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持仓收益 » 并购预期上市公司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并购预期上市公司

发布时间: 2021-04-28 04:19:06

1. 关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并购所需要的时间问题

1.重组的过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中一个是行政审批的程序,证监会受理之后,还不一定会通过。如果不通过但上市公司又有强烈意愿,那么方案会进行调整之后再次上报。这一过程可能会相关的长,从而拖延了重组的进程。提前买入的机会成本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重组的不确定性,建议降低仓位。或者进行一些波段操作以降低成本和风险。
2.重组是否利好有两点可以注意一下,第一点是会否增厚每股收益,也是最重要的。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已公布的重组方案粗略计算,如果对每股收益造成重大影响,那么方案一旦开始实施,基本都会连续上涨。第二点,置入资产的质量是否良好,所处行业是否景气。这一方面会影响到市场对这部分置入资产的盈利预期,也就影响到对重组的市场反应。
3.时间上第一点已经提到,如果是主力出货,那你要考虑了一下这部分主力资产是短线资金还是一样在赌重组的长线资金。短线资金所控的筹码相对比较少,进出都会容易一些。但并不太影响长期的走势。长线资金所控的筹码的量会比较大。在稳定股价的同时进出都会比较难。有实力的主力要对一只盘口合理的个股进行布局,这个过程可能就已经会造成股价翻番,这才能够收集足够的筹码。出货的过程也会相对复杂,时间也会很长。

2. 请问,上市公司是MBO是什么意思

你好,所谓MBO,是指由在职的管理层发动,组建一个规模较小的外部投资人集团,收购原来公开上市的公众公司的股票或资产,使它转变为管理层控制的公司。由于外部投资人集团主要通过大量的债务融资来达到转为非上市的目的,因此MBO属于杠杆收购之列。

本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

3. 一般来说一家公司预计上市或者进行企业并购上市,公司内部统筹负责整个事情的人是什么职位

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甚至是总经理、董事长。总之是一个高级别的,控股股东信得过的人。

4. 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的模式有几种

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的模式有下面几种:

(1)注入资产作为股改对价,如洪都航空;

(2)定向增发或自有资金收购大股东优质资产,如太钢不锈、云南铜业;

(3)大通过资产置换偿还历史欠款,如中国武夷;

(4)借壳上市,如广发证券借壳延边公路;

(5)通过吸收合并的IPO方式引入新的上市公司资产,如上海港;

(6)控股股东变更所引起的优质资产注入,如中粮地产。

“资产注入”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把自己的资产出售给上市公司。同时也可能是上市公司发起人(自然人或公司)的另外一些非上市的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去。

(4)并购预期上市公司扩展阅读:

资产注入首先要判断对于注入的资产总体的状况如何,是优质资产,还是上市公司产业链处某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资产质量状况怎么样。

对于该公司整体的营运空间,它会起到一个怎样的影响。这一点相当重要的,对于有资产注入预期的公司,产业链整合是比较常见的方式,往往是一个大的集团公司后边有一个大量的产业群,而且上下的产业链又比较长,这就迫使该集团公司要通过整合这个产业链,把产业集中化。

通过这个产业链的集中化之后,它能减少关联交易,使该集团公司上下游的资源有效的衔接起来,能够有效的使财务成本降低。关联交易的减少,同样也带来了管理成本费用的有效下降。

其次,从收购的方式来看,如果是出现一种负债收购,无论是对广大的上市公司的股东,还是即将要收购的,注入资产的股东,根据财务杠杆的效应都会导致风险系数的提高。而在不考虑股权收购的情况下,纯粹的现金收购方式对企业的现金流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5. 中国民营企业融资模式——上市公司并购提纲怎么写

上市公司在开展投资并购时,在并购主体的选择上至少有4种可能方案:(1)以上市公司作为投资主体直接展开投资并购;(2)由大股东成立子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展开投资并购,配套资产注入行动;(3)由大股东出资成立产业并购基金作为投资主体展开投资并购;(4)由上市公司出资成立产业并购基金作为投资主体展开投资并购,未来配套资产注入等行动。

