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持仓收益 » 上市公司有一个共同现象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上市公司有一个共同现象

发布时间: 2021-04-22 04:57:03

上市公司持有另一家有相同业务上市公司的股票是什么目的

看那家公司的发展,股权投资获取回报,或意图收购完善自身产业链等。

⑵ 有股友说母公司即为上市公司本身,那为什么还有合并净利润于母公司净利润的区别呢

当进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不是母公司100%控股的时候,子公司就存在两大类股东,一是母公司,一是母公司以外的其他股东,即少数股东(注意,这里的少数不是指股东人数或家数少的意思,而是股份少的意思,否则就不需要合并了),相应地,被合并的子公司报表就产生了"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权益"以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和“少数股东净利润”的分别了。
因此,如果你看的报表是上市公司合并报表,那么“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是指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净利润中应由上市公司所有者分得的部分;如果你看的报表是上市公司的母公司的合并报表,那么“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是指上市公司自身的净利润中应由上市公司母公司所有者分得的部分。

⑶ 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这个在公司法的第几条第几款中可以看到谢谢

共同点有很多,最多的应该在有限责任公司那一章中。因为股份有限公司和上市公司的章节只就个性的东西进行规定,其他的仍适用有限责任公司的规定。

⑷ 一PE同时持有两家拟上市公司5%~10%股份,且两公司存在同业竞争,是否存在上市障碍

从法规层面,限制的是发行人与持股5%以上股东的同业竞争,而对于财务投资人投资同类上市企业,是否构成同业竞争,并未明确规定。但是这种同业的投资对被投企业来讲是有利益冲突的。所以理解是证监会考虑这个问题还是会个案分析,看这种持股同类企业对发行人的实际影响程度。 查看原帖>>

⑸ 在中国:相同行业的企业为何会集中在同一个区域,出现这种“产业集群效应”,这种效应的优劣各是什么

一,具有投入少见效快、高级技术人才共借共用;
二,精尖设备或监测仪器,一家购置,多家利用的利用率高的巨大优势;
三,产品还可互补配套供应(即一家只产一种或一类)却能配套向客户全套供应的快速组合特点;
四,组合各家之长,易于向更高档次发展的能力。
五,能形成大的展销供应市场,一般来说, 客户极愿这些工方选购产品。
集中园区的结果,使产品提高快、成本低的巨大集群效应。
缺点要大大少于优点,主要是有优势不易保密,人才流动的竞争相对也大一些。

⑹ 目前有哪些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明显,可以作为案例来分析的

“一股独大”问题被视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一大天敌。正当有关方面为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而费尽心智的时候,另一种“一股独大”的苗头———家族性高比例持股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今年2月26日挂牌的康美药业(19.430, -0.07, -0.36%)(600518)流通股18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7080万股,董事长马兴田与其妻许燕君、其女许冬瑾累计直接、间接持有股权比例达66.4%。
6月8日上市的太太药业(600380)流通股70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27108万股,董事长朱保国一人间接持股47.54%,而包括朱保国的母亲、妻子、兄弟等的朱氏家族共持有太太药业74.18%的股权。
昨日挂牌的广东榕泰(7.830, 0.07, 0.90%)(600589)流通股4000万,总股本16000万股,公司董事长杨启昭的妻子林素娟、女婿李林楷、女儿杨林静等杨氏家族成员共持有股权67.19%。
统计数字表明,康美药业的马氏家族、太太药业的朱氏家族、广东榕泰的杨氏家族,其持股比例已经远远超过目前我国1100多家A股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截至4月底,A股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为44.8%。
在民营企业中,家族成员高比例持股现象的出现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这些企业多由家族成员携手创业而成,创业者对自己的企业往往保持着控制权。然而,如果当它们变成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者——公众型上市公司后,股权结构仍然维持一股独大状态,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一个涉及到证券市场基石是否牢固的重大问题。多年的实践证明,一股独大损害的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助长的是“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的“圈钱”行为。ST猴王的败落、ST棱光的被洗劫,其根源都离不开一股独大。
从目前存在新的一股独大现象的上市公司来看,其发起人数量及其独立法人地位都符合“公司法”要求。一位研究公司治理结构的专家指出,这种合法性可能会增添日后关联交易的隐密性,从而加大了防范和监管关联交易的复杂性。
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家族控股上市公司具有天然的弱性已经引起高度重视。亚洲是全球家族控股最严重的地区。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香港地区已着手治理这一问题,家族控股公司的数量正在日益减少。

