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持仓收益 » 为什么中国上市公司经常爆雷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为什么中国上市公司经常爆雷

发布时间: 2021-06-11 17:52:28

股票上市公司暴雷太多了,什么时候它突然爆出业绩巨亏,我们又不是公司领导员工,怎么会知道他

还是很有征兆的,暴雷企业目前主要亏损来自于商誉减值,也就是曾经通过收购或并购企业使利润增长的股票,其次没有实业,纯靠讲故事的企业
另外投资者一般通过企业财务数据看上市企业是否亏损或接近亏损的股票爆雷的几率是非常大的,其次看企业的新闻,一般还是可以看出一些蛛丝马迹,再就是用技术分析,只要跌破平均线就不去碰,这样就保证自己不亏大钱。

❷ 为什么上市公司暴雷都要股民买单

上市公司暴雷,对于二级市场的股民来说基本都是突发的消息,不能提前预知,只要股票有买卖交易,必然会有一部分人踩雷。所以,以后一些垃圾公司的股票尽量少碰。

❸ 为什么会出现商誉暴雷

“上市公司商誉爆雷,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和经济学院教授韩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前期企业并购中,可能对商誉评估有过高的水分;二是疫情影响或是经营原因,造成相关企业业绩难以兑现;三是根据监管要求,年底上市公司需要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从商誉爆雷的上市公司来看,多数都是属于业绩不达预期或者出现连续亏损,甚至在主营业务方面没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在经营过程中又没有有效的管理。另外,有的上市公司过去有跨界的或溢价过高的资产重组,一旦营收没有有效地达成对赌协议,或者业绩不及预期,基本上就会出现商誉爆雷。

高溢价收购通常会给企业带来巨额的商誉,但是,商誉虚高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商誉爆雷会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所以,对投资者而言,如何“避雷”,是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问题。

商誉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这部分资产的信息相对其他形式的资产不太透明,很难准确评估,尤其是轻资产的科技企业。广大中小投资者由于时间精力以及专业知识方面的限制,通常无法有效识别商誉部分的潜在风险。这种情况下,应当尽量依靠专业的金融机构,“虽然后者也未必能准确判断商誉的真正价值,但总体而言比中小投资者更专业、更可靠。”

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避免踩雷很重要。中小投资者去识别上市公司的并购过程还是存在一些困难的,所以不管公司是否并购成功,直接看企业现阶段运行的实力。

❹ 近200家上市公司业绩爆雷,这究竟是谁的过错

A股近200家上市企业业绩暴跌,数十万股民欲哭无泪,这其中增加了很多新公司面孔,论过错方,还是我们国家整体经济大趋势。

近年春节,我们发生了多年不遇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病,所以在国家的命令下,武汉封锁,全国各地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正处于春节期间,很多餐饮业,旅游业,影视业等等损失惨重,因为人民只能守家在地,不得聚集出行,春节原本是很多企业赚钱的黄金世界,这次疫情,对很多中小型企业已经是致命的打击,对上市企业更不用说,虽然他们资产雄厚,但是每日损失也很惨重。

总之,对于疫情情况,只能默默祈祷我们快速度过这次难关,希望国际友人也能增强重视程度,趁早采取隔离方式,早日恢复平稳,从而更专心的发展经济,国内国际的公司才能继续发展下去。

❺ 为什么说上市公司连续几个季度亏损,股票风险就很大。而连续几个季度盈利风险就没那么大。是什么原因呢

买股票是为了赚钱,而不是雪中送炭

所以肯定是买盈利的公司的股票,常年盈利,又有资金支持,对于公司本身的发展应该也有好处。

亏损企业必然有其自身的问题,投资风险当然会大。

❻ 为什么会出现商誉暴雷的情况

商誉是一种潜在的经济价值,他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公司在未来是否能够带来超额的利润,或者是公司预期的获利能力是否能够超过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商业信誉,它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指标,可以通过公司的经营效率、所处的位置、经营的历史以及公司管理层的素质等等多方面来与同行企业相比较来进行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商誉暴雷?

