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持仓收益 »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国外文献综述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国外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2021-06-05 12:29:12

❶ 求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的外文文献,急。。。

自己去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等外文数据库下载啊或者到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下载很多的,校园网内免费获取校园网外可以利用google学术搜索,有部分能免费下载

❷ 急需关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文献综述

以下是江铃汽车的财务分析,可供参考
http://wendang..com/view/879fda38376baf1ffc4fad56.html

❸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国外研究现状以及文献综述 是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而不是财务管理 没有国外的国内的也行

1.1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国内综述 早在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就在《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中,全面系统的研究了风险分析与决策的方法,借鉴国外风险理论,指导人们如何对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在1989年,北大商学院的刘思录、汤谷良发表“论财务风险管理”一文,第一次全面论述了财务风险的定义、特性及财务风险管理的步骤与方法。 1994年,基于我国国情,北京大学于川等著《风险经济学导论》,对经济风险尤其是针对我国所特有的经济风险,作了全面深刻的剖析。对我国财务管理方向树立了一个大体的风向标。于此同时,财政部向德伟博士发表“论财务风险”一文,全面细致的分析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基础,该文中的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他运用广义财务风险概念,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项。”文章明确指出了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为财务风险理论向更深一层推进奠定了基础。 著名经济学家怯来法在1995年为财务风险下立定义,认为财务风险是“由公司的负债直接引起的,并由负债公司的股东承受的风险”,“公司资本结构中的借入资本比例愈大,则公司没有剩余现金支付股息的可能性也愈大。普通股东承受的这种股息减少或没有股息的风险称为财务风险”。我国学者纪连贵在1998年也采用广义财务风险概念,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融资风险、使用资金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资金分配风险,并认为筹融资风险表现为:筹资数量不当风险、筹资时机不当风险和资本结构恶化风险。 在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方面,直到2002年,张延波、彭淑雄提出通过建立一系列财务报表监控指标来达到财务风险监测的目的。才使得财务风险能实体化,范围化。 在财务预警方面,早在1932年,菲兹帕特里克最早运用单变量进行企业财务风险以及财务困境预测研究,并得出结论,判断企业是否陷入严重财务困境的两个财务比率为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然而相比之下,直到1996年,我国周首华等人所发表的《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中,以企业财务指标作为评价体系,提出了如何预测企业 陷入财务危机的F分数模式。但是到了2001年,余廉、胡华夏等人所著《企业预警管理实务》中,在实证考察和分析我国企业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由于管理失误等原因所导致的经营困境或破产倒闭等现象及其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构建了初步的预测指标体系和数理分析模型,为我国财务风险管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004年,黄锦亮、白帆认为应紧紧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提出针对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的风险建立起由“识别—评估—防范和控制”三个环节组成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对其中狭义财务风险的控制主要还是通过指标分析法和财务杠杆系数法来进行。 1.2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国外综述 国外对风险问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年,Haynes在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一书中从经济学意义上提出了风险的概念。他认为:“风险一 词在经济学和其他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应以其不确定性界定,如果某种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负担。” 世界上第一个对风险进行理论探讨的经济学家是美国学者威雷特博士,1901 年他在其学位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给风险下了这样的定义:“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威雷特博士简明的定义却概述了风险的三层涵义:(1)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2)风险是客观存在的;(3) 风险被人们厌恶、不愿其发生。 美国小阿瑟·威廉姆斯和里查德·M·汉斯在他们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把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对风险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不确定性,而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他明确指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风险和未来风险都可以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来计量和测定。奈特的观点为后来风险的评估和测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一块基石。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引起人们 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关注。尽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该成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并没有引起管理和经济学界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务风险管理终于在1998年的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引起了业界重视。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时任主席Stephen在大学的主 席演讲中特别指出:“风险管理与保险的研究应该从对纯粹风险的研究转向对投资风险的研究,从对人身和财产风险管理的研究转向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而国际上从事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三位著名经济学家马可威茨、威廉·夏普和米勒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 早在1952年,马可威茨在《财务学》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选择》一文,该文同时采用风险资产期望收益和均方差研究资产组合的收益和风险问题,被学界视为现在资产组合理论的起点。他提出了证券投资组合的效率边界概念,即在相同风险下,效率边界上的组合收益最高;在相同收益下,效率边界的组合风险最。 60年代初威廉·夏普继承并发展了马可威茨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他提出的这一理论结论是:一种股票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通过多元化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为了承担风险,投资者必须得到补偿,风险越大要求的收益率也越大,他提供了计算股票系统风险的方法和通过系统风险计算股票预期收益的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米勒的贡献是在研究公司资本结构的策划上,1958年他和莫迪格利尼提出了MM理论,MM论严密验证了不同的资本结构下,公司资本成本保持不变,他们从资本成本的角度论证了由于财务杠杆收益与财务杠杆风险同步涨落,公司价值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 1976年,詹森和麦克林发表了《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资本结构》一文,该文中的“詹森—麦克林委托代理模型”已成为经济学界研究企业价值、股东风险偏好和管理者风险道德的财务规则。从总体上看,国外学者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先前主要集中于保险金融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处理方式主要研究财务危机发生后如何应付和如何摆脱危机的策略问题,而很少对财务风险的事前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后来研究逐渐转向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并对财务风险管理能够创造价值有所涉及。