⑺ 沂源现象的企业特点

在沂源这六家上市公司中,山东药玻是沂源县第一家,也是全国医药包装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公司于2002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现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药用玻璃瓶和丁基胶塞生产基地,是我国唯一掌握药用中性I类玻璃加工技术的企业。山东瑞阳于2005年在新加坡上市,作为山东省第一家粉针剂生产企业,其主导产品注射用美洛西林钠、注射用葛根素、注射用环磷腺苷葡胺等多个竞争激烈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为全国第一。山东鲁阳于2006年在深交所上市,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耐火陶瓷纤维生产企业,规模、效益连续12年位居国内同行业之首,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欧盟、美国、加拿大、澳洲、日本、沙特、中国台湾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刚刚上市的山东联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生产硫化异丁烯和硝酸异辛酯的企业,2006年公司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山东省10大竞争力品牌,并入选2006中国化工企业500强。
企业追求:专注并且专业
“80后”对一种瓶装面状青霉素肯定没有什么印象,但对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来说,肯定有着永不磨灭的记忆。承装青霉素的这种非常廉价的小瓶子,山东药玻坚持不懈地生产了十几年,到上世纪末,其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70%。就靠十几年如一日地生产这种小瓶子,山东药玻成长为一个优秀企业,并最终成功上市。
80后的人对药玻的小瓶子没有什么印象,但对汇源果汁一定很熟悉。汇源公司坚持不懈地做了十几年的果汁,就是靠做果汁,公司发展成长为全国知名企业,并且已于去年在香港上市。虽然注册地不在沂源,因此也不能算是沂源上市公司,但汇源果汁最早就是从沂源起家的,创业者也是沂源人。
山东药玻、汇源公司是这样做起来的,沂源的其他几家上市公司也都是这样做起来的。这些上市公司都有个共同特点:专注做企业,不搞多元化经营。他们都推崇“把主业做到极致,才能把事业做到最好”的理念,不断依靠专业技术创新谋发展、求效益。因此,沂源出了六家上市公司,造就了三个全国行业“单打冠军”:山东药玻是国内规模最大、产品质量水平最高的药用玻璃包装企业,鲁阳股份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耐火陶纤生产企业,瑞阳是国内最大的头孢原料药生产厂。
在药玻的发展历程中,企业管理者始终专注主业。药玻董事长柴文说,药玻人从不头脑发热、盲目扩张,而是认准自己的优势不断突破。药玻优势就是做大主业产品规模,强力控制成本和费用,坚持不懈地技术改造和创新。1996年的时候,当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原料成本的上升,公司单位产品平均毛利率从5分钱大幅下降到了3.6分钱,然而由于长期注重主业产品的扩展和销售,当年客户从67家发展到98家,形成了销售的规模效应,企业当年的总利润反而大幅攀升。为了牢固地树立行业优势,药玻从未放慢研发的速度,积极进行技术创新,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使公司单位生产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0%左右,从而使得公司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极具价格竞争优势。近年来公司重点投资建设的新项目高档轻量薄壁棕色药玻瓶,将原有棕色瓶110克重量下降到70克,既节约了成本,也实现了环保节能。2007年,药玻率先研发成功中性硼硅药用玻璃,填补了国内空白,上市即可占领国内80%以上的市场。
鲁阳股份始终坚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刀刃”就是主业。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鲁阳的事业刚刚起步,众多同行受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思想变得保守,对耐火材料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悲观。鲁阳坚信行业发展前景,董事长鹿成滨独具慧眼,通过市场调研发现一种新型干法耐火纤维制品正逐步成为用户心中的“宠儿”。因此他大胆决策,贷款500万建设一条CBC-I型连熔连吹针刺毯生产线。这次果断的投入,为鲁阳的发展掀开了新篇章,实现了从湿法制品向干法制品的飞跃,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从同行业手中夺得了这块刚刚培育的市场,占据了市场主动权,成为国内耐火材料行业的一批黑马。正是对主业的专注与坚持,把鲁阳带入了稳步发展的轨道。这次的成功也使鲁阳人更加坚信,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在专业领域做强做精,企业才有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瑞阳制药,为了做强主业提升专业优势,年产品开发和技改投入的比重占全部销售收入的5%以上,在中国医药经济数据网公布的2006年1-7月份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百强排名中,瑞阳制药位居第三位。目前瑞阳公司已先后获得40余项专利、60多个新药证书,年新产品产值率在75%以上,创新已成为瑞阳发展的强大动力。拥有三项专利的分针粉装设备、排名全国前六的粉针分装能力、全国规模最大的冻干产品能力、全国排名第二的每年1000吨的头孢类无菌原料生产能力,成为瑞阳创新能力以及生产实力的最佳说明。依靠独有的创新技术,公司具备众多规格产品的生产能力,可满足5ml、10ml、15ml、20ml、32ml等30多个规格产品的生产需求,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沂源企业这样专业专注的做事风格,源于当地人的性格和文化。“性格决定命运”,在地处齐国和鲁国交界之处的沂源县,人们既继承了齐国人善经营的特点,更继承了鲁国人的实在和执着。上世纪末,德隆以资本运作为名,将众多企业玩弄于股掌之上,使众多优秀的企业遭受重创,在这些“德隆系”企业中,唯一没有被德隆所利用,反而利用德隆获得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就是汇源公司。这体现了沂源人的精于经营和聪明睿智。
沂源的企业管理者,更基本的性格是实在和执着,给人的感觉就是质朴、务实、作风低调。在去年夏天的采访中,我们就发常有意思的现象,沂源县几乎所有的国营企业都没有安装空调,甚至连电扇也不多见。我们到联合化工采访时,联合化工的董秘范修巨接待我们,虽然是初夏,但在接待室里也感到闷热。有干部笑言,这是一个源自药玻的传统:领导班子都从工人中来的,工人是什么样工作条件,我们也就是什么样工作条件。
在鲁阳采访时记者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企业园区比较简陋,大门并不起眼、办公大楼也早显陈旧,但在办公楼中专设了一间百余平米的展览厅,这是整座办公楼面积最大、装潢最好的房间。公司董秘鹿超为此向记者解释,鲁阳作为一家产品已经远销全世界60多个国家的企业,经常会有外国友人上门参观、订货,尽管公司办公楼可以简陋,但为了公司的企业形象,让客户了解企业,公司董事长鹿成滨坚持设立这样一个“高规格”展览厅。
这点点滴滴,展示了沂源企业家务实、简朴、踏实的性格,他们所在的企业也被深深打上了这种烙印,形成了沂源企业普遍专注专业的文化,也正是这种专注专业的企业文化成就了“沂源现象”。

