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市场 » 金融机构理财陷阱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金融机构理财陷阱

发布时间: 2021-06-17 12:18:35

① 银行理财最常见的2个陷阱,你中招了吗

误区一:银行理财产品不会“亏本”

不少投资者认为各大银行理财产品跟银行存款一样,不会亏本,这种想法其实是存在误区的。一般来说,根据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财产品可划分为保证收益理财产品、非保证收益理财产品两大类。

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固定收益,银行承担由此产生的投资风险,或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最低收益并承担相关风险,其他投资收益由银行和客户按照合同约定分配,并共同承担相关投资风险的理财计划。保证收益的理财产品包括了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和有最低收益的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前者的收益到期为固定的,例如:6%;而后者到期后保证可以获得的仅是最低收益,例如:2%,其余部分视产品挂钩标的表现和具体的约定条款而定。

非保证收益理财又可以分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保证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并依据实际投资收益情况确定客户实际收益的理财计划。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的发行机构不承诺理财产品一定会取得收益,有可能产品到期无收益。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根据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客户支付收益,并不保证客户本金安全的理财计划。非保本理财产品甚至有可能发生本金亏损。因此,投资者应该谨慎选择产品类型。

误区二:预期最高收益等同于实际收益

很多投资者往往把“预期最高收益”等同于其最终能够获得的收益。因此,在购买理财产品前一味追求预期收益指标,而在理财产品到期后,如果出现最终收益低于预期最高收益时,投资者便会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

其实,“预期最高收益”指的是在理想情况下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预期收益可能最终不能实现。投资者在阅读产品指南及条款内容时,须同时关注其中列出的较差或最差投资收益情形。

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即收益越高风险越大,在高收益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高风险,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切不可只看重收益而轻视风险。通常情况下,高收入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强于低收入者,年轻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强过年长者。所以对年长者而言,挑选理财产品更要慎重,不能一味挑选预期收益高的理财产品,需综合考量,选择那些保证本金、收益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

② 如何才能避免一些常见的理财骗局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1. 产品发行主体是否合法合规:目前我国法律认可的金融产品投资方式包括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股票、大宗商品交易等主流投资方式,当然也包括了合法利息范围内(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的4倍以内)的民间借贷、P2P、网络平台发行的理财非主流投资方式

  2. 发行主体是谁监管:这非常重要但容易被忽略,就像一场比赛一样,如果没有裁判或裁判比较弱或裁判不够公正,这都会导致参赛者违规而得不到公正的处罚。金融投资也是一样,目前比较强而且公正的监管主体包括了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金稳委、工商局、质监局等等政府官方机构,找好了裁判再去找由这些裁判主管的参赛队伍(金融机构)就比较好找了,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股票、大宗商品交易等主流投资机构都在以上监管机构严密的监管下运作的,要想违规难度很大,而且一旦违规将面临严重的处罚,所以在强监管的裁判执法下,找这些金融机构投资就比较稳靠,起码合法权益是得到了法律和监管的双重保障的。而民间借贷、P2P、网络平台发行的理财非主流投资方式目前还处于监管之外,即便有工商营业执照也难以保证其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运作产品,资金被挪用,未按合同约定严格执行等问题层出不穷,因为工商局只负责其公司注册时的合法性,并不负责他运作中是否合规。这样就可以排除掉后面这一部分没有强势裁判的参赛队伍。

  3. 收益是否合理:风险和收益成正比不是一句空话,金融的本质是把闲散的资金归集起来投到需要钱的行业和企业里,如果自己家里面的人有做生意的你可以了解下,现在常规生意(黄赌毒这些高利润的就算了)的利润是多少,得到的结论无非是,服装(衣)零售约15%批发10%,餐饮(食)20-50%,房屋租赁(住)4-8%,车辆租赁(行)10-15%,这些都是围绕国民生计开展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其中餐饮的利润最高一般也就50%左右,而且是要在请的员工不多,自己亲力亲为,经营规模小,生意很好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的,如果你是一个小餐饮店的老板,经营有方确实做到了50%的利润率,你有一天需要开一家分店想借钱(不管是找正规的还是不正规的机构借)你肯定会考虑一个资金成本问题,你肯定不会去借年利率高于50%的钱,因为比你的经营利润还要高你还赚什么,你能接受的最高利率通常在20%左右,因为这样你才有赚头,假想某个小贷公司以20%贷款给你,那小贷公司也不可能不赚钱嘛,他也要付把钱放在他这里的投资人的利息,假如他按8%的毛利润提取,那小贷公司最多能给投资人的收益就是12%,实际情况因为小贷公司要自身承担给投资者兑付本息的风险,所以往往提取的收益要比这个比例更高,即便是按12%计算,你作为投资人还得考虑:借钱的人如果还不上小贷公司的钱怎么办(信用风险),小贷公司如果为了利润把钱违规放给不合法的暴利生意怎么办(监管风险),小贷公司倒闭了怎么办(市场风险),倒闭了你怎么和小贷公司打官司,官司打赢了但是小贷公司和借钱的人还是没钱还怎么办(追偿成本)等等问题,你得为这12%的利润每天担惊受怕。

  4. 所以总结以上几个因素,一是我国目前金融监管范围有限的情况下,要尽量在政府监管的金融机构做投资,起码有政府机构帮你盯着,普通老百姓建议还是在银行、基金、保险这几个最可信最规范的金融机构做理财(起码比那些民间金融机构稳靠得多得多);二是有固定收益的投资合理收益最高也就10%了,再高你就要想想这钱是拿去做什么了,怎么会有这么高的利润,这里面有没有什么陷阱;三是排除贪念,多学点基础的法律和理财常识,这样才知道投资理财的本质不是赌博,而是科学合理的资金融通

