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持仓收益 » 深海采矿上市公司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深海采矿上市公司

发布时间: 2021-04-18 07:42:36

A. 中国要建4.5万吨采矿船吗

据9月7日消息,有外媒网站8月25日报道称,中国正在努力开采海底矿藏,目前已完成世界首艘深海采矿船船体的建造工作。

一旦建成,这艘深海采矿船将成为中国船舶制造业的一个里程碑。该船全长227米,可以在2.5公里深的海底作业,载重4.5万吨,能在海上连续作业5年多时间。

中国已经在4个国际水域拥有采矿权。

在其他深海项目上,中国也进行了大量投资。去年,中国成立了一个专家组进行深海多金属结核矿开采试验项目。在就职仪式上,该专家组成员被告知必须理解他们此行的政治和历史意义。

中国国土资源部说,深海充满了宝藏,但要获得这些宝藏,就必须掌握进入深海,和在深海开采矿藏的技术

B. 海洋有什么资源

海洋覆盖着地球表面的71%,约3.6亿平方千米,世界海岸线总长59.4万千米,具有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浩瀚的海洋中生长着18万种动物和2万种植物。世界海洋鱼类可捕量每年达1亿多吨。海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目前尚无准确数据。据法国石油研究所估计,世界石油资源极限储量为10000亿吨,可采储量为3000亿吨,其中海上石油可采储量为1350亿吨。美国专家威克斯认为,世界石油可采储量为3150亿吨,其中海上石油1100亿吨。另外,据美国科学家估计,全世界油气远景沉积盆地面积7746.3万平方千米,其中位于海域的约2639.5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4%。按以上综合估计,海上石油资源量大体在3000亿吨~4000亿吨。海上天然气储量大约为140万亿立方米。现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为400亿吨和30万亿立方米。大洋底的其他矿产资源蕴藏量巨大,远远超过了陆地同类资源总量。如大洋中的锰结核储量约3万亿吨,其中含锰元素2000亿吨,为陆地储量的40倍;镍元素164亿吨,为陆地储量的328倍;钴元素58亿吨,为陆地储量的1000倍;铜元素88亿吨,为陆地储量的40倍。海水中铀的总储量约为40亿吨,这一数据是陆地的2000~4000倍。海水中还含有大量的镁、溴、白银和黄金。海盐几乎是取之不尽的海洋资源,推算1立方千米的海水中就含有3千万吨盐,全世界的海水中含盐量高达5×108亿吨。海洋中各种再生能源的理论蕴藏量十分惊人,每年可达300000万亿吨~400000万亿吨标准煤,其中潮汐能每年约有30亿吨标准煤。

广义的海洋资源还包括海岸带资源,如滩涂资源、淡水资源、植物和森林资源、海滨砂矿资源、港口资源和旅游资源等。这些都是一个国家主权区域内的资源,因此对海洋国家来说更为重要。

海洋资源由于异常丰富和对未来的作用,而被誉为21世纪的资源。

从人类及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可以看出,人类对海洋资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同样历史悠久,而且发展至今已形成许多海洋产业。这些产业可以分为传统的、新兴的和未来的三大类。

