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持仓收益 » 中国上市公司倒闭案例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中国上市公司倒闭案例

发布时间: 2021-06-17 11:26:15

A. 有没有民营企业倒闭的案例 最好是2000年以后的

转:一个开了十几年的民营企业,今年倒闭,老板的儿子写的
看到有朋友说广州的企业在微利的情况下关厂,深有感触,这里我也说一下我们的情况。

工厂由我父母在94年创立,地处长三角一个经济水平极高的城市。主营业务是机械加工。 94年创办的时候固定资产约在两百万左右,没有自己的厂房,但这个行业的机械价值很高,200多万几乎都是机械价格。

父亲以前就是国营企业副厂长,业务能力极强。从94年建厂到2006年,每年保持15%的增长率。 2006年企业达到发展高峰期,规模为150人,年营业额2500万,毛利润在30%左右。

那个时候父亲有了产品线更新换代的意识,开始积攒资金准备更新生产线。一条进口的自动线大约需要1000万左右。 我爸当时空余资金大约有500万左右,原本考虑在07或08年上自动线。

2006年的时候当地政府对工业园区重新规划,需要我们搬厂房。当时江浙各地都在争相新建工业园区,然而县镇财政缺乏足够的资金,所以他们就采取了一些今天看来是十分无耻的策略:

地方政府鼓励当地企业搬迁进入工业园区,然而工业园区里是毛坯厂房,既不符合工业厂房的标准,更无任何装修。地方政府当时承诺的是,各厂以租赁的形式搬入新厂区,自己支付厂房改建和办公区装修的费用,地方政府将在第一个租赁期(5年)到期后以便宜的价格将地皮卖给各个企业。 而如果不搬迁的话,有什么麻烦自己看着办,传闻市政府要用原先的土地建立环湖景观工程。

说这话的是当地政府一把手,几十家企业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迁入工业区。整个搬厂,厂房改建,厂房装修,耗去了大约500万资金。企业原先十几年的慢慢积累几乎化为乌有,更新生产线计划无限期搁置。

06年时通胀已经加剧,原材料价格大规模上涨,广东地区的民工荒首现长三角。我父当时为了留住工人,06年给工人平均加了10%工资。07年开春,我们直接雇了大巴到安徽和盐城接工人回来上班。

2007年钢材和工业用油价格上涨,毛利润下降了10个点。我父亲开始着急。他把剩余的资金投入了当时在疯长的股市,想从里面圈一部分钱,再贷款在08年更新生产线。

结果在资金投入了六个月后,遭遇07年A股惨跌。 还好投入的资金量不算很多,但是通过股市盈利这条路是走不通了。父亲只能回到原先的轨道上慢慢经营。

2008年全球经济开始下滑,我们厂的主要客户,日本方面的订单量急剧下滑。我爸意识到工厂可能出现前所未有的困局了,开始采取裁员措施。08年底裁掉了三分之一的工人。

09年的时候有新闻说浙江民营企业开始出现倒闭潮。我们原先的供货方,浙江的微型企业,纷纷停摆。有一个跟我们配套了十几年的企业,还请我们去普陀山玩过。 那天他们那边倒闭清算,还欠我们五万应付款。 我爸去看他时,看到那个厂长,五十几岁的人,正被两个二十几岁的按在地上打。两个小年轻都是债务单位的,欠五十几万。 我爸看这情况,那五万就没提了,直接买车票回来。

10年的时候人工继续疯长,普通一线工人2000都留不住。 食堂里烧饭的阿姨,每天工作4个小时,给1500居然嫌少。 当地在进行大规模拆迁,当地的工人在拆迁后一下子就坐拥了好几套房产,卖掉一套变现都有五六十万。 区区一两千的工资已经不放在他们眼里。这大概也算是房地产行业对实体行业的一个另类冲击吧。

2011年传闻政府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微型企业的辅助,可是只闻打雷,不见下雨。贷款标准一样很高。 10年民间借贷开始流行, 我们接触了一些民间借贷机构,年利率几乎都在40%以上。民营实体行业很难有这样的利润率。 我不知道都是什么样的企业在像他们贷款,但是我们这样的肯定不行。 10年人工继续疯长,原材料继续疯长,原本不怎么做的低利润订单也要开始抢,没办法,不做人工照样要付。

2012年的时候账面出现亏损,这是开厂16年来的第一次。而且劳资纠纷开始逐渐增多,新来的工人做两个月就提要加工资。 要知道工人从入厂,到能出产品,差不多就需要两个月左右的培训时间。刚能产出的时候工人就提出这些要求。 我知道他们也没办法,外面工资现在都开的很高,不给我们做,他们可以给别人做。 整个社会在高通胀的情况下都变得浮躁,大家都想赚快钱,你赚钱的速度必须得高过钱贬值的速度啊。

13年继续困难,父亲开始了改革,进一步大规模裁员。人数从100降到了不足40!