希望采纳

❹ 国内外财务报表研究现状 急

1.国外研究现状

财务报表产生的渊源要从复式记账开始算起,而财务报表的分析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的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为银行的信用分析服务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认识到财务报表以及分析的重要性,财务报表分析理论和技术进步很快,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运用科学。世界投资大师巴菲特就曾经说过:“对一家企业进行投资,我主要看这家企业的财务报表。”这是巴菲特站在投资者的立场阐明解读财务报表的重要性。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教授Water B.Neigs认为:“财务分析的本质在于搜索与决策有关的财务信息并以分析与解释的一种判断过程”[4]。美国纽约市大学的Leopld A.Bernstern 认为:“财务分析是一种判断过程,旨在评估企业现在或者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未来的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最佳预测。” [5]

尽管企业的财务报告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在改进,并根据使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作了若干创新。但迄今为止,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局限性是不满意的。有人对财务报告的有用性似乎在加速地降低而表示担忧。早在1975年,英国ASSC(会计准则筹划委员会)发表的“公司报告”和1991年英国ICAEW(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和ICAC(国际会计合作委员会)联合发表的“财务报告的未来模型”,就先后相当深刻、全面地揭示了现行财务报告的缺点,1994年美国AICPA(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在“改进企业报告—面向报告用户”中也指出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企业财务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要求变革现有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这些呼声多半来自会计学术界,但也有不少来自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改进财务会计报告的建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发表的《改进财务报告—面向用户》(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A Custom Focus);Steven M. H.Wallman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未来:彩色报告方法》;由索特的事项会计发展而来的事项式报告也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方向之一。

理论界对未来财务报告的种种预测,部分解决了传统财务报告的缺陷和不足,对财务报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决解传统财务会计报告存在和面临的问题。

但是,尽管财务报告存在着种种不足,在经济发展的快速推动下,以财务报告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还是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进步,21世纪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拓展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二是对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财务评价比重增加。

以上就是目前国外关于财务报告以及财务评价体系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的概要总结。目前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尚处于研究发展之中,所以我们还不能说这个体系已将相当成熟完善,因为不断出现财务管理的新问题和新需求正在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财务分析评价的理论以及方法。

2.国内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财务分析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有百年历史。在我国,财务分析思想出现较早,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务分析一直是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一部分,并没有独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改革进程不断深入,企业自主权日益扩大,现代财务分析领域得以扩展,其方法论体系也逐渐得以确立和完善。本文运用文献调查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对财务报表分析的认知。

张丽珍,胡静在《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中认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根据统一规范编制的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6]包括: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附表和附注、文字说明等。

黄仁佳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新探》中认为,“财务报表分析就是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使报表中的会计数据、资金流转、财务状况和盈利水平以及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发展趋势转化成投资决策的依据,是了解上市公司表面情况的重要途径”[7]。它是运用会计报表数据对企业财务状况和成果前景的一种评价。

韩阳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浅谈》中认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1)资产负债表分析。”[8]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主要是运用资产负债表数据计算出的财务比率来进行分析,资产负债表比率主要包括流动性比率和财务杠杆比率。(2)利润表分析。利润表是按一定格式陈述和计算收益形成的会计报表,大部分利润表比率是建立在共同百分比利润表的基础上的,如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成本利率等;也有一些比率是利润表两个项目之间的比率,如所得税对营业收益比率。(3)现金流量表分析。现金流量表是用来反映公司创造净现金流量的能力。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有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上市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流出的信息及变动的原因,预测未来期间的现金流量,评价上市公司的财务结构和偿债能力,判断上市公司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对现金收支进行调节的余地,揭示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与现金流量关系。