传统的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水制盐业和海上运输业。

海洋不愧是世界最大的渔场。统计在册的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从海洋中捕获的鱼类数量超过了9000万吨,接近于海洋每年可供的1亿吨鱼类捕获量。1986年世界鱼类捕获量估计为9100万吨,如果加上许许多多的自用或销售范围很小的手工捕鱼业的数据的话——这部分数据无法估计,上述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的数据则远远低于实际捕获量,这意味着人类每年的鱼类捕获量超过了海洋所能维持的最大产量。世界海洋渔业的产量在近40年内增加了4倍以上,1950年海洋鱼类捕获量为1760万吨,此后经历了1958~1971年的稳定增加期和1973~1988年的迅速增长期之后,目前趋于平稳,其间1972~1973年由于厄尔尼诺及其对秘鲁渔场的影响而出现下降,但1950~1970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超过了世界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海洋所提供的鱼产品占全世界水产品消费的90%。对鱼类需求的大量增加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多的缘故。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鱼类比1980年增加2250万吨,发达国家则要低得多,只需590万吨。世界范围内各国的鱼类消费水平差异也很大。日本、冰岛、丹麦、挪威、马来西亚、朝鲜和韩国等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费40多千克,而危地马拉、埃塞俄比亚还不到1千克。这一数据所无法表示的含义是,一些西非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是将鱼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原料来看待的,尽管这些国家的鱼类产品消费量不高。世界上海洋鱼类捕获大国有日本、美国、秘鲁、挪威、俄罗斯、朝鲜、韩国、西班牙、加拿大、印度、印度尼西亚、冰岛、丹麦、中国等国家。

人类靠无限制地增加捕获量的做法是危险的,这会危及今后若干年的鱼类繁殖,而且,世界已把开发海洋资源作为21世纪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基础,因此绝不允许这种危险的做法继续下去。于是人们寻求扩大水产养殖和转移一些作为动物饲料而出售的鱼类到人的消费市场上去。这两项的潜力是巨大的。估计水产养殖每年可以提供1000万吨的鱼类产品——目前已近800万吨。而目前用于动物饲料的鱼类产品占到总捕获量的40%左右,1986年还曾上升到45%。再加上各类鱼种——而不是仅消费某几种鱼的消费市场的扩大,便可以较完满地解决人类所需的鱼类产品的问题了。

海水制盐业也是传统的海洋产业。我国在这一领域发展很快。春秋战国以前我国沿海已开始利用海水制盐,至春秋时代制盐业成为富国之本。如今我国的盐田面积近500万亩,海盐的年产量达1000多万吨(约占全国原盐产量的55%),稳居世界首位。我国的海盐业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黄海、渤海一带,这一地区的海盐产值占全国的85%以上。

由于海洋是连接各大洲的通道,在经济上海洋运输远比空中运输划算得多,因此海洋运输在世界贸易运输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目前世界上共有吨位在300吨以上的商船34083艘,总吨位6.46亿吨。全世界共有港口980多个,其中用于国际贸易的商港2300多个。世界大洋航线密如蛛网,承担着世界贸易中绝大部分的货物运输。据统计,每年经海洋运输的货物达40多亿吨,占世界外贸物品的4/5。海洋运输的效益持续增加,这又刺激了它的发展。目前大型船舶、油轮的载重量达到50万~70万吨,矿石船载重达到15万吨,集装箱运输、滚装和管道装卸等专用船舶发展也极为迅速。与之配套的各类专用码头日益增多,设备现代化程度和管理效率也大大提高。

从1887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沿海钻第一口探井算起,海上油气勘探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还只有少数国家在海上找油,此项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在海上找油的国家猛增到80多个,进入了高峰期;到20世纪80年代在海上进行油气勘查的国家约100多个,陆续发现了一批海上油气田。海上油气生产可以从1947年路易斯安那州成功地打出海上第一口商业性生产井算起,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1950年海上石油产量为0.3亿吨,占当时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5%,1970年近海石油占全球总产量的20%,1986年接近1/4,1988年世界近海石油产量达7.23亿吨。20世纪80年代世界近海石油产量增加27%,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7%~28%。产量增加最多的是安哥拉、巴西、墨西哥等产油国。随着越南、刚果、墨西哥湾不断发现新的海上油田,今后海上石油产量还将大幅度增加。

近海天然气产量增长也非常迅速。1988年世界近海天然气产量为3188亿立方米,20世纪80年代世界近海天然气产量增长了19%。1992年海上天然气产量达到4024亿立方米,约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20%。海上天然气产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英国、挪威、马来西亚、荷兰和澳大利亚。

海水淡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从而为许多缺少淡水资源的海湾国家带来了希望。目前可以利用的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有蒸馏法、电渗析、反渗透、离子交换等。利用海洋热能转换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海水淡化时耗能过高的难题。

