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持仓收益 »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研究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研究

发布时间: 2021-06-11 10:41:29

A. 我国上市公司为何偏好股权融资

按照西方财务理论的“啄食顺序原则”,企业融资首选留存收益,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是股权融资。而我国的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有着极其强烈的谋求公开发行股票并成功上市的冲动,上市之后在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往往不顾一切地选择配股或增发等股权融资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源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融资的低成本、股权融资的风险低以及市场运作机制的不规范。 一、股权融资偏好与现代融资理论明显冲突 西方企业融资首选留存收益,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是一种“啄食顺序原则”。而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顺序依次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源融资。而且。融资结构中外源融资的比例高于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远远超过了债权融资。即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存在明显的冲突。 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差异势必会给我国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从微观面来看,负债比例偏低,使企业不能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不能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发行新股不仅会降低每股净收益,引起股价下跌,还会稀释原有股权结构,从而削弱原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以股权融资为主的企业,股东对企业经理的制约弱于债权融资中债权人对经理的制约,由于没有债务或债务比例过低,企业就不存在破产风险,经营者就丧失了追求最大利润的积极性。从宏观面来看,偏好股权融资使证券市场背负了太多的包袱,股票市场基本上立足于满足企业的筹资需要,阻碍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也阻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使政府在股票市场上扮演了过重的角色。一方面使得上市公司的审批存在着许多寻租行为,导致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普遍不高;另一方面使得股票价格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 二、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分析 资本市场的作用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而在我国的现实中,却存在不计效率,过度股权融资的行为。面对这一事实,人们不禁要问,上市公司为何如此偏好股权融资?1、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是股权融资偏好产生的根本原因。我国股市设立之初是为国有企业募集资金服务的,因而人为地将企业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其中非流通股占据了绝对的控股地位。这虽然保证了国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但也无情地剥夺了流通股东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力。众所周知。非流通股份往往以面值发行,流通股份则采取溢价发行方式,其结果使非流通股东的持股成本远远低于流通股东的持股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再融资会使非流通股获得股权增值。非流通股股东放弃配股不仅不会受到损失,还会提升每股的净资产,而流通股股东如果放弃配股或增发,往往因除权而形成损失。所以,由非流通股股东控制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是不会轻易作出放弃股权再融资的安排的,而大股东的绝对控股使中小股东无力抗衡董事会的决议,难以对公司决策施加有效影响。 2、股权融资的低成本是股权融资偏好产生的直接根源。上市公司的任何一种融资方式都是有成本的。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认为,债权的资金成本低,股权的资金成本高。因为利息费用在税前列支,债权融资具有税收挡板的功能,其成本一般要低于股权融资的成本。然而我们发现,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利用股权融资的成本反而较低。目前我国深沪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大约为30多倍,以此换算,上市公司将其当年盈利的全部作为股利发放,其融资成本不超过3.3%。低于1年期银行贷款的税后成本。诸多上市公司多年不分配,即使是一些绩优公司也时常不分配,既然不分配,哪来使用成本,顶多发生一些筹资费用罢了。即便分配。分配真金白银的少,送股、转增的多。 3、股权融资的低风险是圈钱行为频发的间接根源。一般来说,债权融资面临着固定的还本付息的压力,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企业经营不善时容易引发财务危机或破产风险,由此带来的损失和破产风险不仅是十分直接的,而且很有可能直接影响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与债权融资相比,股权融资是以股权为代价,不存在强制偿还的风险,这使得企业拥有一笔永不到期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尤其是在目前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兼并破产机制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一般不用过分考虑被摘牌和被兼并的风险。由于股权融资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风险又小于债权融资,使国内企业对资金似乎有无尽的需求,上市之后的配股、增发等也接连不断,一些公司大量现金在银行中沉积,尚无用处,却依然继续融资。 4、市场运作机制的不规范是股权融资偏好产生的外在根源。股权融资是一种投资方、融资方与市场中介三方参与的行为,而市场三方由于利益驱使而纵容本不合格的融资行为频频发生于证券市场。投资者看重的是股市的波动给他带来的投机收益。而不在乎股利的多少甚至将上市公司发放股利视为利空消息。这样,股票成了相对稀缺的商品, “上市”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 结语: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造成了股权融资的成本较低,风险较小,易受到广大投资者的追捧。上市公司青睐股权融资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但上市公司这种轻视债务融资而偏好股权融资的选择,并没有换来公司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改善,无论是通过一级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还是通过配股或增发再融资的效率都是不能令人乐观的。因此,上市公司应该未雨绸缪,不应过分依赖股权融资。应积极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方式。

