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增涉房信贷占比不超30%并非新政 政策收紧前房企抢跑融资
房企融资政策近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同时,年底银行房贷放款速度会否受到房地产融资政策的影响?针对监管要求大行控制涉房信贷增速的消息,中证君询问了多家银行,均表示未收到收紧贷款增速占比的相关通知。同时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人士指出,对其所在的银行来说,涉房新增贷款占比不超过30%是2018年以来一直执行的要求,由此推测相关要求可能为部分超标银行的窗口指导。
年初即已表态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16日,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曾表示,要继续严格控制房地产在新增信贷资源上的占比。
记者了解到,银行近年来一直有针对涉房新增贷款占比的限制,虽未有明文,但各家银行基本都遵守这一规定。
上市银行涉房信贷主要有两个部分,分别是住房按揭贷款和对公业务中的房地产贷款,后者俗称“开发贷”。从2020年上市银行中报来看,六大国有银行中,涉房新增信贷占比均较2019年年年末有所下降,仅中行新增涉房新增贷款占比超过30%。
股份制银行中虽有部分银行上半年新增涉房新增贷款占比超过30%,但由于整体体量较小,对行业融资影响或有限。
前述股份制银行人士指出,目前监管对于房地产融资整体态度为“稳中从紧”,对于银行表内广义口径房地产贷款融资进行限额管理,对增速和增量占比进行控制,纳入MPA考核。包括但不限于永续类债券发行暂停,存量债券到期减量续作,严控信贷资金绕道建筑业或其他行业流向房地产等。
多地房贷额度充足
“春江水暖鸭先知”,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中介是对银行贷款最为敏感的人群。中证君询问了北京、上海等多地地产中介,其普遍反映,当地目前未听到房贷收紧的信息,但临近年底,不排除部分额度紧张的地区放款时间会变长。
在北京,由于严格的信贷杠杆限制,客户能够从银行获得的贷款总额非常有限。或许是受今年疫情影响,各大银行加大了对符合条件的购房者的信贷支持。今年以来,各家银行放贷尤其是商业贷款的时间明显缩短,总体来看额度充足。
一位北京地区资深中介对中证君表示,今年银行房贷额度都很充足。从之前的放款情况看,今年走的商业贷款的单子通常过完户两三天就放款了,特别快,正常应该是1个月。他同时认为,按照目前的进度,以往每年年底出现的卡额度的现象今年不大可能出现。
上海地区一位中介对中证君表示,从他们了解的情况来看,上海地区今年房贷额度较为充足,不过临近年底,可能会出现放款时间变长的情况,但应该不至于卡额度。
短期压力或被夸大
受融资“三条红线”以及部分房企融资情况暴露影响,各界高度关注房地产融资问题。实际上,从近期的融资情况来看,房企融资并未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尽管近期成本有所上升,但在一段时期内仍然处于中低水平。
近年来的一个趋势是,中大型房企融资越来越依靠发债。从发债情况可以一窥房企融资难易程度和成本情况。
某研究院统计整理数据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境内外债券融资发行307次,融资规模约3247亿元,同比增长14%,发债规模刷新历史纪录。贝壳研究院认为,下半年监管部门已多次释放监管升级、金融收紧的信号,三季度作为收紧的过渡期仍保持较高的发债规模,预计四季度增速会有所下滑。
从三季度结构来看,八九两月环比发债规模下降,且降幅逐步扩大,融资监管影响已初步显现。预计四季度融资规模大概率保持环比下降,因此将进一步加大房企销售端压力。房企为冲击年度目标,抢占中秋、十一双节假期市场,或多采用促销政策,用回款对冲融资端压力。
从票面利率来看,三季度境内外融资利率走高。与上半年融资利率下降趋势不同,三季度境内外票面利率明显上涨,但从长期角度看仍保持中低水平。融资环境趋紧与房企融资需求居高,助推债券利率增高,融资低利率窗口期已过,预计四季度融资利率或将保持增长态势。
从发行期限来看,三季度境内外债券融资发行期限相对稳定,有小幅波动。境内债券发行期限有小幅上涨,保持了上涨趋势;境外方面,债券发行期限小幅降低,外部环境高度不确定性保持,境外债市四季度短期债务占比或将大幅上升。
某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首先,从目前的实际执行情况看,房企融资的难度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平均融资利润也非常低,平均融资成本票面利率集中在4%-5%左右,远远低于去年同期的6%-8%。其次,房企抓紧融资,避免政策变动。从房企融资看,越来越重视境内融资。第三,整体看,境内房地产销售有所缓和,大部分企业销售增加,但房企依然在尽量大额度融资。大部分房企为了应对可能的市场变化,加快储备资金。对于杠杆率比较高的企业来说,最近融资压力有所增加,但也有应对之策,加强销售加快回款或是选项之一。