从海水中直接提取一些有用的化学元素极为方便而且可行,国外所用的溴素基本上都是从海水中提取的,美国、挪威等10多个国家每年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镁200多万吨。

在1969~1980年的12年中,基本上由传统的和新兴的两项海洋产业构成的世界海洋经济的总产值增长了20倍。2000年世界海洋总产值达到30000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5%上升为16%。

海洋产业,海洋能源开发和深海海底矿物开采在21世纪初已经进入商业性生产阶段了。

法国已运行了世界上最大的潮汐能装置,其装机容量为240兆瓦,1986年挪威投入运行了世界上第一个波力电站。此外,中国和加拿大还分别拥有10兆瓦的潮汐能装置。

被称之为海底多金属结核的新的矿物资源获取的可能性越来越引起世人瞩目。为了取得捷足先登者的利益和地位,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典、荷兰、挪威、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和中国等纷纷卷入海底多金属结核的勘探活动。各国不惜耗费巨资和人力进行调查、勘探和采冶的可行性研究。美国是最早从事多金属结核勘探的国家,为此,它已投入了2亿多美元。日本、德国、法国和韩国也已分别投入了大量资金。目前,俄罗斯、法国、日本和印度、中国等五国是第一批申请登记的先驱投资者,以美国资本为主的4个国际财团也分别在太平洋区域非正式地占据了4块矿址。迄今,一些发达国家的深海底资源勘查和采矿技术提高很快,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这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德、日科学家预言,10~15年以后,人类将开采海底矿产以满足需求。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意识到深海底多金属资源的重要性,纷纷要求国际上能够形成一个有利于所有国家的海底资源开发、管理制度。他们认为这些深海底的矿物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产,涉及每个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切身利益,因此,每个国家都有权分享这些人类共有的财富。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希望看到少数发达国家控制世界资源的那一幕在当今社会重演。由此又导致了以77国集团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团之间关于深海底资源开发制度的争论。1982年4月,国际海洋法会议通过了《海洋法公约》,确定了国际海底及其资源是人类共同财产的神圣原则。该公约规定实行平行开发制,即一方面由行将建立的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企业部开发,另一方面由有关国家及其自然人和法人与管理局以协作方式开发。同时,为了照顾对多金属结核资源进行了大量投资的国家的要求,承认他们先驱投资者的地位,赋予他们在一定区域内的勘探权、公约生效后他们的勘探计划被核准的优先权以及在商业性生产开始时获得生产限额的优先权。为了处理深海采矿的有关问题,成立了国际海底筹委会,制订了一些深海采矿的具体规章程序,并审批了印度、法国、日本、前苏联、中国登记为先驱投资者的申请。这五国已正式被批准为先驱投资者,各获得了一块矿地。韩国、巴西、菲律宾、泰国等国也都在积极考虑多金属结核的开发问题,并正在酝酿申请矿区。尽管如此,国际海底资源争夺的局面仍十分严峻。

属于全人类共有财产的,还有极地资源——南极和北极。

南极洲是人类尚未分享的最后一块荒野资源。南极洲沿岸水体供养着35种企鹅和其他鸟类、6种海豹、12种鲸鱼和近200个类型的鱼类。近年来还发现南极洲近海赋存有石油,极地内部可能蕴藏有铁等矿物资源。

为了保护人类所共有的这最后一块净地,一些国家缔结了《南极洲条约》。12个国家于1959年缔结了条约,将南极洲60°以南、约占地球表面10%的3600万平方千米的区域辟为国际和平区。以后又有22个国家陆续成为该条约的缔约国。南极洲条约及其后来追加的3个协定,即保护南极洲海豹公约(1972年)、保护南极洲海洋活资源公约(1980年)和南极洲矿物资源活动管制公约(1988年,该公约由于澳大利亚和法国拒绝签署目前尚不能实行),使南极区域的海豹、鲸鱼和其他鱼类得到了有效保护,从而使得人类能够在21世纪甚至更遥远的将来还能与一个原始、洁净的极地共存于一个地球。