说来好笑,都说生意越做越大,我们却是越做越小。订单我们已经不具备消化能力,开始进行大规模收购。 也就是说,我们开始逐渐从一个生产型企业,变成了一个倒爷, 只把检验关。 而这些事情是绝对不能被上家知道的。 大客户有人来视察时,我父亲是招呼亲戚都来帮忙,全部站到生产线上去装样子,没办法,真的就是难成这样! 写的时候眼睛都是酸的。

直到今年,我爸考虑的已经不是更新生产线的问题了,而是这些骨干如何给他们安置,让他们有个好归所。

在去年年底的聚会上,除了两家企业是镇政府重点扶持对象,年营业额过亿外,其他的几十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几乎都面临一样的困局。年度大会变成了诉苦大会。以前这些人都是讲究面子的人,也都经历过风浪,不愿在人前示弱。 这次大家喝高了不知道谁先起了个头,都纷纷掏心掏肺的加入。

我总结了一下,主要以下几条:

1. 融资渠道极度困难。银行几乎不给微型企业贷款。 就长三角来说年营业额5000万以下都算微型企业,但是这些微型企业却负担了长三角95%的劳动人口,和85%的税收,但是这样的企业,却贷不到款。

浙江那边09年就开始有民营企业大量倒闭,后来老板们变聪明了,走之前去狠借一笔高利贷,然后全家出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接二连三的听说浙江那边有全民借贷,资金链崩盘的新闻。还有那个吴英案也是。

2、疯狂上涨的人力成本。涨工资是好事,但是物价和工资一起涨就不是什么好事了。人力成本上涨我们可以接受每年5-10%,但不是每年30%的跳涨。这会打破民营企业原有的生产规划和生产布局, 90%的企业倒在了生产线更新换代的前夜!

3、房地产打击了民营企业家们的动力。很多企业家都和我爸一样,后悔没在赚钱的时候多买几套房。以我爸的一个朋友为例,04年-09年平均每年购入两套房,10年工厂日子不好过,直接关厂了事。10年的时候出手两套房,每套获利300%! 这个于他来说是好事,但是这真的是我们的政府想看到的吗?

4 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一要解决生存问题,然后逐渐做大做强,从低端加工业做起逐渐靠拢产业链上游,最后才是解决自主研发能力。没有企业可以做到一步到位。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第一阶段过度到第二阶段的过程中就被无情的扼杀。政府没有把鸡养大就开始迫不及待的杀鸡取卵,这个阵痛,在往后的十年经济大萧条中会逐渐显现,官员们也会意识的更深刻。

我并不是想抱怨什么,我只是想知道,如果像我父亲这样业务能力强,兢兢业业心无旁骛曾经创造了无数成功的企业家也走到这步田地,还有多少民营企业能生存的很好。

B. 咱们国家有没有中国上市公司倒闭或者破产的例子

你可以看看PT水仙 就是很好的例子

C. 中国有哪些上市公司退市或破产

目前我国尚无破产上市公司确实有其特殊性。因为上市公司一旦破产,股权不能在普通清偿顺序中受偿,这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股东的利益保护和社会稳定。从全球范围来看,破产方向更加注重企业法人特别是上市公司这样的大型公司,主张通过和解或重整的方式获得新生,免于破产。
深沪两市共有2381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11年年报数据,其中41家上市公司净资产为负值。除其中8家公司已经处于暂停上市状态,以及*ST吉药今年将被暂停上市外,另外32家公司如果不能在2012年年末实现净资产由负转正,则面临较大退市风险。
以多次破产重整未果的*ST中华A(深圳中华自行车集团)为例,该公司2011年末每股净资产为-3.05元,在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仅高于已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的*ST宏盛和*ST科健。沉重的债务是制约*ST中华A重组的核心,公司此前两度遭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但均被驳回。当然这样操作也有诸多弊端,象郑百文将管理层闹得一败涂地,就看郭主席这一届能否能为上市公司破产开个头,不过也不能拿已经破产了近十年的中华企业下手,毕竟名字很特别。
证券(NewStock) 远山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九日

