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融机构的职能有哪些
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可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这两种资金融通方式的区别在于有否金融机构介入,没有则为直接金融,有则为间接金融。金融机构是指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我国的金融机构按地位和功能可分为4大类:
第一类,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
第二类,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
第三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及股份制的保险公司、诚实信用合作社、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
第四类,在境内开办的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
以上各种金融机构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金融机构体系。
B. 什么是金融资源
试论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
近年来,金融资源这一词条在实际部门和学术研究中出现频率比较高,但它的含义怎样科学规范,却少有研究。也许不需要学究式的规范,只要大体认同就行了,则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作为资金的货币和能够流通的证券,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与政府之间接受信用也能够称作金融资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够作为经济发展的要素,能够带来增值。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必须掌握资源,其中包括金融资源;金融资源的配置状况与经济宏观调控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除了政策法规外实际上掌握着两种资源,即货币资金和土地。因此,分析研究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状况是有意义的。
(一)
现阶段,我国的金融格局仍然是国家或者政府掌握金融资源,这不仅表现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国有政策性银行占领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绝大部分(70%以上),而且表现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也是国家或政府控股。它们的业务活动不仅受政府监管,而且受政府指挥,有人说监管部门接二连三地发文件具体指导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简直成了银行的“业务总监”。在这种状况下,全国金融系统的业务操作“全国一盘棋”。金融资源的分配呈现为“要紧都紧,要松都松”,基本上没有原则。
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归根到底是我国的金融制度性质和体制设计决定的。我国金融制度体制改了这么多年,改了什么呢?改变了机构设置,改变了名称,但性质没有变,机制没有变,也就是说国家或政府统一掌握金融资源的性质没有变,按级别运作的一套机制没有变。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负责人既是老板,更是官员,既要完成利润目标,更要完成政府目标,甚至在有些情况下,放弃自身追求利润的目标,首先服从大局需要。有人说,在我国没有真正的商业银行,因为它不完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实际,可以讨论。但有一点能肯定,在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完全按“商业化”运作,也不可能完全按商业化运作。换句话说,完全按“商业化”运作,要有个过程。
在实际中,非商业化运作的表现是:贷款失误,不是按市场原则去处理,而是要受到政府、上级处分;对民营经济发生业务带来的风险大于对国有经济发生业务带来的风险;对国有经济贷款收不回来,能够大事化小,说得清楚,平安无事,而对民营经济贷款收不回来,就涉嫌贿赂,而要追究责任等。这种做法,虽然少见,但它有力地证明:在国家或政府掌握金融资源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经营还没有完全的自主权。
(二)
为什么在我国,国家或政府掌握金融资源的状况改不了,不能改?概括地说,是保国有经济。因为国有经济(包括国有控股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换句话说是“执政之基”。我国国有经济的形成除了没收国民党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绝大部分是基于国家财政投资。多少年来国家投资项目注重建设资金到位,缺乏运营资金配套,使得国有企业缺乏流动资本。流动资本靠银行贷款,大多数企业,负债率都很高。应当说这种状况改变不了,首先是理论上的误导:银行为国家积累资金;其次是投融资制度的严重缺陷。实际情况是国有经济和国有控股经济负担过重以及其他众所周知的原因,赚不到钱或赚不到更多的钱,甚至严重亏损,而在这种状况下又不让它们破产,要让它们生存下去,要让它们继续维持和发展,使得国有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一直处于困境状态中。