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持仓收益 » 我不是药神上市公司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我不是药神上市公司

发布时间: 2021-03-20 09:57:27

『壹』 《我不是药神》火了,便宜到吓人的印度药靠谱吗

《我不是药神》正在热播,影片讲述的是无钱买药的白血病患者意外发现印度仿制药不仅便宜还好用。比如白血病特效药格列卫可以让慢粒白血病患者10年生存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在中国价格为23500元一盒,一盒为一个月服用剂量。但在印度,只要1000元,甚至可以压价到200元一盒。

减按3%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罕见病用药简化上市要求,同时会有更多的进口抗癌药纳入医保范围,随着抗癌药新规逐步落地,各有关部门正积极落实抗癌药降税的后续措施,督促推动抗癌药加快降价,争取让群众早用上、用得起好药,逐步减轻重大疾病患者的医药费用负担。

『贰』 进口未批境外新药不再算假药,该政策的推进是否得益于《我不是药神》的热播

确实有一部分得益于《我不是药神》的热播。电影传媒的影响是很大的,传播的理念深入人心,就会推动一定领域的发展,类似于韩国的《熔炉》。8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再次审议药品管理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其中对何为假药劣药,作出重新界定。


一位研究医药立法方向的专家表示,像陆勇案、聊城假药案这样的事件,将来很可能会有类似情况出现,药品管理法修订后,监管部门在处置此类事件时将有更完备的法律依据。上述专家认为,此次修订草案在法律上给代购海外新药“开了一个小口”,但并不意味放开,海外代购依然存在法律风险。

『叁』 《我不是药神》,专利药为什么贵

5000~10000种化合物在试验室中被合成和研究;筛选出其中250种进行动物试验;毙掉绝大多数后,剩下大约5种进入临床试验,经过一期二期三期在人体的测试,最终1种成为注册的新药,可以进入市场了。这个过程需要10~15年。平均下来,一种新药从开发到上市耗资12亿美元~如果一种新药研发,耗资12亿美元,但能拥有知识产权,就真的不贵了。
理由:1)全球药物前100强,中国是零。如果能零突破,12亿美元就不贵。
2)在其它领域投资过万亿的,也是颗粒无收,譬如芯片。1万亿人民币,可研发超过100种新药了。
3)中兴被美国罚款一次就13亿美元。

『肆』 《我不是药神》里的格列宁,为什么会变成了“神药”

电影《我不是药神》开头,中年落魄的主角程勇第一次来到印度的格列宁仿制药厂时,面对印度厂长,笃定地吐出这四个字。

生意失败,孩子即将随前妻移民,老父亲等钱手术,电影设计了这个千疮百孔的生活窘境,为程勇冒险走私印度仿制药的行为赋予了一点正当性。他需要回国卖掉这些别人的救命药,换取足够的钱,再去换父亲的命。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是一桩违法的生意。而这样的“商机”之所以存在,反映的是现代医学运行逻辑的数个难解矛盾之中,可能最为残酷的那一个——

生命或许是无价的,但救命的方式总是有价,而且还经常很贵。

像电影里演的,正版药3.7万,印度仿制药零售2000元,批发则只需要500元。这是一道太过简单的算术题。唯一的问题是,这么做是违法的。

但是,“为了救人命而违法有什么错”?正是在这个逻辑之下,印度政府为仿制药打开保护伞,印度成了仿制药的天堂。

『伍』 《我不是药神》居然能上映,国内现状已经得到改善了吗

《药神》电影的上映可以说是国产电影的骄傲,而国内仿制药市场的日趋规范与完善,让癌症患者的现状得到极大改善,同样可以说是国产药的骄傲。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吉非替尼为例,随着首款国产吉非替尼伊瑞可于2017年上市,现在患者从正规渠道就能买到放心、低价的国产仿制药,再也不用游走于灰色地带,为生命和明天而担忧。

『陆』 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股票代码

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股票代码为HK3692。

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化学、生物药物研究,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合成,制剂制造和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医药集团。公司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榜前30强,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2019年6月14日,豪森药业(上市主体名为“翰森制药”)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最终发行价为区间最高定价,每股14.26港元。在未行使超额配股权情况下,所得款项净额76.4亿港元。

(6)我不是药神上市公司扩展阅读:

豪森药业产品领域涉及中枢神经系统、抗肿瘤、抗感染、糖尿病、消化道和心血管六大领域,主要产品包括抗肿瘤药物普来乐、抗感染药物泽坦、糖尿病药物孚来迪等。其生产的格列卫(昕维片剂),就是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格列宁”的仿制药。

公司在江苏连云港、上海张江分别建有研发中心,并形成包括药学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注册申报的完整研发体系。公司拥有拥有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和注射剂等生产线,已通过国家GMP认证。原料药生产已通过美国FDA认证,并远销欧美。