郭宁,沈剑飞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中认为,“会计报表与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和投资价值分析四个方面”[9]。偿债能力分析是对企业偿还各种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能力的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和利润分配情况所做的分析,包括利润的分析目标、构成分析和质量分析等。营运能力分析是对企业总资产或部分资产的使用率和周转情况所做的分析,常用周转率来衡量。短期投资者关心企业股利支付能力和股票市价,而长期投资者更关心企业的发展能力。

任晶波,杨俊田,隋颖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中认为,“财务报表分析有两种方法”[10]。一是纵向分析,就是同一企业采用前后期对比的方式编制比较会计报表,即将企业连续几年的会计报表数据并行排列在一起,设置“绝对金额增减”和“百分率增减”两栏,以揭示各个会计项目在比较期内所发生的绝对金额和百分率的增减变化情况,从而确定企业的长期发展趋势。二是财务报表横向分析,横向分析实际上是对不同企业的同一年度的会计报表中的相同项目进行比较分析。横向分析也有个前提,那就是必须采用“可比性”形式编制财务报表,即将会计报表中的某一重要项目的数据作为100%,然后将会计报表中其他项目的余额都以这个重要项目的百分率的形式作纵向排列,从而揭示出会计报表中各个项目的数据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相对意义。

程世特,曾庆国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中认为,“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11]

王广斌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中认为,“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有四种。”[12]一是静态比较法。就是将各种财务数据转化成以股为单位所代表的“量价”值进行分析比较。二是纵向分析法(比率分析)。就是分析同一会计年度报表中各项目之间的比率关系,从而揭示各个会计项目的数据在企业财务中所占的比重大小,它使在同一行业中规模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有了可比性。三是横向分析法。就是在分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基础上从空间、时间、行业的角度对财务指标进行互相对比的分析方法,通过横向分析,可以掌握公司在本行业所处的地位、增长速度、竞争能力、是否具有发展潜力等。四是趋势分析法。就是将同一公司连续多年的会计报表中的重要项目,如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费用、税前净利、税收净利、主营业务收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集中在一起用同比增加或减少的办法进行计算分析,这样就可直观的反映出公司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以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项目在本年度的增减及每年的增减情况、变动幅度,据此可预测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未来变化趋势。

陈宇宁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探讨》中认为,“财务报表自身的缺陷表现在四方面”[13]。(1)资产负债表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编制的,不代表现行成本和变现价值,数据信息滞后;(2)假定币值不变,没考虑通货膨胀或物价水平的变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3)会计稳健性原则要求预计损失而不预计收益,有可能夸大费用少计收益和资产;(4)年度报告只提供短期信息而不能反映企业的长期发展趋势。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❺ 求财务报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急啊...

