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持仓收益 » 跨国上市公司有哪些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跨国上市公司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3-20 12:52:03

1. 有哪些境外公司有意在中国A股上市

“一旦中国相关监管规定允许,我们将会尽早行动。”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首席执行官邓肯·尼德奥尔表示,希望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能成为首家在中国A股上市的境外交易所。 据介绍,除了上述两家公司外,路透集团、恒生银行等跨国公司在不同时期也表示过登陆上交所国际板的意向。英国媒体认为包括渣打银行、英国保诚在内的银行和保险商也有意在中国上市。此前,上交所透露,在考虑引入诸如汇丰、可口可乐、西门子等跨国公司上市。推荐阅读周期蓄势待发 商品缓步下行胶市仍处于寻底过程中2012年有色金属将黯然失色糖价跌破6500地方收储或启动2012年钢价走势或将前低后高需求拖累PVC难改弱势格局信心略恢复甲醇步入盘整期2011期货产品创新领跑者系列访谈 一些分析师认为,A股会吸引一些中国地区业务比例不断攀升的外资制造业公司,比如在中国拥有大量业务的联合利华。高盛集团分析师吉姆·奥尼尔认为,包括沃尔玛在内的服务行业公司对登陆A股也感兴趣。 目前,从公开表达上市意愿的公司情况来看,这些公司覆盖了金融、化工、消费品、房地产等多个行业。业内人士分析,这些企业钟情在A股市场上市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提升其在亚太区或者中国区业务的价值估值。由于大型跨国公司业务范围广,亚太区或者中国区业务在公司总体业务中所占份额不高,新兴市场的价值很难体现在资本市场上,上市后将可以全面反映这些业务。 第二,合资公司希望在境内市场以人民币直接融资,支持其境内再投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可以避免外商投资所涉及的审批程序。上市后享受国民待遇,获得更大的经营投资自由度。 第四,境内市场的估值往往高于成熟市场,有助于提升公司的总体估值。 第五,上市后对加深民众的影响力和提升品牌效应有利,有助于开拓市场。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居民拥有较高的储蓄率,境外优质公司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将为股民提供更丰富的投资对象,在帮助境外公司融资的同时,也将提高中国股市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关联度。 专家建议,为了减少市场开放初期的不确定性,在大规模实施之前,可以先选择少量公司进行试点。在行业选择上,应优先选择制造业、消费品行业等财务状况比较透明的行业,而不是金融业等监管方式与境内不同的行业。在企业选择上,可以优先选择在华投资规模大、创造就业机会多、税收贡献高的外资企业,允许这些企业利用中国资本市场融资,以此激励更多的外资企业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2. 我国著名跨国公司有哪些

国著名跨国公司有:

1、在2015年中国100大跨国公司中,跨国指数排前10位的企业分别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广东省航运集团有限公司。

还有中国大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天津聚龙嘉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其中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跨国指数仍居首位,达到68.91%,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2)跨国上市公司有哪些扩展阅读

1、2015年8月22日,2015年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中国企业联合会推出中国跨国公司报告,并发布2015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榜单。

2、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是由拥有海外资产、海外营业收入、海外员工的非金融企业,依据企业海外资产总额的多少排序产生。

跨国指数则按照(海外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总额+海外资产÷资产总额+海外员工÷员工总数)÷3×100%计算得出。

3、2015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入围门槛为26.67亿元,比上年的21亿元提高了5.67亿元,海外员工754731人,平均跨国指数为13.66%,共拥有海外资产56334亿元,实现海外收入51771亿元。

4、2015中国100大跨国公司主要在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北京占43%,上海、广东和山东均占8%,浙江占7%,辽宁占3%。

5、从公司性质看,2014中国100大跨国公司中,国有控股企业仍然占据明显的主导地位。

6、从行业分布看,2014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相对比较分散,超过4家企业的行业分别是建筑业、一般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汽车及及零配件制造业、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家用电器及零配件制造业等。

3. 中国境外上市公司有哪些

美国纳斯达克(NASDAQ ):
网易
新浪
盛大
51Job
携程
Tom
搜狐
中华网
空中网
e龙
金融界
灵通
UT斯达康
亚信
九城关贸
第九城市
分众传媒
网络
德信无线
中星微电子
太平洋互联网
无锡尚德
太平洋商业网络
如家快捷
新东方
中国汽车系统
华友世纪
富基旋风
中电光伏
林洋新能源
瑞立

