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理财 在理财规划的实务操作中有多少人使用分离定理进行资产配置的
看到题目,没看内容时我就想说,在我的接触和认知里,在实践时根本没几个理财师用这些理论。看完内容,只想说本人这几年的工作中,自己和遇到的同行几乎没遇到真的使用过多理论在工作上,我只知道我做的理财方案,不是为了展现自己,是客户能否理解。而且说白了,很多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绝大多数是用不上,相信你自己的认知来帮客户做理财吧。
Ⅱ 《 公司理财〉中的 分离原理怎么理解
分离定理是说投资者的风险组合中风险资产的构成与投资者的个人偏好无关,而只与市场组合有关吗?
这个看看马克威茨的那个理论就成
Ⅲ 在金融工程中什么是fisher定理它的公式是如何推导的
抱歉,据我所知金工大师级的人物中没有一个叫fisher的,black的名字倒是fisher,但一般称他为black。此外,传统金融学里面的Irving Fisher倒是很不错,相当有名,存在Fisher’s Separation Theorem,即费雪分离定理,一般也说他是mm定理的基石,应该你说的就是这个。
按按费雪分离定理,假如存在完全的资本市场,那么股东与消费者是可以二分的,即企业的决策并不依赖于消费者特定的偏好,企业的决策存在一个唯一的最优点:企业投资的最优点在于边际投资收益的净现值为零。就是说企业的融资决策和生产决策是独立的。
这种理论可以扩展到很多领域。
Ⅳ 金融的含义
什么是金融
其他回答 共 3 条金融学的历史在经济学中令人咤舌的短。经济学家们早就意识到信用市场的基本经济功能,但他们并未热衷到在此基础之上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正因为如此,关于金融市场的早期观点大多非常直观,而且绝大多数都是由实业家们提出来的。而对金融市场进行开创性理论研究的 Louis Bachelier (1900) 似乎根本就被理论家和实业家们所忽视和遗忘了。
投资组合理论
以上事实并不意味着早期经济学家们忽视了金融市场。Irving Fisher (1906, 1907, 1930) 早就描述了信用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功能,尤其是其作为在时间上分配资源的作用--他已经认识到风险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之后 John Maynard Keynes (1930, 1936), John Hicks (1934, 1935, 1939), Nicholas Kaldor (1939) 及 Jacob Marschak (1938) 在他们发展货币理论的过程中,也已经开始孕育不确定性 (uncertainty) 具有重要意义的投资组合理论了。
但是对于那一时期的很多经济学家来说,金融市场仍然被认为只不过是纯粹的“赌场”而非真正的“市场”。他们认为资产价值大多是由资本收益的期望和反期望决定的,因此它们是“自己被自己套牢”了。John Maynard Keynes 的“选美”类比是其中代表性的观点。
因为如此,很多人对投机行为的研究费了不少笔墨(投机行为即为今后零售所需而进行的商品或资产买入或短期卖出的行为)。比如说,John Maynard Keynes (1923, 1930) 和 John Hicks (1939) 在其对期货市场的开创性文章中论述道,商品交割的期货合同的价格通常要低于该商品未来现货交割价的期望值 (Keynes称之为“正常交割延迟”) Keynes 和 Hicks 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套期保值者将他们的价格风险转让给了投机者以换取风险溢价(Cat 注:亦称风险贴水)。Nicholas Kaldor (1939)则分析了投机活动是不是能稳定价格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Keynes 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后来 Holbrook Working (1953, 1962) 则认为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的动机没有任何区别。这一论点引发了早期的实证研究浪潮-- Hendrik Houthakker (1957, 1961, 1968, 1969) 发现有利于正常交割延迟的证据而 Lester Telser (1958, 1981)则发现了不利证据。)
John Burr Williams (1938) 是挑战经济学家对金融市场是“赌场”观点及资产定价问题的先锋之一。他认为金融资产的价格反映了该资产的“内在价值”,其可以用该资产未来预期股利现金流的折现价来表示。这一“基本派”观点与 Irving Fisher (1907, 1930) 的理论,以及诸如Benjamin Graham等实业家的“价值投资”方法不谋而合。
Harry Markowitz (1952, 1959)意识到当“基本派”观点依赖于对未来的预期时,风险因素必须要起作用,从而由Jonh von Neumann 和 Oskar Morgenstern (1944) 创立的预期效用理论可以得到非常有效的利用。Markowitzd 在风险-收益协调均衡的前提下系统阐述了最佳投资组合选择理论--该理论从此成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简称“MPT”)的前身。