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
作者财政部会计司
时间2009-07-24 02:48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一、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分析
截至2009年4月30日,除ST本实B(200041)外,我国沪深两市共有1,624家A、B股上市公司如期公布了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通过对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进行综合分析,观察出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以下显著特征:一是上市公司2008年增收不增利;二是上市公司存货、固定资产和银行贷款等资产减值损失巨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三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对上市公司业绩贡献显著;四是商业银行贷款增幅较大,上市公司资金比较充裕;五是我国虚拟经济规模较小尚未成熟,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
(一)上市公司2008年增收不增利
分析表明,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8.57%,2007年同比增幅24.07%,增幅下降了5.50个百分点。2008年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7.34%,2007年同比增幅49.56%,增幅下降了66.90个百分点。2008年年末净资产同比增长8.03%,2007年同比增幅30.96%,增幅下降了22.93个百分点。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净资产收益率11.80%,比2007年(16.78%)下降了4.98个百分点,降幅达29.68%。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业绩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主要是营业总成本增幅超出了营业总收入增幅5.05个百分点,其中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度高于2007年,呈现出了增收不增利的显著特征。
(二)上市公司存货、固定资产和银行贷款等资产减值损失巨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
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年末资产总额为487,005.21亿元,其中,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资产总额为114,931.44亿元,27家金融类上市公司资产总额为372,073.77亿元。资产减值损失总额为3,963.48亿元,占利润总额的-35.63%,同比增加了2,384.11亿元,增幅高达150.95%。其中,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末存货成本为18,309.23亿元,存货跌价准备累计金额为845.19亿元,2008年当年的存货跌价损失为690.00亿元,占存货跌价准备累计金额的81.64%;2008年末固定资产成本为39,727.29亿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为707.56亿元,2008年当年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为369.38亿元,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的52.20%。其中,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年的贷款减值损失为1,356.04亿元,占其利润总额的27.88%,同比增加了482.89亿元,增幅达55.30%,部分上市商业银行2008年贷款减值损失增幅超过了150%,个别超过了250%。14家上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累计金额为4,744.54亿元,2008年当年贷款减值损失占贷款损失准备累计金额的28.58%。
以上分析表明,上市公司2008年度资产减值损失巨大,当年的资产减值损失均达到了历史新高,表现出产品销售不畅、存货积压严重,生产设备技术落后,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对上市公司业绩贡献显著
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实现利润总额(税前利润)11,124.88亿元,同比减少了3,122.49亿元,降幅为21.92%。实际负担的所得税费用为2,346.37亿元,同比减少了1,281.02亿元,降幅达35.32%,实际负担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1.09%,比2007年的25.79%下降了4.7个百分点,企业的实际所得税负明显下降。2008年净利润降幅17.34%,低于利润总额降幅21.92%达4.58个百分点。
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实现利润总额(税前利润)6,044.65亿元,实际负担的所得税费用为1,282.63亿元,实际负担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1.22%,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净利润降幅较利润总额降幅减少了1.83个百分点。
27家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实现利润总额(税前利润)5,080.23亿元,实际负担的所得税费用为1,063.75亿元,实际负担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94%;金融类上市公司净利润增幅较利润总额增幅增加了11.45个百分点。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企业包括上市公司2008年1月1日开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税率由33%下调为25%,新企业所得税法改革明显减轻了上市公司负担,较大幅度提升了上市公司业绩。
(四)商业银行贷款增幅较大,上市公司资金比较充裕
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8,630.67亿元,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4,818.13亿元,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2,599.39亿元,2008年年末总体现金流量净额为12,518.07亿元,表明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滞留在银行账户的资金为12,518.07亿元。
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实际从银行取得借款38,906.90亿元,同比增加10,048.49亿元,增幅高达34.82%。相关财务费用主要是利息费用为1,359.02亿元,同比增加了349.38亿元,增幅高达34.60%。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末实际持有的货币资金为12,518.07亿元,比2007年末净增加了784.48亿元,增幅为6.69%。
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年度发放贷款及垫款净增加额为25,921.22亿元,同比增加3,829.45亿元,增幅为17.33%。14家上市商业银行在2008年末持有发放贷款和垫款合计为169,231.87亿元,占14家上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48.00%,同比增加24,391.08亿元,增幅为16.84%。
以上分析表明,商业银行贷款增幅较大,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末滞留在银行账户的资金达12,518.07亿元,反映出上市公司资金比较充裕。
(五)我国虚拟经济规模较小尚未成熟,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
虚拟经济通常是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我国现阶段主要是股票、债券和基金等基础金融产品,在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中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要依据资本市场公开交易价格即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
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末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计为39,664.01亿元,占资产总额的8.14%。其中,27家金融类上市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计为38,862.59亿元,占金融类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10.44%。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年末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计为30,110.07亿元,占上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8.62%。2008年,1,624家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为-501.33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股东权益的金额为-2,206.65亿元。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年实现利息收入15,929.06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88.24%;实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683.17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9.32%;营业收入主要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收入,占比接近90%,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不足10%。
以上分析表明,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金融产品交易规模较小, 虚拟经济发展还不很成熟,金融创新不够,商业银行仍然主要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存在较大差距,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
二、2008年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
