才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呢?笔者认为,构架良好的诚信体系,是解决债券违约问题最重要面紧迫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