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融资模式 » 融资泡沫知乎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融资泡沫知乎

发布时间: 2021-05-20 20:28:49

1. 在泡沫经济中,谁是受益者也就是说那些融资的钱最终去了哪里 请前辈们指点一下。

泡沫经济直观的理解就是通货膨胀,这个泡沫就是多发的钱,如果大家平均的多发了钱,就相当于没发,无人受益,无人损失。那么要找受益者就要找那些人被多发了钱,在中国就是央企,央企财大气粗屡屡创造地王,就是因为发给他们的钱多了,银行的大量信贷都放给了央企,在那么宽松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仍然贷不到款

2. 融资融券的利息为什么那么高 知乎

那是因为融资融券是带杠杆低的,风险与收益成倍放大,证券公司给投资者融资是要承担风险的,而且这个业务也是证券公司盈利业务之一,因此利息是比较高的。望采纳!!!如果是配资公司那就更高了。

3. 什么叫金融资产泡沫

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泡沫经济可分为三个阶段,既泡沫的形成阶段、泡沫的膨胀阶段、泡沫的溃灭阶段。
泡沫(Bubble)一词可追溯至1720年发生在英国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当时南海公司在英国政府的的授权下垄断了对西班牙的贸易权,对外鼓吹其利润的高速增长,从而引发了对南海股票的空前热潮,由于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其股价迅速下跌,犹如泡沫那样迅速膨胀又迅速破灭。其他早期的泡沫现象还有荷兰的“郁金香事件”,法国的“约翰.劳事件”。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以及金融市场自由化、国际化,使得泡沫经济的发生更为频繁,波及范围更加广泛,危害程度更加严重,处理对策更加复杂。泡沫经济的根源在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偏离,即虚拟资本超过现实资本所产生的虚拟价值部分。
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是以有价证券(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形式存在的,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流量的的资本;
现实资本(Actual Capital)就是以生产要素形式和商品形式存在的实物形态的资本。
在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运动中不会出现泡沫,因为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运动都是以实物形态流量为媒介,并进行和其相对应的流向相反、流量基本相等的货币形态流量。因此人们认为泡沫经济产生于虚拟资本的运动,这也是泡沫经济总是起源于金融领域的根源。此外,作为不动产的土地,其特殊的价格构成使土地资产成为了一种具有虚拟资本属性的资产,同时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得每次经济泡沫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地产泡沫的产生。
泡沫经济主要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而言的。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如企业股票或国家发行的债券等。虚拟资本有相当大的经济泡沫,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和相关交易持续膨胀,与实际资本脱离越来越远,形成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正常情况下,资金的运动应当反映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运动状况。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度膨胀,同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越来越远,便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形成泡沫经济。
[编辑本段]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的关系
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经济泡沫是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所谓经济泡沫是指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实体经济因素,如金融证券、债券、地价和金融投机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中,对活跃市场经济有利。只有当经济泡沫过多,过度膨胀,严重脱离实体资本和实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会演变成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可见,泡沫经济是个贬义词,而经济泡沫则是个中性范畴。所以,不能把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简单地划等号,既要承认经济泡沫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又要防止经济泡沫过度膨胀演变成泡沫经济。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泡沫之所以会长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一方面,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于资本集中,促进竞争,活跃市场,繁荣经济。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泡沫中的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又存在着消极成分。
[编辑本段]泡沫经济形成的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宏观环境宽松,有炒作的资金来源
泡沫经济都是发生在国家对银根放得比较松,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阶段,社会经济表面上逞现一片繁荣,给泡沫经济提供了炒作的资金来源。商品经济具有周期性增长特点,每当经过一轮经济萧条之后,政府为启动经济增长,常降低利息,放松银根,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一些手中获有资金的企业和个人首先想到的是把这些资金投到有保值增值潜力的资源上,这就是泡沫经济成长的社会基础。
日本从1955-1985年,完成了经济起飞,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手中有了钱的日本企业和居民信奉“土地神话“,日本是一个岛国,山地多,平原少。土地成为日本的稀缺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和城市占地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土地投资的增加,地价特别是城市房地产价格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然而,日本人将这种趋势绝对化了,认为地价只会上升,不会下降,以至把房地产投资作为一种资产保值和增值的方式。他们开始制造土地泡沫,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地价飞涨,投机者以升值了的土地作抵押,可以从银行取得更多的贷款,然后再去寻求新的投机机会,于是有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有限的土地,造成房地产价格的进一步上升。日本的银行业是“土地神话”的忠实信奉者。80年代后半期,由于金融自由化、利率自由化的发展,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银行的筹资成本趋于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把房地产作为寻求高回报率的途径,对房地产业的融资大幅度增加。若以1985年3月为基期,到1991年3月,银行业的贷款量增加了60.6%,而同期对房地产贷款的增加量却高达150.6%。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余额由1985年3月 17.1万亿日元增加到1991年3月的42.8万亿日元,同期的房地产贷款在银行全部贷款余额中的比重由7.2%上升到11.3%。进入90年代,“土地神话”同泡沫经济一起破灭,以土地为抵押的贷款项目便成了难以消化的不良债权。
第二、社会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缺乏约束机制
从历次泡沫经济的发展过程看,到目前为止,社会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缺乏一个有效的约束机制。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约束,关键是对促进经济泡沫成长的各种投机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但到目前为止,社会还缺乏这种监控的手段。这种投机活动发生在投机当事人之间,是两 两交易活动,没有一个中介机构能去监控它。作为投机过程中的最关键的一步——货款支付活动,更没有一个监控机制。虽然货款支付活动一般要通过银行进行,但银行只是收付中介,根据客户指令付款,对付款的内容无力约束,加上银行的分散性,起不了监控投机活动作用。政府是外在的,不可能置身于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之中。而且,政府还常常容易被投机交易所形成的经济繁荣假象一时迷惑,觉察不到背后隐藏的投机活动,一直到问题积累到相当程度才得到发现。
日本土地泡沫发生后,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全国范围内都出现了城市土地再开发热潮,土地价格随之猛涨,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六大城市经济圈的商业用地价格指数1985年比1980年上升了53.6%,1990年则更比1980年上升了525.9%。这期间,日本全国平均土地价格也上涨了1倍以上。日本约有一半的人拥有土地,约20%的人拥有土地继承权。因而,随着土地价格的上升,大多数日本人感到自己的财产在这几年内增值了1-2倍。这一时期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不到6%,而金融资产价格、不动产价格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虚假上涨,使经济逞现出虚假繁荣景象。1991年10月22日,日本经济企划厅的官员还在内阁例会上津津乐道日本经济处于景气状态之中,几天之后经济形势就急转直下,企业破产事件大量增加