企业会计准则是1,624家上市公司报告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唯一标准。本部分将结合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分析,从多角度研究上市公司2008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表明,企业会计准则2008年在上市公司得到了持续平稳有效实施。
(一)从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总体分析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
上市公司根据统一的会计准则各项规定,按照统一的报表格式、列示项目、指标计算等编制了2008年合并财务报表和个别财务报表,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披露顺序、项目和内容在附注中提供了相关可比的信息。2008年年报数据与2007年的比较数据更具可比性,因为我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2008年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第二年。
根据收入等会计准则,1,624家上市公司确定了2008年实现的营业总收入119,134.75亿元、营业总成本110,843.15亿元、营业利润10,057.90亿元、利润总额11,124.88亿元和净利润8,778.51亿元,并与2007年同口径相关数据比较,分析得出了2008年增收不增利的结论。1,624家上市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确定2008年的资产总额为487,005.21亿元、负债总额为409,744.43亿元、股东权益总额为77,260.78亿元。年报分析得出的2008年上市公司巨额资产减值损失3,963.48亿元,主要由存货跌价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和贷款减值损失构成,其中,存货跌价损失690.00亿元是按照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确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369.38亿元是根据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定,贷款减值损失1,356.04亿元是按照贷款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摊余成本的差额并结合监管要求确定。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对上市公司业绩的贡献,是公司执行所得税会计准则反映的结果,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和所得税会计准则,1,624家上市公司确定的所得税费用为2,346.37亿元,其中主要为当期所得税费用,也包括部分递延所得税费用。上市公司资金比较充裕以及虚拟经济规模较小尚未成熟等情况,是上市公司执行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会计准则反映的事实,根据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末实际持有的货币资金为12,518.07亿元;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会计准则,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末持有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计为39,664.01亿元。
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均经过了具有证券期货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审计的依据为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不仅对年报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了合理保证,而且表明了企业会计准则的持续有效实施。1,624家上市公司中,有1,511家公司的年报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标准审计意见,占比为93.04%。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仅有113家,占比为6.96%;其中,被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有78家,被出具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有18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上市公司有17家。由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四大)审计的111家上市公司中,仅有1家公司被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二)从A+H股年报分析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
2007年12月,我国内地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等效并签署了联合声明,此后两地又建立了会计准则持续等效机制。除联合声明规定允许存在的会计准则极少差异(如,按照内地会计准则部分长期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外,上市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A股财务报告和按照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H股财务报告应当相互一致。
1,624家上市公司共有57家同时在香港发行了H股。根据A+H股上市公司公布的2008年年报,57家A+H股上市公司2008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报告的净利润为5,442.23亿元,净资产为42,595.51亿元;按照香港财务报告准则报告的净利润为5,572.49亿元,净资产为43,003.07亿元。内地准则报告的净利润小于香港准则报告的净利润130.26亿元,净利润差异率为2.39%;内地准则报告的净资产小于香港准则报告的净资产407.56亿元,净资产差异率为0.96%。2007年净利润差异率和净资产差异率分别为4.69%和2.84%,2008年净利润差异率和净资产差异率分别为2.39%和0.96%,与2007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30%和1.88%。
57家A+H股上市公司的两地年报显示,导致A+H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和净资产仍存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两家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保单取得成本以及保险合同准备金差异。香港对于混合性合同分拆确认保费收入,内地没有进行分拆;内地对于保单取得成本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香港分期计入当期损益;内地对于保险合同准备金考虑监管要求,香港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计量。这三项差异合计对净利润的影响为140.18亿元,对净资产的影响为675.81亿元。如果剔除现存两家保险公司差异后,净利润差异总额由130.26亿元缩小到-9.92亿元,净利润差异率由2.39%缩小到-0.18%;净资产差异总额由407.56亿元缩小到-268.25亿元,净资产差异率由0.96%缩小到-0.63%。两家保险公司存在的差异属于会计准则执行问题,我们已与有关部门协商,力争在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中予以消除。
以上分析表明,在两地建立会计准则持续等效机制后,财政部针对两地准则实施中的问题做出了消除差异的相关规定并提出了明确要求,2008年57家A+H股上市公司大幅度消除了原有差异,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差异率由2007年的4.69%和2.84%降为2008年的2.39%和0.96%。在剔除两家保险公司的执行差异后,按照两地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差异接近完全消除。这一事实进一步验证了两地会计准则等效的成果,而且从这一角度表明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得到了持续有效实施。
三、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在会计准则方面的对策主张
2008年下半年,源于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并且波及实体经济。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美国和欧洲金融界某些银行家们将危机的原因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由此引起美欧乃至国际社会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轩然大波,并已成为G20首脑华盛顿峰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本部分结合我国国情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建设与实施情况,特别是依据2007年分析报告,提出了应对金融危机在会计准则方面的对策主张。
(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应对金融危机在会计准则方面的举措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部分金融界人士和国会议员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2008年10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了《2008年紧急稳定经济法》,责成美国SEC在90天内完成是否取消或暂停《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FAS157)》的研究工作,并向国会提交专项研究报告。
《2008年紧急稳定经济法》通过后,立刻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乃至全球会计职业界产生了强烈反响。美国财务会计基金会主席在2009年10月2日正式致函美国参众两院、财政部和SEC,强烈反对这一做法,认为这是政治干预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将会损害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独立性和可信度,如果国会为了特殊团体的利益,通过立法手段来推倒会计准则,替代专家的会计职业判断,那么美国财务报告质量的改进将根本无法实现,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利益将得不到维护。美国消费者联盟、四大等也都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是“荒唐透顶的白痴行为”,是“否定现实”、“既欺骗投资者又欺骗自己的做法”。
