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持仓收益 » 某上市公司预计未来五年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某上市公司预计未来五年

发布时间: 2021-05-31 22:12:26

㈠ 某上市公司本年度的净利润为200万元,每股支付股利2元,预计预计该公司未来三年进入成长期,

如果该上市公司可以维持当前收益水平,并能够达到您说的后续四年的收益水平,该公司股票可以增持、加仓估计第五年可增长13%

㈡ 我想知道大家认为可以长期持有10年,甚至一辈子的十支股票

中国远洋:601919。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海洋干散货运输公司,业绩优良,尚有油轮和造船业资产没有注入。
工商银行:601398。世界市值最大的银行,中国银行龙头,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小
中国石化:600028。完整的产油炼油结构链条,大盘蓝筹,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中国铝业:601600。中国有色行业龙头,在如今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该公司已经在世界各地购买储存了大批的有色资源,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平安:601318。中国保险业龙头,业绩优良,成长性优秀。并且正在逐步向海外市场扩张
万科A:000002.地产龙头,业绩优良,超跌严重。
中国船舶:600150.造船行业巨无霸,业绩优良,基本面良好,具有极好的成长性,业务订单已经到了2011年,预计未来3-5年业绩依旧保持高速增长。
招商银行:600036.商业银行龙头,行业扩张迅速,业绩连续增幅。
中国联通:600050.资产重组,长期发展向好。
宝钢股份:600019.钢铁龙头,竞争优势明显。
武钢股份:600005.扩张重组,高端产品优势明显

㈢ 股票,怎么样看一家上市公司的未来收益增长 怎样预测市盈....

通过使用每股收益年增长率,我们就可以预测未来某一年的每股收益,进而预测出股票的价格。另外,根据在建的和预期中要建设的项目和生产线等情况,可以相对准确的预测将来每股收益。
市盈率预测意义不大,你要保证的是(现在的股价/将来的每股收益)相对较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收回成本即可。

㈣ 20又7年6月10日,某上市公司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如下题,求分录解析。

说在最前面:其实这道题是有漏洞的,因为题干中并没有说明是否要将相关税费计入固定资产
入账价值的~
(1) 20X7年6月10日,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
借:固定资产 2000000/(1+17%)=1709401.71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000000/(1+17%)=290598.29
贷:银行存款 2000000
(2)计提折旧 20X7年7月~20X8年12月
月折旧额=(1709401.71-160000)/10/12=12911.68(元/月)
借:制造费用 12911.68
贷:累计折旧 12911.68
(3)减值测试
20X8年12月31日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1709401.71-12911.68*18=1476991.47(元)
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后的净额=1100000-260000=840000(元)
预计未来使用及处置产生现金流量的现值=700000(元)
账面价值均高于上两项,故可确认已减值。
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原则:
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预计未来使用及处置产生现金流量的现值孰高
840000>700000 所以可收回金额=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后的净额=840000(元)
应计提减值准备=1476991.47-840000=636991.47(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 636991.47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636991.47
(4)计提折旧 20X9年1月~
月折旧额=(840000-160000)/(10-1.5)/12=6666.67(元/月)
借:制造费用 6666.67
贷:累计折旧 6666.67

㈤ 上市公司未来收益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未来第一年每股派发股息0.6元,股息增长率为6%,该公司的贝塔

婴儿底抱紧紧 买好股 做好人 得好报 远离黑五类

㈥ 股票PB,PEG怎么计算

PB是市净率,是当前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

PEG指标(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

这个指标是用公司的市盈率除以公司的盈利增长速度。当时他在选股的时候就是选那些市盈率较低,同时它们的增长速度又是比较高的公司,这些公司有一个典型特点就是PEG会非常低。

PEG魔镜
2009-08-29 02:30:0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跟贴 0 条 手机看股票 汪建

经常有投资者问我,机构投资者究竟以什么方法进行股票估值。其实估值的方法有很多,绝对估值法有DCF(现金流贴现模型)、DDM(股利贴现模型)等等,这类方法是通过未来可以预测的各阶段自由现金流或股利进行折现,获得合理的现期股票价值;相对估值法有PB(市净率)、PE(市盈率)等,这些方法通过行业属性对应的合理估值区间和标的公司的财务指标给其一个合理价值区间。近年来PEG指标被经常使用,PEG=PE(当前动态市盈率)/100/g(未来几年预计复合增长率),一般认为PEG越低的公司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PEG=1往往被作为是否有投资价值的分水岭。

