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税收风险的企业税收风险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 税收行政执法不规范以及税收政策多变性导致的风险 由于中国目前税务行政执法主体多元,主要包括海关、财政、国税、地税等多个政府部门,各部门之间在税务行政执法上常常重叠; 另外,法律、法规、规章中赋予行政机关过多的自由裁量权,纳税人即使具有较为充分的理由,税务机关也可以利用“税法解释权归税务机关”轻易加以否定,从而使纳税人的税务风险大大增加。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变革时期,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税务法规变化过快,朝令夕改,税收政策的变化比较频繁、不够稳定,加之信息传输渠道不畅通,难以让纳税人及时准确掌握。如果企业不及时跟进调整自己的涉税业务,就会使自己的纳税行为由合法转变为不合法,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二) 企业办税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导致的风险 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由于办税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限制,对于税法的全面认识与运用及对有关税收法规的精神把握不准,虽然主观上没有偷税的愿望,但在纳税行为上没有按照有关税收规定去操作,或者在表面上、局部上符合规定,而在实质上、整体上没有按照有关税收规定去操作造成事实上的偷税、逃税,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三) 现行按收入计划任务征税的税收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税务机关依法征税,但按收入计划任务征税的税收管理体制却与此相矛盾。由于受财政支出刚性增长的制约,中国税收收入计划任务的制定缺乏灵活性,可调整余地较小,不能随经济情况的变化而进行大幅度调整,税收收入计划任务只能升不能降。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上级又往往把税收收入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衡量、考核地方和基层政绩、实施奖惩的主要依据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地方为了争当先进,体现政绩,而相互攀比,盲目赶超,深挖狠收,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弄虚作假,掺水拔高,搞“泡沫税收”,由此动摇了税收的根基,给税收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
(四) 企业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导致的风险 由于每项税收优惠政策都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通过税收制度和政策,对某些特定的课税对象、纳税人或地区给予的税收照顾,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资格,在一定的时效内,按照一定的程序申报和批准,才能享受。如果有一项不符合规定而享受了有关税收优惠。
『贰』 如何开展税收风险分析监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以下是建议和意见。
成立监控中心,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税收风险分析监控中心,明确组织架构、工作职能、岗位职责和管理机制,指导该局税收风险分析监控管理工作。监控中心下设货劳税、企业所得税、税收征管、进出口税收管理、涉税分析等5个监控小组,通过组建风险应对团队,建立起定期例会、定期分析、应对处理、反馈评价、督办考核等风险防控管理制度。
开展行业调研,制定行业模板。确定商品混凝土、汽车经销、石油炼化等6个行业作为调研重点,选取了23户企业进行税收调研,通过测算有关行业数据,获取关键指标区间值,制定了4个行业的纳税评估模板。运用行业模型和指标体系筛选出有纳税异常的纳税人,将有异常情况的纳税人区分风险等级下达到各分局,降低了税收风险,提高了纳税人税收申报的准确性。
区分风险种类,采取应对措施。将税收风险区分为“蓝、橙、红”三类,对蓝色风险点,主要由税收管理员采取常规性的管理措施,包括纳税辅导、政策解读、案头分析、巡查等,解决政策的理解与执行不到位、漏征漏管、申报不及时等问题。对橙色和红色风险点,有针对性地调整、安排征管力量,强化监控和管理,使有限的税务管理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加强后续管理,建立预防机制。对风险企业和税收风险点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定期以《纳税风险解除建议书》的形式,辅导企业健全财务核算、规范内部控制。同时,将企业存在的征管风险向管理分局反馈,对不同企业、不同行业提出合理的涉税指标参考值,指导税收管理员运用生产要素分析法、增值额评析法、行业指标分析法等加强税源控管,有效地提高了监控质量。
『叁』 税收引起了金融危机吗
导语:政策一致首先关注新增风险,这是正确的。但关注这些新增风险应该只是第一步,这样做不能让我们忽视税收制度造成的基本风险。 经济观察网 马克·罗伊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观察者认为危机很大程度上是拜一个事实所赐:太多的金融机构累积了大量债务,但可以依赖的股本太少。这里的道理很直观:股本能吸收业务衰退利润下降,但企业并不会立刻倒闭但债务很难赦免,因为债权人在偿付时不愿等待。短期债权人要求按条款付清现金,拒绝贷款展期,不给财务恶化的企业信用。长期债权人要求“整体化”并提出上诉。没有现金,企业就得倒闭。 美国的金融企业利润中34%要缴税,此外尽管它们可以把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但股本仍需要纳税。大部分国家都存在类似的在税务上优惠债务而不利于股本的情况,这鼓励金融业和其他公司更多地使用债务,这是财务分析师早就知道的事情。 但认为这一偏袒债务的课税偏好在金融危机中也扮演了角色且依然是金融稳定的风险来源的观点立刻遭到了否认。毕竟,偏袒债务的课税偏好存在已经很长时间,但在危机爆发前一直无人强调。相反,真要细究起来,课税偏好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弱。且危机显然与美国高风险按揭支持证券问题爆发有关;当市场突然意识到这些证券无法获得全额偿付时,许多具系统重要性的金融企业就被视为比以前孱弱得多。随之而来的是灾难性的经济后果。 所有这些都是事实,但是,美国公司税制有望迎来重大改革总统奥巴马已经提出了计划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关于公司税和金融危机无甚关系的传统智慧。事实上,在我看来,决策者、学者和媒体否认公司税制起着很大作用的做法太过武断。 是的,偏袒债务的课税偏好在经济中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绝大多数时间里并没有金融危机发生。