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雪灾的时候最需要什么
肯定是保暖的东西,还有食物高热量的东西,这些都是必备的,这个是不能保持体力的,最基本的东西。
B. 雪灾最先涨的股票
雪灾概念股一览名单分别为中联重科、常林股份、青岛碱业、海水淡化、五洲明珠、三友化工、南宁糖业、中粮屯河、北大荒。
C. 中国雪灾最严重的省份是14个还是12个呢
14个
27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了最高等级的暴雪预警:未来3天,南方大部地区仍将维持阴雨雪天气。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雪灾已波及包括四川在内的14个省份,约7786万人口受灾,因灾死亡24人。
D. 中国雪灾
交通不便,进而导致城市蔬菜水果供应量减少,物价上涨。。。
易发生交通事故,庄稼会被冻坏。。
电网被破坏,供电紧张。。
E. 外国媒体对中国雪灾的看法
国际看点:一场大雪给中国带来了灾难?
2008年的这场大雪,将让中国人迎来一个“最贵春节”。连续大范围的雨雪灾害严重影响了中国的交通网,也给食品和能源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着急返乡过年的人们只能选择“迂回路线”辗转回家,老百姓菜篮子里的食品也可能会涨价。外媒普遍预测,已经升至11年来最高水平的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很有可能在一月份再创新高。
“大雪让百姓花费增加几倍”
“原本只需600元就能回家的,现在我却花了5000元,可还是没有回到家。”——这是一位被称为“最曲折返乡经历”的网友的自述。他称自己为了赶回湖南老家办婚礼而辗转了多个城市,从汽车改票到火车再转为飞机票,花费比平时多出了十倍,却仍然没能回家。
诸多国外媒体也纷纷把报道焦点集中在像这位网友一样,付出了金钱和时间代价的中国“百万返乡人潮”。
大雪带走了许多返乡人的希望,也极有可能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涨价。不少专家预测,随着春节的日益临近,市场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将迎来一个高峰,再加之暴雪让许多地区蔬菜供应紧张,1月份的CPI涨幅可能达到7%。一些国外媒体也认为,“大雪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最重要影响,将很有可能是通货膨胀率的进一步提高”。
美国《市场观察报》网站分析认为,中国的天气灾害有可能加剧一月份的通货膨胀程度。文章说,中国恶劣和致命的雪灾和所引发的电力短缺问题不会对经济增长造成重大影响,但很有可能加剧通货膨胀,还会促使中国政府采取其他的货币政策紧缩政策。文章援引香港经济学者保尔的话说:“中国农产品的价格已经在这几天‘飙升’。大雪对经济的影响是可以渡过的,但令人担忧地是,通货膨胀水平已经很高了,但它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英国路透社则以《暴风雪冲击中国》为题报道说,中国成千上万的满载着煤炭和食品的货运已经陷入瘫痪。政府机构已经要求上海和周边省市的居民尽量不要出门,“在上海,商场里的许多食品货架已经被抢购一专家研判雪灾经济影响1月份CPI可能高达7%
1月中旬以来,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西北地区东部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受此恶劣天气影响,国内多数地区交通受阻,农副产品等物资供应紧张。
对此,众多分析师认为,恶劣雨雪冰冻天气将加剧本已加速上涨的通胀压力,1月份CPI可能高达7%。
中信证券陈济军:
春节临近,居民集中采购本身加大了对粮食、食品的需求,客观上会带动物价上涨,预计1月份CPI会达到6.5%。然而,受天气状况影响,多数地区交通受阻,使农副产品等物资供应更为紧张,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1月份CPI可能会高达7%。
除一季度物价水平可能受雪灾影响外,受此次恶劣天气影响,全年物价都将面临较大上涨压力。本次雨雪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4219.8千公顷,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夏粮收成,使粮食供应更为紧张,全年物价仍将呈现上涨态势。
中金公司哈继铭:
恶劣的天气对生产活动、工业增加值及出口都会产生影响,从而使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加大,预计1月份的CPI达到7%以上的可能性很大。
申银万国李慧勇:
雨雪天气造成运输困难将使整体物价水平上涨,再加上春节因素,预计一季度CPI将达到6.5-7%,在2月份将接近7%。
德意志银行马骏:
从宏观层面看,大雪将进一步推高食品价格,进而令已经加速升温的通胀进一步恶化。随着通胀压力的上升,尤其还伴随着通胀预期的升温,政府可能将进一步收紧宏观经济政策,这将不利于经济增长。
从行业角度看,短期内受大雪危害最严重的行业显然是旅游及交通运输板块,包括航空公司、机场、高速公路、铁路、酒店及旅游业。与此同时,部分行业则将因大雪灾受益。煤炭行业将首先受益,因为电力短缺和供暖需求的增加都将令煤炭价格进一步上升。(本文来源:证券时报郑晓波郭蕾)
大雪压经济经济挺且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受损
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雪灾将使得一二月份的食品价格进一步上涨,从而加剧通货膨胀;通胀压力加大,特别是通胀预期的提升,可能促使政府进一步采取宏观紧缩政策,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受损
大雪阻碍了运输,切断了部分地区的电力供给。那么,大雪将对企业生产和经济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呢?