人们在谈论海洋资源时不应该忘记它还有一个特殊的重要的贡献,这就是海洋对于全球气候变化起着缓冲器的作用。海洋可以吸收巨大的热量,海洋的热量输送——北半球从低纬度到高纬度输送热量的40%是由海洋完成的——在世界气候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海洋的存在,降低了全球增温的速度,甚至根本上降低了这种可能性。

知识点

复合生态系统

复合生态系统是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条件共同组合而成的生态功能统一体。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人类是主体,环境部分包括人的栖息劳作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构筑设施环境)、区域生态环境(包括原材料供给的源、产品和废弃物消纳的汇及缓冲调节的库)及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体制、组织、文化、技术等),它们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构成错综复杂的生态关系。

C. 中国要建造世界首艘深海采矿船

9月20日,福建省一家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由该公司承建的世界首艘深海采矿船已经完成船体部分安装,目前正在安装船载设备。该船总长227米,型宽40米,总高约75米,载矿量近4万吨,利用船载设备可在水下2500米深海区域采矿作业。

深海采矿船是海上采矿生产支持与控制的母船,是深海矿物开采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水面支持系统。

这次为加拿大建造的这艘深水采矿船,配备了199人高舒适度居住舱室,有完整的配套系统,水下机器人,大型甲板吊车,直升机平台等,具备于2500米深海区域采矿作业,除了搭载相关设备外还可以装载矿货39000吨。



D. 深海采矿技术是怎样的

深海采矿技术是深海采矿业中的支柱性技术,它对海洋的其他产业技术,如近海矿产业、深海油气业、海洋能源业、船舶制造业等等都会有重大的影响,专家们预测,未来的深海采矿业很可能是一组采矿、海洋能源利用和深海农牧渔业等综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深海采矿技术是未来海洋产业中的先导性行业技术,它对整个海洋高新技术的潜在影响是深远的。

E. 我想从事深海采矿,请问考研应该考什么,考哪里比较好

中南大学在这个方面最好,机电工程学院

F. 海洋矿产资源调查

三、未来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趋势

21世纪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时代,浩瀚的海洋是资源和能源的宝库,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基地。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日趋严峻的陆地资源和能源危机威胁,世界各国都把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把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能源,以及保护海洋环境作为求生存、求发展的基本国策。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各类矿产资源、能源和生物资源。20世纪以来,各国科学家的积极努力使人类极大地增长了对海洋资源的认识,目前全球已兴起一个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攻克海洋开发高新技术的热潮,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

1.加强海洋资源的调查评价是实施海洋开发战略的前提条件

我国的海洋国土面积很大,内海和领海面积达40多万平方公里。内海是内水的一部分,是指伸入一国大陆内部,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相通,与本国领海相连的海域。渤海、琼州海峡和长江口、珠江口都是中国的内海。即使不算南沙海域,中国内海和领海也有38万平方公里,几乎占我国陆上国土面积的30%。它们与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上国土一样,中国拥有绝对的主权。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的全部7万平方公里,黄海38万平方公里中我国主张的部分,东海80万平方公里中我国主张的部分,南海350万平方公里中我国主张的部分。

世界公海和国际海底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全球的公海面积约为2.3亿平方公里,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我国享有公海,包括海底区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权利。

国土资源部的一项基本职能是进行海洋资源调查评价。海洋资源调查就是对我国的领海及管辖海域的资源环境的基本特征、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开发利用前景,以及海洋环境和地质灾害情况进行综合调查及评价分析。海洋资源调查是人们认识和掌握海洋资源环境要素的分布及变化规律,获取资源环境资料的最基本最经常的工作,是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工程技术、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

