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鲜电商“鼻祖”易果破产重组,一手好牌为何没打出彩
随着我们互联网的发展,在近年来涌现出了很多的互联网企业,但是能走到最后的却没有几家。甚至有一些公司背靠着国内超大的阿里和腾讯到最后竟然也没有活下来。就比如作为生鲜鼻祖的生鲜电商平台易果生鲜,在前一段时间被新闻媒体指出已经在进行破产重组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认为生鲜这种东西还是要到市场中去购买,就算是在一些一线甚至超一线城市,大部分人其实依旧坚持这个套路,而且现在网上的生鲜说实话价格的确偏高,以目前的消费能力和市场没有办法消化它们。毕竟即使能够不断的融资,但是如果没有获得足够的市场,也不可能长久的生存下去的。近年来,电商的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却并一步意味着电商可以概括我们生活的全部,只有当我们的日常生活跟电商同步其进的时候,或许他们才会相辅相成。
❷ 生鲜电商的有哪些困局,如何突围
高成本与低附加值:生鲜本质上属于农产品,毛利率一般只有20%~30%,个别进口水果、肉类等附加值高一点,一般也不超过50%。典型的某水果B2C成本结构如下:仓储费用5%,分拣包装费用8%,物流配送费用20%,管理及人力费用12%,市场推广引流费用25%。各项费用加起来占比70%。显然,毛利率无法抵消各项费用,账面总是做不平,导致大多数生鲜电商企业都是亏损的。
不断融资与两线烧钱:放卫星式的创业思维GBF(GETBIGFAST)模式用于生鲜电商,是市场最受欢迎和竞争最激烈的商业模式。与标准品电商都是一线烧钱,而生鲜电商是两线烧钱,即线上烧钱——打市场、树品牌、拉用户;线下烧钱——控基地、做分拣、建冷链。冷链物流比起普货物流成本高40%~60%,一个标准化冷库建设成本需要1500~2000元/平米,相当于普通仓库的4~5倍。再加上分拣、包装和加工环节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成本,所以生鲜供应链总成本居高不下。一般来说,生鲜线下的供应链投入相当于线上投入的2倍以上,所以在相同体量下,生鲜电商比起其他电商烧钱多2倍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迫使生鲜电商不断融资,不断做规模,希望达到规模效应而降低边际成本。
消费的高标准与产品的非标准:生鲜电商对于大众来说,有很高的期待,希望生鲜电商能改变食品安全问题,带来新鲜健康生活。消费者的标准非常高,包括新鲜、美味、绿色、有机、无污染、原产地直供、极速送达……然而,生鲜属于非标品、易腐品,导致以上高标准很难达到。比如,同一个品种的苹果,分别种植在山西和山东,不同产地的土壤、水肥、气候、光照、湿度都不一样,导致其酸甜口感、营养成分、形态颜色、尺寸大小等都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棵树上的苹果,月初和月末采摘的也不会完全相同。至于土壤是否污染,农药是否超标,面对上游高度分散的众多基地,生鲜电商无法一一去甄别与筛选。因此,在现阶段,生鲜电商无法从源头上解决产品是否绿色无污染问题,消费者的期待和需求并不能真正满足。总之,生鲜电商的投诉率显著高于其他电商,很难做到“所见即所得”,让图文描述与实物完全相符;即便描述相符,物流途中的损耗,也容易让实物面目全非。
供应链集约化与产业分散化:生鲜的品质受制于供应链,供应链受制于冷链储运体系的普及。冷链体系建设投入大,需要集约化、社会化、规模化,才能摊低高昂的成本。在生鲜领域来说,生产者、流通商到零售商的企业规模小,分散度高,以至于无法形成合力去完成冷链基础建设。生鲜电商带着使命和光环降生,接受了大量社会资本的注入,也背负了众多消费者的期望,因此必须推动行业集约化与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完成基础冷链体系建设。这就让生鲜电商从诞生之日就背负沉重的枷锁,步履维艰。
高大上的外行与草根化的内行:生鲜行业传统的从业者,动辄有着20年的经验,才能摸透生鲜的脾性,将供应链效率提到最高、损耗降到最低。但是他们都是草根分散化经营者,无法承担产业变革的使命。这时候,生鲜电商团队杀来了,他们大多是各行各业的职业精英,带着情怀和资本,涌入生鲜电商行业,但是毫无生鲜行业经验。于是,他们犯了很多业内人看来非常可笑的错误,交了大量的学费,才慢慢变成生鲜的内行。
❸ 生鲜电商不断亏本,为什么都往里面钻