⑻ 什么是企业并购效应并购协同效应的来源有哪些谢谢哦谢谢~

在当今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企业越来越依靠兼并收购这一手段拓展经营,实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企业的外部增长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的全球化,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也将会越来越活跃。大量并购案例表明,协同效应是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如何认识协同效应、识别协同效应、追求协同效应、实现协同效应,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搞好我国企业并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并购中的协同效应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对协同效应产生的机理进行系统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并购双方协同效应的识别、计算、评价与管理的方法,为企业通过并购实现协同效应提供了理论指导。 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是指通过并购实现并购双方企业资源之间的共享和互补,达到并购后企业整体的价值大于企业各自独立经营时价值的简单总和的效果,协同效应的主要来源包括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和无形资产的协同效应四个方面,任何一种协同效应的产生均存在一定的前提条件,协同效应不同,其产生的前提条件也不同。 本文第一章就目前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研究现状作了介绍;第二章对并购的相关理论作了综述,通过并购失败的原因分析得出,协同效应的识别和获得是企业并购成功的主要因素;第三章重点说明了协同效应的分类及产生的原理;第四章建立了企业并购目标的选优模型,对并购目标的选择定量化,为企业并购决策提供依据;第五章主要阐述协同效应的获取途径,既并购后的多方的整合,从而实现企业成功的并购。

