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增长知多少
监会11月26日发布银行业监管统计指标月度情况表。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217.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7%。11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200.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5%。
中国银监会发布2016年第四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银行业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2016年四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99.3万亿元,同比增长15.7%。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负债总额为184.1万亿元,同比增长15.1%。
截至2016年四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26.4万亿元,同比增长11.7%。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23.5万亿元,同比增长13.3%;用于信用卡消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1.6%和58.9%。
2016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8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银行业利润增长有所趋缓。截至2016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5926亿元,同比增长2.43%。2016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10%,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14.98%,同比下降2.61个百分点。
20156四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23089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55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1.18%,较上季末下降9.62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03%,与上季末基本持平。
Ⅱ 我国目前金融资产总量是188万亿吗
我国目前是128万亿
Ⅲ 金融资产总额数据怎么找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X100%。(2)偿债能力: 3、流动比率在150%~...13、净资产收益率中小企业应大于 5%。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
Ⅳ 家庭金融资产总额是统计年鉴上的哪些数据相加得出的
大概有以下两点结论:
1。内需不足的根源在收入分配不均。
有关中国内需不足的原因,有太多讨论。有认为粮食原因的,有认为社会保障不足的,有认为农村拖了后腿的。这个调查结论非常明确的指出,内需不足的根源是收入不均,贫富差距问题。
只有25.8%的家庭资产高于平均水平,与之对应的,有74.2%的家庭资产低于平均水平。按照13亿人口计算,高于平均水平的人口有:13*0.258 = 3.354亿,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口有:
13*0.742=9.646亿人。
9.646亿人低于平均水平,我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同时理解了360浏览器、酷派、步步高、阿迪王目标消费者人口基数。
2。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9.7%。
如果从这个数据推断中国以后的房价会下跌,这是有问题的。中国的五级住宅市场,农村和中小城镇很多房地产是没有在市场上交易的,这部分没有统计数据。大城市、超级城市房价还会上升,这与自有住房拥有率89.2%还是200%没有必然关系。炎黄财经中也提到过。所有最大的原因在于人口迁移。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人口向超级城市人口集中。这是过去10年以及未来10~30年的大趋势。
换句话说,很多农村的房子在现在(以后)人口迁出后,会大量空置。有人说未来北上广深会出现大量空置房,在我看来,人口向城市集中后,最可能出现空置房的是超过5亿人的农村(这个现象已经出现);北上广深经济水平高度发达,人口涌入,房价只会越来越高。
Ⅳ 货币供应量和金融资产总量一样吗
货币供应量和金融资产总量不一样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金融资产总量是指金融业总资产数量
Ⅵ 2015年末我国基金资本达总值
全球资产配置在财富管理领域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信托公司、财富管理机构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资源和优势,结合目标客户的需求,重点注重海外另类投资、房地产投资及利用海外各种资产,为高净值人士提供另类资产管理和私人财富管理的创新业务。
2014年,中国财富管理规模实现了高速增长,包括银行、信托、保险、券商资管、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和私募基金等在内的大资管行业总规模达58万亿元,比2013年底增加17万多亿元,增幅达42.5%。2009~2014年,中国大资管行业规模从10万亿元增加至5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41%。
与之同时,随着《基金法》全面实施,基金专项资产管理子公司业务热情高涨,继银行之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相继进入公募资管行业,资管市场进一步放开、充分竞争格局已然形成。包括第三方理财、互联网金融等在内的各类机构,不断尝试金融创新以满足各类投资者日渐复杂化、多元化的需求。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很多信托公司迫切需要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民众特别是高净值人士不断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
财富管理海外配置刚刚起步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催生了一大批富裕阶层。2015年4月胡润百富联合发布的《2014-2015年中国超高净值人群需求调研报告》显示,中国超高净值人群约17000人,总计资产规模约31万亿元,平均资产规模18.2亿元。2014年高净值客户可投资资产约为32万亿元,海外投资比例约为7.8%,而美国这一比例达到14%。比较国内和美国的海外资产配置比例,依然有6.2%的增长空间,由此可估算出海外投资空间约为2万亿元(32×6.2%=2)。
国内经济增速正在放缓,投资回报在不断均值回归,投资者也更加成熟,不再一味关注投资回报率高低,而会综合考虑波动、期限等各种风险因素,投资本身也往往与某种实际需求(如养老)挂钩。海外丰富的投资品种能够很好地为投资者搭建满足特定需求的投资组合,全球资产配置在财富管理领域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步入减速和转型期,这些客户需求已经从财富保值、增值目的下的投融资,过渡到分散资金风险、跨境资产配置和财富传承,表明境外理财需求将日益强烈。另一方面,海外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经济已逐步回升,能够很好地为投资者提供相关性较低的投资标的,有效分散风险,同时适当的全球化配置也是应对人民币贬值的最佳措施之一。