为了解除国有企业所处的困境,只有靠外部援助,包括外部融资,而外部融资,主要靠银行,不仅靠银行贷款,而且靠股市,曾记否,当年权威人士曾明确提出:要让国有企业的股票优先上市作为缓解企业困境的重要渠道,说白了就是“上市圈钱”。靠外部救助、融资保生存不破产、保发展续业绩,而在“包袱”又未减轻的状况下,亏损继续,在企业继续亏损的状况下,上市股票价值趋跌,融资贷款难以偿还,造成大量的金融不良资产,也就在所难免了。可以说,在国家掌握金融资源的状况下,政府为了维持发展国有经济,使得金融与经济胶合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成也金融,败也金融”。在这里我们有理由做这样的预言:如果保国有经济的制度不改革,国家掌握金融资源的局面难以改变,则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也不容乐观。
(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在我国金融成了国有经济的“钱袋”,不仅企业缺钱找银行,政府缺钱也找银行,银行成了填补资金缺口的“蓄水池”,似乎这个“蓄水池”不会干竭。其实这个“蓄水池”的量是有限的,因它所积蓄的资源主要是“老百姓”的钱,“老百姓”的钱来自“老百姓”的货币积蓄,在老百姓的货币收入有限从而货币积蓄有限的情况下,要银行成为资金缺口填补的蓄水池,只有增加货币供给,发票子,导致货币贬值。
当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老百姓投资没有回报,老百姓的经营也没有回报,近年来,股市连续下跌,老百姓投资股市没有赚钱,而是总体亏损。在这种状况下,人们为什么仍然向银行存款,使银行存款继续增长呢?通常的解释是为了安全,其实仅此解释是不够的,比较全面的合理解释是:(1)老百姓的趋利性弱,求安全性强;(2)对货币的隐形贬值不觉察(因为存款未成为现实的购买力);(3)有额外货币收入,可弥补。有人说当前我国进入了负利率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负利率不利于储蓄转化为投资,不利于人们的选择,不利于金融产品创新,不利于金融市场发展,不利于金融业的运行,可是在我国这样的负面影响呈现得不明显。怎么解释,应当说与国家或政府掌握金融资源的条件下,能够不按市场价格去配置金融资源,能够无视利率在配置金融资源中的作用。这表明:我国现阶段金融资源的分配仍然基本上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并且可以不讲效益。
(四)
人们在研究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时,常常以金融相关率(rpe/GDP)去表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其实“m2/GDP”能够表明什么,不能表明什么,需要研究。金融相关率FIR(Financialinterrelationsratio)是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提出的,戈斯认为“金融理论的职责就在于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明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从而形成金融发展”。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状况要以金融结构去衡量,金融结构是一国的金融上层结构。一国的经济基础体现在拥有的国家财富中,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体现在金融相关率上。戈德史密斯设计出的计算FIR的基本公式的内容并不简单,但人们为了简化,便以m2/GDP去代表。这样的公式:
首先要表达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的市场化程度。也就是说,通过FIR考察当家庭、企业、政府的资金短缺时,多大程度上需要外部融资,多大程度上靠内部融资。外部融资靠发行债券和银行借款,如发行债券和银行借款占国民产值的比率越高,表明储蓄与投资的分离程度越显著,而二者的分离程度越显著,反映融资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市场化与货币紧密相连,经济货币化意味着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的关联程度和对市场的依存度,所以经济货币化的金融解释,其含义应当是融资的市场化。而融资市场化的程度反映金融业的发展,所以,FIR与其说是表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不如说是表明金融业的发展程度。经济的发展与融资的市场化相关。
其次,要表达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与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相关。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决定于供求,而供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率。当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上涨时,意味着利率下跌,利率下跌,有利于投资,投资扩大使国民产值增长;相反,当利率上升时,金融资产市场价值下跌,利率上升,不利于投资,投资缩减,使国民产值降低。所以,概括的说,这种相关性是:资产价格——利率——投资——经济等这组经济变量的互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变量的互动(包括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取决于人们的心理预期。从这个意义上说,FIR反映了人们的心理预期的变动,比例趋高,反映人们的心理预期“利好”,金融工具作用于有形财富的力度增大,相反,力度缩小。可以说,FIR是人们的一个信心指数。