美国FASB针对各方面对公允价值的争论,一方面坚决反对否定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不能因噎废食,同时冷静地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市场不活跃情况下存在的不足。为此,美国FASB先后连续发布了多个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工作人员立场公告》,就市场不活跃情况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如何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等,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南。
(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应对金融危机修订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针对金融危机引发金融界等有关方面对会计准则的批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数次发表声明和公告,支持美国FASB的立场,认为不应当将金融危机的根源归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更不应当否定公允价值会计,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IASB和美国FASB的立场是一致的。
2008年10月13日,IASB迫于有关方面的压力,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相关条款进行了部分修改,适度放宽了对金融资产重分类的规定,允许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对部分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从而改善公司的财务报告业绩。紧接下来,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欧盟、澳大利亚、新加坡、我国香港等)相继发布了金融资产允许重分类的类似规定,并自2008年第3季度开始实施。
IASB允许金融资产在某些条件下可以重分类的做法,也引发了不同的声音。瑞银集团决定不采用这一会计政策,认为即使对某些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财务报告仍然需要披露相关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对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影响金额,投资者终归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金融资产重分类的修改实质上是在“粉饰会计利润”。
(三)我国确定了不随国际会计准则变动而修改企业会计准则的对策主张
我国不属于直接采用国际准则而是与之趋同的国家,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需要及时对公允价值会计问题做出回应。事实上,我们一直在高度关注、密切跟踪美国、IASB和国际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动态,经过深入研究和慎重考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2008年10月初,作出了以下基本判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张:
一是公允价值会计不是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美国次贷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社会超前消费、投资银行等机构对金融产品的过度创新、相关金融监管机构疏于监管。即使金融产品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会计准则反映客观事实,将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挂钩,实际上是某些银行家和政治家在转移矛盾和公众视线。
二是我国会计准则立足国情适度谨慎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我国会计准则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等,规定了严格的公允价值限制条件。从2007年1,570家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得出的结论,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后,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金额较小,影响甚微,对利润总额的影响不到1%。尤其是美国过度创新的金融产品在我国基本不存在。
基于上述分析判断,我们主张“不跟风”,提出了不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动而修改我国会计准则的对策建议,即公允价值计量和金融资产重分类的规定均不作调整。2008年10月29日,我们向IASB表明了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和对策主张。IASB明确表示赞同和认可,认为我国的做法不构成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也不影响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此外,美国SEC于2008年12月30日如期向国会提交的研究报告,也得出了与我们当初判断相一致的结论:不应当暂停或取消公允价值会计。
四、相关政策建议
我们以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为基础分析了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涉及的分析对象虽然仅限于上市公司而不是全部企业,但也能够观察到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呈现的一些显著特征。针对这些特征和有关情况,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分析表明,上市公司库存积压严重、生产设备技术落后价值减损,有效需求不旺,产品不能适销对路,根源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们建议:我们要始终坚持贯彻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系列方针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结构不合理问题,同时也要防止产生新的结构不合理。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既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
(二)重视发展虚拟经济,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如前所述,虚拟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由基础金融产品和少量衍生金融产品构成,其意义主要在于通过资本市场金融产品交易和投资者理性投资配置社会资源,引导社会资源投向满足社会需求的领域。虚拟经济的成熟程度是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源于美国,美国借助过度金融创新,引导其他国家投资者购买其金融产品,使全球资源不断流向美国。虽然美国国会通过了《2008年紧急稳定经济法》,白宫也拿出了8,000多亿美元救市,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金融监管措施,但在金融危机过后,美国不会停止金融创新。我们对此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分析和2007年分析报告表明,虚拟经济在我国规模较小尚未成熟,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商业银行仍然主要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我国虚拟经济不很成熟还表现为资本市场总体上没有达到理性投资的程度,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购买股票不关心企业基本面,也得不到合理的投资回报,往往主要是为赚取差价。年报分析显示,有555家上市公司2008年没有进行利润分红,占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34.75%,表明我国实现资本市场理性投资任重道远。尽管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提供的财务报告反映了企业基本面的情况,但真正使用财务报告进行投资决策可以说还没有成为主流。
我们建议:我国应当高度重视发展虚拟经济,不能因噎废食,在强化监管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金融创新业务,完善我国证券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同时重视调整和解决商业银行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体的状况。与此同时,应当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只有大力提倡自主创新,提升实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体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又离不开虚拟经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虚拟经济的促进作用。发展虚拟经济,引导机构投资者和社会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企业会计准则在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市场规则。
(三)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关注货币资金投向,防范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助长泡沫和引发通货膨胀
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分析表明,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从银行取得借款38,906.90亿元,2008年末滞留在银行账户的资金达到12,518.07亿元,呈现出上市公司资金比较充裕的明显特征。
在上述情况下,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这些资金很可能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导致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助长泡沫和引发通货膨胀,造成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复杂性。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四成左右的中小企业因缺乏资金而破产倒闭,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我们建议:在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适时调整信贷资金投放的对象和领域,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放,强化信贷资金监管,切实防范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❻ 关于财务报表分析的英文版参考文献