是的,税收激励并不是金融机构使用大量债务而最小化股本的唯一理由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理由。最重要的是,尽管依赖债务让金融机构风险增加,但债权人知道,危机来袭时政府可能会援助最大的金融机构(如果不是所有金融机构的话)。政府援助股本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从这个角度看,毫不奇怪债务如何课税在金融改革方案中只扮演了较小的角色。人们指出,金融机构之所以在2008年掉下了悬崖,是因为它们离悬崖挨得太近。它们短期债务过多、价值高估的高风险低质量按揭支持证券敞口过大,因此遭遇了动荡,最终掉下了悬崖。于是监管者便将注意力放在了勒令并控制金融企业提高股本、降低投资风险上。 但不妨换一个角度看待危机和我们的金融机构:金融系统距离悬崖边缘从未如此之远,即使是在2008年之前。这是因为税收制度鼓励金融企业过度负债。总体而言,它们很好地管理着它们自己和它们的风险,因此它们不会掉下去。但此后,在通往危机的过程中,它们出现了误算,承担了太多的短期债务,过度投资于高风险证券。增加的风险将金融系统推过了触发点,但根本问题在于它始终囤积着太多的高风险债务。 从这个角度看,显然税收导致的基本风险不应该被忽视。政策一致首先关注新增风险,这是正确的。但关注这些新增风险应该只是第一步,这样做不能让我们忽视税收制度造成的基本风险。 税收问题可以更深一步。税收制度首先鼓励金融企业使用超过安全量的债务,但非金融企业和许多屋主也受到了同样的影响。利息的税收扣减性质也鼓励他们借钱,这一问题早已众人皆知。但是,不那么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借款人接着需要来自金融机构的更多的税收诱发的贷款,因为纳税好处让他们自身使用债务变得更廉价了。
『肆』 如何开展经济税收关联分析和税收风险分析
一、税收与经济的关联分析和区域比较,不能忽视“可比性”这一大前提
税收来源于经济。一般以GDP为主要指标来描述经济状况。但是,税收与GDP在总量和结构上都并非直接对应的。抛开数据真实性问题,由于受经济结构、税收构成、缴税方式等因素影响,地区之间可能会出现GDP相对大,而税收相对小;也可能会出现GDP相对小,而税收相对大;还可能会出现GDP相同而税收不同、或者税收相同而GDP不同。
税收与GDP的非对称性主要源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产业构成的影响。由于不同产业的税收贡献率不同,税收结构与GDP结构会存在差异,等量GDP因产业结构不同而税收贡献会不同。GDP由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组成,但在目前的税收制度与政策规定下课税,税收基本来源于二、三产业。
二是现行税制的影响。GDP采用增加值累加法,中间因素被剔除;而税收收入依据税法规定征收,GDP中间因素和加减项都可能被征税,所以税收与GDP并非完全对称和同步增长。典型例子是:一般贸易进口对GDP是减项,出口则是加项,两项相抵后的余额才构成GDP最终值;而一般贸易进口要由海关代征进口税收,对税收收入是加项,出口虽然要办理出口退税,但不直接从税收收入中扣除,而是冲减财政收入。
三是税收来源的影响。不同税种来源于GDP的不同组成部分(即税基),如增值税的税基为工业和商业增加值;所得税的税基为营业盈余或利润总额;营业税的税基为相关增加值(三产业总增加值-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二产业的建筑业增加值)。而有些税种的税基则与GDP并非直接关联,如行为类税、财产类税。因此,等量GDP由于税基不同,同一税种收入会不同。
四是价格计算的影响。GDP绝对额采用现价,增幅则采用不变价;而税收绝对额和增幅均采用现价。因此,不同计价方式和物价上涨幅度会影响地区间税收与经济增长率的对比,即税收弹性。
五是缴税方式的影响。由于跨地区汇总缴税方式的存在,甲地税源需在乙地纳税缴库,造成两地经济与税收的不对称,出现有税源无税收(分支机构所在地),或有税收无税源(总部所在地)。
因此,开展税收与经济的关联分析和区域比较,不仅要考虑二者相关指标的内涵、口径和相关度等因素,还要考虑经济发达程度、城市化程度等因素引起的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更要考虑非本地税源形成的汇总纳税、海关代征税收和证券交易印花税等直接影响因素。只有尽可能剔除不可比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产业、分行业、分税种等一一对应的细化分析,才能增强税收与经济关联分析的科学性、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可比性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伍』 金融机构的风险主要包括哪三大风险
金融机构的风险主要包括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
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
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5)金融机构税收风险分析扩展阅读
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
(1)不确定性:影响金融风险的因素难以事前完全把握。
(2)相关性:金融机构所经营的商品—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金融机构同经济和社会是紧密相关的。
(3)高杠杆性:金融企业负债率偏高,财务杠杆大,导致负外部性大,另外金融工具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等也伴随高度金融风险。
(4)传染性:金融机构承担着中介机构的职能,割裂了原始借贷的对应关系。处于这一中介网络的任何一方出现风险,都有可能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甚至发生行业的、区域的金融风险,导致金融危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金融风险
『陆』 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
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有
(1)金融市场风险。由于金融市场因素的不利变动而导致的金融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其中,利率风险尤其重要。
(2)信用风险。由于借款人或交易对手的违约而导致的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债务人信用评级降低,致使债务的市场价格下降而造成的损失。
(3) 流动性风险。一种是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的市场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的损失。另一种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出的需求,迫使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甚至导致机构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