企业生产受阻
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刘凤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雪灾导致受灾地区工厂停工,而原材料无法运输,使得其他地区的工厂也受到影响。很多企业还希望靠春节增加销售量,雪灾使得日常生产销售企业利润下降,从而影响上市公司第一季度财务报表。
一些上市公司已经披露了雪灾对生产造成的影响。湖南N辰州矿股份有限公司1月29日发布公告称,由于冰雪天气影响了原材料、电力和水源的正常供应,其在湖南省的金矿已经完全停产,预计在春节假期前不会恢复生产,将待天气明显好转后恢复生产,并预计第一季度业绩将受到一定影响。
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位管理人士同日表示,持续大量降雪导致的电力短缺对公司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如果恶劣天气状况进一步持续,生产可能受到限制,甚至可能完全停产。
眼观八路、耳听四方的股票价格和期货价格对雪灾的来临已经有所反应。股票市场近日的低迷与暴雪脱不开干系,投资者对雪灾给经济带来的影响明显担忧。由于雪灾导致国内许多冶炼厂停产,1月29日上海期货交易所金属价格全线上涨,铜期货价格再次站上6万元大关。
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交通运输、独立发电厂、零售、建材、制造企业以及农业短线可能受损,但这种影响是短暂的。
是膝跳反应吗?
从宏观层面看,这场雪灾对于中国经济将产生转瞬即逝的膝跳反应,还是将会产生持续的影响呢?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中心副教授谈儒勇表示,雪灾对经济增长影响可能不会很大,灾害带来了损失,但是随后的灾后重建工作,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配合,财政支出将会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会加大。
根据民政部1月28日公布的数据,1月10日以来的雨雪天气过程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4219.8千公顷;倒塌房屋10.7万间,损坏房屋39.9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20.9亿元。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李华芳表示,雪灾对经济的影响“测算不出来”。他认为,新增的财政支出原来可能是用在其他边际效应更高的地方。
雪灾“从天而降”打乱了春运的节拍,可能也将扰乱通胀的运行轨迹。刘凤元认为,雪灾会进一步恶化通货膨胀的局势。
马骏也认为,雪灾将加剧通胀,未来政府可能采取进一步的宏观紧缩政策。他认为,雪灾将使得一二月份的食品价格进一步上涨,从而加剧通货膨胀;通胀压力加大,特别是通胀预期的提升,可能促使政府进一步采取宏观紧缩政策,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受损。
F. 这次雪灾对那些上市公司2008年的业绩有正面影响
当然有些影响不过影响 个人观点不是很大,相反也是个机会。大雪带来的重要损失都让国家抗下来了。大雪带来的蔬菜 粮油的短缺并非很严重。 交通压力逐步被缓解的。价格完全是由于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上市的公司的抗环境力很强 。2008年也应该算做中国的崛起年啦。毕竟世界性的运动会会有很强的经济带动作用。
所以 影响主要是 物流 和交通 和南方的一些酒厂一类的制造厂商 不过也都是细微的影响
G. 雪灾带来什么样的巨大经济损失
雪灾亦称白灾,是因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它是我国牧区常发生的一种畜牧气象灾害,主要是指依靠天然草场放牧的畜牧业地区,由于冬半年降雪量过多和积雪过厚,雪层维持时间长,影响畜牧正常放牧活动的一种灾害。对畜牧业的危害,主要是积雪掩盖草场,且超过一定深度,有的积雪虽不深,但密度较大,或者雪面覆冰形成冰壳,牲畜难以扒开雪层吃草,造成饥饿,有时冰壳还易划破羊和马的蹄腕,造成冻伤,致使牲畜瘦弱,常常造成牧畜流产,仔畜成活率低,老弱幼畜饥寒交迫,死亡增多。同时还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牧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造成威胁。雪灾主要发生在稳定积雪地区和不稳定积雪山区,偶尔出现在瞬时积雪地区。我国牧区的雪灾主要发生在内蒙古草原、西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