2. 监管加码 房地产信托发行规模下滑至5100亿
随着监管政策加码,对于房企通过信托渠道融资的审核越发严格。根据用益信托最新统计显示,今年来,截至记者发稿时止,我国68家信托公司共发行了3858款房地产集合信托产品,规模总计5118.5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4099款6352.6亿元的规模,在融资额度上同比下滑了19.4%。
7月份以来,整个房地产信托发行延续了下滑态势。用益信托统计数据显示,7月全行业共发行241款416.1亿元的房地产集合信托产品,相较于上月的481款794.2亿元的规模,在发行只数上下降了50%,在融资规模上则下降了47.6%;而与去年同期的516款755.56亿元的规模相比,在发行只数上更是同比锐减了53.3%。
事实上,我国房地产类信托的募集规模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连续多个季度下行。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末,投向房地产领域的信托资金总额为2.58万亿,较2019年末下降1249.87亿元。
“这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监管趋严,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信托经历了多轮窗口指导和调控;二是一季度新 冠疫情冲击使得楼市停摆,房地产开发也全面暂停,房企融资需求萎缩的同时信托业务的开展也短期内受限。”对此,有信托分析人士认为。
3. 房企融资风险凸显是真的吗
倪鹏飞表示,虽然近一年来房地产相关资金不断收紧,但房企各项融资规模依然高于同期,面临资金链与信贷违约风险。
报告指出,房企负债率高企,已经达到或超过警戒水平。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A股136家上市房企负债合计达6.04万亿元,同比增加23.21%。36家房企资产负债率超过80%红线,占比近26.5%。其中,融创资产负债率高达92%,恒大、绿地、碧桂园等龙头房企也普遍接近于90%。值得一提的是,上市房企有息负债也整体攀升,截至9月底,136家房企有息负债总额达2.7万亿元,较2016年的2万亿元相比,同比增幅高达37%。
除负债外,信贷来源变化明显。报告显示,2016年9月份以来,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个人按揭贷款增速下降迅猛,同比增速由2016年6月份的51.4%降至2017年9月的1.3%,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国内非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大幅增加,同比涨幅由2016年的7.2%增加至2017年8月的38.3%。
倪鹏飞表示,在目前房企总体负债率高企,资金集中兑付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楼市大幅波动会影响企业资金链安全,进而影响金融机构,因此,应加大对资金投向的管控,促进房企降低高杠杆资金占比。
4. 负债率不断攀升房企整合路在何方
最新统计显示,已披露年报业绩的63家上市房企负债合计超过3万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达34%。2017年,63家上市房企的平均负债率为78.6%,比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其中,有18家资产负债率超过80%红线,占比超过29%。
从企业的角度讲,当然不希望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因为这将令投资人遭受重大损失。从银行的角度讲,也不希望看到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因为很多开发企业的大部分资金来自于银行,企业有个风吹草动,银行也随之风险大增。从政府的角度讲,同样也不希望出现房企破产的问题,因为没有一家房企不是“绑架”着一批企业,一家企业出事,其他企业也要跟着受累,肯定不是好事。
5. 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速创8年新低
是的,截至4月末,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10.5%,增速创8年新低;房地产信托余额和投向房地产的理财产品规模持续下降,其中投向房地产非标资产的理财产品规模同比下降36%。
