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化解中国的企业债务风险
1.宏观上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宏观大局不稳,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杠杆率还会上升,要在发展中消化杠杆率。为此,中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避免经济运行“硬着陆”。
2.策略上有序渐进去杠杆。杠杆上得过快有风险,去的过快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要遏制杠杆率过快上升的势头,把增量控制住,再稳步推动杠杆率绝对水平下降。
3.结构上优化杠杆分布降低企业杠杆。根据我国债务杠杆分布情况,可优化债务在政府、居民和企业之间的配置,政府和居民部门可适度加杠杆,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对于企业去杠杆也要区别对待,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债务期限结构、在经济周期中的阶段等,有扶有控,稳妥有序开展去杠杆。
4.治本之策是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措并举降低企业杠杆率。降杠杆根本上要释放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具体来说,一,简政放权、国企改革、兼并重组、僵尸企业出清、化解过剩产能、清费降税等多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淘汰低效生产者,推动资本向高效生产者转移,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增强企业债务清偿能力。
二,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推进债券市场规范发展,完善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建设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
三,继续深化利率、汇率、监管等相关改革,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金的效率。
② 哪些行业的信用债企业存在较大的违约可能
贷款流向“五小”(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等)和两高一剩(高耗能、高污染及产能过剩)等国家限制、控制甚至淘汰类的行业。这类行业本身就对社会发展存在不良的影响,加上国家政策(如税收、财政等)的限制,很难有大的发展,甚至可能成为政府直接勒令退出市场和破产关闭的对象,从而造成信贷机构不良贷款和呆账、坏账的出现。这一类企业违约可能非常高。
一般的话慎入行业有:房地产、建筑、纺织服装、有色金属、化工、煤炭、钢铁等风险较大,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且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的行业。
严格控制或退出类:
煤化工、水泥、平板玻璃、造纸等行业国家明确淘汰落后产能的行业,主要包括小钢铁、小水电、小水泥、小炼油、小煤窑、小玻璃、小造纸、小矿山、小化工、小药厂、小火电等行业。
③ 政府债券的风险主要是什么风险
按理说政府债要比企业债靠谱。但是现在政府债也不安全了。
本人于2016年购买了这款《三都水族自治县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2016年直接债务融资》产品,用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农贸市场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但是,到今年2018年9月份早已到期,可是,现在十月份都要完了,还是迟迟没有收到我的本金和利息,也没有任何明确的解释……当初之所以敢入手,也是因为看中是国企融资、国资担保,谁承想,ZF债现在也开始坑投资人的血汗钱了???最关键的是,该基金募集资金规模不是才不到2亿元么???5.05亿的土地抵押哪去了???注册资金高达30亿元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国有资本营运有限责任公司连我们这点钱难道都兑付不了吗???说好的ZF三函支持呢???出了这样的事情,三都县人民ZF、财政局、人大常务委员会就视而不见吗???将ZF信用置于何处?将我们对于GJ的信任置于何地???这可都是我们这些投资人一辈子的积蓄,全家的血汗钱呐,现在一纸通知说要延期、展期,凭什么???请领导们重视,尽快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不要让我们失去对ZF的信任!!!
④ 中国债券市场有哪些应对风险措施
投资分红保险划算么?重疾分红险,投资保障两不误。 1.强调债券市场投资者教育
要加强对债券市场从业人员的能力培养,推动投资者加快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投资者提高风险管理和市场运作能力,引导机构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有效维护债券市场的健康有效运转。
2.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一般来说,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市场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市场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和监督管理机构及相关制度安排三个层次。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快完善信用风险管控的市场化机制建设,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定价、信用评级、信用增进以及信用风险转移等;同时完善相关监管框架和制度,包括加强对信息披露、信用评级和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等市场行为的监管,并设立债券持有人集体行动制度和控制权转移制度。
3.加快产品创新,发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和信贷资产证券化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银行用以对冲和管理风险的措施,缺少它们信用风险将会集聚于银行体系,也会加大金融体系的隐患。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提高银行运营灵活度的工具,一方面它能将银行的存量贷款资产转化为证券,从而为银行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资产流动性管理工具,同时还实现了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的转换。
4.完善投资人结构
要破除对投资者不合理的制约性法规,扩大投资者在债券市场的投资范围和自由度,增加投资者类型,提高不同类型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在债券市场化趋势和方向已日益成熟的背景下,适度完善法规,为增加机构投资者入市创造条件,已经成为形势所需。
慧择提示:应对中国债券市场风险的措施就是以上介绍的几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⑤ 人民日报:不能动不动就拿纳税人钱为国企违约买单
债券市场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打破刚性兑付,这应该成为共识.
