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上市公司一季报有的与上年同期比有的与上年期未比
与上年同期比叫做同比,与上年期末比是环比,财务报告一般只报告同比指标就可以,有的上市公司加个环比指标是主动报告,为了给投资者更多的参考。
『贰』 一般上市公司发第一季度年报以后股价会怎么变
首先,一季度那不叫年报,叫季报,一年有四个季度,一季报只是一年的四分之一。至于股价的变化就没有一定的了,大行情好有人炒的时候,财务报表一塌糊涂也涨,大行情不好没人炒的时候,财务报表再靓丽也是个跌,所以不要预设结果,看走势。
『叁』 为什么中国经济形势非常好,A股却始终涨不起来,阴跌不止
据我所知:中国经济形势非常好,A股却始终涨不起来,阴跌不止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新股高价发行,已经透支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股票市场上涨,一股涨幅有限,但股票市场下跌,这些高估值股票价值回升。
二是股票市场牛逼,新股发行、再融资、定向增发节奏加快,对a股市场大采血,遇到牛市一定会妨碍股票市场上升,熊市会加快股票市场采血进程,加速a股市场下跌。 现在,管理层决定即使股票市场再次下跌,a股的融资功能也不会中断。
第三,a股市场成立了20多年,至今“没能进入”,因为没有退市制度,a股没能获胜。 这种情况下,坏股无法清除,整个a股市场的股票质量不高,股票市场的坏股也上升了,但股票市场一离开熊市,坏股就下跌了。
开盘时比虽然比指标值大很多,但之后有连续下跌的倾向,正如在股价下跌的过程中看到的那样,分时线呈狼牙的形状,表示资金已经发货。
比选股五步曲
第一步,9 :
25竞价结束后,对量比进行排名,看前30名,涨幅在4%以下的情况。
第二步,选择流通股票数量少的,3亿以下,中小板特别好。
第三步,选择前交换率连续多天在3%以下或连续几天平均交换率在3%以下的股票。
第四步,选择前多天成交量平衡良好,或者有上升停止未释放量现象的股票【除了迄今为止无限制上升停止的股票】;
第五步最好是选择个人操作的比较熟悉的股票进行干预操作。
量比选择股的使用原则:
1 .每次处于振荡时期的大盘大幅下跌,一定会连续暴涨1股。 此时,请注意观察量比是否扩大。
如果是底部位置阶段性一齐涨价的现象,可以看作入场的信号。
2 .股价上涨停止后的量应该迅速向下方弯曲,如果股价上涨停止量依然有趋势,就说明主力的上涨停止发货。
3、收缩量上升:
即使价格上涨,比指标下降也意味着价格下降,可以看一会儿。
4、放量下跌:
如果量比指标持续上升,价格会下跌,市场现在的资金流失很明显,建议避免短线召回风险。
5、缩量横盘:
如果市场价格显示横盘整理,则量比指标持续下降,关注时分平均线,关注不破裂或小幅度裂纹平均线,可以暂时持有,等待量比指标再次扩大,如果放量持续上升,则放量下降,短线松鼠。
量比选择法的图解例子
1 .如果量比为2.5-5倍,则是明显的放量,如果股价相应地突破重要的支持和阻力位置,则突破有效的概率较高,可以相应地行动。
2、量比达到5-10倍时,释放量很大。 如果一股处于长期低位时剧烈的释放量被突破,涨水的后续空间巨大,是“金钱”难以置信的象征,但如果一股已经有巨大的涨幅,出现这样剧烈的释放量,就值得高度警惕。
『肆』 上市公司季报和年报的问题
三季报是前三季度的总和,不是单季度的。
四季报就是年报,每股收益是累加的,只有一季报是单季度的~
『伍』 上市公司公布季报有错误证监会会追责吗
当然会的,出具警示涵,责令其改正并公告
『陆』 上市公司的季报和半年报是否要经过审计
季报不需要。
中期报告中的财务会计报告可以不经审计,但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审计:
(一)拟在下半年进行利润分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弥补亏损;
(二)根据中国证监会或者本所有关规定应当进行审计的其他情形。
『柒』 上市公司披露季报对股票走势影响强度有多大 影响是短期的还是中长期呢
相对于半年报、年报,上市公司季度报告披露内容简单一些。但简单不等于“空洞无物”。相反,正确理解、阅读、分析季报,对投资者来讲,仍能找到较多“亮点”,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帮助。
管理层为强制和规范季报的信息披露内容,从主要会计数据及财务指标、报告期末股东总数及前十名流通股股东持股数、管理层讨论和分析、本报告期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等方面都做了较具体的披露要求。但对投资者来讲,对上市公司进行合理的投资判断,依靠这些固定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管理层规定的季报信息披露项目,对大多数公司都是同等适用的,并无多大差别。投资者通过了解这些信息,只能了解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和简单概况,是公司经营成果的显性成绩单。但在现实中决定股价变动的因素,并不仅出自于上市公司基本的信息披露。相反,正是那些已被轻视或忽略的上市公司信息,对上市公司的股价变动产生重要影响。
上市公司信息包括明朗的信息、预期的信息,也包括突发的信息。突发的信息比预期的信息具有更大的“杀伤力”,股价波动的更为剧烈。突发的信息,往往是指已知的潜在风险和收益和未知的现实风险和收益。作为投资者来讲,未知的信息难以预料,但已知的信息,是指公开披露的信息,如果不通过已披露的信息明察和洞悉其潜在的收益和风险,更难以把握。这些收益和风险,应成为投资者阅读和了解上市公司季报的首选。但投资者如何从浩瀚的信息中淘到“真金”?又如何发现和掌握并领会季报潜在的收益和风险呢?