B. 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存在的问题
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对于公司而言,最优的融资顺序应该是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然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却与该理论存在着相背离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内源融资不足
内源融资主要是指上市公司开展有效经营活动而产生的资金,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许多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在融资结构中所占比重高达50%,而我国上市公司内源融资在融资结构中所占比重仅维持在20%左右。
(二)偏好股权融资
与发达国家上市公司明显不同的是,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的是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两种方式。而在外源融资方式中,股权融资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最主要的融资方式。目前,偏好股权融资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的主要问题。
(三)负债结构不合理
国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且内部结构不平衡,从而造成上市公司债券融资与股权融资在外源融资中的比例不合理。另外,在上市公司资产负债比率基本持平并略有降低的情况下,公司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率却不断呈现上升趋势,接近或超过100%。一般而言,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50%的比例才是比较合理的水平。如果该项指标过高,一旦出现中央银行紧缩银根等不利的金融环境变化时,上市公司很可能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状况,会给上市公司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问题原因分析
(一)内源融资不足原因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不佳,自我积累能力较低以及资金使用效率低,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都经历了一个股份制改制的过程,公司的利益主体和产权主体不清晰,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只注重眼前利益,从而造成了内源融资不足的状况。此外,我国有关上市公司融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不健全,导致上市公司过分依赖外源融资,长此以往,就会限制上市公司内源融资的渠道。
(二)偏好股权融资原因分析
一是与债权融资相比,股本没有固定的到期日,不存在到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的压力。
二是没有偿还固定股利的压力。上市公司股利的支付与否和支付多少,视公司有无盈利和经营需要而定。
三是筹资风险小。与债权融资相比,股权融资不存在不能偿付的风险,总体而言,股权融资的风险小。
因此,在外源融资方式中,股权融资所占比重大于债券融资。
(三)负债结构不合理原因分析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所占比列远远高于债券融资,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相比较发展相对落后。目前我国对企业债券的发行实行严格管制,一般企业很难达到发行企业债券的标准。此外,一些债券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也无法保障公司的利益。另外,我国缺乏健全的债券信用等级制度,企业债券在很大程度上作为弥补政府投资计划缺口的一种工具,政府为公司债券直接或间接作担保,过多的政府干预必然会阻碍我国债券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对策
(一)增加自身积累,提高内源融资比例
无论什么类型的企业,要想持久生存下去,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学会依靠内部积累不断发展壮大。增加自身积累的具体措施:一是主动改进公司经营管理状况,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收益,保持公司的长远发展。二是上市公司在融资过程中要有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树立资本观念,合理优化公司的内部资本结构。三是上市公司应加强对筹集资金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用资机制。
(二)提高股权融资成本
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现阶段股权融资成本低,那么解决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可以通过提高股权融资成本的途径来实现。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从公司外部来说,政府对上市公司的分红方式和分红比例应有明确的政策约束和规定。从公司内部来说,要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有效激励,促使管理层不断改善公司业绩状况,提高公司的每股收益,从而提高股权融资的实际成本。但事实上股权融资成本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三)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政府应逐步放宽债券发行的审批限制,在债券利率方面给予较大的灵活性,降低债券融资的门槛,尽快实现债券利率市场化,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不断完善我国债券市场。

C.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偏好股权资本。从长期资金来源构成看,企业长期负债比率极低,有些企业甚至无长期负债。特别是在连续数次降息,在债务成本不断下降的背景下,长期债务比例不升反降,并一直维持在低水平上,这不能不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选择股权融资方式的偏好。西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提出,企业融资次序应遵循内源融资优先,债务融资其次,股权融资最后的顺序。然而,从我国近几年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看,则是尽量避免借债,在企业上市时,多剥离负债,在再融资时,多推荐配股。
从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的关系看,我国企业具有强烈的外源融资偏好。1995-2000年对于未分配利润大于0的上市公司,内源融资平均只有不到15%,85%以上是外源融资,而未分配利润小于0的上市公司,外源融资更是在100%以上,内源融资为负。在外源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又占优势,典型地表现为股权融资偏好,融资的顺序一般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负债融资、长期负债融资 中国企业上市之前有着极其强烈的冲动去谋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成功上市;上市之后在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往往不顾一切地选择配股或增发等股权融资方式,以致形成所谓的上市公司集中性的“配股热”或“增发热”;大多数上市公司一方面保持很低的资产负债率,而另一方面目前1000多家上市公司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会主动放弃其利用再次发行股票融资的机会。我们将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上述特征称为股权融资偏好。这是与国外成熟融资市场的“啄食次序”所不同的,我国企业在外源融资时,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欲望和行动。自1990年股市成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我国上市公司只有10家,到2004年已达1377家;1991年,我国股票筹资额只有5亿元,2004年达到1510.94亿元,企业对公开发行股票的愿望仍然十分强烈,对上市资格和上市后股权融资资格的争夺一直没有停止过。从1991年-2004年我国企业债券与股票融资额的比较中可以看到,股权融资的金额远远高于债权融资。

