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谁给我介绍宋朝苏州商业
宋代,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无论是在信用形式、信用主体、信用工具方面,还是在制度保障上,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开创了古代传统金融的新篇章。具体而言,宋代信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国家信用与民间信用共同发展
在宋代,国家信用集中表现为朝廷的官方信用,通常借助政权的力量来经营金融机构以体现之。史料记载的宋代官方金融机构有榷货务、市易务、检校库、抵当所、抵当库、便钱务、交子务等,因职责不同发挥信用功能的路径各异。榷货务主要职责是“掌鹾、茗、香、矾钞引之政令,以通商贾,佐国用”(《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掌折博斛斗、金帛之属”(《宋会要辑稿·职官》)、“掌受商人便钱给券”(《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五之二二),相当于政府财政金融管理机构。它除了对政府禁榷物品进行专卖管理外,还可以通过便钱和兑付交引等信用证券的活动发挥信用功能。市易务基于市易法设立,“凡货之可市及滞于民而不售者,平其价市之,愿以易官物者听”(《续资治通鉴·宋纪六十九》),可见,其主要职责是平抑物价、以通货财。除此之外,市易务也可召人抵当借钱出息,提供信用。检校库类似今日的信托机构,代管户绝没官财产和官员的孤幼应获之父母遗产,收益供被检校户的孤幼享用。抵当所、抵当库同属官营借贷机构,在北宋神宗、哲宗时多称抵当所,而徽宗以后至南宋末多称抵当库,其主要职责是“掌以官钱听民质取而济其缓急”(《宋史》卷一六五《职官志》)。便钱务是在京都设置的钱币汇兑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商人在京师的入钱,简化入钱手续,提高效率。交子务是负责纸币流通印制的机构,后改称钱引务。宋代国家信用的提供,既有皇权保障、调控市场、增加收入、稳定社会、提高效率的积极一面,也有衙门作风、违背经济规律、欺压百姓的弊端。与此同时,宋代民间信用继续发展,私营高利贷业务、民间赊买赊卖、以物质钱、货币兑换等活动非常普遍,一方面满足了相关主体自身获得利益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信用的不足也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信用形式趋于多样化
在宋代,信用形式表现为借贷、质、押、典当、赊买赊卖、预付款等多元形式。借贷无外乎货币借贷和财物借贷两大类,进一步有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之分。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通过紧急情况下贷给民户口粮或种粮的方式,助其度过困境,保证民众按时耕作,以保社会稳定。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借助以“库户”、“钱民”为中心的高利贷网络输出货币资金,解决由于社会的分化和“钱荒”的影响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燃眉之急和特殊支付的需要。质、押是借贷担保的形式,由质库、解库、普惠库、长生库等机构经营。质属动产担保,它的设立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旧契交付抵押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当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也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典权存续期间典权人不向出典人支付租金,出典人也不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通货偏于紧缩,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及,几乎消费领域、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而且赊买赊卖所涉及人员的关系也异常复杂,触及官家和私人各层面。从其实际效果看,解决了军需、赈济了贫民、加强了流通、满足了财政,更重要的一点,它向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发起了冲击。
信用工具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对货币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货币币材的复杂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或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涌现出诸如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便钱、交子、钱引、见钱公据、关子和会子等大量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矾引、香药引等信用工具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异地凭该票兑取现钱或其他禁榷货物。这些信用票据的行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禁榷专卖品领域能够共利发展,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营的禁榷物品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补给军需、增加收入的目标。便钱、见钱公据和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等信用工具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这些代表入纳现钱价值的信用票据到指定的地区和入纳地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清结。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后来在信用票据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纸币,它们的行用,弥补了货币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使商品经济得到了扩张。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行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信用管理开始制度化