首先,投资者应当通过季报信息披露现象看本质。现象是公开的数据和文字描述,本质是数据的来源、计算口径、编制方法、政策制度等。本质更多反映的是数据或文字描述背后蕴涵的规律。
其次,重视信息的文字描述。上市公司季报文字描述的往往是总结、成果、业绩、过去管理思路等较多。而对公司前景展望、业绩预测、未来管理思路、具体做法等描述较少。投资者对于浓墨重彩的信息不妨看淡些,对“一笔带过”的信息不妨看浓些,并多打几个问号。与上市公司自身以往的业绩做比较,与同行业、同类型的公司做比较,进一步了解上市公司披露的初衷和原由。按照一般规律,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护和市场形象的维护,上市公司浓墨重彩较多的是有利于维护上市公司正面市场的信息,而对有损公司形象的信息则着墨不足,特别是暗含“风险”的担保、抵押、关联交易等。这种信息披露方式,对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全面信息是十分不利的。投资者在阅读季报时,如果不加以辨析,吸收的可能都是积极信号,而忽略的可能都是风险信号,从而使投资者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导致不应有的投资损失。
第三,重视信息对股价的作用力。当一只股票上涨或下跌时,投资者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是产生为什么涨和为什么跌的疑问。由股价表现联想到上市公司报告是必然的,及时、准确、完整的季报将给投资者做出答案。而这些答案的取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市公司对季报的披露广度和深度。当投资者把股价变化与阅读上市公司季报有机结合的时候,投资成功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强。
最后,还要学会必备的信息储备本领。投资者阅读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运用信息。正确运用信息除占有信息外,还要会分辨信息,并能归纳、整理、驾驭、领会信息,在整理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市场变化时加以灵活应用。比如近期发生在东南亚的禽流感信息。其属突发性信息,正常的季报不会出现,如果投资者能想到禽流感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将会想到相关的治疗和预防禽流感的措施,也就会想到与之关联的上市公司。通过了解其生产经营特点及已往对科研力量的投入程度,来判定其管理思路。从其经营的灵活程度反馈其对市场的反映能力和竞争能力。而没有对上市公司报表的充分了解和掌握,突发信息的机会就会转瞬即逝。这就是投资者为什么总是对信息了解和掌握滞后半拍、接上最后一棒的重要原因。
『捌』 上市公司的一季报成本问题
是不扣除,就是1个亿。
很明显你问这一个问题说明你并不懂得相关的会计规则,基本问题看上去有点错漏百出。
产品的销售利润已经是扣除了原材料的成本,原因是就算公司购买了原材料,这些原料材要经过生产后相关的成本会结转到库存商品,然后当库存商品出售后才会结算到销售商品的成本中,用销售商品的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商品的生产成本就是产品的销售利润。
你问的只是购买原料并不能算作是生产成本的,并不能直接算作成本中进行扣除。
另外收购上游原材料生产企业部分股权属于投资行为,也不能算作是生产成本进行计算的,但使用相关企业的产品进行生产则要计算生产成本。
对于补充问题的回答:当然不是你所说的这么简单的,要分清楚相关的成本时如何构成的,一般是通过有系统的成本结转进行的,估计你最基本的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你都不懂。建议你最好找一本会计基础的书看一下,你就会明白,基本上你所说的那一个式子在会计的角度来看是存在一定程度错误的。
『玖』 试读:当前中国经济的隐忧:当前中国经济存在哪些隐忧
当前中国文化遇到的问题,比它的历史弊病还要复杂。
第一个隐忧,复古文化正在冲击创新文化。
我不赞成拿着西方文化的两百年来压中国文化的五千年。这话本该说得理直气壮,却很难理直气壮了,因为最近几年,国内突然风行起复古主义,使事情失去了另一番平衡。
其实任何文化的生命力都在于创新,而不是怀古。要怀古,比中国更有资格的是伊拉克和埃及。但是,如果它们不创新,成天向世界讲诉巴比伦文化和法老遗言,怎么能奢望在现代找到自己的文化地位?