这四种并购主体选择各有优劣,现总结如下:

一、以上市公司作为投资主体直接展开投资并购

优势:可以直接由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并购,无需使用现金作为支付对价;利润可以直接在上市公司报表中反映。

劣势:在企业市值低时,对股权稀释比例较高;上市公司作为主体直接展开并购,牵扯上市公司的决策流程、公司治理、保密性、风险承受、财务损益等因素,比较麻烦;并购后业务利润未按预期释放,影响上市公司利润。

案例:蓝色光标的并购整合成长之路

以上市公司作为投资主体直接展开投资并购是最传统的并购模式,也是最直接有效驱动业绩增长的方式,如2012-2013年资本市场表现抢眼的蓝色光标,自 2010年上市以来,其净利润从6200万元增长至13年的4.83亿元,4年时间利润增长约7倍,而在将近5亿元的盈利中,有一半以上的利润来自并购。
蓝色光标能够长期通过并购模式展开扩张,形成利润增长与市值增长双轮驱动的良性循环,主要原因如下:

(一)营销传播行业的行业属性适合以并购方式实现成长,并购后易产生协同,实现利润增长。
与 技术型行业不同,营销传播行业是轻资产行业,核心资源是客户,并购时的主要并购目的有两项:一是拓展不同行业领域的公司和客户,二是整合不同的营销传播产 品。通过并购不断扩大客户群体,再深入挖掘客户需求,将不同公司的不同业务和产品嫁接到同一客户上,从而可以有效扩大公司的收入规模,提升盈利能力。因 此,这样的行业属性使得蓝色光标并购后,因投后管理或并购后整合能力不足导致并购失败,被收购公司业绩无法得到释放的可能性较小。

(二)由于我国并购市场和二级市场存在较大估值差异,蓝色光标的快速并购扩张带来资本市场对其未来业绩增长的高预期,从而带动股价的上涨,市值的跃升。市值的增长使蓝色光标在并购时更具主动权,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高市值意味着上市公司拥有资本市场发钞权。

(三)利用上市超募资金迅速且密集展开行业内并购,将募集资金“转化为”高市值,再以发行股票的方式继续展开后续并购与配套融资。
从蓝色光标上市后的并购支付方式可以看出,上市时,蓝色光标共募集资金6.2亿元,公司账面现金充裕,因此,公司上市后的并购几乎都是以募集资金直接作为对 价支付,2012年末至2013年初,超募资金基本使用完毕,而此时,公司市值已近百亿,百亿市值为蓝色光标在后续并购中带来了更多主动权,从2013年 起,蓝色光标的并购标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而公司凭借其高估值溢价多采用定增方式进行收购。