根据我国雪灾的形成条件、分布范围和表现形式,可将雪灾分为3种类型:雪崩、风吹雪灾害(风雪流)和牧区雪灾。
另外根据积雪稳定程度,将积雪又可分为5种类型:
1.永久积雪:在雪平衡线以上降雪积累量大于当年消融量,积雪终年不化。
2.稳定积雪(连续积雪):空间分布和积雪时间(60天以上)都比较连续的季节性积雪;3.不稳定积雪(不连续积雪):虽然每年都有降雪,而且气温较低,但在空间上积雪不连续,多呈斑状分布,在时间上积雪日数10~60天,且时断时续:雪灾4.瞬间积雪:主要发生在华南、西南地区,这些地区平均气温较高,但在季风特别强盛的年份,因寒潮或强冷空气侵袭,发生大范围降雪,但很快消融,使地表出现短时(一般不超过10天)积雪;
5.无积雪:除个别海拔高的山岭外,多年无降雪。
雪灾主要发生在稳定积雪地区和不稳定积雪山区,偶尔出现在瞬时积雪地区。
积雪对牧草的越冬保温可起到积极的防御作用,旱季融雪可增加土壤水分,促进牧草返青生长。积雪又是缺水或无水冬春草场的主要水源,解决人畜的饮水问题。但是雪量过大,积雪过深,持续时间过长,则造成牲畜吃草困难,甚至无法放牧,而形成雪灾。
雪灾按其发生的气候规律可分为两类:猝发型和持续型。
猝发型雪灾发生在暴风雪天气过程中或以后,在几天内保持较厚的积雪对牲畜构成威胁。本类型多见于深秋和气候多变的春季,如青海省1982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和1985年10月中旬出现的罕见大雪灾,便是近年来这类雪灾最明显的例子。持续型雪灾是指达到危害牲畜的积雪厚度随降雪天气逐渐加厚,密度逐渐增加,稳定积雪时间长。此类型可从秋末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春季,如青海省1974年10月至1975年3月的特大雪灾,持续积雪长达5个月之久,极端最低气温降至零下三四十度。
雪灾压塌的输电设备人们通常用草场的积雪深度作为雪灾的首要标志。由于各地草场差异、牧草生长高度不等,因此形成雪灾的积雪深度是不一样的。根据对内蒙古和新疆多年观察调查资料分析,对历年降雪量和雪灾形成的关系进行比较,得出雪灾的指标为:
轻雪灾:冬春降雪量相当于常年同期降雪量的120%以上;中雪灾:冬春降雪量相当于常年同期降雪量的140%以上;重雪灾:冬春降雪量相当于常年同期降雪量的160%以上。
雪灾的指标也可以用其他物理量来表示,诸如积雪深度、密度、温度等,不过上述指标的最大优点是使用简便,且资料易于获得。
根据调查材料分析,我国草原牧区大雪灾大致有十年一遇的规律。至于一般性的雪灾,其出现次数就更为频繁了。据统计,西藏牧区大致2~3年一次,青海牧区也大致如此。新疆牧区,因各地气候、地理差异较大,雪灾出现频率差别也大,阿尔泰山区、准噶尔西部山区、北疆沿天山一带和南疆西部山区的冬牧场和春秋牧场,雪灾频率达50%~70%,即在10年内有5~7年出现雪灾。其他地区在30%以下。雪灾高发区,也往往是雪灾严重区,如阿勒泰和富蕴两地区,雪灾频率高达70%,重雪灾高达50%。反之,雪灾频率低的地区往往是雪灾较轻的地区,如温泉地区雪灾出现频率仅为5%,且属轻度雪灾。但不管哪个牧民大雪灾都很少有连年发生的现象。
雪灾发生的时段,冬雪一般始于10月,春雪一般终于4月。危害较重的,一般是秋末冬初大雪形成的所谓“坐冬雪”。随后又不断有降雪过程,使草原积雪越来越厚,以致危害牲畜的积雪持续整个冬天。
雪灾发生的地区与降水分布有密切关系。如内蒙古牧区,雪灾主要发生在内蒙古中部的巴盟、乌盟、锡林郭勒盟及昭盟和哲盟的北部一带,发生频率在30%以上,其中以阴山地区雪灾最重最频繁;西部因冬季异常干燥,则几乎没有雪灾发生。新疆牧区,雪灾主要集中在北疆准噶尔盆地四周降水多的山区牧场;南疆除西部山区外,其余地区雪灾很少发生。青海牧区,雪灾也主要集中在南部的海南、果洛、玉树、黄南、海西5个冬季降水较多的州。西藏牧区,雪灾主要集中在藏北唐古拉山附近的那曲地区和藏南日喀则地区。
据《资治通鉴》等书记载,我国最早的雪灾发生在2000多年前,即公元前37年,西汉建昭二年,包括湖南长沙在内的楚地,降了一场深5尺的大雪。因为文献失记,直到唐帝国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950年),史书才第一次明确标记发生在长沙城的大雪,即:“潭州大雪,盈四尺。”潭州治地即今天的长沙。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长沙、善化、益阳、浏阳等地大冰雪,在善化(即今天的南长沙)大椿桥刘宅,“六人,一夜俱冻死”;康熙年间,湘江冰上“人马可行”;清嘉庆五年(1800年),“长沙、善化、平江、湘乡、晃州厅,九月大雪,深尺许”。