很遗憾,打开我们的电视、报纸、书刊,很少有一个创新思维引起广泛关注,在大做文章的还是一千年前的枭雄心机、七百年前的宫门是非,以及古人之夺、古墓之争、老戏重拍。
本来,做一点这种事情也未尝不可。但是,在文化判断力不高的现代中国,几年下来,在广大民众心中增添了很多历史累赘,却没有提升创新的敏感度,这不是好事。
复古文化在极度自信的背后,隐藏着极度不自信。这股风潮降低了中国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文化进行平等对话的可能性,只是自言自语、自娱自乐、自产自销、自迷自醉。这是中国文化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倒退。
更让人警惕的是,这几年的复古文化有一个重点,那就是违背“爱和善良”原则,竭力宣扬中国文化中的阴谋、权术,并把它们统统称之为“中国智慧”“致胜良策”。相反,复古文化从来不去揭示中华大地上千家万户守望相助、和衷共济的悠久生态,这实在是对中国文化的曲解。
这股复古思潮甚至对近百年来发生的某些社会文化现象也进行过度夸耀。例如一些人对于上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夜上海”“百乐门”的滥情描述,贬损了一个现代国际大都市的文化格局。不仅是上海,这些年各地已经把很多处于生存竞争过程中民间艺术、地方戏曲,不分优劣地全都当作“国家遗产”保护起来,把它们称作“国粹”“省粹”“市粹”,顺便还把老一代民间艺人一律封为不可超越的“艺术泰斗”“文化经典”。这在文化史上闹了个大笑话,阻断了民间艺术新城代谢的自然选择过程,恶化了文化生态。
保护对破坏而言,是一个正面概念,但对改革而言,则很可能是一个负面概念。今天世界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就意味着倒退。
第二个隐忧,民粹文化正在冲击理性文化。
这些年来,例行问候还没有来得及被广泛运用。民粹和复古一样,都是在设定虚假信仰。任何虚假信仰,都在文化欺骗。
每一个正常的社会都应该重视民众的呼声,但是,这种重视必须通过真正民主理性和必要程序来实现。应该承认,世上许多重大课题,一般民众是感受不到、也思考不了的。例如,在我的记忆中,如果三十年前拿着“要不要改革开放”的大问题进行民意测验,肯定很难通过。这牵涉到很多“铁饭碗”保不住,而一般民众无法预计中国经济后来的发展。又如,现在如果拿着“低炭”“减排”“禁猎”“限牧”“休渔”等等问题交付民意裁决,情况也很不乐观。
对于民粹主义,凡是经历过“文革”的中国人都不陌生。当民粹暴力以“民意”的名义大行其道的时候,立即就变成一场全名浩劫。
民粹很像民主,却绝对不是民主,民粹的泛滥,是对不民主的惩罚,但是这种惩罚唤不来民主。
民粹主义表现在文化艺术上,就是放弃应有的等级和标准,把低层观众的现场快感当作第一坐标。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美学都告诉我们:快感不是美感,美是对人的提升。一切优秀的文化艺术,本事历代大师辛勤架设的提升人们生命品质的阶梯,民粹主义拆掉了所有的阶梯,只剩下地面上的一片嬉闹。
当然,嬉闹也可以被允许。但更应该明白,即使普通民众,也有权利寻求精神上的攀援,也有权利享受高出于自己的审美等级。
如果把人类历史上所有第一流的艺术大师都交给当时当地的民众来“海选”,结果能选出哪几个?我想,可能一个也选不上。“海选”,是社会上部分热闹的年轻人的短期优秀,与艺术的高低基本没有关系。最有精神价值的作品,永远面对着“高贵的寂寞”。虽然寂寞,却能构成夜醒之人的精神向往,如黑海的灯,远山的塔。
文化艺术一旦受控于民粹主义,很快就会从惊人的热闹走向惊人的低谷,然后走向惊人的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