『柒』 电影(我不是药神)天价药是由于高研发成本真相如此吗

电影《我不是药神》的情节似乎让公众产生了某种误解,他们认为专利药虽然“救命”,但对于患者来说,“救命药”也是“天价药”和“夺命药”,甚至还有人认为,“天价药”的罪魁祸首就在于药品的专利保护。 我国自1984年制定专利法以来,专利制度在促进创新成果的形成、转化和保护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例如,我国在白血病、抗癌药等领域打破国外专利药物的垄断,有效地缓解了人民群众的用药困难。但是,也恰恰是在这些医药领域,由于某些专利药品定价过高,导致人们对于专利保护产生不少误解,认为是专利垄断导致“天价药”的存在。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在医药领域,人们会刻意忽略专利保护对创新的激励作用,而更加着眼于药品的专利保护会阻碍患者低价地获得“救命药”? 在笔者看来,这或许与医药领域的特殊性有关。这种特殊性体现在:药品的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尤其是新药研发存在“10年10亿美元”的说法,即新药研发周期一般需要耗时10年,花费10亿美元;同时药品临床试验的审批时间长,大量消耗药品专利的保护期限,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创新药抢占市场的机会。
一方面,药品研发的高投入、高风险要求专利制度为其提供保障,确保其前期研发投入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否则没有任何一家药企甘愿去做新药研发;另一方面,药品在治病救人方面的特殊作用,又要求药品的研发者和生产者更加便民利民,否则也违背了药品研发的最终目的。
面对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怎么办?
笔者认为,还是要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针对创新药的保护问题,为激发创新药企的创新动力,确保仿制药厂“有药可仿”,患者“有药可吃”,专利保护还是要严格执行,并且要针对实务中存在的专利药品实际保护期限过短、上市审批时间过长等问题完善相关制度。而针对“天价药”等现象,则可以通过国家加大医药领域研发投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剔除药品流通环节的不合理加价,鼓励仿制药厂积极仿制等方式,确保患者能够以更亲民的价格获得“天价药”。
所以对药品而言,创新药仍然是基础,“天价药”的症结并不在于专利保护。
(北京安杰律师事务所 陈志兴) 摘自人民网
望采纳,谢谢

『捌』 《我不是药神》为什么能够火遍网络

引用人民日报的评论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党报评论君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昨天从影视角度聊完《我不是药神》,今天我们继续从“药”的角度聊,这是你们更关心的话题。
《我不是药神》对大多数医药界人士来说,估计都能联想起当年轰动一时的“陆勇”案。现实中的陆勇是一名慢粒白细胞患者,给自己买药也帮助病友代购印度抗癌药,这些药品在国内属于未经许可的假药,被捕后,在病友的强烈声援下最终释放。
故事在博得大家的泪水同时,也让癌症患者及家庭成为关注焦点。近年来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医药费用令人咋舌,患者及家庭想尽一切办法筹钱看病,最费钱的一笔支出当属抗癌药品。这些抗癌药品动辄几千上万元一盒,一年几十万元的买药费用,一般人家都难以承受。这也是影片男主角之所以被患者称为药神的重要原因——药便宜了,买得起,命也就“续”上了。
很多人一边看电影一边擦眼泪,估计还会一边骂这药怎么就那么贵,谋财害命啊!医药界人士听到这个话,估计多半会摇头,并感叹“真是两难”啊。如果药价下降,对患者利好,但是对制药公司来说,没有利润就意味着再也没有动力去研发药品,将来或将无药可用;如果药价不降,医保来埋单,国家财力有限,降了这个药,其他疾病群体利益就被“挤出”,究竟给谁埋单好?如何降价、怎么降、降幅多少,这需要政府、制药公司、医保、医生、患者多方面的博弈。同时,各国对全球创新专利药的政策差异,也影响着价格高低。
一片不起眼的创新专利药,背后是一场制药公司的豪赌。高达数十亿美元的研发投入、长达十几二十年的研发周期、一期接一期不允许失败的临床试验,只为了“赌”其有效、特效,换来20年的专利保护期,实际上等到新药上市后,基本只剩七八年专利期。业内有一句话概括了这种“豪赌”:“第一片药生产出来需要花费10亿美元。”
那么,患者就必然要为这么贵的药埋单吗?不一定。
首先,新药专利期到期后药价会断崖式下跌,这时与专利药生物性、有效性一致但便宜很多的仿制药,会集中进入市场,价格会在市场竞争下越来越低。

其次,国家还可以立法强制许可仿制。按照约定,各国可以在本国出现公共健康危机的时候,实施药品强制许可,即使是专利期内的药品,也可以强制许可仿制。影片中男主角从印度带回的药品就是强制许可仿制药品。按照入世协议,发展中国家对专利保护有10年过渡期,印度利用过渡期发展仿制药产业,10年过去后,依然想办法强制许可,以保护仿制药产业发展。而我国遵照协定,不允许强仿。但是话说回来,印度药不一定就是便宜的“神药”,其中也不乏假药、无效药,印度制药工业水平只是发展中国家水平,仿制能力仍有待提高。