近日,东北特钢债券违约事件,因其第一大股东是辽宁省国资委,引起广泛关注。投资人希望能够财政兜底予以兑付,企业大股东则试图以“债转股”“债转贷”等方式解决。当地政府、主承销商和投资人能否通过市场规则和法治方式达成共识、破解困局,考验各方智慧。
债券违约有增加趋势。谈到近期几起违约事件,财政部负责人直言,“援助但不兜底”。的确,对于国企债券违约的处置,应该用市场化手段、坚持法治化方向。债券发行是一种市场行为,不可避免有违约的风险。而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国企债券违约风险漠视,存在着刚性兑付依赖。在发生兑付风险时,不少地方政府为了维持政府信用,也总是动用纳税人的钱,补市场的窟窿。当前,一方面是地方政府为国企兜底的能力越来越弱,一旦发生国企债券违约,动辄几十亿元,政府即便想兜底也有心无力;更重要的是,刚性兑付使国企债务风险越来越高,杠杆率不断提高,风险积累也越来越大。
打破刚性兑付,恢复建立良性债券市场,需要让市场在债券的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国企的违约问题固然不同于一般企业,政府应该给予一定援助,但援助不等于兜底。作为市场主体,国企应该按照市场规则处理债务违约问题。国企之所以债务规模偏大、债务率过高,主因就是把政府当保姆、当靠山,而金融机构也患“国企崇拜”病,总觉得政府可以兜底。
长期以来,刚性兑付成为“行规”,金融机构、投资者忽视了背后的风险,导致债券市场价格失灵,风险信号失灵。债券市场刚性兑付如果一直硬撑下去,泡沫只会越来越大,杠杆越来越高。东北特钢资产负债率远超警戒线,各种贷款、债券还是一路绿灯,债务居然超400亿元,就是一个例证。
如何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实际上,长期存在的刚性兑付,使得债券市场扭曲失真。“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指出,“有序打破刚性兑付”,“局部的风险该释放的也要及时释放,打破刚性兑付,反而有利于降低长期和全局风险”。债券市场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打破刚性兑付,这应该成为共识。刚性兑付打破,信用债的定价回归市场,企业再发债券,其利率就会由市场根据不同行业的投资风险定价,利率和资金会优化配置,一些落后产能发行债券就会越来越难,这对于去产能、去杠杆,国企的深化改革、产业的转型升级作用巨大。
对政府来说,则要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的边界。在市场经济机制下,政府应该权责对等,该由市场来做的事情,不越位、不缺位。不能动不动就拿纳税人的钱来为国企的违约买单。同时,政府“援助不兜底”,该作为的必须作为。处理债券违约,要有底线思维,立足于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应该看到,目前债券市场整体违约率很低,构不成系统性区域性债务风险。
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绝不能倒退,债券处置也必须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发债企业、地方政府、承销机构和市场监管部门应发挥各自作用,既不兜底,也要坚决防止逃避债务的恶意违约,尽最大努力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⑥ 为什么央企和地方国企的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
今年内,央企与国企的信用债违约频发是与我国的整体经济形式低迷有关。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政府推行金融行业市场化的决心。
这样,一些原来的矛盾就被暴露出来了。
⑦ 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区别
专项债券(收益债券)和一般债券(普通债券)的区别:前者是指为了筹集资金建设某专项具体工程而发行的债券,后者是指地方政府为了缓解资金紧张或解决临时经费不足而发行的债券。
⑧ 如何化解国有企业到期债务违约风险
借新债还旧债,大部分好像都是这个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