当股市在经历过长时间下跌之后的后期,这时候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那就是刻意寻找利空消息。比如说一家公司暴雷了,大家就会对其原因进行深入挖掘,如果得到的结果是因为高质押所导致的,那么这个时候所有具备高质押的股票都会开始快速下跌,如果这类股票估值再高一些,那么集体闪崩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当出现这种情况之后,那下一阶段暴雷的股票可能就是商誉高的一些股票,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激烈,商誉其实就是社会大众对于这家公司的好感度,或者是认可这家公司预期的能力。

比如说我们都是卖空调的,但是海尔和格力卖的最好,这就是因为大家对于它们的好感度很高。再比如大家都卖酒,但是茅台酒的销量遥遥领先,也是一个道理,都是因为好感度,大众认可。

但是,为了防止一些不良公司在做账的时候对自己的商誉进行言过其实,有规定是不能自己确认内部产生的商誉的,除非是真的有人出资购买,这样才能在报告中出现公司商誉,如果全市商誉占比较高的公司要收购别的公司,那么被收购的公司价值也会构成这家公司的商誉。:

❼ 2018年发生了什么,为何上市公司都是巨亏

也不是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在亏,总体来说,赚很多的也有。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4月27日,A股3609家上市公司已经有3235家披露了2018年年度报告,占比约为89.64%;而在3235家已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中,有3066家公布投资收益,占比约为94.78%。

更进一步分析,公布了投资收益的3066家上市公司,2018年的投资收益(合并报表)总额约为9910.72亿元,其中,有2622家投资收益为正数,444家投资收益为负数。从利润方面来看,这3066家上市公司2018年的净利润(合并报表)总额约为35602.24亿元,其中,有2734家去年净利润为正数,有332家去年净利润为负数。