2021年6月1日,中国银保监会就近期监管重点工作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梁涛在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得到遏制,房地产融资呈现“五个持续下降”的特点,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市场问题得到初步扭转。
房地产融资呈现“五个持续下降”特点
一是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下降,截至4月末,银行业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10.5%,增速创8年来新低,2021年以来持续低于各项贷款增速。
二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持续下降,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已经连续7个月下降。
三是房地产信托规模持续下降,房地产信托余额较2020年同期下降约13.6%,自2019年6月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
四是理财产品投向房地产非标资产的规模持续下降,相关理财产品余额同比下降36%,近一年来持续保持下降趋势。
五是银行通过特定目的载体投向房地产领域资金规模持续下降,相关业务规模同比下降26%,为连续15个月下降。
6. 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占房价多大比重
土地成本基本在30%左右,建安成本30%,营销成本+灰色成本10%-20%,利润20%-30% 这是大体的状况,,具体的个案的成本控制要看开发商自己的运作能力了。
7. “三道红线”利剑高悬 房企资金链迎大考
数据显示,历年1月均为房企债券融资高峰期,今年也不例外,但总体发债规模低于市场预期。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1月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累计约1630亿元,同比下降5.3%。专家表示,“三道红线”威力开始显现,房地产债券今年到期规模增多,对资金链带来考验。
发力美元债市场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1月房地产企业发行的债券中,境外债券占54%。贝壳研究院称,2021年房企融资新规与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均处于实施前过渡期。监管更趋严格,房企对金融环境预期偏紧。境内融资承压,房企开年继续发力美元债市场。
1月房地产企业境内发债平均票面利率为4.75%,环比下降0.28个百分点;境外发债平均票面利率为7.11%,较上月下降0.68个百分点。
分析人士称,2020年末发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将加剧房企金融集中度,预计2021年房企融资能力和融资成本将加速分化。
“2021年房企面临大规模的债券到期,借新还旧压力较大,故年初不少房企抓住融资成本较低的窗口期加紧发债。”中国指数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副总监刘水说。
境内融资方面,刘水认为,2021年房地产融资仍然处于收紧状态,在“三道红线”试点范围可能扩大的背景下,房企境内债券融资规模将呈现小幅增长,融资成本将大致保持稳定。
境外融资方面,目前房企海外发债只能用来借新还旧,预计2021年该政策仍将延续,因此全年海外债券发行规模将受限于到期规模。受疫情影响,欧美等国家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海外流动性较为充裕,2021年房企境外融资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监管部门此前明确的房企融资“三道红线”为: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上限为70%、净负债与股本之比上限为100%、现金与短期债务比上限为1。
偿债压力上升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1月境内外房地产企业债券到期规模约1447亿元,较上月增加43.4%,同比增加118.9%。2021年房企偿债规模将继续增加,全年偿债压力上升。
中指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房企到期债务规模将创出近年来新高,而全年到期规模将同比增加16.94%至8888.83亿元。由于借新偿旧仍为债务偿还的主要方式,因此房企纷纷加快债券融资步伐以应对偿债高峰的到来。
中信证券分析师认为,目前已有9家境内发债房企发生债券实质违约,虽然大型房企违约案例不多,但重大负面信用事件正频繁发生。
“未来房地产金融政策将维持偏紧态势,同时‘三道红线’有可能扩围,房企应重视现金流管理,积极调整杠杆水平,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刘水建议。