其实PEG指标在成熟市场中较多运用在科技类或成长类公司估值上,因为较高的增长率使得PE/PB等传统指标失效,而未来现金流又非常不好预测。

但在很多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PEG被异化和滥用,似乎只要某公司未来三年可以维持30%的利润增速,给予30倍的PE就是合理的。这种逻辑貌似是有理的,我们进行过测算,A公司长期维持年均利润10%的增速,投资者以10倍PE买入;B公司维持年均利润30%的增速,投资者以30倍PE买入,两公司都持有10年,10年后仍以PEG的方法分别给予10倍和30倍的估值水平,那么哪个公司的收益率高呢?结果是B公司高,且高过A公司近10倍!

以 贵州茅台(行情 股吧)为例,2003年以来公司以不低于50%的复合增长率实现了净利润的增长,如果我们在2003年末以当期50倍的PE即100元买入并持有到现在,也有不低于6倍的回报率(而当时的股价是30元左右,收益率更为惊人),而当时茅台的股价和市盈率远低于100元/50倍PE,说明一来是熊市中所有股票估值均较低,二来投资者根本没有预见到茅台如此高的复合增长率(当时之前茅台也确实处于厚积薄发的前夜,没有体现出高成长)。而近两年来茅台的增长率逐步回落到30%左右的水平,市场也相应给予30倍左右的PE。茅台这个案例还说明:1.投资者以PEG标准进行估值是对利润趋势的强化和放大;2.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测经常有重大偏差,而他们用PEG中的g更多地体现为过去的增长率,但他们简单认为未来也将保持这种增长率。这个结论必将导致未来的一系列重大失误。其实茅台作为一个优秀的高档消费品公司,其产品竞争力一旦确立、销售平稳放量,利润的可预测性较几乎所有其他行业来说都高得多,以PEG模式对茅台估值相对比较确定,别的行业中的公司则基本上都没这么幸运。

滥用PEG在历史上的教训比比皆是。以电解铝行业中的某上市公司为例,它所处的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而且在国内产能长期过剩,其盈利特点必然是波动剧烈。2004年以来的年度每股收益分别是0.08、-0.25、0.53、1.42、0.69、0.02元(2009年中报),如果投资者从2004~2007年的过程来看,似乎体现出“连续的爆炸式增长”,利润连续翻番,似乎给个50倍PE也说得过去,这样历史上的天价67元也就形成了。要知道,这是典型的周期性企业,市场居然在利润最高峰时给了一个天价的市盈率,套在那里的投资者恐怕要熬过漫漫长夜了,因为PEG魔镜的背后就是所谓的“戴维斯双杀”。

“戴维斯双杀”是对PEG模式的天然纠正,一旦企业盈利增速下降,给予的PE水平就相应下移,加上利润的下滑,得出的股价目标自然就大幅回落(因为股价=每股净利润×PE,乘积关系)。新兴市场之所以股价的波动率非常之高,跟投资者甚至是不少机构投资者混乱的估值体系、滥用PEG关系密切。

对于纯粹的价值投资者而言,估值模式一定是基于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理解进行的,不同企业特性(包括财务特性)对应完全不同的估值模式(除非你对未来企业盈利的预测无比准确),对于周期类公司运用PEG无异于自己设置了定时炸弹。但可悲的是市场中大多数公司是有典型周期性的,而大多数投资者也愿意用PEG去对赌。行业研究员如此,策略研究员如此,很多基金经理也是如此。

PEG魔镜和“戴维斯双杀”这对孪生兄弟仍将伴随着投资者的噩梦进行下去,直到大多数投资者真正成熟的那一天。

㈦ 上市公司业绩预报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

一、上海:上市公司预计年度经营业绩将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会计年度结束后一个月内进行业绩预告,预计中期和第三季度业绩将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进行业绩预告。

二、深圳主板:上市公司预计全年度、半年度、前三季度经营业绩将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进行业绩预告。

三、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预计全年度、半年度、前三季度经营业绩将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进行业绩预告。

拓展资料:

1、主板:如预计公司本报告期或未来报告期(预计时点距报告期末不应超过12个月)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进行预告(以下统称“业绩预告”):