根据速途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三季度生鲜电商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在国内生鲜电商市场中,天猫喵鲜生和京东到家分别占据了市场两成以上份额,而包括天天果园、中粮我买网、本来生活等一众垂直类生鲜电商企业占据了另外的半边市场。据BCG《2016中国生鲜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生鲜品类线上销售增长将持续保持迅猛势头。从2012年到2016年,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已从40亿元人民币猛增至95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00亿元规模,而渗透率亦将达到15%-25%。2016年,本来生活、天天果园、美菜、每日优鲜、U食管家等生鲜电商平台纷纷成功融资、融资金额更是达千万、亿元。2017年资本对生鲜电商的热情还在持续蔓延。纵览2016年的生鲜电商市场,抢鲜购、美味七七、青年菜君、壹桌网等倒闭,还有多家裁员、被收购和缩减业务的,趋势可谓越来越明显。然而业内分析指出,硝烟弥漫的生鲜电商战场上,盈利的企业终究是少数。有数据显示,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实现盈利,4%持平,88%亏损,剩下7%更是巨额亏损。生鲜电商“渗透率低”直接导致生鲜电商的需要化肥更多的营销成本和运营成本,以便推动用户爱上“网购生鲜”。生鲜的高频购买习惯远未形成:一周买一次(或更多)的用户占12.4%,半月买一次的用户占11.1%,偶尔购买的用户占高达65.8%。可见,生鲜的高频次消费并非通过电商渠道产生,“有需求,无购买”将继续成为生鲜电商难啃的硬骨头。
❹ 生鲜电商的发展前景有多大
2014-2016年生鲜电商市场热度恢复,资本成规模地涌入生鲜电商市场。根据《2017-2022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解决方案与投资策略规划报告》数据显示,2014-2015年,生鲜电商行业融资事件超30个。2016年,生鲜电商市场持续发热,融资事件达到38个。其中,2013-2016年间,易果生鲜的融资事件为4个,融资金额超6亿美元。
目前生鲜电商的渗透率不到2%,与3C类的15.6%、服装类的14.3%等相比差距明显,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接下来,生鲜电商要趋于理性,朝着优化产品结构、培育品牌品质的良性方向发展,不断向上游产地延伸,逐渐收缩战线,实现差异化竞争,寻求确实可行的盈利模式。
在破除种种阻碍后,生鲜电商仍有大好前景。预计到今年2017年,生鲜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1449.60亿元,同比增长58.6%;到2019年,交易规模继续增至3506.08亿元。
❺ 生鲜电商死亡名单公布,还能突围吗
在经历了多年的爆发式增长后,2016年我国生鲜电商似乎集体进入寒冬期,业绩下滑、增长缓慢……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2017年间,就有14家生鲜电商企业倒闭,如鲜品会、菜管家、美味七七等。
然而,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国内生鲜电商2016年的整体交易额约900亿元,比2015年的500亿元增长了80%,与之相适宜的生鲜电商融资总额亦达到60亿元。一半进退两难,一半前程湛蓝,我国生鲜电商的发展到底该何去何从?
日前,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按上线时间顺序梳理了2016—2017年度生鲜电商“死亡”名单表:
不难看出,在这份“死亡”名单里,生鲜电商以绝对性趋势夺得冠军,成为倒闭大种类……
一位资深生鲜人士算了一笔账:“现在生鲜电商中,物流加仓储一般占整体价格的10%;人工成本占10%;用于市场推广的用户补贴占10%;货物损耗占5%到10%。“而生鲜批发的毛利一共才多少?10~20%。这样的情况能盈利?这就是互联网人涉足生鲜电商的真实水平。”
❻ 生鲜电商企业涉及的商标类别有哪些
作为电商市场的最后一片蓝海,生鲜电商企业应该从哪些商标类别入手进行商标保护注册?浩标网下面就作为生鲜电商为例作简单而全面的商标类别分析: 从服务功能来说,作为生鲜来说肯定需要一个网络平台作为PC端生鲜商品的展示窗口,这是第35类的服务项目,最好把网络平台开发也保护起来,同时也需要APP作为移动流量入口,APP是2016新增的商品项目,属于第9类的09001群组。如果后期需要进行融资等运作,最好把第36类金融类别也做保护。而就以上生鲜所包括的商品种类来说,水果、蔬菜、肉品、水产、干货及日配、熟食和糕点就会涉及到第29类,第30类以及第31类几大商标类别。