而随着财富管理规模的高速增长,另类资产管理和私人财富管理成为两个具有高潜力的新业务领域。
首先,随着社会财富的爆发式增长以及去存款化的大势所趋,另类资产管理和私人财富管理将是未来十年中国最具成长性的金融服务领域之一。其次,当前这两个业务领域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上缺乏成熟的业务模式和专业性很强的机构,有利于信托公司作为新的力量进入市场。再次,信托公司在资产获取网络的建立和高净值个人客户的积累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两个业务板块中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最后,全球来看,与其他金融服务相比,另类资产管理和私人财富管理两项业务更为稳定且占用资本金更低,是对目前高波动性、高资本消耗的传统信托业务的有益互补。
但从目前财富管理资产配置的比例看,国人在海外资产配置上刚刚起步。根据福布斯与宜信财富共同发布的《2015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显示,2014年,中国大众富裕阶层人数达到1,388万人,预计到2015年底人数将达到1,528万人;其中9.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境外资产,其中又有超过60.0%表示其投资于境外的资产金额占个人总资产的比例在“20%以下”。
当前海外投资现状
近年来,中国人海外投资意识逐渐增强,但投资渠道却非常有限。当前,国人境外投资仅为可投资总额的3%,而韩国有43.8%的客户拥有海外资产,且海外投资额占可投资额的16%。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民币资本项下不可兑换、海外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开放,中国资管行业可进行海外投资的成熟境外投资渠道仍显匮乏,需要获得相应监管机构的批准,包括资格、产品和外汇额度等,现有的主要机制包括:
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ualified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QDII):在国内设立,须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允许境内机构投资境外资本市场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业务的一项制度安排。截至2014年底,整个行业实际使用额度仅有200多亿美元,实际使用率仅有三成。截至2015年8月底,整个资管行业批复的QDII外汇额度为899.93亿美元。其中,保险使用额度为308.53亿美元,银行使用额度为138.4亿美元,基金和券商使用额度为375.5亿美元,信托使用额度为77.5亿美元。虽然信托业在大资管行业中管理资产规模占约25%,但从QDII外汇额度来看,信托占比仅8%,远低于其他行业。
RQDII:与QDII的区别主要体现在,RQDII以人民币资金投资于境外以人民币计价的产品。央行于2014年11月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意在拓宽境内人民币资金双向流动渠道,便利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的境外证券投资活动。
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ualifiedDomestic Limited Partner,QDLP):允许注册于海外,并投资于海外市场的对冲基金,在获批的外汇额度内,向境内的投资者募集人民币资金,并将所募集的人民币资金投资于其海外母基金。QDLP是上海市政府在国家相关部门支持下推出的投资海外对冲基金机制,试点总额度50亿美元。目前发展速度缓慢。
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QualifiedDomestic Investment Enterprise,QDIE):是深圳前海发起的,允许满足条件的深圳市金融机构申请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资格。可以投资境外非上市公司股权、债权、对冲基金以及不动产、实物资产,投资范围扩大了许多。
自贸区海外股权投资:作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试点,上海自贸区计划建立跨境股权投资基金中心,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国内实体企业进行跨境并购的基地和桥头堡。
沪港通: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允许两地投资者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的所上市股票,是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近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参与沪港通交易指引》,允许公募基金参与沪港通交易。
海外直投:2015年2月,中信信托全资子公司中信聚信(北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云南聚信海荣股权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及云南省金融办批准,可以从事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海外贷款业务。
总体上,随着近年人民币国际化趋势以及境外投资需求增加,国人海外投资渠道正逐渐放宽,只是每种投资机制仍都有其局限性。如果一家资管机构希望做全面的海外资产配置,不得不设立多个分支机构,申请多个资管牌照。
Ⅶ 中国的高净值人群规模到底有多大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团队联手贝恩公司发布《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高净值人士有158万人,而在2006年这一数据仅为18万人,11年间中国高净值人群规模翻了三番还多。其中,可投资资产超过一亿元的超高净值人群规模约12万人。此前,胡润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也显示,截至2016年5月,中国大陆地区总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数量约134万,其中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人群数量约68.3万。总资产1亿元以上的超高净值人群人数约8.9万,比2015年增加1.1 万人,其中可投资资产1亿元以上的约5.25万人。招行与贝恩的报告预计,2017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将达到187万人左右,同比增长18%。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中国大陆总人口数测算(138271万),到今年底,平均100万人有135名高净值人士,比万里挑一的比例略高一些。