D. 求“增发”、“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比较研究”的标准英文翻译,急!!!!!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
RESEARCH ON REFINANCE WAYS OF LISTED COMPANY IN CHINA

E. 融资优序理论分析中国选择普通股发行的原因

从优序融资理论看我国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
根据企业融资理论,企业优序融资的顺序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再次为优先股融资;最后是普通股融资。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与优序融资的顺序正好相反。表现出偏好外源融资和股权融资的特点。形成这一融资特征的原因值得探究,其存在的弊端有待在市场体系完善中予以改进。

一、融资理论与优序融资理论
融资理论是企业制定融资政策的理论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解释企业融资决策行为的动机及其所秉承的理论基础时,主要存在着两大理论,一是权衡融资理论;二是优序融资理论。
权衡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在构造长期资本来源的组合时,存在着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企业将按照事先测算的最佳资本结构来选择资金来源及配置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
优序融资理论最早是Modigoliani和Miller(1958)提出的。理论指出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如果不存在税收、破产成本以及代理成本的影响,那么,企业市场价值将与其资本结构无关。Myers和Majluf(1984)在《企业知道投资人所不知道信息时的融资和投资决策》一文中,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提出企业融资存在一种“啄食顺序原则”。认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因为利益不同,内部经营者和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原因,企业的融资顺序上就形成了一个优序策略。即首先为内部融资,也就是企业的留存收益;其次是长期借款和长期债券;再次是发行优先股融资;最后是发行普通股融资。
此外,1989年Baskin以交易成本、个人所得税和控制权的研究角度对优序融资理论作出了解释,指出由于留存收益提供的内部资金不必承担发行成本,也避免了个人所得税,因此内部资金要优于外部资金。与权益性资金相比较,负债融资由于具有节税效应,发行成本低,又不会稀释公司的控制权,所以对外融资来说负债融资又优于权益性融资。
Claggett(1991)利用交叉分类法以验证权衡融资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在实践中是否存在。结果发现这两种理论都成立,但优序理论的显著性高于权衡融资理论。因此,Claggett认为无论是权衡理论还是优序理论都过于简化,实际的操作是介于两者之间,故应称为混合理论。
在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在专题研究融资理论及其实践效应。有的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我国企业偏好于股权融资,有的认为我国企业融资秩序与优序融资理论的主张正好相反。