下面是按商标类别编号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以上涉及类别群组项目一一列举:一、第9类商标0901电子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下面的计算机程序(可下载软件); 可下载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商品项目;二、第29类2901肉,非活的家禽,野味,肉汁;2902非活水产品;2903罐头食品(软包装食品不包括在内,随原料制成品归组)2904 腌渍、干制水果及制品2905 腌制、干制蔬菜2906 蛋品2907 奶及乳制品2908 食用油脂2909 色拉2910 食用果胶2911 加工过的坚果2912 菌类干制品2913 食物蛋白,豆腐制品三、第30类3006 面包,糕点;3007方便食品;3008米,面粉(包括五谷杂粮);3009面条及米面制品;3011豆粉,食用预制面筋;3012食用淀粉及其制品;3014食盐;3015酱油,醋;3016芥末,味精,沙司,酱等调味品;3017酵母;3018食用香精,香料等等。四、第31类3101 未加工的林业产品3102 未加工的谷物及农产品(不包括蔬菜,种子)3103 花卉,园艺产品,草木植物3104 活动物3105 未加工的水果及干果3106 新鲜蔬菜
❼ 生鲜电商 融资a轮b轮什么意思
一般来说,一个刚起步的小公司或者小团队,如果资金不足想对外融资的话,融资的轮次顺序,一般为天使投资→A轮(1轮)融资、→B(2轮)融资、→C(3轮)融资等。这里的A、B、C其实指的是,创业公司过了种子期,从发展早期开始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融资。可能还会有D、E、F、G轮,但也可能只有A轮就上市了。
关于在哪个阶段融资,每一轮应该是什么情况开始融资,融资金额大概为多少,投资圈里有一个大概约定俗成的这么一套规则。当然,刚开始创业的,很多初创团队的创业者并不清楚。其实当你分别融A轮、B轮、C轮时候,公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下面就简单和大家说说:
1天使轮融资
天使轮阶段呢,有的也叫种子轮,是创业者一开始已经选定创业的投资项目,看好市场的发展前途,各方面都调研的差不多了,这时准备进行投资创业。天使轮融资,可能只有一个概念什么都没开始,或者刚开始运营,还没有出来产品,或者出来了产品却没有大规模开卖。此时浇浇水,种子会长大,这个时候呢,谁投资给你,谁就是一个天使。
投资这个阶段的你,显然风险很大,所以业内有3F的说法--就是当你第一次开始创业,一般只有Father,Friend,Foolish会投资给你,其余的就是真的是奇迹诞生、天使下凡了。
2A轮融资
有一些初创公司起步的家底和社会资源还可以,通过自己出马就搞定了天使轮,真正向VC拿大钱的时候是在A轮,A轮公司特征是已经有了产品的原型,可以拿到市场上了,但基本还没有收入或者收入很小;这个时候投资人还是会看创业者背景,但也会看些市场的前景,以及公司的愿景了。
这个时候,公司产品一般打磨的相对完善了,正常运作一段时间并有完整详细的商业及盈利模式,在行业内拥有一定地位和口碑,可能依旧处于亏损状态,资金来源一般是风险投资机构。
3B轮融资到
B轮的时候,公司就相对成熟了,有比较清晰的商业模式,但要是盈利其实还是比较少的,这时候VC机构更会看中你的模式、应用场景等,以及你的覆盖人群。B轮时候的公司,一般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商业模式,已经做过了一次融资,而且公司经过一轮烧钱后,获得较大发展。一些公司已经开始盈利。商业模式、盈利模式都看起来还不错。可能需要推出新业务、拓展新领域。资金来源一般是大多是上一轮的风险投资机构跟投、新的风投机构加入、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加入。
❽ 生鲜电商著名的成功案例有哪些
在国内,至今还没有生鲜电商成功的案例。虽然阿里和京东先后有对生鲜电商很重视,单依然没有什么大的紧张,所以未来还有待观察。
在国外成功的电商案例有:
FreshDirect(生鲜直达):FreshDirect(生鲜直达)成立于2002年,为纽约市及周边地区提供生鲜在线订购服务;
PeaPod:PeaPod成立于1989年,是最早利用电子商务售卖食品杂货(包括生鲜)的公司之一,总部在美国芝加哥以北不远的小镇司考基(Skokie);
RelayFoods:RelayFoods成立于2008年,原名Retail Relay,2010年改为RelayFoods,总部位于美国维吉尼亚州的夏洛特维尔;
Ocado(奥凯多):Ocado(奥凯多)于2002年1月正式商业运营,是一家英国的B2C网站,除了售卖生鲜外,也卖其它食品、玩具和医药产品等。
国内没有生鲜成功的原因:
模式没法把配送费挣出来;
生鲜是个严重非标的行业,品质稳定性很不好,重复消费的体验差异大,直接降低复购;
生鲜O2O不是刚需,这个服务不具备非它不可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