4. 传知乎完成约4.5亿美元F轮融资,快手百度联合投资是真的吗

是真的,快手和知乎方面已经回应并确认了这件事

5. 《这一波人工智能泡沫将会怎么破灭

作者:PENG Bo
来源:知乎

作为金融前从业人员说一句,其实泡沫是个金融概念,比如O2O泡沫,VR泡沫等等。而例如理论数学理论物理就无论发展多好也不会有泡沫,因为从来就没人投资(感叹)。
所以判断是不是泡沫,不是看学科的发展如何,而是看学科的资金流入。当投资者听到"人工智能"就摇头的时候,泡沫就破灭了。

在这个意义上人工智能有些危险,因为现在变现似乎是个难题。资本永远是逐利而短视的,如果只有好玩的结果,没有能快速变成足够多钱的结果,不久这个游戏就会无以为继。

如何尽可能地把成果真正变现,或者让投资者更清晰地看到变现的道路,而不是画饼,这确实是AI从业人员此时需要更多思考的问题。

首先刷ImageNet当然不能变现。人脸识别的空间也不大(国内有很多人脸识别的startup,因为够简单够成熟,然而壁垒和盈利能力如何,大家心里清楚。是的,现在有投资者养着,但以后呢。是的,可以卖给安防公司,但这是当初描述的远大前景吗)。只有自动驾驶是稍微靠谱一点的,然后可能到医疗和基因工程,至于语音助手还很远。自然语言识别好像就只能做炒股机器人了,而翻译怎么变现请告诉我(评论里有朋友还奇怪怎么不能变现,您这个变现不是VC想要的变现)。说起来现在有一个深度学习真正变现了的领域,就是广告和推荐,但所有需要这个的公司都成立了自己的团队,没有创业的窗口。在模型共享化的今天,许多方面的技术壁垒已经被无限降低,许多所谓AI创业公司都只是拿公开的模型来调而已(然后向投资者大吹技术实力)。