⑼ 锂电池上市公司一季报有个共同特点 营业收入未增加多少,然而净利润却大幅增加 这是为什么是否存在

一是国家政策扶植,享受税收优惠和政策补贴,二是源材料价格大幅下降,三是廉价新材料在锂电行业的运用,成本降低。

⑽ 为什么有些上市公司盈利颇丰却吝于分红800字以上

中国上市公司吝于分红的原因探析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及特点,从公司内部特点、制度不完善、监管缺失等方面深入剖析部分上市公司吝于分红的原因,为广大投资者理性看待中国股市的分红现象提供一个思考角度 。在此基础上相应提出了政策建议,以促进中国上市公司股票高质量分红。 关键词: 上市公司;分红政策;原因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现状及特点 分红是股份公司在赢利中每年按股票份额的一定比例支付给投资者的红利。投资者购买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对该公司进行投资,同时享受公司分红的权利。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分红有两种形式: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现金股利就是以现金形式发放的股利,国外大多数上市公司选择现金股利作为利润分配方式,并且稳定、连续地实施这种方式 ,以便维护控制权和保持每股收益的稳定增长。 随着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10年度报告的陆续公布,股票分红问题又成为一年一度的热点。然而面对盈利的增加,一些公司出现了“高管拿高薪,股东低分红”的现象。从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的分红存在如下的一些特点: 1. 我国上市公司不分红现象普遍,股利支付率偏低。 不少具备分红能力的上市公司,借企业研发或扩大再生产等名义逃避分红责任。截至2011年3月21日A股已发布年报的657家上市公司中,有119家近三年内“一毛不拔”,其中“有红不分”者超过一半。而在2010年8月3日,在1898家上市公司中,有618家上市公司连续3年未分红,其中某公司更是连续11年未分红。根据 2005 年度美国标准普尔指数、英国金融时报指数、日经指数、我国台湾TAIEX 指数和我国香港恒生指数的股利分配数据,美国、英国、日本、我国台湾和我国香港的分红比率分别34.36%、 42.61% 50.68%、72.04%和42.51% ,而2009年国内上市公司的平均股利支付率为22.38%,仅为国际水平的一半。 2. 以现金形式进行分红的上市公司较以前有所高,但股息率却很低。 1995 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较高,占所有上市公司比例的 50% 以上;1996年至1999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大幅降低,仅为 30 %左右;2000 年以后,基本稳定在50%—60%之间。在股息率上,根据道琼斯公司对世界上32个主要的国家和地区的统计,各市场的平均股息收益年率为2.205%,其中多数市场的股息收益率大于2%。而2008年与2009年国内派现公司的平均股息率分别为1.03%和1.01%,与当年年末的一年期定存相比,下降了五成多,2010年,上市公司平均股息率为0.89%,远低于一年期定期存款3.25%的收益率,仅13家公司股息率超过一年定期存款利率。 二、中国上市公司盈利却不分红的原因探析 持续的现金分红,是上市公司稳健发展的主要标志,对于培育资本市场长期投资理念,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源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成熟证券市场,投资者每年分红所得大多数时间都高于银行存款利息,股票投资被看成是投资者的一种稳定投资方式,投资者进入股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红,其次才是想通过股票价格的上涨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由于红利收入是投资者日常投资收入的组成部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是否分红十分敏感,红利分配也成为吸引投资者选择股票的有力杠杆,使得长期投资受到鼓励,这有助于避免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而中国股市一直背负圈钱的骂名的根本原因就是上市公司拿得多给得少。统计显示,

1990年至2010年,A股融资总额是分红总额的2.27倍。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回报”,很难使股民依靠分红回报来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增加财产性收入,只能从长线投资转向短线投机,通过“高抛低吸”来博取股票差价收益,这也助长了证券市场“重投机、轻投资”的畸形价值取向。在经济状况正常的年份,经营稳定的上市公司如果有盈利,有充裕的现金流,应当采取现金分红的方式回报投资者。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的一些上市公司在处于盈利的状态下仍拒绝分红给投资者呢。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企业内部的原因和企业外部的原因这两大类:

(一)从企业内部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当年盈利为正,但公司的未分配利润也就是累计利润依然是负数,公司的亏损尚未弥补 完,所以无法分红。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企业的经营中存在有很多的风险因素,今年盈利,但往年可能亏损,而上市公司以当年利润派发现金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公司当年有利润;(2)已弥补和结转递延亏损;(3)已提取10%的法定公积金和5%-10%的法定公益金。所以不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上市公司不会在当年给股东分红,在情理之中。 2. 公司高层管理者私心过重,对财务报表进行非正常调整,从而把本来的利润变成亏损, 逃避分红。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十分了解,而在国有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监管不力、“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管理层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牟取利益。一个典型的操作动作是,管理层有可能把公司的利润做亏,把净资产做小,然后以相当低廉的价格实现收购的目的;或者通过调剂、隐藏利润的办法扩大上市公司的账面亏损,然后利用账面亏损逼迫地方政府低价将股权转让给高管人员持股的公司。如果地方政府不同意,则继续操纵利润扩大账面亏损直至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后再以更低的价格收购。 3. 上市公司分红意识不强。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20年,很多上市公司的发展正处于上升 阶段,无论是在资金、技术、人才还是管理水品、发展理念上同西方成熟的企业都有很大的差距。国内的很多公司在做决策时偏于保守、更侧重于积蓄力量先让企业发展壮大起来,而不是优先分红给股东。不少公司明确表示,由于未来对资金需求增大,为保障公司长远发展而不进行红利分配。由于分红的意识不强,在有盈余的情况下,很多公司优先选择给公司的管理层加薪,以激励管理团队,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出现“高管拿高薪,股东低分红”的现象了。

(二)从公司外部来说,原因主要包括制度、政府机构和投资者这几个方面。 1. 中国的现金分红制度存在“三缺”现象,即缺乏普遍约束力、缺乏完整性和缺乏配套的 惩罚措施。 现金分红新规虽然将利润分配比例从20% 提高到30%,也将送股形式的分配方式剔除,但规定仅限于需要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而对那些没有再融资计划的上市公司而言,分不分红、分多少、什么时候分,该新规却没有涉及。因此,现金分红新规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上市公司不愿分红的现状。新规是以最近三年以现金分配累计分配利润不少最近三年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来作为再融资的门槛。由此,上市公司完全可以采取突击分红的方式来实现再融资,这样就会对不同时期的投资者缺乏“公平性”,而且还容易导致内幕交易。新规对上市公司违反该规定的处罚问题并没有明确,没有规定一旦上市公司违反了这些规定应如何处罚等。关键问题若是不符合规定,上市公司最多不能实现其再融资计划而不会有其他影响,这样的结果是使上市公司对不按规定分红有恃无恐。 2. 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责没有落实到位,导致信息披露不规范。 从目前的上市公司来看,普遍存在较大的信息披露问题,由于政府监督机构没有切实做好监督工作,目前有很多信息披露时,对与这一交易有直接关系的包括交易价格、定价依据、股东和政府承诺、交易条款和辅助交易在内的很多内容未进行披露。包括资金来源和还款方式的披露。资金来源决定着管理层在未来几年内资金压力的大小,从而直接影响管理层对上市公司的决策。目前大都披露为自有资金,没有一家披露下一层的融资借贷关系。这些都会造成财务报表失去真实可靠性,上市公司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做出不分红的决策。 3. 投资者投机现象普遍,没有长期持有股票进行价值投资的心态,很多股民持有股票仅仅 是等待时机赚取差价,心理预期上对分红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也是导致中国股市分红率持续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吝于粉红的原因探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现状: 1. 引进先进的公司管理和发展理念,增强管理者的分红意识,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反过来也为公司的融资与再融资提供广阔的空间。 2. 完善公司现金分红制度。对于分红的比例、额度、期限等作出明确规定;限制突击性分 红的行为产生;对于不按照规定分红的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惩罚措施,以敦促上市公司自愿自觉进行分红。 3.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加强政府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以避免信息不对称 带来的规避分红的行为。 四、结语 终上所述,我们很容易看出中国股市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铁公鸡”,是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没有依法健全、没有形成良好的监督体制和投资者价值投资意识淡薄等因素的综合结果。只有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开启中国上市公司股票高质量分红的美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