Richard Loth. Select Winning Stocks Using Financial Statements. Dearborn Financial Publishing, 1999

❼ 国外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在哪能查啊

1、首先在手机桌面上找到同花顺并点击它,如下图所示。

❽ 急求: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文献综述!!

目前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主要是年报、半年报及四个季度的季报。各种财务报表一般分为“基本情况”和“财务会计报告”两大部分,投资者须重点留意并加以认真分析。其中,“基本情况”披露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和指标。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盈利指标,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一类为现金流指标,反映企业的实际现金收付。
一、盈利指标

盈利指标一般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和每股收益、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等,投资者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1、利润的结构情况。不同的利润结构,会导致同行业中业绩增长相差不多的公司后市潜力不同。投资者应关注企业主营产品的盈利能力,注意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因为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示了非经常性损益包含的十四项内容,它们不具有持续性。
2、关注上市公司利润增长情况。注意将本期利润指标同上年同期、上年年末和第一季度的指标相对比,分析企业经营状况是否具有增长性与持续性。其次要注意企业是否具有周期性变动,否则半年指标不一定具有代表性。此外要注意原有基数,基数低的公司则需要分别对待。有的上市公司看似增长比率很大,但基数较小,业绩仍是不理想。

3、现金流指标。现金流指标包括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和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以上利润指标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虽然在逻辑上更能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但涉及人为主观因素较多。相对来说,企业现金流量指标反映了企业收入和支出的“真金白银”,造假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可以用来分析和验证公司的盈利指标。例如,企业每股收益远远高于每股现金流,说明公司当期销售多为赊销,形成的利润多为账面利润,有可能是虚假繁荣。

二、财务会计报告

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投资者通过财务指标了解企业的盈利状况后,还应认真阅读报表中的各项会计科目,特别是应收账款、存货、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能有效控制其费用的增长,保持较快的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周转速度。

更多详见参考资料

❾ 财务报表分析的国内研究状况和国外研究状况是什么啊急啊!!!!