以下几家是在NASDAQ的OTC BB板上市的:
杨凌博迪森
太龙控股
比克电池
上海四方
泰达旅游
中国新华

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 ):
橡果国际
中国铝业
美东生物
中国东方航空
中国人寿
中国移动
中国网通集团(香港)
中石化
中国南方航空
中国电信
中国联通
广深铁路
华能国际电力
江西赛维
深圳迈瑞
新东方
中石油
侨兴移动
中芯国际
先声药业
上海石化
尚德电力
同济堂
天合光能
兖州煤业
玉柴国际

全美证券交易所-AMEX :
天狮生物
科兴生物
新龙亚洲
金盘国际
沈阳生化

伦敦证券交易所(LSE):
中国石化
东南电力
江西铜业
大唐国际发电
沪杭高速
中国奇迹
亚洲果业
佳尔华控股
Sweet China
中国南方资源
中央金田

4. 中国上市跨国公司名录

英特尔、放宽视界、过子旗下

5. 最著名的跨国公司有那些

台湾地区的企业由于岛内市场很小,其国际化倾向一直很强,一些企业得益于大陆经济的发展而迅速成长,像鸿海、广达电脑、明基、宝成等等。

此时,由于新行业的发展,赶上全球IT产业发展的浪潮,诞生了一批IT产业的华人跨国公司,如联想、华为、趋势科技(Trend Micro)、UT斯达康、优派、鸿海(Hon Hai Precision Instries)、Benq 等等。在技术密集的制药行业,也产生了新的华人跨国公司,如美国华生制药、万全科技等。

新的成长方式也为华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在20世纪后期,华人以并购方式成长已陆续出现,其中也包括并购欧美的中小企业。进入21世纪,华人跨国公司开始频频出现以并购欧美大企业的方式来加速成长,例如:2003年TCL集团(2.60,0.00,0.00%)并购法国汤姆逊电视,2004年联想集团并购美国IBM-PC,2005年明基并购西门子手机,2005年和记黄埔并购法国英国最大的化妆品连锁店Marionnand 和 Merchant等等。

据公开资料显示,联合国从1990年起每年发布“世界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国香港的和记黄埔公司(Hutchison Whampoa Ltd.)1999年首次进入世界100大跨国公司行列,排名第48位。2004年,第三家华人跨国公司中信集团(CITIC Group)登上榜,排名94位。

由此,华人跨国公司开始进入世界级行列。

华人无母国型跨国公司崭露头角

此时,华人跨国公司也产生了新的公司形式,其中,无母国型跨国公司就是之一。

跨国公司诞生一百多年来,从最基本的(单)母国型跨国公司发展出双母国型跨国公司,典型如联合利华公司(Unilever)、英荷壳牌石油公司(Shell);后来又产生出多母国型跨国公司,典型如宜家集团(IKEA)、斯伦伯格公司(Schlumberger);经济全球化浪潮则催生出无母国型跨国公司,典型代表是米塔尔钢铁公司(Mittal Steel)和趋势科技公司。这种“去母国化”趋势是一种进步。

趋势科技公司(Trend Micro)成立于1988年,是张明正等人在美国洛杉矶创办的,以杀电脑病毒软件起家,目前是网络防毒软件及服务领域全球第一的公司。该公司的财务总部放在日本东京,其全球营销总部设在美国硅谷,研发中心设在中国的台北和南京,全球客户服务中心设在菲律宾的马尼拉,行政总部则设在爱尔兰。1998年,公司在日本东京证交所上市,但日本股东只占25%的股权,在美国、中国和欧洲各地都有很多股东,股份非常分散。趋势科技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由来自六个国家的13位高管组成的。很显然,趋势科技公司是一家无母国型跨国公司。

种种迹象显示,越来越多的华人跨国公司开始了无母国型跨国公司之旅。

华人跨国公司新成长阶段的前景会是什么样呢?我们可以做一点预测:到2010年,在全球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榜中,华人跨国公司将达70%左右,中国大陆的跨国公司将达10个左右;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榜中,中国(两岸三地)跨国公司将达到5个。届时,华人跨国公司将完成100亿美元的并购项目;华人跨国公司在全球电讯行业将占有一流地位。

6. 目前世界上有多少家跨国公司

找了两个文章你凑合着看能不能用上一点,分就不用了,这个东西看来你只能靠自己了:

就在中国入世槌声敲响的前几天,世界零售巨人沃尔玛从中国东南沿海挥师北上,与北京的合作伙伴签约,计划在北京开5家店,与此同时,包括北京物美集团,西单商场等13商家在内的北京商业连锁集团横空出世,为的就是打造“航空母舰”结群而御,新一轮竞争山雨欲来。

