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证券市场 » 债券投资减值的反冲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债券投资减值的反冲

发布时间: 2021-06-01 04:57:45

A. 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中,属于一经计提不得转回的有

一、存货减值:可以转回,如果已经计提减值的产品已经销售,要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减值。

二、固定资产:不可以转回。

三、无形资产:不可以转回。

四、投资性房地产:

1、成本计量不可以转回。

2、公允价值计量不计提减值。

五、金融资产:

1、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

2、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以转回。

3、应收账款和贷款可以转回。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以转回。(如果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权益工具不是通过损益转回)

六、长期股权投资:不可以转回。

七、递延所得税资产:可以转回(要符合一定的条件)

(1)债券投资减值的反冲扩展阅读:

对资产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其分别是:对应收帐款和其他应收款等应收款项计提的坏帐准备;对股票、债券等短期投资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对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等长期投资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对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等存货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对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的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除了货币资金、应收票据、预付帐款、长期待摊费用等外的资产均计提了相应的减值准备。

B. 债券投资被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的减值转回问题

我确实也没找到可靠的依据,我也想弄明白,目前我的理解是减值转回需要增加,因为可供出售债务工具是通过损益转回,对于是否影响摊余成本的标准不是楼上那位所说的看可供出售-公允价值变动,而是看分录的对方科目,即资本公积还是资产减值损失。这里依据我还是有一个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减值损失转回的上限有一条是不能超过假设未计提减值损失摊余成本计算到当日的金额,也就是说摊余成本的恢复不能超过原来。

C. 其他债权投资公允下降和减值为什么其他综合收益一个在借方一个在贷方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所产生的所有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或利得和汇兑损益之外)这句话并不是说预计的减值损失不计入其它综合收益,而是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包括减值和汇兑损益的价值变动计入其它综合收益,在预期减值时,预计减值金额还是要计入其它综合收益的

D. 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债券后期可以转回吗

一、流动资产的减值损失可以转回,非流动资产减值除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属于债券投资的部分)外一律不得转回。
二、以下为非特殊行业的减值准备
流动资产有
存货跌价准备(可)
坏账准备(可)
非流动资产有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可)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可)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不可)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按成本模式计量(不可)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可)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不可)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不可)
商誉减值准备(不可)
所有资产处置时对减值准备备抵科目的处理办法是一样的,所谓可以转回是指在资产处置前当发生原计提的减值现象不再存在,应在当期转回。
三、总结可转的几条规律
1、流动性强
2、有活跃的交易市场
3、可收回金额可靠计量
4、审计容易追踪
5、综合以上,企业操纵利润的机会变小

E.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权益工具投资减值转回问题(有例题)

已确认减值损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时有两种做法:

可供出售债务工具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产减值损失

可供出售权益工具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债券投资与权益投资的减值转回不同处理,可以这样支理解的,我们知道,虽然二者都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对其进行后续计量的,但是我们很显然知道,以债券为投资工具的公允价值的变动额是很小额度,而权益工具则就不同了,很可以其变动却是很巨大的,所以这就为企业从中利用这个公允价值的巨大变动额,甚至很有可能用人为的手段来制造该金融资产的减值,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所以为了堵塞这个人为因素的可能性,会计准则就规定了权益工具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减值是不得通过损益转回的。这就是其中的原因!

第3个分录,价格变到6元时,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把之前计入到资本公积的临时性损失和截止到9月30号的公允价值变动一并转到资产减值损失。

对于4,题目中投资者买的是股票,所以不得从资产减值损失中转回,3,4分录是正确的。

F. 其他债权投资确认减值损失后卖出,要做相反分录冲回减值准备吗

其他债权投资减值是贷方是其他综合收益-减值准备。
卖出时,反向转入投资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产生的其他综合收益也一样

G.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分录

与以往以历史成本计价明显不同的是,新准则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要求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费用应计入初始入账金额,取得时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或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确认。
1.股票投资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和交易费用之和)
应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贷:银行存款等
2.债券投资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面值)
——利息调整(有可能在贷方)
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等。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作为投资收益核算。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并非如交易性金融资产那样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所有者权益。同时,对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若有客观证据表明其确实发生减值的,要计提减值准备,并且在合理情况下,其简直是可以转回的。
1.股票投资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其他综合收益(如果公允价值下降,则是相反的分录)
2.债券投资(首先计算摊余成本,然后再调整到公允价值)
借:应收利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也可能在贷方)
贷:投资收益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其他综合收益(如果公允价值下降,则是相反的分录)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
1.收到的金额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金额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等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
投资收益(卖亏了,在借方)
2.将“其他综合收益”转入“投资收益”。
借:其他综合收益(有可能在贷方)
贷:投资收益。
这里要说明一下,因为“其他综合收益”是权益类科目,所以实务中转入到“投资收益”是会影响损益的金额的。
在旧的准则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是分情况处理的:损失的计入当期损益;收益的则不做处理。而新的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变动,无论是损失还是收益都计入所有者权益,更加符合了会计准则中真实性原则。这一点财务小伙伴们一定要谨慎处理。