从财富规模看,2016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共持有49万亿元的可投资资产,2014—2016年增速达24%,相较2012—2014年有所增加;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3100万元,与2012—2014年基本持平。招行和贝恩的报告预计,2017年高净值人群持有财富总量将达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人均拥有3670万元可投资资产。中国私人财富市场总体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具有巨大增长潜力和空间。2016年全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规模为165万亿元,由此不难算出,我国高净值人士资产占全国个人资产总量的近30%。
Ⅷ 1、查找2006-2015年每年各类受银监会监管的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所有受银监会监管的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
哈哈,一看就是学生党论文找资料来的,可以去中央银行官网查查数据自己算算比重,还可以去知网查查期刊,或者还有一种办法:去国家统计局官网点金融银行这栏查数据,至于表格和变动趋势可以用office文档绘制。大学一个任课老师跟我说过:如果在网上查不到合适的图表,自己手上又有数据,那干嘛不自己动手绘制?个人觉得还有些道理。一句话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啦,希望能帮到你!!
Ⅸ 数据调研: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
一、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概况
中国金融资产主要分为: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国主要金融资产分布情况(见表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资产由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1981-1995年累计发行国债4794.39亿元,国家投资债和投资公司债共313.98亿元,金融机构债1182.97亿元,企业债1738.3亿元,股票(A股面值)119.56亿元,大额存单1796.28亿元(中国证监会,1995)。这些金融工具的出现为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中国金融资产的大部分仍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占金融资产总量的比例1978年为93%,1986年为87%,1991年为84%,1995年为83%。这一比例改革开放以来虽呈下降趋势,但90年代以来下降缓慢,说明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尽人意。中国金融资产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货币化)的过程。80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较快,进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来。
中国的储蓄主体在改革中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国营企业变为现在的老百姓。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中国改革前政府积累占总积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国内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5%,其中居民储蓄占1.2%,政府储蓄占15.4%,企业储蓄占18.9%。也就是说,1978年社会总储蓄的96.7%来自政府和国营企业。1978年末,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只有210.6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9%,占当年社会存款总额的16.2%。
改革前,国家是储蓄主体,也是投资主体,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自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主要作为流动资金。银行的贷款也主要来自政府和国有企事业的存款。1978年,企事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为1089.9亿元,占银行存款总额的83.8%。
1995年底中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4万亿,其中近3万亿是居民储蓄。储蓄者和投资者分离了,最大的储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资者是国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变得非常重要了。国家通过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钱投资建设国有企业。因此,国营企业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说是在国家银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观的金融资产结构必然反映到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上来。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是中国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从1986年开始发行企业债,到1995年,共发行企业债1738.3亿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约4500亿,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个人股。国家股大多是靠过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价值折算的,实际现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个人股的发行可以使企业筹到现金,但能够被批准发行股票的企业实在是太少了。这样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所能筹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大多数企业只能靠银行贷款。
在主要金融资产之外,还有其他金融资产,比如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这些金融资产,都有一定意义上的所有权、参与权和处理权,并以此获得收益。但目前民间借贷、民间集资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可以概括为:储蓄主体在改革开放中由政府变为老百姓;国家政府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渠道狭窄;其他不动产市场刚刚起步。这就使老百姓把绝大部分积蓄存在银行里,银行把大部分资金贷给国有企业,成为国有企业长期投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造成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不断升高。
二、中国的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什么迅速增长?