其实,北京商界的硝烟只是中国商业战场上的冰山一角,沃尔玛也只是国际商界大鳄的一员。据统计,从1992年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至今,实际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业已达300多家,外资零售业在中国的地盘不断扩大,目前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经有70%在中国“抢滩登陆”,知名的有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

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预言,在未来3至5年:中国零售业60%的市场将由3~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控制,30%的市场将由国家级零售巨头控制,余下不到10%的零售市场零头则掌握在区域性零售巨头手中,虽然这个预言是否属实未知,但足以说明零售市场竞争的激烈。

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入世后,零售业将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在感慨生不逢时的同时,中国零售业应该怎么办?坐以待毙不行,我们需要认清自己,我们需要分析对手,更重要的,我们要行动!要向“狼”学习。

第一,要学习世界著名零售集团的战略眼光。

世界著名的零售集团为了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和发展战略,不惜花费重金进行市场调查。据说沃尔玛进入中国之前花费1000万人民币对中国市场进行分析调研,最终选择了深圳,放弃了在美国已经成熟的折扣店和仓储商店业态,坚持了天天平价的经营理念,迎合了工薪阶层这一目标客户群,取得了初步成功。虽然目前进入中国的零售集团还处于不盈利状态,但由于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所以他们对自己的未来都充满了信心。我们有些零售企业缺乏战略眼光,当百货店热时,他搞百货店,当超市热时,他发展超市……这种企业是不会成功的。

第二,要学习定位意识。

世界著名零售集团有着很好的定位意识。他们善于与对手合作,而不是挤垮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努力形成与对手差异化的互补性,把整个市场蛋糕做大,而不是挤在一个业态,一个商圈进行恶性竞争。例如,家乐福开办大型超市,目标顾客是家庭主妇,满足家庭主妇对家需用品一次性购物的需求;麦德龙发展仓储商店,将机关团体和中小商人作为自己的目标顾客;而7—11便利店则把市场锁定在年轻人,特别是男士身上。沃尔玛购物广场与家乐福大型超市有交叉竞争关系,他们就在商圈选择上适当区别。

相反,我们许多零售企业仍然处在盲目发展的阶段,业态不清,定位不准,自然难以形成特色,恶性竞争难免。

第三,要学习规模化发展。

进入中国的著名零售集团都是规模化多店铺发展的。这是他们既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又可以减少店铺运营费用,从而在价格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到2000年底,沃尔玛已经有4000多家店铺,1923亿美元的销售额,位列世界500强的第二位。世界零售100强中的大多数企业店铺数都超过1000家,最多的日本伊藤洋华堂已超过30000家,位列第100位的销售额也达40亿美元左右。2000年,中国百强连锁企业平均店铺数仅为76.85家,最多的上海联华为1000家,销售额为111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世界零售百强第100位的三分之一。中国零售业急需做大规模。

第四,学习多条腿走路的方针。

纵观世界著名零售集团规模优势的实现,采取了四条腿走路的方针:自建店铺、全资店铺、特许店铺、购并店铺。沃尔玛和家乐福至少运用了其中的三条腿。沃尔玛初期以自建店为主,在20世纪60年代,每年仅开2~3家店铺;1970年股票上市,加快自建店速度,70年代平均每年开26家店;进入80年代,沃尔玛采用自建和并购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0年中每年开店数达到100余家;进入90年代,沃尔玛采取了三条腿走路的方针,成立合资公司扩大规模,每年店铺数以平均200家的速度递增。家乐福和普美德斯过去一直在世界零售企业排行七、八位左右,两家合并而成为仅次于沃尔玛的世界零售巨头。 在世界零售业的发展上,后来居上者常常是采用了迅速扩张的发展模式,而非费尽心机自己开店。中国零售企业迅速做大规模,也必须多条腿走路`,特别是要利用特许经营和购并的方式。

第五,学习先进的管理制度和营销策略。

中国零售企业要提高,首先要在基础管理上下功夫,特别是连锁业,统一是最重要的。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核算,这几个统一如果都没有做到,根本就不能称为连锁企业。还有信息技术的应用,像POS(收集销售数据)和MIS(管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等,这都是必须的。
以上是我对入世后中国零售业的一些看法。零售业是和广大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行业之一,愿中国零售业一路走好.

