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持仓收益 » 上市公司却被网友吐槽了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上市公司却被网友吐槽了

发布时间: 2021-06-08 12:05:39

Ⅰ 是不是上市公司的人都好拽的,今天被一个采购说的真的是无语,一点点都得按他们的程序做

一般大公司的采购都差不多,特别是碰到她心情不好的时候更是,得好好配合她们才是,要不然款不好收的咯!你们是做总装线配件的呀,这个三倍速链条我们设备部门好像做总装线经常用到咯。

Ⅱ 为什么有些上市公司的业绩明明很好,但股票却一直往

股票炒作不是看业绩的。工商银行业绩好不好?

Ⅲ 有人说上市公司不能倒闭这话是不是很不负责任啊所谓的不倒闭是从另一个角度说的吧

没有说上市公司不能倒闭,如果资不抵债,依然会倒闭。
一、上市公司破产后股票怎么办
在公司倒闭之前,连续亏损两年的上市公司就会转成 ST 股票(退市风险警示),然后再转为 *ST 股票(三年亏损,严重退市风险警示),到第三年度末,还不能转为盈利的,将暂停上市,到第四年度末,还这样的,转入退市整理期。
对于股民来说,真的出现突然出现上市公司倒闭然后血本无归的很少,最多是股价跌到 1 块。而且中国的上市公司壳资源还算是有价值的,当最后实在不行的话,还可以重组挽救壳资源,然后发布退市公告之后,你还可以在场外市场通过转让股份降低自己的损失。
二、上市公司倒闭知识知多少
第一:金纸变废纸的过程是否反映市场化的自然进程?
我国股票市场的设立,一开始便不完全是市场行为的产物。
一是它的“先天不足”,股票作为高级形态信用工具,它应该是信用经济充分发展的自然产物;而在我国,股票问世之初的“金贵之身”完全由“超市场力量”赋予。由于信用体系十分薄弱,融资者信用与投资者信用极不对称,故它一开始就被烙上“信用工具缺失信用”的印记。现在要割断历史,将信用风险全部推给市场参与者而与市场组织者无关,似乎说不过去。
二是它的“出生畸形”,将股权结构人为“安排”成客观上有利益“转移”职能的两极:一极是国有股法人股等公股,它以超低价认购且因绝对控股而在需要“转移”小股东利益时享有绝对话语权;另一极是社会公众股,虽以高溢价购得但因势单力薄而实际处于即便利益被转移也无力抗争的边缘化状态。由于股市利益“转移职能”的衰弱,金纸变废纸的进程得以加快,这难道就是市场化的自然过程?
三是它的“后天失调”,虽然认股价格天然得不平等,但并未影响同股同权同利这种“天然平等”的实施,甚至反过来公股处于“超平等”地位:即管理层将“股市应为国有企业脱困服务”作为政策导向,以“股市必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利益取向。试问,公有资本不能流失,公众资本就能无故流失吗?
有人认为,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应该“一视同仁”,既然非上市公司可以破产,为何上市公司就不行?这种论调貌似“铿锵”实则“苍白”,非上市公司的所有者哪个没有充分行使过自己的权力,其破产当然咎由自取;而对上市公司的公众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来说,又有哪个行使过真正意义上的“权力”呢?破产责任若非他莫属,法理的公正性权责性又何在呢?
第二:资不抵债能否作为上市公司破产的惟一依据?
诚然,发达国家都将公司资不抵债且不能偿付到期债务作为破产依据,但分析其资不抵债的成因,大多源于真正意义上的经营失败,即破产的客观依据与其说是公司资不抵债,不如说是由可以理解的经营不善引起。
反观我国上市公司,ST族中为数不少的资不抵债者,少部分确由经营失败引起,大部分则由非经营性因素导致。
换言之,同样是资不抵债,西方国家的成因大多是客观的,而我国则以主观原因为主,即上市公司的资不抵债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经营不善不是它的惟一甚至主要依据。