二、我国企业的融资模式选择
(一)我国企业融资模式的概况
根据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分析显示,我国企业的融资模式以外源融资为主。外源融资在企业融资模式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0%以上,内源融资的比重不到20%,而那些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几乎完全依赖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有50%来源于股权融资。所以,我国企业(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融资顺序,首先是股权融资;然后是债券融资;最后才是内源融资。
(二)我国企业融资模式的特点
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结构情况大体可以反映出我国企业融资模式选择中的以下几个特点:
1.偏好外源融资
数据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不管公司经营状况如何,都偏好于外源融资。外源融资比例始终在80%以上。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差,比例较低。而在发达国家,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一般是保留盈余,内源融资在企业融资结构中占很高比例。如1990—1994年,美国内源融资比例高达82.8%,日本为49.3%,英国为68.3%,德国为65.5%。而同期,我国内源融资仅占30%左右,相当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水平。
2.偏好股权融资
在外源性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的比例基本上大于债务融资。特别是在未分配利润大于0的上市公司中,这一点更加明显。股权融资占比明显高于债务融资。而在未分配利润小于0的上市公司中,这一现象虽不明显,但从上市公司主观上考察,同样是偏好于股权融资,只是受制于我国股权融资的法律法规限制,而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债券融资。
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比重看,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证券市场的建设初期,股票市场刚刚成立,股权融资还未步入正轨,此时的债券融资多于股权融资。但从1996年开始,股权融资就超过了债券融资,而且两者之比高达3:1。
3.企业融资效率低下
所谓企业融资效率就是指能够创造企业价值的融资能力。主要从企业的融资成本、所融资金是否被有效利用以及融资给企业所带来的收益这三个方面进行考查。实证检验的结果是,我国企业最为偏好的股权融资中,由于股市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稀缺型市场状态,融资方处于相对有利地位,加上信息披露制度、市场交易制度等不健全,融资方往往能较容易地筹集资金,而且可以获取融资收益。因此,股权融资的效率很低,融资行为成为获取融资收益的手段,大量资金被大股东无偿占用,或者在资金使用上不被重视,随意使用,导致资金的回报率极低。
而外源性融资的另一重要模式——债务融资同样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银行不能很好地对融资人进行有效监督,加上银行的市场化改革较慢,存在权责不清现象,在业务的拓展中偏好于规模效应、短期效应,降低了对融资人的筛选监督标准,致使融资效率也处于较低状态。

三、我国企业融资优序“异象”与效率低下的原因
(一)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因素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到80年代,整个国家的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而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与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股票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企业股份制改造同样起步于20世纪80—90年代。在这样一种市场背景下,整个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在90年代都成为一种稀缺型市场。在整个市场的发展中,又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现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不协调,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不协调。其中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在政策的直接支持下,有了一定的发展,资产迅速壮大,银行成为我国资金市场的主要供应者。在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起步略早于股票市场,发展缓慢,企业债券流通性差,发行受到严格的限制以及存在的利率风险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导致在债券市场进行大规模的融资很难为广大投资者所接受。而广大投资者对股票投资的偏好使得股权融资相对容易,从而促使大多数上市公司选择股权融资。
(二)融资成本的客观需要
企业融资首先考虑的就是融资成本。那么债务融资的成本主要是利息,而股权融资的成本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隐性成本,即上市以后被收购、管理层被解雇等风险成本;二是显性成本,能确认并计量的成本,即发行费用、股息、信息披露费用等成本。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债务融资成本较低,股票融资成本最高,但在我国的实践中,由于政府对上市公司的隐形保护以及市场发展需求,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过程中可将大量显性成本予以转嫁,同时,就我国新股发行市盈率测算,即使上市公司将其当年盈利的全部作为股利发放,融资成本仍低于银行的债务融资利率。

F.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现状如何

我只能告诉你 我国公司的融资状况主要依靠的是股权融资,看你的问题下面所写的内容,似乎要研究的范围是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问题。我认为,我国股市的ipo基本属于暴利收入,不够的话还可以选择再融资,实在没必要选择债权融资。至于你所谓的外源,一则本身作为上市公司直接选择再融资更为合适不必从国外获得债权融资;二则如果考虑在国外上市的公司,这种公司要么规模很大,要么是我们国家给外人做秀,也没必要一定要在国外上市。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你要研究融资结构更应该倾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结构,而不是内与外的区别。我国股市还有很大的能量供我国上市公司攫取。

G. 啄食顺序理论的英文词条

啄食顺序理论(The Pecking order Theory)
1) Pecking Order theory
啄食顺序理论
1.
M-M theorem and Pecking Order theory are the two representative modern financing structure theories.
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M-M理论”和“啄食顺序理论”,我国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却与其结论完全相悖,呈现出对股权融资方式的偏向。
2) percentage of pests being predatored
啄食率
3) pecking order theory
啄食理论
1.
The result shows that financial preference of agricultural firms is basically in line with the pecking order theory.
本文运用新的分析思路与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企业融资偏好基本吻合融资啄食理论的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顺序。而且运用Logit模型对企业融资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进一步确认了融资啄食理论。
4) Pecking-Order Theory
“啄食”理论
1.
Study on Listed Company s Financing Preference on the Basis of Pecking-Order Theory;
基于“啄食”理论的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研究
5) the order of pecking at food
啄食顺序
6) pecking order
啄食次序

H. 上市公司融资顺序是内源融资 股权融资 债务融资吗

上市公司应该优先选择内源融资方式融资,然后选择股权融资,最后选择债权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