流通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企业利润和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作为流通产业中的零售业,是国家向外资试开大门的行业之一。随着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的速度加快,我国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已成为接受外资商业挑战的行业。

外资大幅度进入我国零售业无论是对我国零售商品市场,还是对零售企业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从零售市场运行轨迹看,外资的进入已由原来区域性发展、单一业态转向全国性、全方位较量,外资企业已顺利渡过磨合期,正向高速扩张期发展。外资企业的不断涌入,对国内零售企业产生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与生存危机,也对国内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外资进入中国国内流通业市场带来的结果是挑战与机遇并举

对于中国流通业而言,外资企业的进入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从总体上看,外资零售业抢滩中国市场有利有弊,如何趋利避害,适时适地的引导将是吸引外资的关键,也是我国零售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积极的方面看,有六大影响:

第一,提升了流通业技术水平,加快了我国流通业的现代化进程。外资的进入,带来了国内分销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短缺的资金,也带来了先进的营销理念、营销策略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使得我国传统的零售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国内商业业态单一,过于集中的布局,使之更加合理,也更加贴近和方便居民的生活,大大推进了零售业市场化进程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外资的进入,还加快了我国商业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带动了高档商业设施的发展,增强和改善了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投资环境。

第二,活跃了国内经济,带动了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开放零售业导致跨国零售企业增加在中国的采购,一些跨国零售企业还把采购中心转移到中国,增强了中国在其全球化经营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据统计,外资零售企业所销售的商品中,90%-95%来自国内的农业和制造业。不仅拉动了内销,而且还带动了内地消费品的出口。此外,通过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将中国商品输入其全球经营体系范围内的其他国家,也可以增加中国相关产品的出口。随着外资零售企业的扩张,“中国制造”将加速进入跨国零售企业的全球供应链,并使得房地产、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及多种服务行业都从中受益。

第三,提高了国内同行的竞争力。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国著名零售集团进入我国内地将更为畅通。国内零售企业将面临世界上更多的大零售集团的竞争挑战,其直接结果必然是迫使内地零售业进行彻底的改造与重组,从而塑造出真正能与国际零售集团抗衡的企业,从而也为国内的零售业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第四,增加了就业。据估算,跨国零售集团在中国采购的300亿美元,将创造 1300个就业机会。进入世界500强的零售集团每年的采购额近1.5万亿美元,以高效率的大型业态为主的外资零售业的进入将加速淘汰中国低效率的零售业,但不会对就业产生收缩式的影响。外资零售业所使用的本地人力资源不仅是一般的营业员,而且还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无疑增加了当地高级专业人才的就业机会。

第五,多样化的业态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外资零售业进入中国已有十多年,已从初期的磨合适应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其业态和运作模式也更加成熟。各家都拥有自己的优势业态。毋庸置疑,外资企业将发展自由的多业态,适应不同人群,并实现规模化。这对于丰富国内零售业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群体需求,促进零售市场的不断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六,外资大规模进军西部,促进了西部地区零售市场的繁荣。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零售业的进一步开放,以往把主要目标放在东部的跨国零售商,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相对贫瘠而又广袤的西部。大量外资零售业进入西部,将先进的业态和技术管理引入西部,对于改善落后的西部零售市场,发展滞后的西部流通业将起到内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负面影响看,外资企业的快速进入,使得内地企业面临了极大挑战。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经营管理优势的挑战。国外零售业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最先进的现代管理技术与手段,以及很高的商业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而且,在硬件和软件上,他们也具有别人难以简单模仿的竞争优势。

第二,经营规模优势的挑战。目前,进入内地商业领域的外资企业大都是一些跨国公司,资本实力雄厚,经营规模庞大,具有强劲的资本运作能力。入世后使仅有的商业保护壁垒被彻底打破,并意味着对内地商业资本营运能力的极大挑战。

第三,经营业态的挑战。外国零售商针对自身的优势及目标顾客的需求,准确地选择业态,以鲜明的特征抢占市场,以抢夺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并在抓住现有顾客的同时,还把目标瞄准我国潜力巨大、数量众多的潜在顾客。这些业态的选择,反映了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透彻了解和深远思考。

第四,营销方式的挑战。外资企业按照顾客光顾不同类别商品的频率和时段,巧妙地采用“价格组合”的营销方式,吸引和诱导顾客最大限度地实现潜在的购买欲望。这种灵活的营销方式综合了对顾客的年龄、职业、阶层、收入水平和消费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远远胜过内地常用的打折促销,购物赠券,赠礼品等低级促销方式。