D. 国内十大企业失败案例

飞龙、三株、秦池,曾经是中国企业界灿烂的明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辉煌一时。曾几何时,它们相继黯淡隐去,给人们留下无尽的思索。

回顾飞龙、三株、秦池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特点:第一,抓住了好的契机。飞龙、三株迅速兴起的大背景是人们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对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的关注;秦池则是夺取央视“标王”,抓住了全国人民的“眼球”。第二,利用电视等大众传媒广泛宣传,迅速成名,飞速扩张。飞龙广告投入巨大,1991年为120万元,1992年为1000万元,1993年为8000万元;产出则更为惊人,从1990年注册资金仅为75万元的小企业,飞速发展到1995年累计销售收入20亿,利润达4.2亿元。三株强有力的媒体宣传攻势,推动三株口服液一夜成名,在农村甚至被称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销售额急剧飙升,公司成立仅三年,销售额就达到80亿元,资产达48亿元。而秦池在夺标后的第二年,销售额高达9.5亿元,此盛况至今仍为秦池人津津乐道。

飞龙、三株、秦池,在迅速崛起之前都是规模很小、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它们的飞速发展羡煞许多同业,这同时也为自己埋下了日后覆亡的祸根。第一,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德鲁克认为,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的发展蓝图,没有战略的组织就好像没有舵的小船,会在原地打转。尽管看起来,三株似乎提出了自己的战略,吴炳辉在新华社年会上曾经宣称,三株到二十世纪末完成900亿到1000亿元的利税,成为中国第一纳税人,言犹在耳,三株却已轰然倒下。第二,没有形成独特的、不易复制、难以替代竞争优势。三家企业的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舍得花大钱打广告,却舍不得做产品研发,形不成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飞龙、三株和秦池的弊病,更是中国众多流星企业的痈疽。飞龙、三株、秦池的竞争手段何其相似,建立起庞大的营销队伍,不遗余力地打广告,短时间声名鹊起,销售量和销售收入大增。从长期来看,这种竞争手段毫无秘密可言,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第三,没有危机管理意识,缺乏危机管理机制。表面上看,飞龙、三株和秦池的猝败是由极偶然的因素引发的:公司上市运作暴露了飞龙的弊病,一场人命官司击倒了三株,秦池则源于新闻单位揭密秦池酒勾兑的流程,但从深层次分析,偶然事件打倒一个庞大企业,则反映出该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危机管理意识和危机处理机制。

从以上三家企业的兴衰我们可以看到,企业间的竞争犹如越野赛跑,一个企业要想在长期的竞争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制定出一个长远的发展思路,一个适合本企业的、迥异于他人的发展战略。

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没有发展战略,就是没有发展思路,没有思路也就没有出路。企业的发展战略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企业指明前进的方向。德鲁克认为,对发展战略已不是“是否需要”重视,而是“如何重视”及“重视程度”的问题。企业战略在此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就中国企业的现实来说,战略在企业运营中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1998年,700家上市公司,仅20%有战略规划部,15%为其它部门代替,55%的公司根本就没有战略,战略仅是偶然从公司决策层中产生,而战略规划在众多的非上市公司中更是少之又少。

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是否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战略呢?正如管理方法、领导方式具有情境性质,战略也必须因环境而异。无论一个战略制定得多么完善,它未必对所有公司都适用,也不是对某一公司的任一时期都适用。波特说过,每个公司都从不同的起点开始,在不同的背景下经营,并且拥有基本上是不同种类的资源,没有适用于所有多种业务公司的最佳战略。

只有在分析具体企业的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行业背景)和企业内部资源拥有状况及利用能力基础上,制定出的战略才是切实可行的。另一方面,战略的制定过程也非文字游戏或简单模仿,战略必须与众不同,以此区别于其它企业,并为企业员工注入凝聚力、向心力、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意味着企业必须仔细选择一组不同的经营活动来传达一套独特的、与企业战略相配套的公司理念和价值观念,形成企业难以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战略,或者战略和公司经营行为两张皮,轻微的,造成企业平庸的业绩表现,严重的,可能把企业拖向破产的泥沼。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许多企业认识到战略的重要性,纷纷聘请外脑为企业把脉,有的甚至重金聘请国外咨询公司来做战略,但真正的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有人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国外公司不了解中国国情,制定出的战略水土不服。我认为这只是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则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一个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估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往往是十年、八年的时间期限,牵涉到的人、事广泛而复杂。因此,战略的成功并非是做好一件事,甚或者几件事,而在于做好链条上的每一件事。