海洋开发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海洋资源调查与评价必须把海岸带到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的广阔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主要任务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基本查清从海岸带到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广阔区域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发现一批新的可开发资源,重点是一海(渤海)、一湾(北部湾)、一峡(台湾海峡)、三洲(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调查海岸带、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海洋资源类型、数量、特征、分布规律及开发现状;开展海洋灾害类型、引发机制及变化规律研究,建立灾害及海平面变化动态监测网;调查我国海岸带最大环境承载量;完成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底土环境质量评价与功能区划;查明军事海洋环境与国防建设要素,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统筹海洋开发和整治服务。同时,开展大洋深海资源及极地的调查研究。

目前,我国的海洋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还刚刚开始,装备力量都非常单薄,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尤其需要具备不同吨位与不同功能的海洋科学考察船、资源调查船、海洋环境监测船以及各种海巡船只。

2.滨海砂矿的开发将从以岸上为主转变为水上、水下并举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社会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在经过几十年的强化开采之后,滨海砂矿在岸上的部分已经越来越少,日益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将迫使人们把眼光投向水下,滨海砂矿开发的趋势必然是水上、水下并举。

显然,矿业开发部门需要有更多的抓斗式和吸扬式挖泥船及其他功率大、效率高、砂矿回收率高的海上采矿设备。

3.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迅速发展,已成趋势

深海油气资源潜力巨大,随着海洋石油钻探和开采技术及其装备的迅速发展,海洋勘查开发深度不断增加,海洋石油勘查开发成本不断降低,海洋石油产量不断增加。目前深海石油勘查已经达到在2500米的深水区作业,钻探深度达到1万多米;“智能完井”技术实现了实时数据的采集;钻探成本从1980年的平均每口井(深度平均在3000米以上)530万美元降到1999年的100-120万美元。目前,世界石油产量中约30%来自海洋石油。

深水勘探技术进步迅速、勘查成果显著。深海油气钻探始于1965年,早期钻探深度大多限于水深600米以内,先后探明了一批具有相当储量规模的油、气田,包括墨西哥湾地区的布理文科尔、莱纳油田,加利福尼亚地区的派因特阿古洛、佩斯卡多油田,巴西坎波斯盆地的科维纳等油田,挪威的特罗尔的大型气田。这些油气田的发现表明深海油气有巨大的资源前景。

80年代中期,深海油气开发几乎集中在200-600米的中深海区,主要是美国的墨西哥湾和加利福尼亚湾(400-450米)。美国在墨西哥湾水深200-400米的海区进行石油开采,Sohio公司的油田每日每桶生产能力的投资为15000美元,每桶的技术开采成本只需5美元,但是需要有不打瞎井、集中开采和快速开采的有利条件来保证。一般情况下,开采一个5000万桶石油的油田,每日每桶生产能力的投资估计达20000-25000美元。在更深的海区(400-600米,甚至800米),投资会更高,北海Conoco公司的油田每日每桶生产能力的投资达30000美元。但是中深海区开发石油的成本和投资随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很大。到80年代末期钻井水深已经突破2300米,海底完井工作水深接近500米。

90年代以来,深海钻探和开采深度进一步扩大,海底完井水深1991年达到752米,1997年达到1614米,1999年巴西在近海安装的采油树已经达到1853米。海底完井工作将很快突破2000米,目前,可用于2500米的半潜式钻井综合平台已经研制成功,这意味着在大部分陆坡上都可以进行油气的勘探开发。据预测,未来20年内将有工作水深4000-5000米的半潜式平台出现。埃克森-美孚公司2000年获得的墨西哥湾深水区块,水深从3000米到8000米。

世界海洋平均深度约为3730米,水深0-200米仅占海洋总面积的7.49%,水深在6000米以上仅占海洋总面积的1.38%,90%以上的水深在200-6000米之间,大量海域面积等待人们开发。海洋勘查开发技术的发展是未来海洋油气资源勘查开发的关键。

美国的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进展迅速,到1997年,水深1625米的门萨油气田开始投产。墨西哥湾水深大于300米的已经投产的油气田30个。