6. 如何说明并购对上市公司市值的影响

值对并购活动的影响
(一)市值与并购动因
按照Shleifer和Vishiny(2003)的模型,行为经济学假说认为并购交易的主要驱动力是并购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该假说假定市场是非有效的,即市场对企业市场价值的评价存在偏差。理性的管理者会以被市场高估的公司股票去购买被低估了的相关公司的资产。并购的实质是并购企业价值被错误估价后,管理者为了获得错误估价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种积极的保值策略。按照其解释,在并购浪潮中一定会发生大量的换股并购(Stock Swap Merger)。Harford(2004)对该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支持上述假说。
另外,为获取市值差额收益的投机心理,也是一些并购活动的重要动机。在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市场的短期投机性较强,投资者热衷于炒作投资概念和题材。并购公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财富效应,会引起相关企业股价的上涨。一些投机资本家利用并购事件进行概念炒作,低买高卖,从中赚取超额收益。
(二)市值与换股并购
换股并购是指并购企业通过本公司股票换取目标公司股票的并购。良好的市值表现可以提高并购企业股票的支付能力。目标企业也更加容易接受换股并购的方案。同时,换股并购也会对并购企业的市值产生影响。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只有当管理层利用所拥有的私人信息意识到企业股价被高估时,并购企业才会选择换股并购。因此,换股并购会让投资者产生并购企业市值被高估的预期,当并购消息公布时,并购企业的股价会因投资者的预期回归而趋于下降。Andrade,Mitchell和Stafford(2001)的研究表明,换股并购的并购企业在事件宣告期前后会有显著的负面效应(-2%到-3%的非正常收益)。
三)市值与现金并购
现金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我国企业大多成长历史短暂,自有资金积累不足,因此需要向外部进行融资。市值规模直接反映并购企业对社会资本的吸收能力。首先,在公司股本不变的情况下,市值越大意味着股价越高,从而股权融资的能力就越强;其次,公司市值越高,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就越强,越容易得到更高的资信评级,融资成本也就越低。现金并购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低成本融资,而市值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融资规模和融资成本的高低。
对于市场而言,现金并购通常认为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表明并购企业的现金流较大,而且有能力充分利用并购所形成的投资机会。选择现金并购的企业股票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追捧,使其股价上升、市值增加。
(四)市值与反收购
敌意收购指收购方在目标公司不情愿的情况下,通过大量购买目标公司股票取得控股权的收购行为。这种做法会影响到上市公司正常经营活动,不利于上市公司长远发展。在全流通条件下,由于所有股票都能够在二级市场上流动,敌意收购的可能性将会增加。
市值已经成为衡量企业反收购能力的新标杆。市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最容易成为敌意收购者的目标。市值体现的并不仅仅是股价,而是公司综合实力的象征。市值越大,表明上市公司并购其他企业的能力越强,反收购能力也相对越强。

7. 收购后上市公司商誉巨大是什么意思

商誉形成的原因
在并购过程中,产生商誉是因为并购者比被并购企业的公允价值多付出的成本,或者说是比被并购公司的股票的公允价值多付的成本,为什么商家会付出比公允价值更高的成本,有的甚至是巨额成本呢?首先,一个公司立足一个行业若干年,一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行业渠道、营销策略、品牌效应以及公司信誉、专利技术和客户群,这些都是没有办法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中用精确的数字衡量出的。收购企业之所以看中了被并购企业,一定是看中了该企业潜在的发展潜力,比如未来创造收益的能力,尤其是当期望收购被并购企业的公司不止一家的时候,这时候众收购公司竞相标的价格,往往反应出企业对于该被并购公司有着自己的专业评估。换个角度说,商誉也就是收购公司对于被并购公司将来发展前景的评估价值。
商誉被确认为资产的原因
商誉主要分为:购买商誉和内部自创商誉。购买商誉又分为正商誉和负商誉,并确认为资本,而内部自创商誉则不确认为资本。被并购企业的商誉值的评估实际上是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的。然而,企业对现有资源可能带来的未来收益作出的报告,为决策者所增加的决策相关性远远弥补了估计上的不精确性所造成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创造能力的竞争,作为核算这部分能力的价值的商誉,对于衡量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从而判断企业的投资价值可谓至关重要,因此有理由相信商誉确认所增加的决策相关性会远远弥补其估计的不精确性。因此,商誉应该作为一项资产被确认。
资本市场的反应也验证了本文的判断。经验研究的结果表明:报告的商誉资产价值与股价之间是相关的,并且在商誉已经摊销5年之后仍然相关。同时相关的研究还显示:报告了商誉价值的企业,其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的比率比较低。也就是说,帐面价值更接近于市场价值,这从另一个侧面支持了商誉的确认使得会计信息更加有价值。因此,商誉资产应该被确认。
会计分期的本身就隐含了会计核算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确,不确定性是会计实务随时都在面临的问题。事实上,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可以预期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与物理寿命之间的相关性将会进一步减弱,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作出可靠的估计将会更为困难,但是固定资产却不会因为计量的可靠性问题而不计提折旧,那么商誉也没有理由因为计量问题而不予确认。

8. 上市公司重组合并对股票有什么影响

一般而言对合并和被合并方都有利,理论上会涨。

两家公司和到一起,可以增强竞争力,利用协同效应,减省成本,提高收益。

一般而言,是被人合并的那边利好会大点,因为合并方要出钱买它,他的股东觉得亏就不会不干,所以合并方得出高点的价钱了。所以这就有利被合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