(一)净利润为负值

(二)实现扭亏为盈

(三)实现盈利,且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或者下降50%以上

(四)期末净资产为负值

(五)年度营业收入低于一千万元

2、上市公司业绩增减超过50%,是需要提前预报。深交所制定的《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业绩快报披露工作指引,三种情况下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及时进行业绩预告,有三种情况是:

3、预计公司本报告期或未来报告期(预计时点距报告期末不应超过12个月)业绩将出现亏损、实现扭亏为盈或者与上年同期相比业绩出现大幅变动(上升或者下降50%以上)的;

4、在公司会计年度结束后1个月内,经财务核算或初步审计确认,公司该年度经营业绩将出现亏损、实现扭亏为盈、与上年同期相比业绩出现大幅变动(上市或者下降50%以上)的;

5、其他深交所认为应披露的情形。但当比较基数较小时,上市公司可向深交所申请豁免披露业绩预告。

㈧ 所得税不是按利润总额来计算的吗,为什么资产和负债有关系呢

一、资产的计税基础,就是税法认为那项资产现在的价值,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例如:企业购入设备,不含增值税是100万元,则取得时的入账账面价值为100万元,计税基础也是100万元,但税法规定计提折旧年限为10年,企业按5年提折旧,假设不考虑残值,第一年末会计计提折旧20万元,年末资产的账面价值为80万元,而计税基础为90万元,因为税法本年允许扣除折旧费10万元,未来可以扣除90万元。
负债的计税基础,就是税法认为那项负债现在的价值,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多数负债的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如短期借款账面价值为100万元,计税基础=账面价值100-0(不可以抵扣)=100万元。但如企业计提产品质量保证计入预计负债100万元,税法要求实际发生才能税前扣除。所以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为100万元,计税基础=账面价值100-100(未来可以扣除)=0.

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很简单,主要是会计价值与税法价值不同而存在的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接上述资产例(假定没有残值),说明什么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假设适用税率均为25%),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的有关规定,题中:

会计折旧额 = 100 / 5 = 20万元
期末会计账面价值 = 100 - 20 = 80万元
税务折旧额 =100/10 =10万元
期末税法认定的固定资产计税基础 = 100 -10 = 90万元

暂时性差异 = 20-10 =10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 =10 *25% = 2.5万元

假设该企业当年账面利润为10万元,除要对多提折旧调整外没有其它调整项目的话,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为10+10万元,应当记账为
借:所得税费用 5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缴所得税 5万元
借:应交税费应缴所得税 5万元
贷:银行 5万元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5万元
贷:所得税费用 2.5万元
前五年下来都这样记,最终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2.5*5,后五年则反过来了,每年冲减,第10年就平了。
也说是说按税法规定前五年每年多交的2.5万元,在以后五年是可以转回得到补偿的,所以就像是应收账款一样,从第六年开始逐年回收,所以叫资产。一般是在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情况下发生的。
递延所得税负债是上面情况的相反。