第五,价格优势的挑战。外资企业采用大批量买断方式进货,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也可以保持稳定的进货渠道(因为供应商降低了风险),使低价购进有长远的保证。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企业的低价位不仅来自于采购环节,而且还来自于管理和信息的综合性服务。这种既降低成本,又获得收益,并以收益冲减成本的双重策略,使外资企业的价格优势更为明显。

第六,科技、网络优势的挑战。外资企业依靠高科技支持,形成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动化商业,从而改变了传统零售业的运作方式。使顾客资料的搜集与分析、销售资料、补货系统、营销手段的调整等都可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进行管理。

第七,品牌优势的挑战。国外商业企业,特别是世界级的零售集团,在企业的内部管理、商品结构确定、服务、购物环境等方面形成了普遍的社会认知,早已名声卓著。凭借这一优势,外资企业加大了吸引和争夺我国消费者的力度,形成了对国内商业企业的威胁。

外资正在加大力度拓展中国国内流通业市场

根据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当人均收入达到250美元至600美元时,以连锁商业为代表的现代零售开始出现;当人均年收入达到600美元至800美元时,大规模、国际化的连锁零售便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且经济发展程度越发达的地方,其现代零售业态在零售业中所占市场份额也越大。

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已超过1300美元,沿海地区,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人均收入水平更高。因此,现代零售业的蓬勃发展也就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并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零售业将会在零售市场上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

外资选择进入中国市场,正是看重中国庞大的零售市场和巨大的成长潜力。按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商业领域过渡期已于2004年12月11日结束,对境外企业的准入已基本取消地域、股权和数量限制。目前大型跨国商业企业已做好在我国市场进行全面竞争准备,并确定了以大型综合超市及专业店、便利店作为主要业态的发展战略。过渡期一旦结束,他们将加快在全国布点并建立相应配送体系,短期内外资企业在这些业态方面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上升。

未来几年,随着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在企业设立形式、数量、地域、股权比例等方面的限制陆续取消,零售业将会形成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共同竞争的格局,内资零售业将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外资参与竞争的主要业态,目前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但已开始向西部等地区发展。从发展趋势看,不排除向中小店铺发展的可能。

在经营商品领域,外资企业还将进军多种重要商品的零售连锁业,将对我国传统的以摊位制销售方式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形成有力的冲击。

预计在未来几年,外资商业企业对二三级市场的进入可能更多的使用并购手段,而近几年中国的外资连锁企业则更乐于选择并购方式,迅速扩大其影响力。那些拥有丰富的网点资源的内资零售企业,将成为外资收购的重点对象,同时因经营不善和竞争失利而选择退出的外资连锁店,也为并购提供了大量机会。

理性面对挑战,从四个方面做强做大国内零售业企业

应该看到,大规模开放后外资企业必然会获取一定市场份额,这是难以避免的。外资进入国内市场并不断扩大在中国零售业中的份额,必然会对中国的本土零售企业产生影响,但我们应客观地分析这种影响。外资零售业代表了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它们的进入必然导致中国企业的模仿、竞争和跟进。第二,没有理由相信外资就一定会轻易占领中国市场。目前外资流通企业在全国市场中的整体份额并不高,不超过5%。外资在个别业态(大型综合超市)中的份额略高,但销售额本身占国内零售市场的份额并不高。加上国内潜在市场巨大,外资零售企业主要集中于东部的大中城市,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有效市场还没有开发,而国内零售企业在这些地区还处于垄断地位。因此,外资零售企业的市场份额还不足以控制国内零售业。我们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国内企业要尽快适应这一新的市场环境,先做模仿者或合作者,再做竞争者,并在竞争中摆正自己的定位,进而做大做强。

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证明,流通业不是可有可无的小行业,而是国民经济整体提升的关键环节;流通业也不是政府可以放手不管,任其发展的一般性服务业,而是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全力发展的先导产业。

第一,应尽快研究制定一整套支持流通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建立大型超市开店的听证制度,充分论证大型店铺开设的合理性。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快商业立法进程,最大限度去开发商业资源,使我国商业功能得到更加充分发挥;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合理整合资源,避免恶性竞争,避免因重复建设而导致资源被浪费。

第二,重新整合国内流通企业。按照做大企业集团规模的要求,以优势业态和知名品牌为龙头,推进相同业态、相同行业之间的联合,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集团的重要途径。通过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整合小型流通企业,提高中国流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获取规模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同时提高流通业整体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的水平。

第三,积极开拓两个市场,推进流通产业的国际化,参与国际竞争。我国流通业需大力提高自身实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抢占有利地形。在巩固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可利用特有优势和“入世”后种种优惠,到外商“后方”去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跨国经营。

第四,加强流通模式研究和人才培养。商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严重阻碍我国商业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商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严重短缺。必须抓紧人才培养,建立与现代商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培养适应大流通模式、掌握现代管理方法的经营人才。

7. 中国有哪些海外上市公司

OTC(ON THE COUNTER)为柜台交易,亦称垫头交易,并不属于交易所上市的范畴.