如之前所述,关于最优投资组合分配的早期观点早就已经在Keynes, Hicks, 及Kaldor等人的货币理论中被提及和考虑到,因而James Tobin (1958) 将货币因素加入Markowitz的理论中得到著名的“两基金分离定理”也是非常符合逻辑的一步。Tobin 有效的论证了经济个体将通过投资在一种无风险资产(货币)和唯一的风险资产组合(这一组合对所有人都相同)来分散其储蓄风险。Tobin 声称,对风险的不同态度,仅导致货币和该唯一风险资产的组合不同而已。
Markowitz-Tobin理论并不是非常实用。特别是估计风险分散化利益时要求实业家们计算每一对资产收益间的协方差。William Sharpe (1961, 1964) 和 John Lintner (1965) 在他们的资产定价模型(CAPM)中解决了这一操作性困难。他们论证了只要计算每一种资产和一个市场指数之间的协方差便可以得到和Markowitz-Tobin同样的结果。由于计算量大大减少到这一模型中少量的几项(betas,贝塔系数),最优投资组合选择具备了计算上的可行性。很快的,实业家们就开始运用CAPM了。
CAPM后来受到了Richard Roll (1977, 1978)一系列实证上的批判。可以对其取而代之的改良理论之一为Robert Merton (1973) 的跨期资产定价模型。Merton的方法和理性预期假设引导了后来Cox, Ingersoll 和 Ross (1985) 的资产价格偏微分方程,他的模型可能离Robert E. Lucas (1978) 的资产定价理论仅一步之遥。
另一个更有意思的可以取代CAPM的理论是Stephen A. Ross (1976) 的“套利定价理论”(APT)。他的方法偏离了CAPM中风险与资产的逻辑,却全面发展了关于“套利定价”的观点。如Ross所声称的,套利的理论推导在他的这一理论中并不具有唯一性,但实质上却是所有金融理论中的基础逻辑和方法论。如下的著名金融定理解释了Ross的观点。
Fisher Black 和Myron Scholes (1973) 著名的期权定价理论及Robert Merton (1973) 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套利的逻辑推导。直觉上来说,如果期权收益可以由一个由其他资产组成的投资组合复制的话,那么这个期权的价值一定等于该投资组合的价值,否则的话就会存在套利的机会。套利的逻辑还被M. Harrison 和David M. Kreps (1979), 及Darrell J. Duffie 和Chi-Fu Huang (1985) 用来计算多期(即“长期存在的”)证券。所有这些还反映在由Roy Radner (1967, 1968, 1972), Oliver D. Hart (1975) 及其他经济学家等创立的关于(完全和不完全)资产市场一般均衡的新瓦尔拉斯理论中。
著名的关于公司金融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性的Modigliani-Miller定理(简称“MM”定理)也应用了套利的基本逻辑。这一由Franco Modigliani 和 Merton H. Miller (1958, 1963) 创立的著名定理可以看成是最初由Irving Fisher (1930) 创立的“分离定理”的一个推广。事实上,Fisher认为在完全和有效的资本市场上,私人企业主的生产决策和企业主自己多期的消费决定应当是相互独立的。他的意思是说,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生产计划将不会受到企业主的借贷决定的影响,即生产决策和融资决策是相互独立的。
Modigliani-Miller 在套利假设下扩展了Fisher 的这一定理。将企业看作是资产,对具有不同融资政策的企业来说,如果它们基本的生产决策是相同的话,那么这些企业的市场价值就应当是相同的。否则的话就会存在套利机会。因此,不管公司的融资结构如何,套利机会的存在保证了公司的价值一定相同。
Ⅳ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三个理论是什么有分离定理、共同基金定理,还有什么
还有一个市场组合。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假设所有投资者都按马克维茨的资产选择理论进行投资,对期望收益、方差和协方差等的估计完全相同,投资人可以自由借贷。
基于这样的假设,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研究的重点在于探求风险资产收益与风险的数量关系,即为了补偿某一特定程度的风险,投资者应该获得多少的报酬率。
(5)公司金融中的分离定理扩展阅读:
当资本市场达到均衡时,风险的边际价格是不变的,任何改变市场组合的投资所带来的边际效果是相同的,即增加一个单位的风险所得到的补偿是相同的。按照β的定义,代入均衡的资本市场条件下,得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E(ri)=rf+βim(E(rm)-rf)
单个证券的期望收益率由两个部分组成,无风险利率以及对所承担风险的补偿-风险溢价风险溢价的大小取决于β值的大小。β值越高,表明单个证券的风险越高,所得到的补偿也就越高。β度量的是单个证券的系统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没有风险补偿。
Ⅵ 费雪分离定理的意义