H. 我想问一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投资)在发生减值损失后价值又回

那你要确认这是权益性的还是债券性的,债券性的要像你说的当前公允价值与当前摊余成本的差额,如果是权益性的就不存在摊余成本的问题。也就是按照前者当前公允价值与当前账面价值的差额。满意给个最佳。

I.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损失转回怎么确定

一、1、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价值 2、以后又得以恢复的,应当3、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予以转回。4、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举例:2012年1月1日,甲公司购入C公司债券账面价值200万元。2013年12月31日,有客观证据表明C公司发生了严重财务困难,假定甲公司对债券投资确定的减值损失为76.6 万元;2015年12月31日,有客观证据表明C公司债券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假定甲公司确定的应恢复的金额为70万元。甲公司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金额以万元表示)

① 2013年12月31日,确认C公司债券投资的减值损失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C公司债券 76.6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C公司债券 76.6

② 2015年12月31日,确认C公司债券投资减值损失的转回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C公司债券70

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C公司债券 70

J. 如何计提长期债权投资减值准备

长期投资减值是指长期投资未来可收回的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所发生的损失,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时,应当计提减值准备。以后年度在卖出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债券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部分出售时,按该债券的总平均成本确定出售部分的成本,按相应比例结转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以020005为例,该券市价持续2年低于账面价值(2002年12月31日收盘价98.49元,2003年12月15日成交价为72元),这种情况表明该券存在减值迹象,售出则会出现形成投资亏损,而该券的期限尚有28年之多,符合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条件。若12月31日价格仍为72元,那么根据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则应提取28元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则冲减当年利润28元。计提减值准备是符合会计准则的行为,但对于计提减值准备这一职业判断仍应谨慎。对于如此巨额的减值准备,如果2004年020005的价值迅速恢复,过度计提则会有故意隐藏利润多计提秘密准备之嫌。因此,对于减值准备的计提,应有充足的根据,并满足权责发生制、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
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长期投资减值均为暂时性减值,众多高信誉度的债券到期均能按百元面值得以兑付。但投资准则规定,无论是暂时性还是永久性价值减损,均应将其减值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如何确认长期债券投资账面价值的下跌,以及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和计提多少减值准备,成为一个难以量化而且争议较多的问题。
由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同买同卖行为,有些债券有合理的市价,有些债券则无市价,只能根据一些迹象由交易员进行判断。对于无市价债券,应该对其收益率进行分析,在综合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取向、一级发行市场、二级交易市场的价格后,对报价进行研究,分析该债券合理的收益率水平,进行相应的判断,计算出该债券的价格。计提减值准备时,确定债券市场价格的取值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市场价格应首选12月31日收盘价,采用成本与市价相比较,对市价低于成本持续2年的债券应计提减值准备。债券的跌价仅指净价的跌幅,不包括债券的应计利息部分。
2、个别券种在12月31日没有市价的,可取最近一周距12月31日最近的市场价格;如果1周内无成交价格,可以选择合理的报价;如果既没有市价又没有合理报价,可根据收益率曲线取剩余期限相同、债券品质相近的同类债券收益率计算其价格。
3、确有证据表明某债券已不能再给商业银行带来经济利益,必须计提减值准备。对于跨市场债券020015、030001、030007和030011等债券,可以结合交易所国债市场的成交价格取值,在两个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信息相互影响使价格更易于趋向一致,有真实的成交价格可予以直接采用,在价格不能真实反映其价值时,可综合交易所国债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均认可的收益率计算其价格。
债券买断式回购券种是否登记在表外科目、是否计提减值准备,目前会计准则中尚未明确规定。在首期已卖出时,持债表中没有该券种,但根据谨慎性原则,应该将债券买断式回购的到期交易列入表外科目。回购协议是一种客观存在必须履行的协议,履行该协议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商业银行,而且金额可以计量,因此真实反映债券买断式回购才是完整的会计报表。在发生跌价的情况下,卖券方应将已售出的债券买断式回购券种提取减值准备,因为到期必须无条件履行协议买回该债券,该债券的所有权在到期后依然归属于卖券方。
以020006为例,卖券方如果在债券买断式回购协议中约定到期按100元买回,市场上该券的市价为93.6元,这部分的跌价在2004年是否能得以恢复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对表外科目登记的债券买断式回购券种应充分估计其减值准备。
在计提减值准备时,债券的成本是关键。二级市场上多次买入的债券其成本是变动的,债券的成本必须是经过每月或每季的溢折价摊销后的成本,才能与市价相比较计提减值准备。债券成本的计价方法应遵循一贯性原则,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在选择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时,商业银行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应随意变更;如在年度内有必要变更,应当在变更前,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程度等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