巴西把开发深海石油当作石油开发的重点,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不断刷新世界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水深纪录,巴西石油公司利用三维地震技术陆续发现了大批深水油田,其中有4个是可采储量大于1亿吨的巨型油田,可采储量共达13.51亿吨。到2000年底,巴西石油公司在海上有固定大型钻井平台13个,大型浮动钻井平台21个。巴西石油公司在深海石油开发技术上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并利用深水开采技术到海外寻找市场。

法国海洋工业的长期目标是发展水深达3000米的海底勘探和生产油气能力,法国各石油公司的海洋石油勘探区分布于13个国家,总面积达230万平方公里。到1995年底,已经投资85亿法郎用于海底石油开采工程,开发深水开采工艺技术,提高油田采收率。法国海洋潜水技术公司的潜水作业占世界深潜作业量的30-50%,其中90%左右是海底矿产资源调查和深海油气层调查。

跨国公司竞争深海盆地,引发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热。安哥拉是世界上最具有勘探前景的热点地区之一。埃克森-美孚公司拥有11个区块的权益。并在1997-1999年期间的初探钻井中获得6个发现,勘探成功率为86%,水深都在1000-1400米之间。据估计,可采储量超过20亿桶油当量,而且该区块还有很大的勘探开发的潜力。2001年壳牌公司计划向安哥拉深水的超深水域石油项目投资数十亿美元。深水项目将成为壳牌勘探和生产的重点之一。雪佛龙-德士古公司在14区块有数个开发项目,安哥拉深水石油资源是雪佛龙-德士古公司的重要增长点。尼日利亚深水区内,壳牌公司是最大的生产者,大陆石油公司是进行钻探的跨国公司之一,拥有200亿桶石油储量。雪佛龙将获得两个新的有前景的区块。

我国海洋石油开采技术与装备落后,目前只能在内海的部分海域以及南海的浅水区进行。但随着国际上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热潮的不断发展与海洋石油开采技术的进步,我国的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活动,也必然需要顺应这一潮流,从目前的以浅水区为主,而逐步走向深水区,由目前的以近海区为主,而逐步走向中深海区。为适应这一战略转变,这个的石油工业也必须对其勘探和开发装备进行必要的更换。现在尤其迫切需要能适应在大陆架海域活动、水深在2500米以上的中深海域进行作业且机动性能比较优异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测船,在水深100-400米的海区进行作业的石油开采装备。

海底石油的开采过程包括钻生产井、采油气、集中、处理、贮存及输送等环节。海上石油生产与陆地上石油生产所不同的是要求海上油气生产设备体积小、重量轻、高效可靠、自动化程度高、布置集中紧凑。一个全海式的生产处理系统包括:油气计量、油气分离稳定、原油和天然气净化处理、轻质油回收、污水处理、注水和注气系统、机械采油、天然气压缩、火炬系统、贮油及外输系统等。

供海上钻生产井和开采油气的工程措施主要有:①人工岛,多用于近岸浅水中,较经济。②固定式采油气平台,其形式有桩式平台(如导管架平台)、拉索塔式平台、重力式平台(钢筋混凝土重力式平台、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合的重力式平台)。③浮式采油气平台:其形式又分:a.可迁移式平台(又称活动式平台),如坐底式平台(也称沉浮式平台)、自升式平台、半潜式平台和船式平台(即钻井船)。b.不迁移的浮式平台,如张力式平台、铰接式平台。④海底采油装置:采用钻水下井口的办法,将井口安装在海底,开采出的油气用管线直接送往陆上或输入海底集油气设施。

供开采生产的油气集中、处理、转输、贮存和外运的工程设施:①装有集油气、处理、计量以及动力和压缩设备的平台。②贮油设施,包括海上储油池、储油罐和储油船。③海底输油气管线。④油气外运码头,包括单点系泊装置和常规的海上码头(有固定式和浮式两种)。