这些“主观”因素包括:一是控股股东先以其他应收款形式大肆侵吞上市公司资金再设法逃之废之(如*ST石化);二是迫使上市公司为控股股东大量担保,最终由其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而一夜“打穿”(如ST达尔曼);三是公然挑战法律,让上市公司资金无缘“失踪”(如*ST珠峰);四是先财务造假,虚列利润与资产,然后将真金白银套出转移(如*ST生态)……凡此种种,根本不是经营不善问题而是违规违法问题,对由此而引起的资不抵债,岂容一破了之?
第三:先破产后赔偿的保护程序究竟保护了谁?
新的企业破产法草案规定,与企业破产相关的三种程序即和解、重整和破产清算均适用于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在破产清算后将申请注销登记,公司经营将终止,公司股票将中止上市并作废,从而失去在股票代办转让系统转让的资格。
也就是说,对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而言,只要到期债务无力偿付,理论上都存在立即破产的可能性。只有待破产程序结束后,如果大股东或高管人员有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行为,后者才可以向前者提出赔偿要求,即公司的先行破产是后续赔偿的必要条件。这种“保护”程序究竟保护了谁不一清二楚了么?
其一,公司的一切资产属于股东,“零股董事”们用非法手段掏空了公司,其违法责任却由股东先行承担,这种“法理”甚至有点像歹徒抢劫公民,公民应先让其得逞,然后再向其追讨那样荒谬。
其二,公司都破产不存在了,账已清掉债已赖掉,之后再重翻“老账”,这账如何算得清楚,这不是给“倒账者”提供“程序便利”又是什么?
其三,先破产后赔偿是个漫长的过程,一旦违法人员觉得自己可能被赔得精光时,他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完全可以通过合法或非法的途径将私产从容地隐匿转移。可见,对中小股东真正的保护应该是也只能是走“先赔偿后破产”或“边赔偿边破产”的程序!
第四:不规范的破产行为难道能维护法律尊严的完美性?
对上市公司急于实施破产,既然法理上不一定说得通,程序上又有明显疏漏,为何有人总想尽早试点?说穿了,惟一“善意”的可能是,这些人想维护企业破产法的“尊严”乃至整个法律尊严的“完美性”。这一初衷无可厚非,但客观效果适得其反。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法律最终的“完美性”只能体现在保护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上。
实际上,我国证券市场与西方市场有着巨大“差异”,我国上市公司与西方上市公司资不抵债的成因各不相同,简单地照搬照套西方的破产法规于我国,导致的“异化”结果只能是破产行为的不规范与法律尊严的蒙尘玷污!
第五:公司破产导致券商大面积破产甚至引发市场"破产"谁来买单?
退一步讲,即便对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破产“天经地义”,破产的制度安排程序设计“天衣无缝”,也应该适当考虑破产时机的选择与破产效应的冲击。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正处于五年来风雨飘摇时期———股价股指节节下滑,人气交投极为低迷,股民券商亏损累累,金融不稳时隐时现,在此背景下贸然打开金纸变废纸的闸门,真令笔者不寒而栗。
须知,股票市场本质上是个信心市场,投资者信心充足,市场兴旺向上;投资者预期低落,市场萎靡不振;在目前投资者预期极度紊乱、信心行将崩溃之时,再雪上加霜地开启破产杀戒,要是它演变成压死券商、市场这头“瘦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由谁来买单,又怎么买得起单?
第六:市场炒家借"破产"之名行"骗筹"之实怎么办?
规范的破产行为既要包括该破者破、不该破者不留下任何“佯破”的空子,也包括一旦破产程序启动不打无谓的“持久战”以紊乱预期;不规范的破产行为则倒过来,从而客观上为市场炒家提供投机空间或留下敛财缝隙。