1954年的“大冰冻”起于1954年12月26日。当天晚上,“寒流开始第二次袭扰洞庭湖,洞庭湖全部堤坝很快就冰封雪盖了,堤岸上的树木被冰雪压得弓变低垂,数十里电线被冰凌坠折。气温由20℃,骤然降到-8℃,风雪持续了11天,湖边的老人们说:这是洞庭湖20多年没见过的大严寒大冰冻。”
1961年,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编撰的《湖南自然灾害年表》记载: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湖南地区,有40日未解冻的(平江),冰冻达3个月之久。在冰雪为灾的日子里,湖南的冰冻,时常有大雪或连续降雨,有降雪连续40余日的(永州)、有积雪由小除日至次年2月始霁的(安化),有大雪深四五尺的(湘乡、湘阴、平江、邵阳)。它不仅损害林木果蔬,冰毙人畜,而且阻碍交通。
2008年1月10日,雪灾在南方爆发了。严重的受灾地区有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西北部,广东北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河南南部。截至2008年2月12日,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已造成21个省(区、市、兵团)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107人,失踪8人,紧急转移安置151.2万人,累计救助铁路公路滞留人员192.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7亿亩,绝收2530亩;森林受损面积近2.6亿亩;倒塌房屋35.4万间;造成1111亿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
造成这次雪灾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气环流的异常,尤其是欧亚地区的大气球流发生异常。
我们都知道,大气环流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在一定的时间内,维持一个稳定的环流状态。在青藏高原西南侧有一个低值系统,在西伯利亚地区维持一个比较高的高值系统,也就是气象上说的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这两个系统在这两个地区长期存在,低压系统给我国的南方地区,主要是南部海区和印度洋地区,带来比较丰沛的降水。而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高压,向南推进的是寒冷的空气。很明显,正常情况下,冬季控制我国的主要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使得我国大部地区干燥寒冷。
而在2008年1月,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而北边的高压系统稳定存在,从西伯利亚地区不断向南输送冷空气,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交汇,冷空气密度比较大,暖空气就会沿着冷空气层向上滑升,这样暖湿气流所携带的丰富的水汽就会凝结,形成雨雪的天气。由于这种冷暖空气异常地在这一带地区长时间交汇,导致中国南方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持续时间就比较长。
实际上,我国南方地区这三次雨雪天气过程,主要就是西南暖湿气流的3次加强,相应地出现了3次比较大的雨雪天气过程。
其中2008年1月26~28日的第三次大范围持续性雨雪天气过程强度强,再加上前两次的影响,因而造成了最严重的损失。
H. 近二十年雪灾事件最严重是什么时候
在2008年 那一年全国各地支援雪灾 各各地捐款
I. 中国最近有几个省份受雪灾最严重
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14个省(区、市)7786.2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