其一,完善了赈贷制度。宋史记载,“诸州岁歉,必发常平、惠民诸仓粟,或平价以粜,或贷以种食,或直以赈之,无分于主客户”(《宋史》卷一七八《食货志上六·赈恤》),此项制度贯于北宋南宋。其二,加强对高利贷的管理。对官营高利贷,明确了贷款资金来源、偿还期限、利息计算方法等内容。如王安石变法时期推行的青苗法指出,“以常平辗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宋史·王安石传》)。对私营高利贷,宋政府重视对利息的限制,“令富人出息钱不得过倍称,违者没入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有取富人家谷麦,贷息不得输倍,未输税不得先偿私负,违者加罪”(《宋大诏令集》卷一九八《禁约民取富人谷麦贷息不得输倍诏》)。其三,对赊买赊卖、预付款等进行法律规制。宋政府为了保证赊买赊卖顺利进行,出台了大量法律对当事人的行为和权益进行规范,尤其重视防止和打击欺诈行为,重视关乎国家财政收入的茶、盐等物品赊买赊卖的规制。如对于赊卖规定,“如有大段行货须至赊卖与人者,即买主量行货多少,召有家活物力人户三五人以上递相委保,写立期限文字交还。”(《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七之九)对赊卖官盐的行为规定,“都盐院以所买引,许商人依陕西赊绢例,召保以屋契、金银赊当,于缘边州军输纳。每引六贯,加钱三百,限一年输足。如违,所当并没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零)对茶叶的赊买赊卖规定,“今后应赊买客人茶,其人见有父母兄长,并要同共书押文契,即仰监勒牙保均摊偿还,其余买盐货之人,亦一体施行”(《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一之二六),“诸客人将茶赊卖与浮浪及卑幼者,依有利债负法”(《宋会要辑稿·食货》三零之三八)。
宋代信用的繁荣,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影响。首先,促进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产生和发展。早期的交子是北宋四川地区的店铺为了解决当地铁钱流通给交易带来的不便在发达的商业信用基础上借鉴飞钱的原理自由发行的,其实质是信用票据,以后纸币的职能是在此基础上演进的。交子的产生发展与信用的发展关系密切。其次,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宋代赈贷赈恤的推行、赊买赊卖预付款的实施,减少了影响生产连续性的不确定因素,化解了买卖双方的支付矛盾,促使生产顺利进行。第三,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的禁榷制度、货币供给的有限性、货币割据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交引、交子、会子等大量创新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些不利因素。第四,解决了财政困难、增加了财政收入。财政困难时,宋政府就大力发行各种信用票据,增加纸币的投放量,迎合财政的需要。当因此而引起尖锐的矛盾时,又通过调整信用的措施平息。在这转换运用的过程中,宋政府获得了更多利益。当然,宋代信用也存在弊端。高利贷具有很强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对小生产者的剥削破坏了他们的生产条件。商业信用为不法之徒进行商业欺诈提供了机会,引发了投机行为,增加了风险。纸币由可兑换向不可兑换转变以及不可兑换纸币的大量发行,易引发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但综合评价,宋代信用的繁荣和创新不仅在当时产生积极效果,也为以后各朝代和其他区域金融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自:以下链接http://www.zxls.com/Article/Class212/Class926/Class226/Class263/Class277/201104/20110404114135_157324.html
Ⅱ 宋朝的“交子”有“银票”这一称呼吗
不叫!!
中国的银票与交子简介(附图)
宋代初期,把后蜀政权所辖地域分为两川、峡西两路,亦称两川。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把两路分为四路,即益州、梓州、利州、夔州,
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的地域名称就基本形成了
“四川”路本是四个行政单位,为什么要把它们连起来称呼呢?这是因为它们同属于一个完整的经济区域,因此,在货币的使用上它也享有特殊
的地位。唐朝的货币是用铜钱;唐末及五代时,割据诸国各自为制,于是钱有铜、铁两种。当时,南唐、楚、闽、蜀诸国皆铸铁钱,与铜钱并
行,但铜钱极少。北宋初年,对江南采取逐步消灭铁钱的政策,但对于四川地区则听其行使。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6年)还禁止铜钱人蜀;
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又明令四川地区的铁钱不得出境。王小波、李顺起义失败后,四川富商嫌铁钱太重,携带不便,有碍于贸易往来
,于是相约共同发行一种纸币,取名“交子”,在市场上流通。由于纸币轻便,利于流通,地方官员被迫承认其存在,并加以保护。
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由于“交子”信用问题,不能如数兑现,曾一度停止使用。后来,经过转运使张若谷等人的建议,特设官营
的“交子务”,由官方发行,并规定一定的发行额、准备金流通期限和兑换方法,“交子”发行以三年为一期,到期兑换新交子,流通区域只
限于四川境内。这样,四川地区就成了区别于宋代其他地域的经济特区。恐怕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宋朝统治者才把四川境内的四路合并称为“
四川路”。 由此可见,在中国货币史上,四川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用纸币的地区,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纸币的发源地,并很快在全国推行。马
可·波罗把中国使用纸币的消息带到欧洲后,欧洲人根本无法理解.