8. “三道红线”持续发酵 房企信用风险持续分化
密集出售资产、降价促销、分拆物业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房地产行业正在发生的绝大部分现象,背后都能追溯到一个共同的原因,即“三道红线”融资新规。
“预期高负债房企的资金链断裂风险及债务接续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工商评级部高级分析师杨栋表示,随着行业融资政策的进一步收紧,对于高负债房企,全年销售及回款情况或难有增长,项目股权出售及资产盘活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至于危机自救的办法,杨栋表示,可通过促销售、快周转、出售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合作开发等方式降杠杆减负债。
融资新规持续发酵
1月是房地产行业传统的发债高峰期,然而,这一传统在2021年被打破。
当前,房地产行业融资规模显著下降。根据贝壳研究院统计,2021年1月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累计约1630亿元,同比下降5.3%,2020年1月最后一周正值春节假期休市期,在减少一周交易日的情况下,今年首月发债规模未能超越上年同期。
自从2017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在新年首月的融资规模呈现大幅上涨趋势,比如,2020年首月发债规模为1721亿元,为全年峰值。贝壳研究院认为,历年首月均为房企债券融资的高峰,2021年首月债市火热符合传统发债节奏,但发债规模受融资新规影响低于市场预期。
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房企债券融资规模
数据来源:wind,贝壳研究院整理
不过,纵观去年的融资情况,融资增速已经有放缓态势。根据贝壳研究院统计,2020年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累计约12132亿元人民币,累计同比增长3%,累计增幅较2019年同期收窄10个百分点。
融资规模下降背后是不断收紧的政策环境。去年8月20日,监管机构首次提出“三道红线”政策,今年初,央行、住建部再次举行座谈会,“三道红线”的试点房企有望进一步扩围。
除了三个负债指标(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融资新规的实施细节更加严苛。杨栋表示,虽然具体的实施细则目前尚未正式出台,但新规实施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 从2020年10月份开始,试点企业每月15日前需填报参股未并表住宅地产项目、明股实债融资、供应链资产证券化产品、合作方股东投入净额、其他房地产相关表外有息负债等五项表外相关负债情况。对于房地产各种融资渠道、表内表外全面覆盖;
2. ? 2 个观察指标:拿地销售比不高于40%,连续三年经营性现金流为负,需要对拿地资金来源等做解释;
3. ? 永续债券统计口径:2020年8月以前发行的永续债券可作为权益计算杠杆率等指标,2020年8月后发行的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永续债券在计算总资产、净资产等科目时应予以剔除。
随着融资新规的逐步实施,房企融资规模还将呈现下降趋势。贝壳研究院认为,2021年在扩大适用融资新规的影响下,更多房企主动“降负”,全年融资规模将保持低位,中小型房企或将率先感受到债市的紧张压力。
房企信用风险持续分化
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郁亮说,“三道红线”将改变行业游戏规则,那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不同规模、经营及财务策略的房企信用风险持续分化。”这是杨栋给出的回答。
实际上,房地产行业的违规规模在明显增加。国泰君安认为,2020年以来,新华联(000620,股吧)、泰禾、天房及三盛宏业先后发生违约,地产行业合计违约本息金额148.84亿元,超出2018-2019的违约水平。其中,Top50房企泰禾集团(000732,股吧)共有6支债券发生违约,合计违约本息116.77亿元。
据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统计,目前,境内发债房企中已发生债券实质违约共9家,其中仅泰禾集团曾属第一梯队房企,多数中小型房企违约均与多元化投资失败相关。
国泰君安认为,由于债券市场是限制融资的直接抓手,地产债一级市场发行量预计将会萎缩,未来择券机会将更多从二级市场中挖掘。该机构建议投资者规避红档、橙档并且土储不丰富房企以及小规模房企。
杨栋认为,融资新规导致金融机构在房企融资业务额度和贷款用途把控方面将更加谨慎,投资人投资偏好较为谨慎,逐步向经营稳健低负债的企业倾斜。