2622家公司投资收益为正,总额约万亿

❽ 深度分析:为什么企业上市容易退市难

也就是说,中国股市退出机制即将启动。但在现行制度环境下,中国股市退出机制要有效地实施还存在着种种障碍。 PT制启退出机制 在中国现行的法律中,上市公司退出机制,早就有明确的规定,公司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上市地位:一、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在限期内未能消除的;二、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具备上市条件,在限期内未能消除的;三、公司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经查实后果严重的;四、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经查实后果严重的;五、公司决议解散的;六、公司被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关闭的;七、公司被宣告破产的。有关专家据此认为,退市的法律制度是基本建立起来了,已经实施的PT制度可视为退出机制的开端,关键就是怎么执行,要有具体的退市标准和退市程序。 二零零一年二月二十四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对外发布《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就是针对连续亏损上市公司的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做出了具体规定。该办法是迄今为止中国证券市场有关退市机制的首份具体操作性文件,今后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将依照此办法有关规定被淘汰出局。此《办法》一公布,掌声四起,好评如潮。反映到股市上,尽管PT族(连续亏损二年以上的上市公司)在《办法》发布的那一个星期均大跌不止,PT红光一下就跌去了近三成,但在三月二日,有些PT族上市公司,不跌反升,甚至走出了涨停板之势。这样的情况,看上去实在让人诧异,百思不得其解。但实际上,只要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特征、性质及运作方式的特殊性有些了解,你就会豁然开朗了。也就是说,尽管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的退市办法,但中国股市退出机制要真正的实施还存在着种种障碍。 犹抱琵琶半遮脸 首先,从中国股市的特征来看,中国股市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股市不同,它完全是一个国有股市。这种国有股市有以下几种特征:一是基本不分红,即投资者无法从上市公司的利润中获得其回报,投资者的收益只能来自对股票的炒作;二是国有上市公司资金的2/3是不流通的,只有1/3左右是流通的。这就使得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股票的真实价格相背离;三是股市上的股票价格变化的趋同性,即如果股价上涨,那么九成以上的股票都是上涨的,而只有一成左右的股票是下降的;如果股价下跌,那么九成以上的股票是下跌的,只有一成股票是上涨的。而在发达的股市中,股价的趋同性一般都很小;四是股市价格的回报率不能从上市公司本身的微观绩效来说明,而只是以股市的价格波动来表示。这样,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根本无法反映本身的经营情况,上市公司也没有动力改善自身的经营;五是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资产的价格变化并不反映资产重组之间的关系。 正是中国股市的国有性质,也就决定了它的运作机制。股市上市公司的进入或退出市场并非由市场来选择,而是由政府行政来安排。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意愿来决定上市公司的进出,公司上市具有垄断性。在上市准入政府垄断的前提下(现在的核准制与以往的审批制差别不大),任何一家上市公司,即使它的经营完全破产了,它的上市资格还是很值钱。大量的没有上市的企业愿意付出代价获得这个上市资格,因为购买这个上市资格比自己申请上市更可行,成本更低。更何况只要挤入股票市场就有机会大量“圈钱”,因此,要让一家企业上市后退出十分困难。其实,市场关于退出机制的讨论已在几年前农垦商社即将连续亏损三年的时候开始,但至今该问题仍然停留在讨论与研究阶段。按理说,《证券法》对上市公司退出机制有明确规定,但法律条文形同虚设,具体落实难上加难。 同时,股市由政府决定,而在中国科层制政府的体制下,中央政府有中央政府的利益及意图,地方政府有地方政府的利益,它们之间的利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相异之处。由于各上市公司都隶属于各级政府,对于隶属于哪个政府的上市公司退出,不仅对为政者的业绩形象会有所损害,而且会将很大的一块利益损失掉。为了保证上市公司本身的“壳”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如果一个地方的上市公司在股市上出了问题,这个地方的政府就会充分利用其职权把辖下的社会资源不断地注入该公司。在地方政府的授意下,进行资产重组也就成了近几年上市公司扭亏的惯用模式,即将属于地方的好的企业去置换已濒临破产的上市公司。这样做既可以保住本地企业的上市资格,又可以让自己政绩保住好的形象。 还有,在地方政府看来,其管辖下的每一家上市公司都有继续存在下来的理由,而中央证券管理部门是没有力量与地方政府抗衡的。因为,论级别,证监会至多是与地方政府平级,中央证券部门没有权力来管理地方政府的事情;还有,证监会没有司法权利,从而也就限制了证监会对一些违规行为的调整与处理。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正因为地方政府对隶属于自己的上市公司极力保护,退出机制的实施一定会遇到各种障碍。 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其次,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投资的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你想获得高收益,就应该具有承担高风险的心理准备,这就是市场竞争的买者自负原则。在股票市场,如果法律监管体系严密,如果能够保证中小投资者是在信息完整真实和没有欺诈的市场下投资上市公司,那么上市公司因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恶化退出市场而导致的投资者的损失,这当然应该由投资者自己来承担。而且,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如果投资者由于非法行为而导致损失,受害者也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获得补偿,违法侵害者也会受法律严厉制裁。如果情况不是这样,要中小投资者来承担其损失既不可能,也不公平。 但是,在国有股市中,实际上,有些上市公司的失败并不是市场失败使然,而主要是存在企业经营者腐败、大股东违规行为等原因造成。如果这类上市公司破产或退市,而把股市的风险完全转嫁给无辜的中小股东的话,即让中小投资者来承担并非真正由市场带来的风险。这样情况一旦出现,中小股民岂有不积极抗争之理﹖这也就是千呼万唤的退出机制抱着琵琶遮着面、只闻楼梯声不见人下来之原因。为了社会的政治安定、减少社会的动荡不安,地方政府一定会千方百计地阻碍证券市场退出机制的实施。 还有,从上市公司来说,公司一旦上市,就形成了很多与上市公司有关的既得利益集团。如果上市公司要退出市场,必然关系到这些人荣辱、经济利益、日后安置等一系列敏感问题,因此,利用这种既得利益关系反对上市公司退出也就会十分频繁,这自然会给退市机制的实施增加重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