下面举例综合说明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16a4b4956919bb65):
假设甲公司2007年度按企业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为10 000 000元,所得税率为33%,未来税率预计不会发生调整。
1、当年按税法核定的全年计税工资1 800 000元,甲公司全年实发工资为2 000 000元。相关提取的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税法准予全额税前扣除。
2、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00 000 000元,会计处理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当年折旧额64 000 000元,累计折旧额244 000 000元,无减值准备;税务处理采用平均年限法,当年折旧额50 000 000元,累计税前扣除折旧额150 000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及预计净残值与会计处理不存在差异。
3、企业当年购入准备近期出售的某上市公司股票,购置成本2 000 000元,年末市价2 600 000元。当年未发生派发红利等事项。
4、年初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余额26 400 000元,年初递延所得税负债账面余额0元。
除上述事项之外,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另,该企业预计未来很可能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于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1、按照当期根据税法规定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所得税费用。
会计利润:10 000 000元
加:工资费用纳税调增额:200 000元(2 000 000 – 1 800 000)
加:折旧费用纳税调增额:14 000 000元(64 000 000 – 50 000 000)
减:交易性金融资产纳税调减额:600 000元(2 600 000 – 2 000 000)
应纳税所得额:23 600 000元
应交所得税:7 788 000元(23 600 000 * 33%) 借:所得税费用 7 788 000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7 788 000元 该分录可理解为:根据税法规定计算的当年应交所得税,属当期费用,应当记入当期“所得税费用”科目。 2、按照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确认暂时性差异及其递延所得税。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 500 000 000 – 244 000 000 = 256 000 000元
固定资产计税基础 = 500 000 000 – 150 000 000 = 350 000 000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350 000 000 – 256 000 000 = 94 000 000元
(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表明,企业未来在使用、处置该固定资产时,根据税法的规定,需调减应纳税所得额94 000 000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 = 94 000 000 * 33% = 31 020 000元
(由于该固定资产在未来使用、处置时需依税法规定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即意味着企业未来可少交所得税31 020 000元,由此形成当期期末企业的一项资产)
当期应增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 31 020 000 – 26 400 000 = 4 620 000元
(由于企业当期期初已存在递延所得税资产26 400 000元,因此,只需在此基础上补计至31 020 000元即可) 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 = 2 600 000元
交易性金融资产计税基础 = 2 000 000元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 2 600 000 – 2 000 000 = 600 000元
(该应纳税在使性差异表明,企业未来在出售该金融性交易资产时,根据税法的规定,需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00 000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 = 600 000 * 33% = 198 000元
(由于该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未来出售时需依税法规定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即意味着企业未来应多交所得税198 000元,由此形成当期期末企业的一项负债)
当期应增计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 198 000 – 0 = 198 000元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4 620 000元
贷:所得税费用 4 422 000元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198 000元 该分录可理解为:上述增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属于当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应记入当期“所得税费用”科目。 至于工资费用的纳税调整问题,由于该差异属于原永久性差异,不影响未来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因此,不形成暂时性差异。从暂时性差异计算公式来看,由于相关工资已发放,则应付职工薪酬(工资部分)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均为零,不存在暂时性差异。 在本例中,当期所得税费用最终确认了3 366 000元(7 788 000 – 4 422 000),除以当期税率33%得10 200 000元,正好等于会计利润10 000 000元与属于原永久性差异的工资费用纳税调增额200 000元的之和。

㈨ 突然宣布收回奥迪仅剩的0.36%流通股,大众集团这步是一盘大棋

大众汽车集团全新汽车软件开发部门Car.Software(图片来源:大众集团官方供图)

Car.Software在奥迪子公司“奥迪电子创业有限公司(AudiElectronicsVentureGmbH)”基础上组建,大众汽车集团也因此成为第一家在研发上把把硬件和软件分开、也即软件部门和车辆工程相互独立起来的大型车企,大众计划在2025年之前投资70亿欧元在该软件部门的开发项目上。

按照大众集团此前公布的计划,到2025年将为“Car.Software”汽车软件开发部门集结5000多名数字化专家,开发包括“vw.os”车辆操作系统和大众汽车云在内的车载软件和服务,届时,大众集团旗下所有新车型都将在该软件平台上运行,成本也将随之大大降低。

“对于客户体验来说,软件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必须在软件方面具备核心能力。”大众汽车集团数字化车辆与服务负责人ChristianSenger在2019年9月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

总部位于德国狼堡的大众汽车集团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公司,拥有来自欧洲7个国家的12个品牌,其中总部位于英戈尔施塔特的奥迪是大众集团旗下认知度最高的豪华车品牌。奥迪品牌2018财年的营收为592亿欧元,相比2017财年的598亿欧元有所下滑,扣除特殊项目支出前的营业利润为47亿欧元。

持续五年的架构频繁调整

过去五年中,大众汽车集团的调整从未停止。2015年9月,随着“排放门”的发生,大众汽车集团启动了一次大范围的深度调整。大众监事会通过了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品牌、以及北美地区全新管理架构调整的相关决议,这一架构调整的思路是简化集团层面的机构、体制,把集团与品牌的职能分开,加强品牌和区域管理职能,并为集团管理董事会留有必要的管理空间去为公司制定相关策略、措施。

当时的调整包括将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市场将合并成为新的北美区域;同时,集团层面的管理正式调整为以模块化平台为导向,其中,保时捷、宾利、布加迪品牌组建为跑车业务集群;奥迪、兰博基尼和杜卡迪组成的业务集群、卡车事业部,动力工程和金融服务保持原有运营架构;从事量产车生产的大众(横置发动机模块化平台)、西雅特和斯柯达品牌均有一名代表入选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此外,大众汽车品牌在四个区域设立管理架构,每个区域的CEO将直接向当时刚就任大众汽车品牌CEO的迪斯汇报工作。由于各个品牌与区域将承担更大责任,生产部门也被立即解散。