关于“富者俞富,穷者俞穷”的境地,非主流的瑞典学派的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亦讨论过,他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讲得即是这类问题。富有的家庭、社区及至国家更有机会投资于教育,因而在未来也会更有优势。而穷者则没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从而改变自己的困境。主流的经济学并不关心这个问题。我无意揣测主流经济学家的心理,但是我却可以从费雪分离定理(Fisher’s Separation Theorem)中得出否定性的结论。任何一个个人都能够被视为双重角色:作为一个企业的股东来投资——投资于人力资本的企业的股东;作为一个消费者可以拥有自己的消费计划。按按费雪分离定理,假如存在完全的资本市场,那么股东与消费者是可以二分的,即企业的决策并不依赖于消费者特定的偏好,企业的决策存在一个唯一的最优点:企业投资的最优点在于边际投资收益的净现值为零。在本例中,意味着如果资本市场是完全的,那么每个个人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并不依赖于个人的消费计划。所以,穷人的孩子与富人的孩子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是独立于家庭收入的。如果费雪分离定理描述的是现实,那么由于受教育的机会独立于家庭收入,因此即使财富的机会与受教育的机会正相关,我们也不能得出结论:财富的机会与家庭收入正相关。
但是,费雪分离定理仅仅给出了我们一个理想化的分析基准。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存在“完全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深受金融压抑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对于贫困的学生及家庭奢谈费雪分离定理及人力资本理论显然是无意义的,除非发展金融机制。而在我国,金融市场基本上完全没有市场化,掌握金融信贷资源的是有权有势有钱的一批人。
http://herowang.blogchina.com/
Ⅶ 求人指教:关于费雪分离定律的问题
在费雪分离定律中,费雪认为,给定完善的资本市场,生产抉择由客观的市场标准唯一决定,而与影响个人消费决策的个人主观偏好无关。如图所示:(X轴是消费,Y轴是投资,线XDY是生产机会集)
在有资本市场的时候,点D是最佳生产决策,点B和点A说明两个投资者的主管时间偏好率已经等于事成报酬率,所以都达到了最佳生产决策。
但是,代表投资者1和投资者2的曲线不就分别是他们的无差异曲线吗?而无差异曲线不就是个人对消费和投资的偏好吗?那回到费雪分离定理,为什么还要说生产抉择与何人偏好无关呢?如果真的无关,那投资者1和投资者2不就都会选择点D进行消费和投资了吗?
Ⅷ 公司金融投资学题目
折现因子:对应某特定期间的折现因子,是指该期间结束时所收取1元的现值。
零息债券:指只在到期日支付款项的债券。
即期利率:放款者在签约当时立即提供资金给借款者,所约定的利率。
远期贷款:在远期贷款签约当时,所定的利率。
利率期限结构:利率与到期期间的关系。
内部收益率:项目投资实际可望达到的报酬率,即能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久期:债券每次息票利息或本金支付时间的加权平均,或利率变动一个单位,债券价格相应的变动率。
凸性:价格—收益曲线的曲率。
免疫:组建固定收益投资组合,使组合的收益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
一个基点的价格:代表利率变动1 bp时,某固定收益证券的价格变动量。
净现值:是一项投资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与项目投资成本之间的差值。
风险溢价:预期收益超过无风险证券收益的部分,为投资的风险提供补偿。
风险规避:是风险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
分离定理:投资者的风险规避程度与其持有的风险资产组合的最优构成是无关的。
β系数:反映资产组合波动性与市场波动性关系。
一价定律:一价原则,在没有运输费用和官方贸易壁垒的自由竞争市场上,一件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出售,如果以同一种货币计价,其价格应是相等的,即在均衡市场中,所有的证券均在证券市场线上。
报酬-波动性比率:资本配置线的斜率。表示对资产组合,单位风险增加对应的预期收益增加。
系统风险:它是指由于公司外部、不为公司所控制,并产生广泛影响的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 :产生于某一证券或某一行业的独特事件,与整个证券市场不发生系统性联系的风险。即总风险中除了系统风险外的偶发性风险,或称残余风险和特有风险
一致性定理:公司采用CAPM来作为项目评估的目标与投资者采用CAPM进行组合选择的目标是一致的。
因子模型:是假设资产的收益是由某个收益生成过程所决定的,而这个生成过程则可以通过某个收益率统计公式线性地表述出来。
套利:是利用证券定价之间的不一致,同时持有一种或者多种资产的多头或空头,从而在不承担风险的情况下锁定一个正收益。
无套利原则:根据一价定律,两种具有相同风险的资产不能以不同的期望收益率出售。
资本配置决策:是考虑资金在无风险资产和风险组合之间的分配
有效资产组合:在可行集中,有一部分投资组合从风险和收益两个角度来评价,会明显地优于另外一些投资组合,其特点是在同种风险水平下,提供最大预期收益率;在同种收益水平下,提供最小风险。我们把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资产组合,称之为有效资产组合;
资产选择决策:在众多的风险证券中选择适当的风险资产构成资产组合
市场组合:在均衡状态下,所有的投资者都持有同样的风险组合。
风险价格:证券市场线的斜率
APT的基本原理:由无套利原则,在因子模型下,具有相同因子敏感性(b)的资产(或组合)应提供相同的期望收益率。
资产组合的好处?