1.国外研究现状
财务报表产生的渊源要从复式记账开始算起,而财务报表的分析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的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为银行的信用分析服务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认识到财务报表以及分析的重要性,财务报表分析理论和技术进步很快,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运用科学。世界投资大师巴菲特就曾经说过:“对一家企业进行投资,我主要看这家企业的财务报表。”这是巴菲特站在投资者的立场阐明解读财务报表的重要性。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教授Water B.Neigs认为:“财务分析的本质在于搜索与决策有关的财务信息并以分析与解释的一种判断过程”。美国纽约市大学的Leopld A.Bernstern 认为:“财务分析是一种判断过程,旨在评估企业现在或者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未来的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最佳预测。”
尽管企业的财务报告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在改进,并根据使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作了若干创新。但迄今为止,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局限性是不满意的。有人对财务报告的有用性似乎在加速地降低而表示担忧。早在1975年,英国ASSC(会计准则筹划委员会)发表的“公司报告”和1991年英国ICAEW(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和ICAC(国际会计合作委员会)联合发表的“财务报告的未来模型”,就先后相当深刻、全面地揭示了现行财务报告的缺点,1994年美国AICPA(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在“改进企业报告—面向报告用户”中也指出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企业财务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要求变革现有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这些呼声多半来自会计学术界,但也有不少来自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改进财务会计报告的建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发表的《改进财务报告—面向用户》(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A Custom Focus);Steven M. H.Wallman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未来:彩色报告方法》;由索特的事项会计发展而来的事项式报告也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方向之一。
理论界对未来财务报告的种种预测,部分解决了传统财务报告的缺陷和不足,对财务报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决解传统财务会计报告存在和面临的问题。
但是,尽管财务报告存在着种种不足,在经济发展的快速推动下,以财务报告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还是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进步,21世纪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拓展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二是对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财务评价比重增加。
以上就是目前国外关于财务报告以及财务评价体系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的概要总结。目前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尚处于研究发展之中,所以我们还不能说这个体系已将相当成熟完善,因为不断出现财务管理的新问题和新需求正在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财务分析评价的理论以及方法。
2.国内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财务分析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有百年历史。在我国,财务分析思想出现较早,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务分析一直是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一部分,并没有独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改革进程不断深入,企业自主权日益扩大,现代财务分析领域得以扩展,其方法论体系也逐渐得以确立和完善。本文运用文献调查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对财务报表分析的认知。
张丽珍,胡静在《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中认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根据统一规范编制的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附表和附注、文字说明等。
黄仁佳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新探》中认为,“财务报表分析就是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使报表中的会计数据、资金流转、财务状况和盈利水平以及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发展趋势转化成投资决策的依据,是了解上市公司表面情况的重要途径”。它是运用会计报表数据对企业财务状况和成果前景的一种评价。
韩阳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浅谈》中认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1)资产负债表分析。”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主要是运用资产负债表数据计算出的财务比率来进行分析,资产负债表比率主要包括流动性比率和财务杠杆比率。(2)利润表分析。利润表是按一定格式陈述和计算收益形成的会计报表,大部分利润表比率是建立在共同百分比利润表的基础上的,如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成本利率等;也有一些比率是利润表两个项目之间的比率,如所得税对营业收益比率。(3)现金流量表分析。现金流量表是用来反映公司创造净现金流量的能力。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有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上市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流出的信息及变动的原因,预测未来期间的现金流量,评价上市公司的财务结构和偿债能力,判断上市公司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对现金收支进行调节的余地,揭示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与现金流量关系。
郭宁,沈剑飞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中认为,“会计报表与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和投资价值分析四个方面”。偿债能力分析是对企业偿还各种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能力的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和利润分配情况所做的分析,包括利润的分析目标、构成分析和质量分析等。营运能力分析是对企业总资产或部分资产的使用率和周转情况所做的分析,常用周转率来衡量。短期投资者关心企业股利支付能力和股票市价,而长期投资者更关心企业的发展能力。
任晶波,杨俊田,隋颖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中认为,“财务报表分析有两种方法”。一是纵向分析,就是同一企业采用前后期对比的方式编制比较会计报表,即将企业连续几年的会计报表数据并行排列在一起,设置“绝对金额增减”和“百分率增减”两栏,以揭示各个会计项目在比较期内所发生的绝对金额和百分率的增减变化情况,从而确定企业的长期发展趋势。二是财务报表横向分析,横向分析实际上是对不同企业的同一年度的会计报表中的相同项目进行比较分析。横向分析也有个前提,那就是必须采用“可比性”形式编制财务报表,即将会计报表中的某一重要项目的数据作为100%,然后将会计报表中其他项目的余额都以这个重要项目的百分率的形式作纵向排列,从而揭示出会计报表中各个项目的数据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相对意义。
程世特,曾庆国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中认为,“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王广斌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中认为,“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有四种。”一是静态比较法。就是将各种财务数据转化成以股为单位所代表的“量价”值进行分析比较。二是纵向分析法(比率分析)。就是分析同一会计年度报表中各项目之间的比率关系,从而揭示各个会计项目的数据在企业财务中所占的比重大小,它使在同一行业中规模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有了可比性。三是横向分析法。就是在分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基础上从空间、时间、行业的角度对财务指标进行互相对比的分析方法,通过横向分析,可以掌握公司在本行业所处的地位、增长速度、竞争能力、是否具有发展潜力等。四是趋势分析法。就是将同一公司连续多年的会计报表中的重要项目,如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费用、税前净利、税收净利、主营业务收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集中在一起用同比增加或减少的办法进行计算分析,这样就可直观的反映出公司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以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项目在本年度的增减及每年的增减情况、变动幅度,据此可预测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未来变化趋势。
陈宇宁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探讨》中认为,“财务报表自身的缺陷表现在四方面”。(1)资产负债表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编制的,不代表现行成本和变现价值,数据信息滞后;(2)假定币值不变,没考虑通货膨胀或物价水平的变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3)会计稳健性原则要求预计损失而不预计收益,有可能夸大费用少计收益和资产;(4)年度报告只提供短期信息而不能反映企业的长期发展趋势。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❿ 财务报表论文的国内外文献综述怎么写啊

我建议你万方论文库找论文,那里肯定你这方面的论文。如果你自己去下载不不了,可以去taobao的[翰林书店]店铺试试,能及时帮你下载论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