2016年6月,大众汽车集团发布“2025战略”,除了对核心汽车业务进行综合性调整外,还宣布将在权责“去中心化”宗旨下,使旗下各品牌拥有更大的区域与本土化决策权。作为该调整的一部分,2016年8月,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在其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设立大众品牌乘用车中国CEO一职。

2018年4月,大众汽车集团的改革随着迪斯的上任更激烈的展开。迪斯上任同时,大众集团布了公司管理架构的大幅度调整,包括将构建出6个全新的业务领域及中国地区,并将旗下12个品牌划归至量产、豪华和超豪华3个全新的汽车品牌群组。其中,奥迪品牌仍是豪华品牌群组的单一品牌。而“非常大而又非常特别”的中国市场成为单独的业务区,被认为在接下来的电动化、智能化以及出行服务竞争中决定着大众的未来。

鉴于目前全球汽车行业均处于剧烈变革的阶段,确立更加高效的集团管理体系成为各跨国车企集团的共同选择,出了大众,戴姆勒也在过去两年间对集团管理架构进行了大幅调整。

丰厚现金流支撑继续转型

在迪斯全力带动大众转航、应对行业危机和企业内部挑战的同时,大众汽车集团去年在全球的表现也出现逆转,与2018年的失意相比,大众汽车集团2019年表现强劲,各主要指标都优于全球汽车业的总趋势。

大众汽车集团2月29日发布的财报显示,全年销售收入达2526亿欧元,较上年增长168亿欧元;未计入特殊项目支出的营业利润达193亿欧元,高于2018财年的171亿欧元;未计入特殊项目支出的营业销售回报率为7.6%,略高于2019财年设定的目标区间(2018财年为7.3%)。由于柴油发动机排放事件造成的特殊项目支出减至23亿欧元,其营业利润也增至170亿欧元(2018财年为139亿欧元)。

销量攀升、产品组合优化以及金融服务部门的良好表现,拉动税前利润同比增长17.3%,达184亿欧元;税前营业销售回报率增至7.3%(上一财年为6.6%)。同时,汽车业务的净现金流显著增长至108亿欧元,2018财年为-3亿欧元;净流动资产增至213亿欧元,2018财年为194亿欧元。

财报称,营业利润增长的驱动力之一源于客户交付量的小幅增长,达1097万辆(同比增长1.3%)。大众集团在几乎所有地区的市场份额均有所扩大,其中,欧洲和南美市场的客户交付量增长尤为显著,北美和亚太区域市场则因整体市场下行趋势而略有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财报特别指出,尽管中国市场面临挑战,但集团从中国两家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获得的营业利润仍基本达到上一财年水平,为44亿欧元(上一财年为46亿欧元),占大众集团总营业利润170亿欧元的25.88%。受中国国内车市同比大幅下滑影响,这一占比比2018年的33.24%有明显下滑。但仍相当于大众汽车集团有1/4的营业利润来自中国。

汽车业务净现金流的增加将对大众继续展开的转型投资提供关键支持。按照2019年11月大众集团发布的2020年-2024年的未来五年投资计划,大众将投入600亿欧元(约4646亿元人民币)用于混合动力、电气化和数字化等领域。其中,330亿欧元的支出用在纯电动汽车领域,其余270亿欧元用于混合动力和数字化领域。针对中国,大众在2018年发布了将携手合作伙伴至2022年总计投资150亿欧元在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数字化和全新移动出行服务领域布局的战略,其中2019年已投入40亿欧元,2020年也计划再投资40亿欧元。

大众方面预计,2020年,汽车业务的研发及资本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率预计将在6.0%至6.5%之间,2018年和2019年的研发支出比率分别为6.8%和6.7%。除了研发支出和柴油发动机排放事件的继续影响,大众集团预计,2020年因并购带来的现金支出也将大幅增加。

因此,集团2020年净现金流预计会继续保持正向增长,但整体水平将低于去年。排除柴油发动机排放事件和并购活动的影响,集团2020财年将继续以实现至少100亿欧元的净现金流为目标。

对于2020年的市场表现,大众汽车集团持谨慎态度,预期2020年汽车交付量将与去年市场表现保持一致,集团预计销售收入将同比增长4%,乘用车业务领域的销售收入将略有增长,并预期2020年营业销售回报率将在6.5%至7.5%之间。大众方面同时提到,持续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和冲突,包括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等在内的诸多不容忽视的因素,都会导致2020财年展望中提出的预期存在不确定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