第三,药价也可以谈。一方面,药品的定价,还要看临床效果,以及惠及的人群,如果效果只是有点用,或是只惠及很小一部分人群,则需要重新评估其价值,与制药公司商量价格。一些国家有专门机构,用健康经济学来衡量药效,让药品费用更物有所值。另一方面,有些国家医生群体替患者出面与制药公司协商定价。2016年、2017年,我国已经启动两次医保谈判定价,十几种抗癌靶点药物通过谈判实现大幅降价并进入医保目录,一些药品价格甚至被“腰斩”,大量患者都能吃得起。比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易瑞沙,月均药费从15000元降至7000元,而曲妥珠单抗(俗称赫赛汀 )则由一支2.2万元,降到7600元。今年,进口抗癌药品还要实现零关税。

当然,我国有很多过了专利期的药品仍然采用原研药模式来维持原价,这也是一个大家诟病的现象。这与不合理的市场环境、定价模式有关,也与公众愿用进口药、不爱用国产药的用药习惯有关。我国的创新研发能力、仿制能力较弱,难以与这些专利药形成竞争,公众用药习惯则助推了这一“恶果”。这需要从根本上重视、提高创新研发能力,推动良性竞争环境形成,生产出高质量的创新药品和仿制药品,才能有市场话语权。
今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提出制定鼓励仿制的药品目录,高质仿制药进入上市药品目录集。并从研发、生产、采购、支付、使用全链条,为高质仿制药替代原研药铺平落地路径。仿制药是各国控制治疗成本、提高患者用药保障水平的重要手段。上述两个目录,被视为中国从制药大国迈向制药强国的重要举措,业界称“中国仿制药行业有望迎来春天”。
虽然说,一边要首创,一边要高质量仿制,路还很长,但是从国家上述动作、出台的各类措施中,不难看出国家的决心。国家医保局的成立,更是让合理药费想象有了坚实基础。

影片简单直白却备受关注,正是复杂而纠结的现实给了电影巨大创作空间。看电影不需要多长时间,改变现实却要全国每个人用无法丈量的长时间来实现。因此,且给国家一些时间,毕竟我们是人口第一大国,发展中国家,还面对着无止境的各类医疗药品需求。这正是:为生命亮起绿灯,让吃药不再两难。(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李红梅)

『玖』 为什么2018年对最佳影片都指向《我不是药神》

艺术上平庸,话题上敏感,尺度恰到好处,刚好能通过大陆审核,如果批判性再强一点,拍的像《活着》《鬼子来了》《盲井》就只能和这几部一样,沦为国内禁播。

『拾』 《我不是药神》未映先火的原因是什么

《我不是药神》的成功在于走“现实主义路线”,不仅描写民众真实生活和内心想法,而且直击癌症患者看病难和看病贵这个民生痛点。

2018年6月30日《我不是药神》开启全国分时段超前点映,收获票务平台评分9.7分的绝佳成绩。一部电影还没上映,却迎来几乎零差评;在上海电影节的首次放映,更是引得观众纷纷飙泪——这就是宁浩与徐峥第五次联手的电影《我不是药神》。

癌症是最易受到关注的一类疾病,癌症患者的看病难与看病贵,也极具代表性和指标意义。从情理上说,当进口原研抗癌药的价格高不可及、国外又存在质优价廉的仿制药时,若秉持尊重生命的理念,应该允许患者自己获得这些仿制药。

但从法理上讲,一切未经批准在国内上市的药品都属于“假药”,贩卖假药属于违法行为,治病不能成为违法的理由。

当法理和情理出现冲突,是以法理为重,还是以情理为重,的确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这部电影抛出这对矛盾,引发人们对这道难题的深入思考。

调和这对矛盾的最好办法,是让这些药在国内市场合法化,具体的做法是,扩大抗癌药进口,并大幅降低价格,提升进口抗癌药的可及性,使质优价廉的进口抗癌药很容易就能够获得。

这段时间以来,进口抗癌药持续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在这些方面采取了诸多相应举措,譬如加快进口抗癌药在国内市场的上市审批进度、实行零关税等。这些举措,也受到患者和公众的认同和赞许。

这部电影的推出时间正好落在了当前这个关注热点上,可以说正好切中了公众关切。一定程度上,它也说明,公众对此事的关注热情。

这部电影的魅力提前展露,也承载着患者对未来的期待。进口抗癌药的价格高低,关税只起一部分作用,供需关系、议价机制、市场竞争等,都对药品的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零关税等举措只是降低进口抗癌药的开始,后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电影在这方面展现出的期待,就是癌症患者的期待,能够说出许多观众心里话的电影,自然更容易受欢迎。

既富有对法理的洞察,又极具现实意义,既让人想到过去癌症患者用药的艰难,又让人看到当前正在进行的努力,还让人对未来充满更多期待,再加上其他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这样一部电影未映先火,也就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