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持仓收益 » 涉及商誉减值上市公司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涉及商誉减值上市公司

发布时间: 2021-04-12 03:38:26

Ⅰ 关于商誉和商誉减值

上市公司,计提商誉减值什么意思,商誉减值会计处理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才会形成商誉,商誉由于无法独立产生现金流,要将商誉结合与其有关的资产或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
吸收合并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商誉减值合并
控股合并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商誉-商誉减值准备

Ⅲ A股上市公司合众思壮连续两年大幅计提商誉减值难道真的会退市吗

此股主力资金未有撤离迹象。(个人分析)所以,无意外突发事件(人为不可控),此股基本不会退市。分析观点,参考。

Ⅳ 上市公司一般什么时间发布商誉减值公告

首先要知道的是,市场上说投资并购,大多是通过收购股权来实现的,什么是股权?你对一家公司净资产的兴趣。什么是净资产?净值是公司所有资产减去所有负债的净值。所以直截了当地说,收购实际上是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这种净资产有一个价格,通常在收购之前进行评估,以达成一个大家都同意的价格,买家和卖家以此作为参考,进行最终价格谈判。商誉是指交易价格中超过估价的部分,也称为溢价。那么为什么公司愿意支付溢价,原因有很多,更为公认的原因可能是被收购企业的发展前景,所以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我们知道,母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及个别财务报表均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内公布。商誉只能在综合报表中找到。母公司的单一声明中没有商誉。在合并报表层面,附属公司不再是附属公司,而成为拥有商誉的集团的资产。所谓商誉减值,就是说子公司可能会损失一大笔钱。在母公司收购的时候,预期的发展前景根本看不到。相反,年复一年的经营不如年复一年的经营好,当时的预期严重偏离,这意味着被购买的资产(子公司,包括商誉)贬值,而不是按照购买时的价格贬值,因此需要对资产(商誉)的减值进行说明。

Ⅳ 什么是商誉减值,对公司和企业有什么影响呢

商誉减值就是对公司和企业的商业名誉进行了一定的减分。这种减分会直接导致公司的业务和企业的形象。所以如果一个公司和企业想要走得长远,一定要对自己的企业形象做好管理,不要做一些会使自己公司和企业的形象受伤害的事情。

Ⅵ 2019上市公司每年商誉减值止于什么时候

2019上市公司每年商誉减值止于不发生商誉减值的时候。

Ⅶ 上市公司去年亏损8个亿,今年商誉减值12亿,公司股票会被st吗

上市公司去年亏损8个亿,今年商誉减值12亿,连续亏损最少三年公司股票会被改成“st”标志的,

Ⅷ 上一轮大面积商誉减值发生在什么时候

涉及到两个概念:资产减值和商誉。
商誉之前已经谈过了,本来是好东西,但是很多公司通过高价收购的溢价也并入商誉(多花了钱反而变成资产),商誉应该是逐年计提,而不是一次性,假如公司花20亿收购,但是被收购的资产只值10亿,公司会增加10亿的商誉(注意,按理说这是亏损10亿,然而账目上并不是),10亿商誉是一次性“亏损”的,常理上是一次性释放风险,但是会计处理方法需要逐年计提,每年在商誉上亏损一点,这样不会导致公司净利润大幅波动一次性出现亏损的情况。
尽可能远离商誉虚假繁荣,如果知道商誉的组成部分就更好了,另一种情况是公司商誉通过一次性计提后,运营良好,但是会计上表现不出来,这就是低估的时候,可以投资。
上市公司可以操控财务数据,千万不要怀疑,不排除两种可能性。
公司利用熊市一次性计提损失,这样来年的财务数据就好看多了,还有故意报亏的情况,引发内幕交易,管理层可以间接增持股票。
这在中国资本市场太常见了,从我们记账的角度就可以看出,通过调整记账时间,就可以控制每月甚至每个季度的盈亏,比如你购买洗衣机花2000元,按理说不能一次性支出2000元,容易形成当月盈亏不平衡严重赤字,另一种办法(也是会计上的处理方法)是分摊到每月,比如洗衣机的寿命是3年,你可以把2000分成36次计提(支出记账),那么每月的支出就只有6元钱左右而已,这么做上尽可能公平衡量真实的资产,但问题是这种资产不属于优良资产,本身不能创造价值。
因此,会计上处理账目还是有漏洞的,你的分摊期限可以做文章,来调整利润,商誉本身毫无价值,它未必是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你不是可口可乐,也不是诺基亚掌握的核心专利。
这里引起的另一个问题是资产减值,固定资产折旧,也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就像举例的洗衣机一样,通过调整计提周期实现利润调控,价值投资的基础是发现真实的财务数据。

Ⅸ 上市公司商誉减值,净资产受影响吗

上市公司商誉减值,净资产受影响。

商誉作为上市公司的一项资产,具体表现为在并购中支付的对价超过被购买标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对商誉而言,往往面临着可能发生减值的问题,经常需要对商誉价值进行再确认、再计量。在并购标的业绩承诺不达标、特别是亏损的情形下,上市公司往往需要计提商誉减值准备,最终是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