③ 常见银行理财产品陷阱有哪些

银行理财产品通常有两种:自有理财产品和代销理财产品。自有理财产品,因为有银行自身信用背书及成熟的团队运作,安全性相对较高;代销产品,是指其他机构与银行合作,将产品放在银行的渠道上进行销售,对于代销产品,银行不负责管理,产品以发行机构自身的信用作保障。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银行理财产品也存在着不少坑,那么我们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要注意哪些坑呢?首先,很多人到银行里面,看了高收益理财产品就购买,这是不对的。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别清楚产品是银行自有还是代销,如果是代销产品,还要搞清具体的发行机构,看看是否可信。有些老年客户本来是买理财产品的,却变成购买了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了。
再者,即使是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也都不能承诺保本保息,而预期收益率是银行对理财产品最终收益率的估值做出的评估(一般参考以往该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但是其并不代表产品到期的实际收益率。不少银行的工作人员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喜欢把预期收益率报得很高,而没有进行相应的风险提示。
比如,银行发售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往往与黄金、汇率、国际油价等高风险标的挂钩,虽然预期收益率很高,但实际到期收益率是多少,要按照实际结算后的情况来看。而结构性理财产品由于收益波动很大,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率。
再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最忌讳的是遇到了飞单或虚假理财。飞单指的是银行工作人员利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出卖不属于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也非银行正规的代销理财产品),从中获得高额的拥金提成。在通常情况下,银行工作人员往往替房地产商销售信托产品。
虚假理财,指的是银行工作人员私刻银行公章,私自制作理财协议,利用银行工作人员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户的资金,发行根本不存在的理财产品。这往往是,银行工作人员假冒销售理财产品的名义,通过融资获取大量客户资金,再转手借给别人用于投资,收取更高利息。如果投资成功了,对方还本付息相安无事,如果借款方还不出钱,那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钱很可能打水漂。
为了避免出现购买到非本银行的理财产品,建议大家:①尽量到网银或者手机银行上购买理财产品,以确保理财产品的安全性;②如果在网下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仔细看产品的说明书,弄清楚情况再购买;③到中国理财网查询该产品是否为银行发行的正规理财产品(所有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必须要到这里登记备案)。

④ 投资理财陷阱什么套路

投资理财套路有很多,一不留神就可能上当被骗,为了规避风险我在投资前都会先做好调查,有没有风险准备金,有没有存管银行,资金去向是怎样,投资团队是否优秀,百姓口碑如何等都是需要考察的东西(最后Q了介贷wang),废话不多说,投资理财主要有以下几个陷阱:

陷阱一:

一味追求高收益

理财指的是对财务进行管理,以实现财务保值、增值为目的;如果想通过理财迅速发财,那是很容易忽视风险,成为被套的对象的。

陷阱二:

实际收益不等于预期年化收益

很多理财产品是浮动收益,但是会标最高预期收益率进行宣传,误导用户进行购买。比如最高可能是9%,直接对外宣传可以获得9%的收益,而实际用户却无法获得。所以,大家在关注理财产品的同时,要了解这款产品的属性,如果看着高息就往里跳,时间成本可能就会很高,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陷阱三:

不注意分散风险

风险一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分散投资,可以用一句俗语概括,“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有资金集中在一个产品中,极易变成家庭理财悲剧,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另一方面是,风险和收益要平衡。用一句圈内老话来概括一下,“高收益一定高风险,高风险不一定高收益”。

⑤ 大家小心 圈套大家小心所有“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的圈套和陷阱

真要是对你有利,那些人的iq能比你差,还用得着到处向你推销?
业务员随便怎么说都不会被追究,反正口说无凭。
何况出了事情保险公司一贯把责任推到业务员身上,
自称他们不是公司员工,一切与公司无关。

就因为大家信任银行、邮局等机构,所以保险公司才想到这样的主意。
在银行、邮局等地方摆摊设点兜售保险,让你误以为是这些地方的新业务。

这些机构成天和钱打交道,自然会唯利是图睁眼说瞎话。
某位网友提供了银行、邮储员工骗保术:
一是把保险解释成银行存款,卖保险是存款送保险,很多百姓到现在还稀里糊涂。
二是把十年期保险说成三年,三年期的说成一两年。
三是夸大意外险,大部分银行保险只能保意外死亡或者无意外保险,但银行员工都夸大为保意外(言下之意只要出了意外都保,故意模糊言辞);
四是夸大收益,银行保险到期收益根本不能预期,甚至包括损失本金(谁敢保证保险公司不被清算,保险公司也是股份制公司),但银行、邮储工作人员按照保险公司人员的授意,擅自夸大收益,基本都说比存款高,并将十年期的保底解释成一年的,模糊客户视听。
五是保单上现金价值基本都打印在保单背后,并粘贴于背面,防止客户看见后而要求退保。

实际上,银行、邮局只是代理销售,其它售后服务、理赔事项统统由保险公司承担。
如果要退保你会被踢皮球,而且拿不回来全部的钱。
如果真的需要理赔,你自己看看多少人投诉过保险公司要对簿公堂才肯给钱。

随便问问楼上那些鼓吹这个行当的:
每天在银行里摆摊设点,打出广告条,是个人都拉,打着各种旗号推销保险。
给无知的老人兜售长期寿险,说是比固定存款利率高,
给没几个钱交不起续期保费的普通人鼓吹什么理财产品,还送保障。
把他们的存款变成自称收益高但不能提前取的保单,投保容易理赔难。
拉来一单给你一单提成,还要你拿钱出来打点银行里的人;
卖不出去,没有一分钱底薪,你还倒贴。这样的事情,你觉得值得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