第三,要表达的是金融资源的利用程度。这些年来,我国m2/GDP的比值持续上升,其数值已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有人由此认为我国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迅速提高,其实,这只是一个认识误区,m2/GDP值的迅速提高,难以真实地反映我国经济货币化的程度,相反,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浪费,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个指标,即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这个指标的分母是GDP的增长,分子是资本增长,也就是投资,其含义是增加1元钱的产出,要增加多少投资。如果m2/GDP的值以增量表示,并假定吨的增量转化为投资,则金融相关率与增量资本产出率的含义趋同。近年我国m2/GDP的值大约在5—8之间,即增加1元的GDP,要增加5—8元的投资,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值一般保持在1—2.5左右,这表明我国投资效率低下,金融资源的配置并不节约,而是浪费。
C.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金融机构应提供哪些金融服务。
1、金融机构是提高资金融通的机构,它的作用是实现资金资源的最优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血液。配置的双方无非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所以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就是为资金供给方提供投资机会和为资金需求方提供融资机会,使双方都受益,使资金市场达到帕累托最优。
2、当前经济形势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经济前景预期不明,繁荣和低迷随时有可能发生,物价上涨不断,实体经济萎缩(跑路潮,大量企业破产),经济出现泡沫(房价高企),投机严重。
3、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资金供给方的投资是有很大风险的,投资者很容易血本无归(看中国股市股民损失惨重),所以我认为金融机构应该为资金供给方(投资者)提供的金融服务应该以资产保值为重,有升值最好。比如投资于债券型基金和价值型基金,主要以大盘蓝筹股、公司债、政府债券等稳定收益证券为投资对象,像风险较大的成长型基金、杠杆工具、金融衍生品最好是敬而远之,投资于实物资产以抵御通胀的腐蚀也是不错的选择。
4、至于资金需求方,金融机构应实行结构性的资金提供政策,即不同行业的资金需求要区别对待,资金流向要实体经济倾斜,比如像办实业的中小企业要以低利率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它们的发展和壮大,对于房地产行业要严格限制资金流入,以利于房价下降,挤出经济泡沫,抑制过分投机;对于发展高科技的产业提供低利率的资金,对于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生产行业限制资金进入,以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PS:以上的建议只是金融机构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必须要做的事。金融机构也是经济人,它们只会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很多行业和项目不应该给予资金支持的,但是只要利润高它们还是会放入资金的,所以以上的美好愿望并不容易实现。这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以经济措施、法律措施和行政措施等政策组合引导金融机构这么做。任重而道远呀,努力吧,国家和人民!
D. 直接金融机构和间接金融机构的优缺点
间接融资方式和直接融资方式(一)融资方式 1、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含义:(1)直接融资:盈余部门直接把资金贷给赤字部门使用,即赤字部门通过出售(发行)自己的债务凭证融入资金,而盈余部门则通过购买这些凭证向赤字部门提供资金(直接证券)。(2)间接融资: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以金融机构为中介而进行的融资。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需求者,出售间接证券融入资金,盈余部门则买入间接证券。作为供给者,买进赤字部门的直接债券融出资金,而赤字部门则卖出直接证券,融入资金。 2、二者的联系和区别:联系:(1)都是资金的融通活动。(2)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区别:(1)金融机构所起的作用不同: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商业银行是核心中介机构。资金赢余者——银行——资金短缺者。在直接融资方式中,以证券公司为核心。资金赢余者——证券公司甲=证券公司乙——资金短缺者。(2)特点不同:间接融资比直接融资的风险小、成本低、流动性好等优点 3、二者的优缺点比较:(1)间接融资的优缺点:优点:(1)社会安全性较强;(2)授信额度可以使企业的流动资金需要及时方便地获得解决;(3)保密性较强。