很直接地说:目前看来,AI可能并不足以支撑一个独立的公司,它更适合作为其它公司的一个部门,或被其它公司收购。如果你做社交APP,做电商,做游戏,做生物,做材料,都可以自己活下去。但做AI,就会有难度。如果你幻想技术授权,或SaaS,你可能最终难免会失望。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资本很没耐心,之前的波士顿动力大狗机器人看上去是不是也超酷,最后还是要被Google挂牌出售(感叹)。前几年许多公司狂招DL人才,怕的是lagging behind,但后来就有点有苦说不出了,因为人太多了,不需要这么多。我调查了一圈,发现Nvidia的股价可能都虚高了,因为大家甚至不需要那么多显卡来训练!看来只能看NVDA能不能开拓好自动驾驶市场。

这有时令人想起生物。所有人都知道生物的前景光明,前途无量,必将改变人类的命运,生物的世纪必有一天会到来,生物已经有无数的应用,无数的盈利模式,而且生物还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时不时搞个大新闻。这么看来生物真的很好啊!但是现在有多少人往生物跳呢?继“生物民工”之后,会不会出现“调参民工”(什么?调一层十元钱?)?生物的今天是不是人工智能的明天?(补充:可能90后00后的同学不知道,那时有句话叫"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后来令无数人懊悔不已)

在各位PhD同学和startup工程师陶醉于人工智能的美好未来之时,请警惕生物的前车之鉴。生物现在依旧是热门的创业领域之一,只是大家更加理性,因为已经吃过了泡沫的亏。目前DL之所以这么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DL的几位领军人物很聪明,在很有意地试图引导资本(尤其是现在大家都来找国内资本,因为国内资本更多更笨),但资本不会被忽悠太久。

最后说一个我发现的规律,这是一个令人忧伤的故事,就是如果学数学物理的同学都开始涌进某个行业,这个行业就必然会出现泡沫的严重化和最终的破灭,就像从前做金融衍生品,后来做APP,等等等等。哎,俺们学基础科学的就是惨,哈哈。

===========
看到评论好像还是有同学没明白,最后补充一句:这里的问题在于和生物的情况太像了,都是要研究很多年才能实用化。生物一个小领域活两三家公司更没有问题,基因就可以活n家公司。自动驾驶重要,还是治疗疾病重要?我觉得治疗疾病一点也不差吧。识别准确率进步10%重要,还是癌症5年生存率进步10%重要?好像不能说生物就低一等吧。但是学生物的同学肯定就很郁闷了:凭什么AI现在就这么热呢?这时我要说,生物也曾经热过嘛,大家都有这个过程。

泡沫破灭了之后,也并不是说就没有人研究,没有人投资,没有人创业了,而是回归理性,成为公司的一个正常部门(比较遗憾的是薪水和就业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好了),而不是一个投资概念,一个炒作题材。就像360老周说的实在:“今天再出来做一个公司,你要不说自己是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你都不好意思出来混。就跟前两年,你要不说自己是O2O,都不好意思去融资一样,我觉得这个有泡沫的成分。”

6. 经济泡沫有没有可能化解掉 知乎

学生题其实不想回答来着。 我没感觉有促进作用,至少倒退10年吧。经济这个东西,很难说啊,而且政府的调控也占很大的作用。..