有了好的战略及战略执行,成为企业界天空常驻的恒星,也并非难事。

E. 中国上市公司退市或破产的有哪些

名单如下:

ST南化

ST兴业

ST嘉瑞

ST园城

ST黄海 退市是上市公司由于未满足交易所有关财务等其他上市标准而主动或被动终止上市的情形,既由一家上市公司变为非上市公司。

目前A股公司因业绩因素的退市标准是连续3年亏损就要暂停上市(暂时保留代码和资格),如果之后6个月内仍继退市续亏损就要面临退市处理。

退市的另一种情况发生在公司实施私有化时,在大股东或战略投资者回购全部流通股后即可宣布公司由公众上市公司重新变为私有公司,如中石化(600028)对旗下多家上市子公司实施私有化后这些子公司就将一一退市。

F. 到现在为止有没有中国上市公司倒闭或者破产的例子

任何国家的股市都有破产和倒闭的公司,如果没有就是非常奇怪的事情,中国现在有公司已经退市,这也和破产没有什么区别了,中国的破产法刚刚实行,以后会按破产法的条文来执行的。

G. 08年后上市公司破产案例

很多,在ST公司里面很多都是这样的
*ST沧化 600722 07年破产
S*ST朝华 000688

H. 最近世界上著名企业破产或倒闭的案例

美国知名赌场营运商热带娱乐公司(Tropicana Entertainment)在发生13.2亿美元的债务违约后,5日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写下今年来美国金额最大宗的企业破产案,也为拉斯维加斯博弈产业引爆景气下滑的利空弹。

世界财经报道(http://finance.icxo.com)总部在肯塔基州的热带娱乐公司年营业额约10亿美元,员工人数1.1万人,上周五接获债权银行经纪商瑞士信贷集团发出总额13.2亿美元的债务违约通知。根据热带娱乐公司向法院提交的破产保护数据显示,该公司目前资产约28亿美元,负债24亿美元。

这是今年以来美国最大宗的企业破产案,穆迪投资人服务公司指出,热带娱乐对外未清偿的债务共有26.7亿美元,之前最大宗破产案为魁北克世界印刷公司所提出,负债金额约18亿美元。

根据法院资料,热带娱乐最大的债权人为德拉威州的威明顿银行,共持有近10亿美元的未担保债权。这次破产保护标的物为九栋热带娱乐公司的不动产,包括公司最具传奇性,位于赌城拉斯维加斯的热带赌场渡假饭店。

I. 2009年至今中国有哪些重大的上市公司舞弊案例

2009-2010年
一、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各显“神通”

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可以用“造假成风”形容。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泛滥是制度缺陷使然,如股权结构的分裂(流通股上市、非流通股不能上市)、公司冶理结构存在缺陷(一股独大)、独立会计师丧失独立性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笔者对近年来影响重大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只包括已查明案件)作了梳理,遴选出十大上市公司管理舞弊案[1].

1、原野管理舞弊案(会计师——深圳经济特区会计师)

该公司自成立到上市两年时间内初始投资不实,频繁变动股东、虚增资本、对公司资产进行两次大幅度的调账升值并对升值部分进行不合理分配以及在资产评估中虚列资产项目。1989—1991年该公司通过虚增销售收入、隐匿管理费用、炒卖本公司股票等手段虚增利润2.22亿元,1989—1991报表累计盈利为7742.5万元,实际累计亏损14457.5万元。其中1、1991年11月原野公司与海南I公司和深圳L公司签署合作建造两座大厦的工程及承包利润的合同,合同规定,原野负责提供土地并办理开发经营许可证等有关事宜,I公司具体负责工程施工及房产经营,并承诺付给原野公司承包利润8500万元。12月31日,原野公司在两座大厦王曙晖个没有动工、一个刚打地基的情况下,将所有承包利润8500万元作为本年实现的利润入帐,并倒算出销售收入2.76亿元,同时倒挤出销售成本和销售税金等数字。

