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银行业总资产168.2万亿元,跟gdp对比,怎么评价
中国银行资产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250%左右,可能是银行资产占GDP最高的一个国家。但是中国的股市、债市占GDP的比重非常少。股市债市这两个资本市场不能发展,某种程度上跟监管制度有很大的关系,监管机构监管发债的时候有三个机构,造成了中国债务市场的严重的缺失。
影子银行也就是应对严厉监管的一种金融的创新,中国的利率的管制使储户在某种程度上有非常低的实际利率。如果说银行没有创新的话,不能给他们有很高的回报的理财产品的话,他们的存款会流向其他的金融行业。中国金融市场要进行深入改革的话,利率市场化还不够,在这个改革当中需要一些配套的措施,比如说允许我们中小民营银行出现,来跟现在国有为主的银行业竞争。此外,还要让债务市场快速发展。
㈡ 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达260万亿元吗
2018年8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2018年二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数据显示,2018年二季度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260万亿元,同比增长7.0%。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负债240万亿元,同比增长6.6%。银行业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
数据显示,风险抵补能力较为充足。2018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3.50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036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78.70%,较上季末下降12.58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33%,较上季末下降0.01个百分点。2018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65%,较上季末下降0.06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20%,较上季末下降0.07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3.57%,较上季末下降0.07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健。2018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52.42%,较上季末上升1.02个百分点;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2.19%,较上季末上升0.67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2.30%,较上季末上升1.13个百分点。
㈢ 2016年中国银行对外净负债同比降六成是怎么回事
3月27日,外汇局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负债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对外净负债较前一年下降60.87%。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数据体现了我国金融机构对外资产负债结构的趋势,即在2106年人民币贬值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国银行业对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外币资产的持有规模,使得人民币对外净负债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㈣ 国内各大银行总资产排行
截至2010年11月18日
1.工商银行134178亿元
2.建设银行105790亿元
3.农业银行101171亿元
4.中国银行101024亿元
5.交通银行38027亿元
6.招商银行23596亿元
7.浦发银行19757亿元
8.中信银行19476亿元
9.兴业银行18103亿元
10.民生银行17643亿元
11.光大银行14910亿元
12.华夏银行10108亿元
13.北京银行6898亿元
14.深发展6751亿元
15.宁波银行2350亿元
16.南京银行1986亿元
㈤ 数据调研: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
一、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概况
中国金融资产主要分为: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国主要金融资产分布情况(见表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资产由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1981-1995年累计发行国债4794.39亿元,国家投资债和投资公司债共313.98亿元,金融机构债1182.97亿元,企业债1738.3亿元,股票(A股面值)119.56亿元,大额存单1796.28亿元(中国证监会,1995)。这些金融工具的出现为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中国金融资产的大部分仍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占金融资产总量的比例1978年为93%,1986年为87%,1991年为84%,1995年为83%。这一比例改革开放以来虽呈下降趋势,但90年代以来下降缓慢,说明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尽人意。中国金融资产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货币化)的过程。80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较快,进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来。
中国的储蓄主体在改革中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国营企业变为现在的老百姓。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中国改革前政府积累占总积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国内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5%,其中居民储蓄占1.2%,政府储蓄占15.4%,企业储蓄占18.9%。也就是说,1978年社会总储蓄的96.7%来自政府和国营企业。1978年末,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只有210.6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9%,占当年社会存款总额的16.2%。
改革前,国家是储蓄主体,也是投资主体,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自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主要作为流动资金。银行的贷款也主要来自政府和国有企事业的存款。1978年,企事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为1089.9亿元,占银行存款总额的83.8%。
1995年底中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4万亿,其中近3万亿是居民储蓄。储蓄者和投资者分离了,最大的储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资者是国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变得非常重要了。国家通过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钱投资建设国有企业。因此,国营企业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说是在国家银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观的金融资产结构必然反映到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上来。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是中国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从1986年开始发行企业债,到1995年,共发行企业债1738.3亿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约4500亿,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个人股。国家股大多是靠过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价值折算的,实际现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个人股的发行可以使企业筹到现金,但能够被批准发行股票的企业实在是太少了。这样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所能筹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大多数企业只能靠银行贷款。
在主要金融资产之外,还有其他金融资产,比如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这些金融资产,都有一定意义上的所有权、参与权和处理权,并以此获得收益。但目前民间借贷、民间集资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可以概括为:储蓄主体在改革开放中由政府变为老百姓;国家政府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渠道狭窄;其他不动产市场刚刚起步。这就使老百姓把绝大部分积蓄存在银行里,银行把大部分资金贷给国有企业,成为国有企业长期投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造成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不断升高。
二、中国的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什么迅速增长?