4.海底多金属资源的勘查、开采和冶炼技术进一步提高

以锰多金属结核为代表的海底固体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取决于勘查、开采和冶炼技术的进步。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这一方面我们人类已经取得显著进展。

现在,一般利用采矿船来开采锰团块。由装有深海电视的采矿机在海底收集锰团块,通过软管抽气像吸尘器一样,把锰团块经软管连续地吸到地面上的采矿船中,每天采矿量可达3000吨。

日本的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已经研制出具有高效率及高可靠性的流体掘式采矿实验系统,进行了锰结核基础性冶炼技术研究、有经济价值和有效率的冶炼技术开发,并将成熟技术封存。

日本的潜水技术是世界一流的,1981年建成的第一艘2000米级潜水器“深水2000号”是多功能大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2000米。1989年又建造了“深水6500”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达6500米,并装有声成像声响系统,即“观测声呐”,可获得三维立体图像。为了观测全球海洋,日本于1993年研制了11000米工作水深的深海无人潜水器,同年研制了智能机器人,可在海底进行各种海洋资源的勘探作业。

英国研究深海锰结核和结壳的生成模式,研究深海锰结核、钴壳、硫化物或金属沉积采矿是英国矿业公司有兴趣的长期战略。英国在政治上和科学上介入这些资源的开发,不但能使深海采矿技术发展保持与世界同步,而且确保英国公司拥有最终开发这些资源的权利。英国深海采矿试验性开采系统由泵吸采矿式、连续链库或无人遥控潜水式组成,日产量可达1万吨。英国对红海多金属软泥的开发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法国法国研制成新型深海多金属采矿系统,可以从6000米的深海底高速采矿,然后按自控程序返回海面。

5.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进展显著,商业开发已经为期不远

几项重要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研究为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做出巨大贡献: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DSDP/ODP)调查世界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阿拉斯加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项目研究一个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成因模式、埋藏深度、厚度、区域分布及资源量等,为今后的进一步勘探开发作了大量前期工作;四国联合国际合作项目因深钻和浅层取样的成功,从不同角度研究海洋气水合物组成和成分、产出状况、在沉积物中的分布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三国麦肯齐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项目实施钻探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评价原始天然气水合物的性质,评估电缆测井仪器表征水合物的能力,计算了钻井周围1平方公里范围内水合物中天然气储量。

美国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与开发法”,目的是支持更好地认识天然气水合物、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全球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与世界海洋及大气圈间的相互作用的特性等研究项目,以达到两个重要的能源供应目标:第一,为了保证钻透上覆在海底天然水合物的覆盖层所需要的深水油气研发作业的安全;第二,到2015年,通过研究,提高地质认识,在技术上实现对天然气水合物矿床的商业开发,以保证美国的天然气长期供应。

日本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2001年,日本完成了分别在加拿大北部马更些三角洲陆上钻探井和在日本近海水域深水钻探井的分析研究,分析结果使日本受到激励,计划于2002年在已探明的天然气水合物气田进行工业性试验开发,到2010年实现对其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进行商业性开发。

加拿大在胡安-德富卡洋中脊斜坡区的工作引人注目,天然气水合物评价储量为1800亿吨石油当量。在加拿大西北部永久冻土带钻探的麦肯齐河三角洲MallikZL-38井深1150米处取得的37米岩心保留了天然气水合物层序互层的特征。

开采天然气水合物需要有专门的设备,我们对此正予以密切的关注。

G. 深海采矿技术对哪些行业有重大影响

深海采矿技术是深海采矿业中的支柱性技术

H. 中国造首艘深海采矿船可潜多少千米深

最近一段时间,国外媒体频繁报道称,中国正在努力开采海底矿藏,目前已完成世界首艘深海采矿船船体的建造工作。

据了解,该船的建造进展顺利,将按时完工,于2018年交付给总部位于加拿大的鹦鹉螺矿业公司,用于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海域的采矿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