1989年至1991年,原野公司共发生管理费用8300万元,其中1989年为1440万元,1990年为2730万元,1991年为4130万元。原野公司将管理费用或列作开办费挂帐,或分摊给下属公司,下属公司摊不了的作为待摊费用等挂帐。

原野公司上市后,由于市价远高于面值,1990年,原野公司将名义上为其子公司持有的原价股票按市价抛向社会,从中获利3400万元记入当期利润。股票卖出后,原野公司在帐务上作了母公司向子公司划转股票的会计记录。

原野公司下属的福华公司自用厂房建成后,由原野公司决定按建造成本划转给另一下属物业公司,再以物业公司的名义出售,按售价划转给福华公司,因此虚增利润2000多万元。

2、 琼民源管理舞弊案(会计师——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

该公司1996年度虚构了5.66亿元利润、虚编资本公积金6.57亿元。虚增的利润主要来源于:

(1)将合作方香港冠联置业公司投入的股本及合作建房资金1.95亿元确认为收入;

(2)通过三次循环转帐手法,虚构收到转让北京民源大厦部分开发权和商场经营权的款项2.7亿元,从而确认收入3.2亿元;

(3)将收到合作言的民源大厦的建设补偿费5100万元确认为收入。该公司还将其未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和未有处置权的的民源大厦对外投资,并对土地使用权和民源大厦进行评估,评估增值作为资本公积金。上述虚构的结果导致公司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都大幅度增加。

3、 东方锅炉管理舞弊案(会计师——四川会计师事务所)

“东方锅炉”在上市之前,就通过调整财务报表而虚增净利润1.23亿元,上市后,又在“利润截期”问题上大做手脚,将1996年度的销售收入1.76亿元和销售利润3800万元,调整至1997年度。1997年度又以同样的方法,将该年度的销售收入2.26亿元和销售利润4700万元转移到1998年,从而创造连续3年稳定盈利,净资产利润率增长平衡的假象。

4、 红光实业管理舞弊案(会计师——成都蜀都会计师事务)

(1)编造虚假利润,骗取上市资格 红光公司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称1996年度盈利5400万元。经查实,红光公司通过虚构产品销售、虚增产品库存和违规帐务处理等手段,虚报利润15700万元,1996年实际亏损10300万元。

(2)少报亏损,欺骗投资者 红光公司上市后,在1997年8月公布的中期报告中,将亏损6,500万元虚报为净盈利1674万元,虚构利润8174万元;在1998年4月公布的1997年年度报告中,将实际亏损22952万元(相当于募集资金的55.9%)披露为亏损19800万元,少报亏损3152万元。

(3)隐瞒重大事项 红光公司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对其关键生产设备彩玻池炉废品率上升,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的重大事实未作任何披露。

5、 郑百文管理舞弊案(会计师——郑州会计师事务所)

郑百文公司上市前采取虚提返利、少计费用、费用跨期入帐等手段,虚增利润1908万元,并据此制作了虚假上市申报材料;上市后三年采取虚提返利、费用挂帐、无依据冲减成本及费用、费用跨期入帐等手段,累计虚增利润14390万元。此外,该公司股本金不实,上市公告书存在重大遗漏,年报信息披露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6、 张家界管理舞弊案(会计师——湖南会计师事务所)

ST张家界1996-1998年间年报中共虚构收入累计12261万元,占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49%;虚构其他业务利润528万元,虚增税前利润4662万元,占三年税前利润总额的62%.

(1)1995-1996年,张家界股份公司先后与张家界电业局、深圳全达贸易有限公司、深圳达佳实业公司签订了364亩土地转让合同,转让金额合计7965.9万元,并约定土地使用权证在买方付款后移交。但是,张家界股份公司在未开具发票和收到款项,亦未转移土地使用权的情况下,将合同约定的7965.9万元转让金确认为1996年的收入,使收入虚增7965.9万元,税前利润虚增2165万元。

(2)1997年,张家界股份公司与张家界市土地房产开发公司、深圳市凯莱德实业公司、湖南兆华投资公司签订了150亩土地转让协议,转让金额合计4295万元。协议约定,受让方需在半年内付清全部价款,才能得到土地使用权证。如受让方不按合同规定支付价款,转让方将收回土地或另行转让。但是,张家界股份公司在未开具发票和收到款项,土地使用权亦未转移的情况下,将合同约定的4295万元转让金确认为1997年的收入,使收入虚增4295万元。