官办纸币及银票
(一)北宋的交子(后改为钱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约产生于太宗淳化年间(990~995年),开始由成都十六家富商联合建立交
子铺,发行交子。天圣元年(1023年)成立益州交子务,翌年发行官办交子。交子发行以三年为一界,界满以新交子收回旧交子。每界发行控
制在125万余缗(贯),以铁钱为钞本,币值较稳定, 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到北宋末徽宗在位时,政府滥发交子,交子信用下降,遂于
大观元年(1107年)把交子务改为钱引务,改称交子为钱引。不久,河、 湟的军费全仰发行纸币来解决。 发行额达2655余万贯,由于两界发
行,其数相当于神宗以前的42倍,一般贬值 3/4,有些地区贬值90%,引起物价飞涨,民怨沸腾, 北宋政权在内外交困中终于走向了灭亡。
(二)南宋纸币有多种,主要是会子,绍兴三十年(1160年)开始由官府发行。在孝宗(1163年即位)以前发行额还有所控制,孝宗淳熙三年
(1176年)开始两界并行,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又曾三界并行。到宁宗开禧年间(1205~1208年)韩侂胄之流靠大量发行纸币作为军费,
从此发行额扶摇直上。
(三)金代发行的纸币叫"交钞"。贞元二年(1154年)开始发行,以七年为一界,期满兑现或换新钞。从章宗即位时(1189年)开始取消七年
为界,成为长期流通纸币,于是开始通货膨胀。
(四)元代货币以纸币为主,其纸币制度称为钞法。元代钞法经历了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三个阶段。中统钞于中统元年(1260年)发行,
以金银为本,钞本不许亏欠挪用,发行量严格控制。到忽必烈末年,信用有所降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发行至元宝钞,与中统钞并
行,一贯当中统钞五贯,即承认中统钞贬值4/5。至元十年(1350年)又发行至正交钞,一贯合至元宝钞二贯,二钞并行流通。至元十七年
(1280年)起,佞臣阿合马当权,为应付财政困难大量印钞,又动用钞本,便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五)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设立宝钞提举司。翌年,诏命中书省主持造"大明宝钞",同时禁止民间金银买卖,只许向政府换纸钞。大
明宝钞不分界,不限时间,不定发行限额,也无准备金。这样发行后不久,由于投放太多,导致纸币贬值。最后,政府不得不放弃禁用铜钱和
金银的法令。明朝在统治中国的200多年时间里,只发行过一种钞票,即大明宝钞,币面只印洪武年号,最大面额为1贯,即使后来的通货膨胀
,也没有发行过大钞。
(六)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发生,军费激增,国库枯竭,为"济国用之不足",决定发行纸币。咸丰三年(1853年)发行两种纸币:一是
户部官票,简称官票,又称银票!!!!!!!!!!!!!!!,以银两为单位;二为大清宝钞,又叫钱票、钱钞,以制钱为单位。清政府本意是纸币"与银钱并重",并规定
出纳皆以五成搭用,但实际上政府自坏成法,收款时少收或拒收钞票,支付时多付钞票,造成钞价大跌。此后官票继续贬值,福建强制推行票
钞,激起民变。至此,清政府下令课税停止收钞,只收实银,各项开支也不用钞。不久,随着咸丰帝去世,官票官钞也"寿终正寝"了。
民办纸币及银票
唐朝时期,商业发达,商人经常携带大量现钱到市场买卖货物,既不方便,又不安全,于是便存入商店,由商店代为保管,也有存入药店或外
国人开的波斯店的,这便是最早的存款和保管业务。在这些商店、药店中,有一种接近于专门办理存款业务的机构,就是寄附铺,还在柜坊。
寄附铺以办理存款为主要业务,兼营商业,这是最早的存款机构。 由于存款业务的扩大,一种重要的信用工具产生了。这就是书贴。可以说它
是世界上最早的支票,它是存户向寄附铺或柜坊发出的要求付款的通知书,上面写有付款数量、收款人姓名、出贴人姓名、出贴日期等项。 汇
兑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商业发展,铜钱携带很不方便,又因钱币缺乏,有的地方禁止钱币出境,于是便发生了汇兑的办法。 唐朝的汇兑叫飞钱,
