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眼”工程里的中国创造:有多厉害
这是6月30日拍摄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反射面板的局部。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期望,在电波环境彻底被破坏之前,真正看一眼初始的宇宙,弄清宇宙结构的形成演化,推动相关科学研究的突破,只有大射电望远镜才能帮助人类实现这一梦想。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天文学家1994年提出利用贵州的喀斯特洼地建造大射电望远镜,形成了中国“天眼”的最初设想。
从预研究到建成历时22年,我国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等困难,在射电望远镜口径、灵敏度、分辨率、巡星速度等关键指标上全面超越国际先进水平。
“20多年前的国家实力和工业技术很难支撑这么大的望远镜项目。今天我们不仅做到世界第一大口径,独创主动反射面技术,还推动了天线制造、微波电子、并联机器人、大跨度结构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从预研究就开始参与这一工程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副经理彭勃说。
2010年8月,在“天眼”工程开工前夕,团队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传来消息,前期做的所有索网实验全都失败了。“国内顶级的应用于斜拉桥上的钢索,标准强度是200兆帕、抗200万次弯曲,用在‘天眼’实验上都断了。”馈源支撑系统总工程师孙才红说,按设计要求,‘天眼’需要强度为500兆帕、抗200万次弯曲的钢索,这意味着把材料工艺提高到国标的2.5倍。
当时负责索网疲劳问题的是刚到天文台工作不久的博士生姜鹏,他立下“军令状”,经过一年半的艰苦技术攻关,完成了索网变位策略优化及疲劳性能评估工作,降低了索网的变位应力幅,与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制,最终生产出满足要求的钢索。
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的馈源平台重达1000吨,几乎等于用固定轨道把平台架设在半空,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馈源的定位,却缩小了观测角度。
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说,中国“天眼”采取了轻型索支撑馈源平台方案,把馈源舱减重到30吨,覆盖天顶角是美国望远镜的两倍,并通过并联机器人二级调整,最终在降低建造成本的同时,实现毫米级高精度定位。
但可变形的反射面和可牵引运动的馈源舱又带来新问题,“天眼”信号传输用的光缆要能在5年内抗6.6万次拉伸、信号衰减小于0.1dB,而国家标准仅为1000次、0.2dB,国外相关技术被封锁。
馈源支撑系统副总工程师潘高峰说,参与研制光缆的是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邮电大学林中教授团队。当时烽火通信的生产线全部饱和,一条生产线每天产能40千米,每次为生产200米的试验光缆,来回调整配方工艺要耽误两天。光缆试验一次周期长达数月,林中教授不仅为设计提供大量技术研究,为确保试验周期不中断,除夕夜还坚持去实验室记录试验数据。
“经过多次试验,花费4年时间,最终用在‘天眼’上的动光缆可经受反复弯曲、卷绕和扭转等机械性能和恶劣自然环境考验,满足了设计需求,但项目预算的研制经费只有300万元。”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总工艺师王启明说,还有很多参建企业和科研单位,都首先从社会责任出发支持大科学工程,把经济效益放在其次。
“天眼”工程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反射面、馈源舱和接收机等核心系统,还包括庞杂的综合布线工程和数据处理系统。“高灵敏度”、“更多来自宇宙的讯息”也意味着海量数据存储和复杂的计算要求。
中国“天眼”作为射电天文学界的重要突破,其对数据存储与计算的需要同样也是“天文级”的。短期内“天眼”的计算性能需求至少需达到每秒200万亿次以上,存储容量需求达到10PB以上。而随着时间推移和科学任务的深入,其对计算性能和存储容量的需求将爆炸式增长。
由曙光公司打造的超算中心的接入,就像是给“天眼”连接上了计算“大脑”,将其探测到的未知信息处理成人类可解读的内容。
据曙光公司总裁历军透露,超算系统全部建成后,将以更高效能的数据存储、分发、计算和分析全力支撑“天眼”高灵敏度、高性能的天文观测。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说,中国“天眼”的研制和建设,体现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由最初不到5人的研究小组发展到上百人的团队,工程建设凝聚了国内100多家单位的力量,实现了我国大科学工程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将为我国射电天文多个研究领域和自然科学相关领域提供重大发现的机会。
㈡ 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天眼的建设
说实话真正对于天眼的反对绝大多数都是外国人,他们宣称天眼的建设暴露了地球的位置,把地球的位置明白放在宇宙中,这样不利于地球的安全,也对外宣称天眼发现了不可知的秘密。实际只是害怕中国对于太空的检测超越了自己的国家,为了阻止我们的发展,才会找各种理由反对建设天眼。
要知道天眼的建设代表着一个国家实力的进步,我国对于太空的探索已经进入世界前列,这不得不让某些国家眼红,但是说实话霍金的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我们只有发展才能够发现,如果在地球闭关锁国的话,那样人类永远不会进步,我们需要向前看,向宇宙看。
㈢ 能查到上市公司具体股东信息吗