(3)1998年8月,张家界股份公司以2160万元价款从香港振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购得张家界地区索张公路的权益。按合同约定,该权益包括投资本金和投资利息补偿,且当年应收回591万元投资回收款。但是,张家界股份公司将591万元投资回收款全部计入了其他业务利润,在扣除了63万元的摊销费用后,差额528万元虚增了利润。

7、ST黎明管理舞弊案(会计师—华伦会计师事务所)

黎明股份是1999年为了粉饰其经营业绩,虚增资产8996万元,虚增负债1956万元,虚增所有者权益7413万元,虚增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虚增利润总额8679万元,其中虚增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两项分别占该公司对外披露数字的37%和166%.经过检查组审定后,该公司利润总额由检查前对外披露的5231万元,变为-3448万元。更为严重的是该企业出现的上述问题,除常规性的少提少转成本、费用挂账、缩小合并范围等违规行为外,有90%以上的数额是人为编造假账、虚假核算虚增出来的。

(1)对开增值税销售发票,虚增收入和利润。即通过与关联企业或非关联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的形式,虚拟购销业务,在回避增值税的情况下,虚增收入和利润。比如,该公司所属的黎明毛纺织厂通过与11户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虚增主营业务收入1.07亿元,虚转成本7812万元,虚增利润2902万元,虚增存货2961万元,巧妙地利用增值税抵扣制度,对开增值税发票,既达到了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又不增加税负。

(2)虚开产品销售发票,虚增收入和利润。即为了达到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虚拟销售业务和销售对象,不惜付出真纳税的代价,虚开销售发票,虚增收入。该公司所属的营销中心,1999年6月和12月份,虚拟了两个销售对象即沈阳红尊公司、宜昌盛泰服饰公司,虚开不能作进项抵扣的普通增值税发票,虚增主营业务收入2269万元,虚增主营业务成本1124万元,管理费用105万元,虚增利润1039万元,相应虚增应收账款1748万元,坏账准备105万元,预提费用174万元,应交税金224万元,虚减内部往来206万元,表面上依法纳税,实质上却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3)利用有关出口货物优惠政策,虚增收入。即利用出口货物企业可以自制销售发票的条件,虚拟外销业务,以达到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例如,该公司所属的进出口公司1999年6月通过这种方式虚增主营业务收入582万元,虚增主营业务成本519万元,虚增利润63万元,相应虚增应收账款582万元,虚减存货519万元。

(4)人为扩大企业销售业务的核算范围,虚增收入。即为了虚增收入,将不属于“销售”科目核算的业务,人为调整到“销售”科目核算。例如黎明进出口公司擅自将其本应在“委托发出材料”科目核算的外委加工服装业务,通过与被委托方对开发票的形式,进行销售核算,虚增销售收入888万元。

8、 大东海管理舞弊案(会计师——海南会计师事务所)

大东海股份公司为取得上市资格,1993年至1997年间,虚列收入及投资收益等共计2.4亿元。其主要作法:一是虚挂应收海南国际有限投资公司、海南大东海旅游中心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东海集团公司)及下属关联企业在南中国大酒店、游乐公司、滨海渡假村的消费款,虚列营业收入21307万元;二是将其承包经营海国投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海南港澳国际旅游有限公司的虚假利润414万元并入本公司;三是以滨海大酒店装修收入为名,虚列其他业务收入,虚增利润1087万元。四是大东海股份公司为虚增期末货币资金数,通过大东海集团公司向海南港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借款9325万元,但只入“短期借款”帐8500万元,入“投资收益”825万元,虚增了投资收益。五是将购买港澳信托股份中的应收股利375万元转作投资收益。以上各项扣除已计提的营业税及附加1170万元,共虚增利润2.28亿元。

9、 银广夏管理舞弊案

银广夏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其中,1999年为1.78亿元,2000年为5.67亿元。

10、 麦科特管理舞弊案(会计师——深圳华鹏会计师事务所)

麦科特公司通过伪造进口设备融资租赁合同,虚构固定资产9074万港元;采用伪造材料和产品的购销合同、虚开进出口发票、伪造海关印章等手段,虚构收入30118万港元,虚构成本20798万港元,虚构利润9320万港元,其中1997年虚构利润4164万港元,1998年虚构利润3825万港元,1999年虚构利润1331万港元;为达到上市规模,将虚构利润9000多万港元转为实收资本,以及倒制会计凭证、会计报表、隐慝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