又叫便换。唐代各道的地方政府都在京城设有进奏院,各军、使也设有办事机构,专司同中央政府的联络。商人在京出卖货物后,如果不愿或
不能带现钱回家,就将钱交给本道的进奏院,进奏院开出一张票券,各持一半。商人回到本地后到相应的机关合券核对,如果无误,便可领回
现款,汇兑就这样产生了。
典当业俗称当铺,南北朝的典质,唐朝的质库,宋朝的解质,都可称为当铺,都是一种高利贷资本,经营以物品抵押的个人放款。到了清代,
典当业更加发达,1664年(康熙三年),全国有大小当铺2万多家,其中山西省有4695家,广东有2688家。当铺的业务已不限于经营抵押放款,
也经营信用放款、存款和货币兑换等业务,大当铺还签发银票、钱票。经营当铺的除私人外,还有地方政府,用公款开设当铺牟利。
明代,由于金、银、钱、纸币兑换的需要,于是便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钱币兑换的人,以此为业,开起钱铺来,这就是最早的钱庄。到了明末
,钱庄已成为重要的信用机关,不仅从事金、银、钱、纸币间的兑换,还办理放款、存款和汇兑。
清代,钱庄的设立变得广泛,其功能也不断增加,不单进行银、钱的兑换业务,后来还经营储蓄和放贷,并且发行钱票。另外还有一种金融机
构,其业务范围和钱庄相似,只是发行的兑换券称银票,这种机构称为银号。钱庄、银号的普遍建立使得钱票和银票的流通遍及全国,单北京
就有千余家钱铺,商人将钱票携至目的地就可以兑成现金,不用再担心因银钱过重给旅途带来不便。上海的豆、麦、棉花、布等交易多以银票
支付,避免了许多麻烦。
票号是清代重要的信用机构,初始以汇兑为主,又为山西人首创,所以又有票庄、山西票庄、山西票号等称谓。 庄票。庄票是由钱庄签发的载
有一定金额并由其负责兑现的一种票据,分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贝票即付,远期庄票到期付现。庄票的信用很好,可代替现金在市面流
通。
lz :(六)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发生,军费激增,国库枯竭,为"济国用之不足",决定发行纸币。咸丰三年(1853年)发行两种纸币:一是
户部官票,简称官票,又称银票 才开始有银票的叫法~~
所以交子当时不叫银票~~
Ⅲ 超出想象的繁华!宋朝的钱都是从哪里来的
很多人怀疑说宋朝不能算一个大统一的王朝,看看他所统治的地盘,再对比一下周边的少数民族王朝,以及他的那些软弱行为,他真的能算得上宗主国吗?但宗主不宗主都是过去了,再去因为那些争辩真的很无聊。而今天,我们讲的就是宋朝的经济。尽管宋朝的面积很小,但却被世界上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的“钻石王老五”,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暴发户。
Ⅳ 大金朝比宋朝强大的地方在哪些方面,举几个例子
要说社会经济金朝肯定比不上宋朝,即使是南宋时期经济中心也仍然在江南。
但,宋朝毕竟是旧式封建王朝与现代国家不一样,那个时候是家天下朝廷官僚机构类似于皇帝的管家团,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国民负责,官员的升迁全看为皇帝的服务成绩没有什么科学的考评。政府对民间商业只会收税,从不管宏观调控,因为那时候也没人知道什么是经济学。对农业最多也不过是修水利。很多新的农业技术也不是靠商品市场自行传播的,而是地方官强制推行的,那实际效果就不用说了。宋朝还一度发行纸币。千万不要以为纸币用的早就是什么好事。今天的纸币是银行依照黄金储备换算市场流通量科学发行的。而宋朝可没有任何金融机构,货币发行由朝廷一手包办。朝廷为了捞取流通差价不计后果的烂发纸币,结果是市场崩溃,商人赔钱,农民破产。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官僚机构的腐败低效就无法阻挡。北宋初期由于社会经济刚恢复官僚机构还算简单,行政效率尚可。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朝廷为应对不同地区的情况新增机构越来越多,行政信息失效脱节,政府机能下降且越来越腐败。以一个低效行政组织去支撑一支800000人组成的长备军,其军事机能会备拖累多么差劲,军对组织会乱到何种地步,信息的传达会怎样蹩脚,一切可想而知。