Ⅳ 中国上市公司有哪些奇葩故事

中国上市公司编造的最奇葩的故事有很多,这些奇葩事件我估计就连上市公司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还发出公告来对投资者们敷衍了事!

NO1:獐子岛 —— 扇贝跑了又回来了


酒鬼酒2014年1月27日发布的公告公司银行账上的一亿元资金不翼而飞,被人分3次取走,而公司对此毫不知情,并且在时隔四十几天后方发布公告。1月28日,酒鬼酒就抛出了2013年业绩预亏6800万元至7800万元的公告,而且将“亿元存款被盗”列为其中的主因。

NO10:二三四五——换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有助于推广

2015年2月13日公告更名为“二三四五”。该公司公告称,考虑到用户流量对于公司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和拓展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重大意义,以及二三四五在互联网领域长期积累的品牌优势,为了更加有利于公司互联网金融和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推广,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拟将名称变更为“上海二三四五网络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上市公司十大奇葩股市,这些上市公司理由连自己都不敢相信,更可况还要发公告出来引发市场笑柄!

Ⅳ 谈谈你认为上市公司被否决的原因有哪些

我认为上市公司被否决的原因就是她们条件还没有成熟,达不到上市的标准

Ⅵ 国内上市公司中哪些在近年出过财务丑闻

典型案例有四川长虹(2003年、 2004年)。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按需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是对大量运用专业判断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销。(1)那些连续微盈且(或)近期有再融资目标的上市公司经常计提不足,即使在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双高”的情况下,仍以低比率进行坏账估计和存货跌价估计。(2)那些业绩较好但不稳定的上市公司,则在“盈利上升时,多计提减值准备;盈利下滑时,再将减值准备冲回”,用以平滑各年间利润。(3)那些亏损、处於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对於资产减值准备平时该提不提或极少计提,“需要”时就一次提个够,采用“休克疗法”和“亏出盈利的空间”,通常是在第一年亏损后,第二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导致第二年巨亏,第三年又以各种理由转回大量的资产减值准备,从而造成财务报表在第三年扭亏为盈的假像,以避免退市;或者选择某一年超大额计提,在其后的几年中再缓缓冲回,以此制造业绩小幅稳定攀升的财务报告。值得庆幸的是,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冲回作了严格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事后即使价值出现回升,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也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利用这些减值准备项目调节利润的空间已大大缩小。新准则此规定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原八项减值准备中的除上述专案外的其他专案未做规定,且对资产损失的确认与计量以“作不间断的评估,只要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於其帐面价值”为标准,仍留给了某些上市公司按需确认减值损失的空间,仍需引起密切关注。
资料转载

Ⅶ 上市公司的业绩明明很好,但股票却一直往下跌是什么原因

1、比例提升不等于绝对值提升。我们经常看到媒体报道某公司业绩大增,净利润增长500%,很容易就认为该公司很赚钱,股价应该会大涨。而事实上,业绩增长500%只是增长比例,而不等于绝对值的增长。也就是说,就算是净利润增长500%,绝对值也可能并不高。

比如说一家上市公司上年度净利润20万元,本年业绩增长500%,也只是达到100万元而已。而如果公司本身估值水平较高,增长净利润对估值水平吸引力的提升也是微不足道的。

2、业绩提升可能只是非经营性损益。业绩增长体现在利润表上,但利润反应的是总收入与成本之差,包含公司经营业务和营业外收入。比如投资收益、政府补贴及转让子公司股权获得收益,这些收益是一次性收益使利润增长,但不具持续性。

3、市场不会单纯看到业绩增长就买入,如剔除非经营性损益后实际公司业绩下滑,投资资金会在单纯看到业绩增长购买时选择抛售,而这类资金对股价的影响力显然大于诸多看好利好空炒股的散户,从而形成下跌。

4、业绩增长幅度达不到市场预期。有些股票业绩增长一直较高,投资者对公司的期望也很高。虽然公司发布业绩显示,依然实现了不错的增长,但如增长没达到预期,也会造成股价下跌。

5、业绩增长预期已经在市场反应。有些股票在业绩发布前会持续上涨,主要原因是市场预期公司业绩较好,股价反应市场预期,当这种预期已提前在市场中得到反应后,当预期兑现时就无法再对股价继续形成推动力,或牵引股价上升的预期消失,资金选择兑现,导致下跌。

(7)上市公司却被网友吐槽了扩展阅读

目前整个市场,很缺钱,很缺资金。有几个数据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在2015年上证指数一天的成交量是1.3万亿,上证指数一天的成交量萎缩至1200亿以下。1300亿是一个地量的标志,地量就会见地价。

因为成交量已经萎缩至1200亿以下,而且不止一天,是频繁的出现。在17年的时候,上证指数的成交量可以去翻看一下,基本上大多数交易日维持在2000亿以上,2000亿以上的成交量,算是放量!所以市场很缺钱缺钱。

Ⅷ 周黑鸭进军直播卖无限返场,为什么会被网友吐槽

直播一哥李佳琦,直播间引来明星宋茜,大表姐第一次知道宋茜的时候是古装玄幻片《幻城》,在剧中饰演为爱而生的梨落,并演唱角色插曲《梨落》,该剧双网收视均位列暑期同时段第一,网播量超过200亿。

Ⅸ 你感觉能够做上市公司老板的人,一般都有什么样的品质

村长昨天去面试了,为什么要去呢?因为有猎头给我推荐了一家2019年底刚成立的创业公司——三个创始人均来自阿里,在阿里差不多都有10年的工作经验。

这一点比较吸引我,所以出于学习交流等方面的原因,我决定前去看看。最终,我们决定下周找机会再次面聊、探讨业务。

在近两个小时的沟通中,村长和他们创始团队聊了很多方面,其中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值得拿出来和各位十里村村民交流。

“那就是关于一个合格的创业公司创始人,应该要具备一些什么的特点或品质,公司才会容易成功?”