二、 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分析

舞弊因从事者身份不同,而有所谓管理舞弊与非管理舞弊之分。非管理舞弊又称为员工舞弊,管理舞弊一词中的“管理”泛指各中上管理阶层, 所谓管理舞弊简单地说是指管理阶层所从事的各种舞弊。 员工舞弊,除非串通或经管理阶层的授意,均可借内部控制制度加以有效预防及检查;而管理舞弊的作弊者通常均于事前精心设计,事后并极力设法隐瞒,作弊者的管理层次愈高,注册会计师愈难加以有效检查。

1、 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动机

(1)融资(圈钱):资金与企业,犹如血液与人体,赚钱的公司为扩充设备,需要更多的资金;亏本的公司为了营运周转,更需要资金。资金不足,可能导致周转不灵,因而倒闭。企业为了达到借款或增加资本的目的,可能虚报其财务报表,以便说服资金提供者,作出决策。

(2)初次发行阶段。证监会要求公司有三年盈利,公司为了能上市,就进行财务包装。这与发行体制有关系。

(3)配股阶段。证券会要求上市公司净资产盈利率6%,才能配股。为实现配股,上市公司也会进行财务包装。

(4)增发新股。目前有6家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总额为10个亿以上,定价由承销商与发生公司协商。这也会导致上市公司的财务包装行为。东方锅炉、红光实业、麦科特、郑百文、大东海都是“包装”上市,虚构前三年利润,以达到IPO目的。

(5)二级市场炒作(操纵价格):企业股票如果上市,为维持股价或为使股票价格能达到预期的波动,常利用不实的财务报表,以达到目的。股票价格预期的波动也可能是蓄意地使股价作暂时性的下跌,以便操纵者得以廉价购进股票,以取得更大的控制权或待价而沽。琼民源与银广夏造假案主要目的是配合庄家二级市级操纵价格

(6)其它考虑:我国上市公司粉饰报表另外一个目的避免带帽(“ST”、“PT”)以及退市;如果已带帽了,“ST”不想沦为“PT”,“PT”不想最后退市,这些带帽公司一般都表现出强烈扭亏为盈的欲望以达到摘帽的目的。此外,公司管理阶层为了达成预算目标,借以表现其为成功的经理人;或是为了贪得绩效奖金或分红,可能虚报财务报表。前者可能为了表现自我或与工作职位安全有关;后者则是为了物质报酬。有人称此类舞弊为“绩效舞弊”舞弊手段。

ST黎明及张家界舞弊动机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但不外乎以上三种动机,他们造假首要目的是不亏损,以避免带帽并为以后圈钱作准备。

2、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征兆

健全的内部控制有助于预防及检查员工舞弊,如管理阶层蓄意舞弊以虚报财务报表,则内部控制将被逾越,而失去功能。因此,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预防及检查管理舞弊的作用不大。审计人员于后事审计工作时,必须对可能导致管理舞弊的征兆提高警觉,这些征兆有人称之为红旗(Red Flag)或警讯(Warning Signal)。

l 美国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Coopers & Lybrand列举了29个警号,提醒审计人员及公司监察人注意,并将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警讯列举如下[2]:1.现金短缺、负的现金流量、营运资金及/或信用短缺,影响营运周转。

2.融资能力(包括借款及增资)减低,营业扩充的资金来源只能依赖盈余。

3.为维持现有债务的需要必需获得额外的担保品。

4.订单显著减少,预示未来销售收入的下降。

5.成本增长超过收入或遭受低价进口品的竞争。

6.对遭受严重经济压力的顾客,收回欠帐有困难。

7.发展中或竞争产业对新资金的大量需求。

8.对单一或少数产品、顾客或交易的依赖。

9.夕阳工业或濒临倒闭的产业。

10.因经济或其他情况导致的产能过剩。

11.现有借款合约对流动比率、额外借款及偿还时间的规定缺乏弹性。

12.管理阶层严格要求主管达成预算的倾向。

13.迫切需要维持有利的盈余记录以维持股价。

14.管理阶层不提供审计人员为澄清及了解财务报表所需的额外资料。

15.主管有不法前科记录。

16.存货大量增加超过销售所需,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产品过时的严重风险。

17.盈余品质逐渐恶化,例如折旧由年数总和法改为直线法而欠正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