能,在天眼查中就有上市公司的各项资料。在搜索栏输入公司名称或者统一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点击天眼一下,在上市信息栏中有公司的高管信息、参股控股、十大股东、十大流通股东的信息,点击里面的具体机构或基金,就能看到股东更详细的商业资料了,在查询公司中帮助特别大,里面包含的信息特别多。
㈣ 建设中国天眼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工程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
截至2018年9月12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2019年3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总工程师、研究员姜鹏接受专访时说道,和天马望远镜团队合作,首次成功实现联合观测,这标志着FAST具备了联合组网观测的能力。
截至2019年8月28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㈤ 参股北京新时空上市公司有那些
已新诗空上市公司有哪些建议?当有关的上市公司网站。
㈥ "中国天眼"取得了哪些成果
中国天眼(FAST)的成果有:
1、具有中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FAST,是世界上目前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其设计综合体现了我国高技术创新能力。它在日地环境研究、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中国天眼的建设推动了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它的建设与运行将促进西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3、中国天眼能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
4、中国天眼能将脉冲星到达时间测量精度由120纳秒提高至30纳秒,成为国际上最精确的脉冲星计时阵,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
5、中国天眼能够进行高分辨率微波巡视,以1HZ的分辨率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作为被动战略雷达为国家安全服务。
㈦ 怎么查一个公司是不是上市公司
1、电脑打开浏览器,打开网络搜索股票,然后点击进入东方财富网。
㈧ 中国天眼在哪里建造的 什么时候建的 什么时候建造完的
中国天眼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由中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从预研到建成历时22年,于2016年落成启用。
2016年3月8日,在贵州省平塘县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完成3492块反射面面板安装,完成比例达78.47%。2016年4月10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完成4185块反射面面板安装,完成比例达94.04%。
2016年6月29日,FAST已完成4443块反射面面板安装,完成比例达99.8%。
2016年7月3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成功吊装,这标志着FAST主体工程顺利完工。
(8)建没天眼的上市公司扩展阅读
2007年7月10日,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FAST立项后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由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建设周期以开工报告通过之日起约5.5年。该项目拟采用我国科学家独创的设计和我国贵州南部的喀斯特洼地的独特地形条件,建设一个约30个足球场大的高灵敏度的巨型射电望远镜。
FAST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排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Arecibo 300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
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FAST的设计技术方案除了在观测中性氢线及其他厘米波段谱线,开展从宇宙起源到星际物质结构的探讨、对暗弱脉冲星及其他暗弱射电源的搜索、高效率开展对地外理性生命的搜索等6个方面实现科学和技术的重大突破外,还将作为一个多学科基础研究平台,有能力将中性氢观测延伸至宇宙边缘,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第一代天体。
㈨ 当初投资6亿人民币建造的“中国天眼”,现在怎样了
说到望远镜可能很多人都有一定的了解,当我们的肉眼无法看清远方景象的时候,就会借助望远镜,但是这次我们要说到的望远镜却有所不同,它的直径长达5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这个望远镜的名字就叫做“中国天眼”,是不是听名字就觉得很厉害呢?事实上中国天眼主要就是用来观测外太空和记录科学数据的,另外它还属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此也有人提出了疑问,这个当初投资了6亿建造,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射电望远镜现在如何了?有什么用呢?
最后校长总结一下,中国天眼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目前性能稳定、状况良好,同时还修建了科普教育基地,是人们天文爱好者的好去处,同时我也认为,中国天眼才刚刚投入使用不久,未来等待它发现的秘密还有很多,为此我们也会一直期待,期待它为我们揭开更多的宇宙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