缺点:(1)社会资金运行和资源配置的效率较多地依赖于金融机构的素质;(2)监管和控制比较严格和保守,对新兴产业、高风险项目的融资要求一般难以及时、足量满足。(2)直接融资的优缺点:优点:(1)筹资规模和风险度可以不受金融中介机构资产规模及风险管理的约束;(2)具有较强的公开性;(3)受公平原则的约束,有助于市场竞争,资源优化配置。缺点:(1)直接凭自己的资信度筹资,风险度较大;(2)一般逐次进行,缺乏管理的灵活性;(3)公开性的要求,有时与企业保守商业秘密的需求相冲突。(二)金融证券化对融资方式及其结构的影响 1、金融证券化:指把银行贷款和其他资产转换成可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有价证券,即资产证券化。 2、资产证券化的背景: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和业务创新。 3、资产证券化的最初形式是将期限和利率大致相同的同质住宅抵押贷款等金融资产集聚成一个集合基金,然后发行以集合基金直接担保的抵押担保证券。 4、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意义:(1)资产证券化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加速了资金周转,增加了收益;(2)资产证券化使间接融资方式和直接融资方式变得界限模糊,使银行贷款证券化后的持有人与抵押资产有了直接联系;(3)资产证券化还将银行借贷市场与证券市场、抵押市场、资产管理市场等有机的连接起来,对金融市场各个局部和整体的深化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4)资产证券化也刺激了投资银行在发展国内业务的同时,
企业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金融机构充当信用媒介获取资金的行为.主要包括银行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融资方式.
1.间接融资特点
(1)贷款条件高.需要较硬的抵押条件(土地证,固定资产).
(2)审批程序复杂.国有银行正在改制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嫌贫爱富"是其经营理念,对贷款的风险控制正成为终身责任制,导致许多银行"惜贷"现象较严重.
(3)融资风险大.当企业经营不善时,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必然导致企业变卖资产以至破产,企业难以借助改善
融资结构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负担.
(4)融资成本刚性化.企业通过银行贷款使金融成本"钉死"在银行贷款利息上,企业金融成本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银行调整利率政策,特别在银行紧缩银根,利率提高的情况下,就会使企业的融资成本刚性上涨.
(5)资金使用受限制.通常银行为了保证银行贷款的及时归还,对贷款用途有明确的规定.如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等,使企业难以灵活运用资金.
(6)难以享受银行的国民待遇.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扶持具有政治风险.银行中长期贷款主要支持产品有市场,效益好有还款能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小企业贷款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
E. 金融机构的概念是什么
关于金融机构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金融机构是资金盈余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融通资金的信用中介,是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
广义的金融机构不仅包括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还包括金融市场的监管者,比如中央银行以及专职监管部门。
金融机构通常通过吸收存款、发行各种证券、接受他人的财产委托等形式从资金盈余者手中获取资金,而后通过贷款、投资等形式将资金贷给资金需求者。
它们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疏通引导资金的流动,可以促进资源在经济社会中的分配,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F. 金融资源配置
存在四大不平衡:大中小金融机构不平衡、东中西部金融不平衡、城乡金融不平衡、直接间接金融不平衡,相应地要实施四个倾斜,其中农村金融最大问题是政策性和市场性的矛盾,造成商业性金融机构缺乏积极性。为此要建立“市场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体系”,财政通过贴息贴本方式对商业性金融机构予以补贴。
G. 金融机构是不是社区资源
是 ,金融机构是社区资源。
H. 何为金融机构的资源渠道优势,人才优势。
1。有人(一般是亲戚、老乡或冤家)邀你一同守业,然后要你去一个你不熟习的乡村,卖一些所谓的高科技产品或化装品,其实是个传销组织。 2。很繁杂就要了你,但是不签休息合同,要你交什么入职培训费、服装费、任务押金之类的,然后想个方法炒掉你,其实是骗钱。 3。让你实习,实习时期不给工资或只给很少的工资,让你干了几个月苦力之后再把你炒掉。规避的方法:请记住规范的企业绝不会向员工要钱,规范的企业肯定会签休息合同,去生疏乡村要提高警觉,最好经过合法的渠道,比如校园延聘和知名的延聘网站找任务。 答复时间:2011-10-24 6: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