对冲,也称为套期保值。投资于收益负相关资产,使之相互抵消风险的作用。分散化:通过持有多个风险资产,就能降低风险。投资组合可以通过分散化减少方差,而不会牺牲收益组合使投资者选择余地扩大。
APT与CAPM的比较?
APT与CAPM的一致性
若只有一个风险因子,且纯因子组合是市场组合,则当APT与CAPM均成立时有
区别:
1、CAPM是一种理论上非常完美的模型,但假设条件太多、太严格。其中关键的假设是同质性假设和风险规避。
APT假设少得多。基本假设是:个体是非满足,不需要风险规避的假设!只要一个人套利,市场就会出现均衡!
2、在CAPM中,市场组合居于不可或缺的地位(若无此,则其理论瓦解)。
APT并不要求组合一定是市场组合,可以是任何风险分散良好的组合:纯因子组合
3、若纯因子组合不是市场组合,则APT与CAPM不一定一致,CAPM仅仅是APT的特例。当且仅当纯因子组合是市场组合时,CAPM与APT等价。
由于市场组合在实际中不是总能得到,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指数基金等组合,即可满足APT。所以APT的适用性更强!
4、APT的推导以无套利均衡为核心,CAPM则以一般均衡 General Equlibrium 核心。
5、 CAPM属于单一时期模型,但APT并不受到单一时期的限制。
6、在CAPM中,证券的风险只与市场组合相关。APT承认有多种因素影响证券价格,为识别证券风险的来源提供了分析工具。
SML、CML、CAL、因子模型之间的比较
SML与CML:
证券市场线(SML)是用来界定所有证券风险与收益率的关系,而无论这个证券是个别证券,还是有效或无效的证券组合。
资本市场线是指表明有效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之间的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的一条射线。它是沿着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由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构成的投资组合。
证券市场线方程为: ,
由上式可知,风险资产的收益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无风险资产的收益Rf;二是市场风险溢价收益 。它表明:(1)风险资产的收益高于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2)只有系统性风险需要补偿,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投资多样化减少甚至消除,因而不需要补偿;(3)风险资产实际获得的市场风险溢价收益取决于βi的大小,βi值越大,则风险贴水 就越大,反之,βi则越小,风险贴水就愈小。 依据βi大于或小于1,可将证券或证券组合分为防御性和进取性证券两类。βi系数值小于1的证券或证券组合称为防御性证券或证券组合;βi系数值大于1的证券称为进取性证券或证券组合。
区别:
1、“证券市场线”的横轴是“贝它系数(只包括系统风险)”;“资本市场线”的横轴是“标准差(既包括系统风险又包括非系统风险)”。
2、“证券市场线”揭示的是“证券的本身的风险和报酬”之间的对应关系;“资本市场线”揭示的是“持有不同比例的无风险资产和市场组合情况下”风险和报酬的权衡关系。
3、证券市场线中的“风险组合的期望报酬率”与资本市场线中的“平均股票的要求收益率”含义不同;“资本市场线”中的“Q”不是证券市场线中的“贝它系数”。
4、证券市场线表示的是“要求收益率”,即投资“前”要求得到的最低收益率;而资本市场线表示的是“期望报酬率”,即投资“后”期望获得的报酬率。
5、证券市场线的作用在于根据“必要报酬率”,利用股票估价模型,计算股票的内在价值;资本市场线的作用在于确定投资组合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