7. 金融泡沫事件

荷兰“郁金香泡沫”的来龙去脉
虽然荷兰的郁金香闻名于世,但是郁金香的原产地并不是荷兰,而是地中海东岸的土耳其。引入荷兰后,人们很快就被郁金香摄人魂魄的美所折服。

那时候是16世纪,荷兰人有着“海上马车夫”的称号,在运输行业诞生了很多土豪,互相炫耀攀比的不良风气颇为盛行。不过那时候物资毕竟匮乏,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东西实在不多,被炫耀最多的是豪宅和五彩缤纷的花园。那年头也不像现在发个朋友圈就能实现远程炫耀,房子主人必须巧立名目把人请到家里来,以聚会的名义实现炫耀的目的。而美丽昂贵的郁金香,就成了土豪们的“炫富神器”。
如此一来,业内人士都知道这种花很受有钱人的追捧,而且总是供不应求,从它出现那天起价格就一直在稳步上涨。几年时间下来,一株普通郁金香的售价竟能抵得上一个普通荷兰人一个月的工资!
倒腾郁金香的球茎逐渐变成了一门火爆的生意,只要想办法买到一些,那它一定能卖出去,而且一定会赚钱。很快那些专门赚差价的中间商们出现了,他们从农民那里购买郁金香的球茎,然后加价卖给虚荣的有钱人。
那时候每个荷兰人都有一个所谓的“同学”或者“同事”,他们的相似之处就是“通过倒腾郁金香发了横财”。在虚虚实实的传闻影响下,荷兰进入了全民炒花的模式,人们纷纷拿出自己和家人的存款,想方设法购买郁金香球茎,然后等待合适的机会卖掉。红火的市场和巨大的利润甚至吸引了欧洲其他国家的生意人,他们提着现金流着汗挤进了荷兰的花卉市场。
庞大的需求刺激着庞大的种植,可是植物终归有生长周期,严重滞后于旺盛的市场需求,结果是买家太多花不够卖。在庞大的需求面前,下一年的郁金香开始被提前预定——只要和花农们签下一纸合同,那么这批郁金香就是自己的了。看着合同的价值每天都在增加,躺着就能赚钱,合同的持有者梦里都能笑醒。
地里种的郁金香就那么多,现货已经卖完,来年的货也以合同的方式被卖光,谁能挽救那些嗷嗷待哺的买家呢?贪婪的目光齐刷刷地盯上了已经签订的合同,原来低价签订的合同现在可以加价出手变现,于是郁金香交易市场变成了合同的交易市场,现货交易市场华丽丽转身变成了期货交易市场。
一份合同从签署的第1天开始,就开启了它被卖来卖去不断转手的命运。没多久花卉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专门买卖合同的人,这些人对郁金香毫无兴趣,甚至连郁金香长什么样都不一定见过,但是这不妨碍他们通过买卖合同来发财,这些人是职业的期货炒家。
市场最疯狂的时候是1636年的后半年,一株普通的郁金香已经可以卖1500块钱,这是一名普通荷兰人10年不吃不喝的总收入;而对于那些名贵稀有的品种,价格高达7000块,那几乎是一名普通荷兰人一辈子的收入。彼时彼刻的郁金香,已经变成了一花难求的奢侈品。

可是郁金香是一种花期只有4个多月的植物,繁殖能力也很强,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它注定会泛滥在荷兰的大街小巷,所以它的昂贵是不合理的,它的价格早就超过了实际价值,郁金香市场的繁荣不过是一个大大的泡沫。
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380年前的荷兰人也懂,而且那些倒腾郁金香合同的人里面,不乏既懂花又懂投资的全才。他们知道现在的价格非常不合理,但他们依然会前仆后继杀进市场大肆收购,因为他们坚信这玩意儿的价格会一直上涨,不管自己以多高的价钱入手,总是有人以更高的价格买走。
到了1637年的春天,那些被转手卖了无数次的球茎们终于熬到了被种到地里的时间,疯狂的投资者们突然意识到了一个现实问题:自己手上这些价值连城的合同里交易的东西可是郁金香的球茎啊,这玩意再过个把月就要被种到地里,到时候这个合同也就失去效力了——换言之,被种到地里就是郁金香球茎的交易终点!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那些把合同压在箱底等着涨价的人开始抛售合同,原来还拿着钱抢合同的人突然停了下来——既然这么多人卖那这东西就不能买了,买了肯定亏呀!卖的人越多价格就掉的越厉害,价格掉的越厉害买的人就越少,于是郁金香迎来了暴跌模式,泡沫终于撑到了破碎的那一刻。
短短的两个月里,郁金香一天一个跳楼价,平均价格跌去了90%。几天前拿1000块钱买的东西现在就值100块,而且过两天还会更便宜,想卖也卖不掉。同时,大家突然发现一些合同被转手的次数多得吓人,很多还是以欠债的方式达成的交易。于是每个交易者都在找上家讨债,这又引发了一连串的债务纠纷。几年前全国各行各业的人都拿着钱去倒腾郁金香,现在郁金香变得一文不值,这些人中大多数直接破产,没有心情和能力继续回到老本行,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动荡。(嘉嘉理小财)

8. 资本泡沫时代是疯狂还是癫狂

起初,估值还是按人民币算的,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就都换成美元了;再然后,一周没投,“百万”就翻成了“千万”了;再再然后,又多出了很多零,要是项目里的融资没有到“亿”,基本就不要说你混创业圈了!