不同房企债务压力不同,杨栋认为,高周转、项目布局好、债务负担轻的龙头房企依靠自身规模优势,地位将更加稳固;高杠杆房企将会收缩业务扩张模式,减缓发展速度;中小房企通过加杠杆实现弯道超车的情况将更加难以实现,销售趋缓、去化不佳的中小房企信用风险加大。
高负债房企销售或难有增长
高负债房企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规模,都更令外界关注,尤其融资环境收紧叠加房企偿债高峰来临,对高负债房企而言无疑是一记重击。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偿债规模约9154亿,同比增长28.7%,2021年到期债务规模(不含2021年将发行的超短期债券)预计将达12448亿元,同比增长36%,历史性突破万亿大关,直达1.2万亿元规模,房企偿债压力继续攀升。
房企到期债券规模(按存量债券统计) (CNY)
数据来源:wind,贝壳研究院整理
杨栋认为,高负债房企,以及合作开发比较多、担保规模大、资产证券化较多的企业,将面临融资渠道收紧的困境。“三道红线”限制了有息债务规模增速,高负债房企的新增债务主要用于借新还旧,依靠融资获取土地及扩张的可能性受到限制。
尤其是土储不丰富的高负债房企,国泰君安认为,这类房企一方面受政策限制难以大规模举债,债务滚续及土地投资受限;另一方面土储的匮乏又制约其经营性现金流的增长,在面对到期回售压力时,可能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
杨栋认为,随着行业融资政策的进一步收紧,对于高负债房企,全年销售及回款情况或难有增长,项目股权出售及资产盘活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资金链断裂风险及债务接续压力进一步加大。
对高负债企业,当务之急是增加现金流,对此,杨栋认为,首要措施是快销售、高周转,其次是通过出售股权盘活资产回笼资金,快速降杠杆。
实际上,房企转让资产的力度在快速增加。根据北京产权交易所的公开信息,11月,房地产行业产权转让项目共有23个,远超前10月总和,其中,央企转让地产项目股权项目19个,占比近八成。
近期房企子公司股权转让案例
来源:联合资信
合作开发和引入战略投资者也是降负债的重要方式,其他方式还包括资产分拆或上市。比如,2020年以来,房企积极拆分物业公司赴港上市,就是对降负债的反应。
9. 22家上市房地产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超千亿元
随着资金压力大增,各大房企积极探寻高效的融资方式,缓解资金压力。2020年11月以来,22家上市房企提供担保事件累计达185次,总额超过1000亿元。
克而瑞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总监朱一鸣表示,担保作为房企有效的短期融资工具,在市场运用频繁,A股上市房企都多次为子公司贷款提供担保,且涉及金额较大。
报告显示,自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初,中南建设担保40次,涉及金额203.8亿元;泰禾集团担保4次,涉及金额190.4亿元;阳光城担保19次,涉及169亿元;金科股份担保24次,涉及金额81亿元;蓝光发展担保22次,涉及金额63.3亿元。
朱一鸣表示,为子公司贷款提供担保属于上市公司的“信用贷”,一般借款利率较低,程序相对简单,这也是“担保热”的重要原因。但是当前资金面收紧,高担保无疑会加剧房企潜在债务风险。
1月8日,阳光城发布公告称,阳光城持有100%权益的子公司江西鼎科房地产向赣州银行东湖支行申请开具5971.37万元保函,期限不超过6个月,阳光城对该笔融资提供全额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公告披露,目前阳光城及控股子公司对参股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控股子公司、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的控股子公司担保额分别为157.45亿元、742.43亿元、68.44亿元。总体算来,三类担保合计实际发生担保金额为968.32亿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合并报表归属母公司净资产达362.06%。
朱一鸣表示,尽管提供融资担保有利于子公司融资能力的提升以及经营的顺利推进,但担保方(上市主体)也承担了一系列风险和不利影响,尤其是有息债和对外担保双高的房企,经营脆弱性高。
他指出,对于房企来说,担保利弊共存,控制风险当居首位。建议在降负债、促增长双重挑战下,房企对外担保应集中在高效运营子公司上,一些盈利强、收益高、去化能力强的子公司具备被担保的优势,它们获得上市主体更多的资金、资源支持,有利于提高担保资金的运用效率、提升整体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