以往总有人说宋朝因为重文轻武导致军事衰败,都是毫无根据的胡扯。北宋精锐部队达到800000,即使南宋总兵力也常在500000以上,这还不包括很多专门为军队提供各种装备的后勤作坊。虽然兵权的过高集中使令传达迟缓,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也足以形成压倒性优势,怎么能说宋朝不重武呢?可事实恰恰相反。原因就在于专业军队的作战必须全靠后勤体系的保障,一旦后勤体系失效,军队的绝对数量就等于绝对劣势。而宋朝蹩脚的官僚机构正是造成军事后勤失灵的主要因素。
相比之下,金朝的孟安牟克体制虽然简单,却远比宋朝庞大臃肿的朝廷要高效灵活的多。孟安牟克体制中军政与民政是合一的,成年男子即是士兵,家族族长与地方头人就是就是下级军官,高级军官由上层贵族担任。平时他们与下级是封建领主与属民的关系,战时就是长官与士卒,执行军令十分简单。普通士兵就是生产者自备军粮,高级军官的家库就是后续储备,一旦军需不足他们有义务救养自己的属民。这样后勤问题就很好解决。最高决策者并非皇帝一人,而是整个贵族领主集团,他们按照各自的实力划分作战任务,胜利后按战功分配土地人口与战利品。军事规划十分简便迅速,作战时也格外勇猛。正因有这些体制上的保障,再加上北方民族拥有的骑兵优势,在中世纪向管理混乱速度且缓慢的宋军发动闪电战简直就象摔豆腐一样容易。即使数量不站优势,他们也能通过抢先摧毁最高指挥机构的方法来瓦解敌人。
所以,宋朝与金朝相比,论人数,论财富,论技术,宋朝都占优势,而惟独最关键的体制一项金朝占了上峰。这一点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败。
Ⅳ 我国金融机构的雏形始于哪个朝代
我国的金融机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那时候中国最早出现了当铺。
当铺起源很早,在南朝时已有寺院经营为衣物等动产作抵押的放款业务。唐朝当铺成为质库,唐玄宗时有些贵族官僚修建店铺,开设邸店、质库,从事商业和高利贷剥削,它与柜坊同在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会昌5年,皇帝的一个文告中说:“朝到衣冠”,“贷承华胄”以及“清途”们都私置质库楼店,与人争利。
宋代当铺称长生库,由于宋朝社会经济日益发展,长生库(质库)亦随之发达。富商大贾、官府、军队、寺院、大地主纷纷经营这种以物品作抵押的放款业务。
(5)宋朝金融机构扩展阅读:
金融机构通常提供以下一种或多种金融服务:
1、在市场上筹资从而获得货币资金,将其改变并构建成不同种类的更易接受的金融资产,这类业务形成金融机构的负债和资产。这是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行使这一功能的金融机构是最重要的金融机构类型。
2、代表客户交易金融资产,提供金融交易的结算服务。
3、自营交易金融资产,满足客户对不同金融资产的需求。
4、帮助客户创造金融资产,并把这些金融资产出售给其他市场参与者。
5、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保管金融资产,管理客户的投资组合。
上述第一种服务涉及金融机构接受存款的功能;第二和第三种服务是金融机构的经纪和交易功能;第四种服务被称为承销功能,提供承销的金融机构一般也提供经纪或交易服务;第五种服务则属于咨询和信托功能。
Ⅵ 宋朝商务
宋朝时,取消唐朝的坊市制度,市场不再由官府设定,商业交易的时间地点等全由商人自己选择。在一些大城市,同行的商人组成“商行”,入行的商户叫“行户”,商行的头领叫“行头”,由行头与官府联系相关事宜,并负责调解内部纠纷和保护本行利益。
Ⅶ 中国最早的银行是什么
在我国,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到清代又出现了票号。第一次使用银行名称的国内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于1897年5月27日,最早的国家银行是1905年创办的“户部银行”,后称“大清银行”,1911年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一直沿用至今。