因为当时纯属闲聊,表述的还不够详细全面,所以借此来做一个稍微完整的阐述。

当然,你把社会上任何一个优秀的品质堆在一个创始人身上都对,比如要坚持、懂战略、会融资等等,但不够实际贴切。

关于这个话题,村长也自认为比较有发言权,因为我这四年来,一直都在创业公司。其中有合伙创业,也有协助朋友创业的。有融资千万后业务遭遇困难的,也有项目表现良好成功收购的。

所以,村长认为至少有6个方面的特质,是一个创始人应该具备的。


01 认清自身优劣

作为创始人,首先要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分析——

  • 自己具备什么样的特长?有哪些资源?哪些会对公司业务产生直接帮助的。或者自己凭借自身的优势,适合去哪些领域、行业做创业项目。
  • 同时,也应该看到自己自身方面的不足,从而知道哪些业务自己不能做,或者应该找什么样的人才来补短。

但很多时候看自身优点容易,发现问题就难,包括村长本人。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成功的创业者少之又少的原因之一。


02 找到关键人物

创业不是单打独斗,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职责。

创始人核心的是找人、找钱、定方向以及找核心资源。而一个企业的业务涉及多个方面,又需要持续长久的经,就需要产品、市场、客服、商家、技术等人才等来配合。

我有遇到因技术团队不靠谱,导致创业项目严重滞后。4月份开工,产品8、9月份才内测。

也有见过因商品供应链弱,商品不够丰富,价格无优势、物流售后问题多,导致项目口碑差的。

还有一些团队冷启动无流量,市场渠道弱、投放获客无经验,导致花钱了,业绩增长慢的。

所以作为创始人为公司找到关键人物,是多么的重要的。因为有些业务岗位对公司的业务正常发展可能是致命的影响。

顺便再举个例子,这几年社交电商平台的一直很火热。但是想做好社交电商,其中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就是代理。如果没有代理分销团队,不管是卖货、卖课程,想顺利推广都很难。但许多公司,恰好在代理团队长的招募上,没花多少心思。


03 对业绩增长负责

在创业公司,业绩的增长不仅是一个员工或者几个员工的事情。创始团队中的成员,尤其是合伙人,一开始必须要对业绩的增长负责。

试想,如果从零开始的创业阶段,你招来的员工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帮你把项目从零做到一的话,那这个员工还需要你干嘛?他如果掌握这样的独门绝技,为何不自己去创业呢?

我看到许多企业在招聘中发的一些JD,明显能看出来是入门级的创始人写的。比如能够在有限的预算内,通过运营手段,推动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

试问各位哪有不花钱就能带来业绩的公司?

腾讯、网络、头条、快手等主流平台,其中重要的一个收益不就是广告收益嘛?

许多从大企业出来的创业者,无意识地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

就是以往在大平台做的活动非常成功,随便一个活动就有几千上万人报名。但是,他没有想过,这个成功的背后是平台给了无数的免费资源位置和流量。

而这个资源位置,如果正常卖给商家的话,则需要付出几十上百万的代价。就好比昨天罗永浩直播,抖音做的开屏广告,弹窗、APP push等等,这些就是流量,本质上就是钱。

作为创始人,不要企图逃避业绩增长的责任。

创业公司,一开始的业绩增长,其实是很依赖于创始人或者创始团队中的成员的。所以,不管是合伙人还是联合创始人,在创业初期应该集体出去找流量,做业绩。而至于平台几月几号做什么促销活动,卖多少商品,定什么价格,都不是创始人该操心的事情。


04 敢于放弃、面对失败

创业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也几乎没有哪一个创业者,一开始打算做的业务和最终公司经营的业务是一模一样的。尤其是在当今的互联网行业中,许多创业者都是历经波折,才找到对口的方向。

但我见过许多创始人宁愿项目死,也不愿意暂时放弃,保留实力。也许是听了太多成功创业者所谓坚持到底的洗脑指南,也许是对个人的魅力、能力迷之自信。从而在实际困境面前,不愿意承认和面对。

昨天大家看罗永浩直播,可能还有嘲笑、看热闹的心态。因为罗永浩从锤子手机到社交领域的聊天宝到电子烟,再到鲨鱼科技,最后到目前的电商直播卖货,折腾了很多行业。仅从项目而言,至今都不算太成功。

但我恰恰却认为,罗永浩给所有的创业者树立了一个正确的样板:

那就是在罗永浩创业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罗永浩有做锤子手机的长期坚持,也有做电子烟、鲨鱼科技的当机立断,快速放弃。

而做直播卖货,首秀也算成功,更重要的是借此机会休养生息还债,为未来梦想继续践行屯兵屯粮。

这一点,正是所有创业者应该学习的。


05 相信员工

如果你喜欢四处求经,轻信他人,而不相信员工的,那你招员工干嘛?

回顾村长过往这4年多的创业经历,我想说两点:

  1. 任何一家创业公司的成功不是靠老板一个就搞定的,一家成功的创业公司本质上也不属于老板一个人。
  2. 许多老板永远会从员工、外部找问题,但是打心底里面从来不肯面对自身的问题,或者认真的听听员工的意见。

当然这个问题在大企业也会出现,所以也才给了许多创业公司机会。

最后,创业路上,送给各位十里村村民一句话,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