资本泡沫,是一种资本过度集中的“繁荣”现象,当大量的资本进入某个领域就会导致该行业的投资成本的上涨,同时资本的涌入会使各种创业项目大量出现,整个行业会出现钱多同时项目更多的情况,行业容量严重过载,经济学上形象的称这话现象为泡沫,泡沫胀大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破裂,与之对应的是大量项目的倒闭与破产,资本对这个行业的态度也会骤然变冷。
今年9月分,经纬中国张颖的一封关于“备战资本寒冬”的内部信被曝光,这封信的内容以足够的事实及数据证明了资本泡沫的到来,同时呼吁资本市场做好迎接寒冬的准备。短时间内这个观点得到大量投资人士的认同并迅速传播,到10月份,投资者、创业者、评论者、媒体无不谈论资本泡沫,同时各媒体及投资机构也多次组织线下活动邀请业内认识及相关专家论战“资本泡沫”是不是真的已经到来。
即便是在硅谷创业投资圈一样谈论关于泡沫的问题,并且分成了两个派别:一派认为说,最近的创业环境非常像1999年,泡沫将要破裂的时期;另外一种派则认为,泡沫是有的,但是很正常,一些高科技企业的高成长性会逐渐消化成泡沫。在国内,同样也是分成两派,以张颖等知名VC为首的一派认为“泡沫已经出现资本寒冬已经到来”,另一派则认为“泡沫是被媒体吹出来的,恰恰是行业繁荣的表现”。
无论各方是什么观点,资本泡沫已经是投资者、创业者乃至路人耳熟能详之词。
在此,i黑马为大家盘点投资金融界知名人士对于资本泡沫的看法,分为正方与反方两个阵营为读者呈现,以让大家更了解资本泡沫对于整体投资行业的影响,尤其是创业者们看完应该就能明白如何在资本泡沫期间对待创业了。
正方:
经纬中国张颖:资本泡沫将破裂,务必确保现金储备
我也无法准确告诉你低潮何时到来,甚至无法负责任地得出结论,低潮是否会在12个月内到来。但我会跟大家分享这个逻辑:为什么我说现在的热度必将转冷;以及假如市场真的出现变化,因为不管泡沫是否到来,在今天我们能选择的最好策略就是:做好准备,逆势发力。
物极必反的原理我想大家都懂,国内的VC行业在2011年有过一个短暂的高峰然后由于窗口期的问题在2012年迅速回冷,由热转冷的变化仅仅发生在几个月之内,当调整来临,原来可以融资千万美金的公司在那时候砍一半、砍三分之二融资额都融不到,也会有很多融不到钱的创业公司将在短暂的黑暗中倒下。
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泡沫有,但是不大,并且只是在局部
泡沫有,但是不大,并且只是在局部。从GDP、失业率等基本面来看美国经济,总体增长仍然坚实,至少没有进入新的衰退期的迹象;美国股市中的大盘科技股的估值水平整体也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因此即便有技术性回调也不会持续太长时间。真正需要调整的可能是中国一些早期项目的估值期待。
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杜永波:投融资市场将降温
经历了今年前三季度的疯狂后,投融资市场将降温,海外资本市场的调整是大概率事件,不可能持续攀升。二级市场的回调将会直接影响到一级市场的投融资市场活跃度。
知名财经作者吴晓波:2015年经济将泡沫式复苏
我们看到不动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泡沫在复苏,而整个实体经济的下滑态势并没有被遏制住,我们在一个很矛盾的背景下进入到了2015年。现在的经济复苏是泡沫式的复苏,我们只能抵抗泡沫,拥抱泡沫。房地产市场的复苏是来自于限购的取消,基本上是一个政策性的松动的结果。2015年是属于年轻的一代,在这一年里面,一切过往的成功,一切坚硬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
“末日博士”鲁比尼:泡沫会继续膨胀,2016年破裂
我们当前处于这一过度繁荣期的中后期,明年我们将看到经济增长和宽松货币,金融市场泡沫会从股市扩散至债市和住房市场。全球来看,我们有低增长、低通胀、宽松货币,流动性去哪了呢?没有生成实际贷款,没有流向实体经济,这将最终导致资产价格缩水。一些市场的估值过于膨胀,还将继续膨胀,直到两年后左右的2016年破裂

9. 千万融资背后的网红经济是黄金时代还是浮夸泡沫

网红也是互联网大潮下的一股支流。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是流量为王的时代,有流量,就是黄金时代。对应的是资本市场寒冬,风投融不到资,再也吹不起泡沫了,能融到资的,也是具有引流属性的。如果只是红极一时,昙花一现,潮水终究会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