中国金融资产的变化过程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货币化过程,另一条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这里我们主要分析货币化过程。货币化有两种含义:一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即国家用印钞票的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货币化,即在经济发展中,特别是改革转轨过程中,产生超常货币需求,从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本文的货币化是指后一种意义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通货膨胀率平均为7.5%,广义货币(M2)平均每年递增25%。广义货币增长率在这样长时期里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在各国经济发展史中是少见的。据笔者保守估计,从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铸币收入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谢平(1994)估计,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货币发行收入平均为国民生产总值的5.4%。海外经济学家常常不理解为什么中国政府的实际综合赤字那么高(约占GNP的8-9%),通货膨胀率却不很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化带来的铸币收入。
表2给出了中国货币化过程的主要指标。中国的广义货币(M2)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间呈快速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实属罕见。在1994-1995年间,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美国为59%,英国为104%,日本为114%,德国为70%,印度尼西亚为46%,韩国为44%,马来西亚为89%,菲律宾为50%,新加坡为89%,泰国为79%(国际货币基金1996年报)。中国的这一比重远远超过周边发展中国家,就是和英、美、日、德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也是相当高的,仅次于日本。
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的储蓄主体由国家变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资产投资的选择不多,银行储蓄一直是主渠道。这主要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造成的。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这样高不是经济主体的自然选择,而是在现有体制和政策的制约下不得已形成的。 表2中货币与广义货币之比(M1/M2)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货币占广义货币的比重从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也就是说,不仅广义货币增长快,而且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广义货币中居民储蓄的比重不断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资产大都压到银行存款上了。1995年现金净投放600亿,全社会流通现金量只比上年增长8.3%;M1增长16.8%;M2增长高达29.5%,比25%的控制目标高出4.5个百分点。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还可从各国金融资产结构比较中看出。表3给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金融资产结构的比较。1993年中国股票市值占GDP的9%,债券市值占GDP的11%。而周边国家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148%,债券市值平均占GDP的30%。英、美、德、日四个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75%,债券市值占GDP的74%。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远远落后于周边发展中国家。
三、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畸形的后果
1.企业负债率高。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数字,1980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为18.7%。1990到1993年分别为58.4%、60.5%、61.5%、71.7%。1994年对12.4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时,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上升为75.1%,若扣除实际的挂帐损失,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3.3%(吴晓灵,1995)。
2.金融运行风险高。首先,银行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国家银行贷款年周转速度由1993年的1.32次降到1995年的1.15次,即313天才周转一次。第二,国有企业相互拖欠严重,国家银行应收未收利息1995年高达2200多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亿元。第三,国有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逐步下降,1995年末,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2.3%,如果按国家银行1995年底贷款余额为4万亿元算,大约有9000亿元的不良贷款。第四,国有银行经营困难。中、农、工、建四大行1992年上交利润343亿元,1994年降为166亿元,1995年上半年竟出现除中国银行外的全行业性亏损。
3.国有企业债务负担重。1996年第一季度,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在总体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净亏损,亏损总额达34.1亿元。亏损企业比重从1995年同期的40.8%,上升到44.9%,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这个比例由1995年的45.1%,上升到51.4%(石刚,1996)。1996年的第二、三季度情况略有好转,但总体经济效益仍不容乐观。国营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债务负担重,许多国营企业资本金不足,特别是1985年实行拨改贷以后,有些国营企业从固定资产投资到流动资金全靠银行贷款。国营企业辛辛苦苦挣到的钱全都给银行还本付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