中国金融资产的变化过程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货币化过程,另一条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这里我们主要分析货币化过程。货币化有两种含义:一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即国家用印钞票的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货币化,即在经济发展中,特别是改革转轨过程中,产生超常货币需求,从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本文的货币化是指后一种意义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通货膨胀率平均为7.5%,广义货币(M2)平均每年递增25%。广义货币增长率在这样长时期里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在各国经济发展史中是少见的。据笔者保守估计,从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铸币收入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谢平(1994)估计,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货币发行收入平均为国民生产总值的5.4%。海外经济学家常常不理解为什么中国政府的实际综合赤字那么高(约占GNP的8-9%),通货膨胀率却不很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化带来的铸币收入。
表2给出了中国货币化过程的主要指标。中国的广义货币(M2)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间呈快速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实属罕见。在1994-1995年间,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美国为59%,英国为104%,日本为114%,德国为70%,印度尼西亚为46%,韩国为44%,马来西亚为89%,菲律宾为50%,新加坡为89%,泰国为79%(国际货币基金1996年报)。中国的这一比重远远超过周边发展中国家,就是和英、美、日、德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也是相当高的,仅次于日本。
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的储蓄主体由国家变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资产投资的选择不多,银行储蓄一直是主渠道。这主要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造成的。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这样高不是经济主体的自然选择,而是在现有体制和政策的制约下不得已形成的。 表2中货币与广义货币之比(M1/M2)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货币占广义货币的比重从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也就是说,不仅广义货币增长快,而且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广义货币中居民储蓄的比重不断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资产大都压到银行存款上了。1995年现金净投放600亿,全社会流通现金量只比上年增长8.3%;M1增长16.8%;M2增长高达29.5%,比25%的控制目标高出4.5个百分点。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还可从各国金融资产结构比较中看出。表3给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金融资产结构的比较。1993年中国股票市值占GDP的9%,债券市值占GDP的11%。而周边国家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148%,债券市值平均占GDP的30%。英、美、德、日四个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75%,债券市值占GDP的74%。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远远落后于周边发展中国家。
三、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畸形的后果
1.企业负债率高。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数字,1980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为18.7%。1990到1993年分别为58.4%、60.5%、61.5%、71.7%。1994年对12.4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时,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上升为75.1%,若扣除实际的挂帐损失,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3.3%(吴晓灵,1995)。
2.金融运行风险高。首先,银行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国家银行贷款年周转速度由1993年的1.32次降到1995年的1.15次,即313天才周转一次。第二,国有企业相互拖欠严重,国家银行应收未收利息1995年高达2200多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亿元。第三,国有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逐步下降,1995年末,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2.3%,如果按国家银行1995年底贷款余额为4万亿元算,大约有9000亿元的不良贷款。第四,国有银行经营困难。中、农、工、建四大行1992年上交利润343亿元,1994年降为166亿元,1995年上半年竟出现除中国银行外的全行业性亏损。
3.国有企业债务负担重。1996年第一季度,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在总体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净亏损,亏损总额达34.1亿元。亏损企业比重从1995年同期的40.8%,上升到44.9%,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这个比例由1995年的45.1%,上升到51.4%(石刚,1996)。1996年的第二、三季度情况略有好转,但总体经济效益仍不容乐观。国营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债务负担重,许多国营企业资本金不足,特别是1985年实行拨改贷以后,有些国营企业从固定资产投资到流动资金全靠银行贷款。国营企业辛辛苦苦挣到的钱全都给银行还本付息了。
㈥ 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增长知多少
监会11月26日发布银行业监管统计指标月度情况表。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217.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7%。11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200.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5%。
中国银监会发布2016年第四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银行业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2016年四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99.3万亿元,同比增长15.7%。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负债总额为184.1万亿元,同比增长15.1%。
截至2016年四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26.4万亿元,同比增长11.7%。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23.5万亿元,同比增长13.3%;用于信用卡消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1.6%和58.9%。
2016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8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银行业利润增长有所趋缓。截至2016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5926亿元,同比增长2.43%。2016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10%,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14.98%,同比下降2.61个百分点。
20156四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23089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55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1.18%,较上季末下降9.62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03%,与上季末基本持平。
㈦ 2017年末中国银行业对外金融同比增多少
据报道,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27日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末,中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达9977亿美元,同比增长13.7%,对外负债12789亿美元,对外净负债2812亿美元,其中,人民币净负债2847亿美元,外币净资产35亿美元。
在中国银行业对外负债中,存贷款负债6912亿美元,债券负债1839亿美元,股权等其他负债4038亿美元,分别占银行业对外负债的54%、14%和32%。
分币种看,人民币负债4027亿美元,美元负债4709亿美元,其他币种负债4054亿美元,分别占31%、37%和32%。
在中国银行业对外负债中,来自境外银行部门5435亿美元,占比42%;来自境外非银行部门7354亿美元,占比58%。
㈧ 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逐年下降说明什么
这其实是个伪命题……但还是想回答一下。
销量、总资、收益等所有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交易性金融资产越多,资产的活性越高,但风险也越高。逐年下降,要么是老板选择了不同的资产配置策略,要么就是金融资产变现套利,用于维持账面收益。很可能是公司经济效益下滑的表象。
但这么分析,其实是不对的……因为缺少很多条件。
㈨ 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合计占全国银行总资产的比重
至2007年5月.
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季度总资产为 459288.8亿元。
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季度末的总资产为 56902.9亿元,占12.39%;
国有五大商业银行季度末总资产为 253470.2亿元,占55.19%;
城市商业银行季度末总资产为 26806.4亿元,占5.84%;
其他类金融机构季度末的总资产为 122109.3亿元,占26.58%。
㈩ 1、查找2006-2015年每年各类受银监会监管的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所有受银监会监管的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
哈哈,一看就是学生党论文找资料来的,可以去中央银行官网查查数据自己算算比重,还可以去知网查查期刊,或者还有一种办法:去国家统计局官网点金融银行这栏查数据,至于表格和变动趋势可以用office文档绘制。大学一个任课老师跟我说过:如果在网上查不到合适的图表,自己手上又有数据,那干嘛不自己动手绘制?个人觉得还有些道理。一句话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啦,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