近代最早的银行是1580年建于意大利的威尼斯银行。此后,1593年在米兰、1609年在阿姆斯特丹、1621年在纽伦堡、1629年在汉堡以及其它城市也相继建立了银行。当时这些银行主要的放款对象是政府,并带有高利贷性质,因而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7)宋朝金融机构扩展阅读:
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税后利润逐年大幅增长,2011年中国银行业所实现利润占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近三分之一。我国银行业规模发展迅速,但是利率市场化加快、内外竞争加剧、盈利增速下滑背景下,银行金融 机构必须在业务结构、资源配置以及区域布局上均做出相应战略性调整。
而随着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银行业金融机构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发展环境与市场需求的跟踪研究,特别是对银行业务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银行机构迅速崛起,逐渐形成自己的业务特色并成为行业的翘楚或新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银行
Ⅷ 中国最早的钱庄的名字叫什么
大宋钱庄”是我国最早的钱庄,铸行了我国最早的钱庄钱,
钱庄是中国旧式金融机构,在近代银行业兴起之前,钱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曾经发挥过不小的作用。那么,钱庄这一称谓最早起于何时呢?据有关著作称,官方文献最早出现“钱庄”一词是在清乾隆十年(1747年),福建巡抚周学健奏称:“但铺户奸良不一,应敕各州查明,该处钱庄若干,钱铺若干,造册”。“五达为康、六达为庄”,“庄”字有着信用交易四通八达之意,此前又曾称为钱庄。明时称为钱铺、钱肆,宋时称为“兑换铺”、“交引铺”,唐时称为“飞钱便换”。这类机构使用的大都是纸质凭证,清时称为钱庄票、会票、银票等,有异地汇划、代钱流通等功能。只有极少数发行过金属质钱庄钱。
笔者集藏一枚钱庄钱,外径3.16厘米,厚0.26厘米,重11克,白铜质,钱文楷体,规整秀丽,面文穿上下的“通宝”,穿两侧为“开封”、“清园”;背文穿上下为“当百”,穿两侧为“大宋”、“钱庄”。钱文清晰,包浆熟旧,是一枚很开门的钱庄钱。
开封是北宋的京都,经济发达 ,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街道两侧楼阁式商铺鳞次栉比,行人擦肩接踵,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开封府的繁荣景象。“清园”为钱庄的所在地,“通宝”和“当百”表示该钱是由官方发行可以流通的宝货,相当于制钱一百,“大宋钱庄”则是官营钱庄的招牌。
北宋初期使用铜、铁钱,宋仁宗天圣元年(1024年),由官方发行纸质凭证,称为“交子”,后改称“钱引”,初具纸币的功能,由于流通的需要,银两、铜钱、铁钱和纸币需要进行互相兑换,于是出现了兑换汇划机构,但钱庄这一称谓未见于著录。此钱以实物证明北宋时已出现了钱庄的称谓,较现有文字记载至少提早了六百多年。
“大宋钱庄”是我国最早的钱庄,铸行了我国最早的钱庄钱,它具有面值大、携带方便、可异地兑换、代钱流通、信用可靠等功能和优越性、避免了纸质凭证易损易伪造的弊病,实际上具有代价币的性质,但此钱的确切铸造时间难以考证,可能是一种试铸品而未正式使用,或在短期使用后即停用,故存世甚罕而未见于著录。这是一枚研究我国钱庄发展史的珍贵物证,可补史缺,供方家参考。
Ⅸ 宋朝京城的繁华程度超乎想象,宋朝究竟有多有钱
很多人怀疑说宋朝不能算一个大统一的王朝,看看他所统治的地盘,再对比一下周边的少数民族王朝,以及他的那些软弱行为,他真的能算得上宗主国吗?但宗主不宗主都是过去了,再去因为那些争辩真的很无聊。而今天,我们讲的就是宋朝的经济。尽管宋朝的面积很小,但却被世界上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的“钻石王老五”,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暴发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