香港交易所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1211]

中国电子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85]

中盛粮油工业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194]

中富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191]

圆通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188]

正奇投资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140]

骏威汽车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203]

精优药业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858]

远东生物制药科技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399]

复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2337]

腾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691]

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493]

广南(集团)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203]

恒基中国集团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246]

亨泰消费品集团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97]

恒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044]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992]

李宁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2331]

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980]

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2319]

自然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57]

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917]

大众食品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708]

上海策略置地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64]

上海铭源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233]

上海置业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207]

沪光国际上海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770]

上海地产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67]

上海商贸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104]

上海证大房地产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755]

正中药业国际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327]

创维数码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751]

TCL通讯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2618]

TCL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070]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700]

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739]

浙江浙大网新兰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106]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8133]

成都托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135]

交大铭泰软件实业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8148]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196]

金鼎软件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8190]

浙江永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11]

东北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197]

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199]

深圳市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30

中国消防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8201]

宁波屹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49]

西安海天天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27]

深圳市宝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36]

南京大贺户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43]

陜西西北新技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58]

浙江展望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73]

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77]

山西长城微光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86]

天津天联公用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90]

山东墨龙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61]

深圳市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85]

慧聪国际资讯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8292]

深圳市明华澳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301]

远东化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8012]

裕兴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8005]

吉林省辉南长龙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049]

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8056]

北京北大青鸟环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095]

美国交易所

Semicon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中芯国际

SINA Corporation 新浪网

51JOB, INC 无忧工作网

Ctrip.com International, Ltd 携程旅行网

Linktone Ltd. 灵通网

Netease.com, Inc 网易

Tom Online Inc. TOM

Sohu.com Inc. 搜狐

Shanda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盛大网络

Qiao Xing Universal Telephone, Inc 侨兴环球

eLong, Inc. E龙

美国纳斯达克
中华网
http://www.china.com
新浪网
http://www.sina.com/
搜狐网
http://www.sohu.com/
网易网
http://www.163.com/
中华网
http://www.china.com/
Tom网
http://www.Tom.com/
盛大网络
http://www.shanda.com.cn/
侨兴电话
http://www.qiaoxing.com/
空中网
http:// www.kongzhong.com
前程无忧
http://www.51job.com
金融界
http://www.jrj.com.cn
上海四方
http://www.sifang.net/
携程旅网
http://www.ctrip.com/
掌上灵通网
http://www.linktone.com/
UT斯达康
http://www.utstar.com.cn/
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http://www.asiainfo.com/

英国伦敦交易所
中国石化
http://www.sinopec.com.cn/
浙江东南电力
http://www.zsepc.com.cn/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http://www.jxcc.com/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dtpower.com/
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zjec.com.cn/
中国石化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新加坡交易所
鸿国国际 制造业
新达科技集团 服务业
建光电子 制造业
翔峰控股 制造业
迪森股份 制造业
新浦化学 制造业
中国华夏科技 制造业
中国食品工业 制造业
凯欣达数码 制造业
三瑞控股 制造业
妍华控股 商业贸易
东明控股 制造业
亚洲环保 制造业
赫比国际 制造业
天圜营养集团 制造业
中国软包装控股 制造业
金迪生物科技 服务业
星雅集团 服务业
麦达新控股
百嘉力

8. 中国在海外交叉上市(即同时上市)公司名录有哪些

这些公司现在好像没有,勉强算海外上市的就是在大陆和香港同时上市,就是所谓的A/H股,而如果在美国这些国家上市,就没有在大陆上市了

9. 有几家海外公司在中国上市

目前还没有。前不久吴仪和美国财长签署协议,允许外资公司在中国上市,其目的是为了中国已经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回归。按照证监会的不完全统计,国内符合中小版上市条件的企业至少有10000家。在这种背景下,海外公司在中国上市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10. 国外的跨国公司,在中国上市的有哪些

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没有。
中国股票市场这块大蛋糕 先得让爹们吃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