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
答案D
分析中国人民银行既是金融机构,又是国务院领导下的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它隶属行政机关体系,故A.不正确;中国人民银行尽管属于金融机构,但它并不从事居民储蓄业务,也不与企业直接发生业务关系,它是银行的银行,因此,B.项不正确。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是金融机构的主体,不能把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等同,故C.项也不正确;D.项正确反映了题干的内容。
评析该题考查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的有关知识。该题既重视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又借助新的背景材料,突出能力立意,这启示我们,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必须有灵活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2. 利率市场化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一直是中国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2000年以来广受人们关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出了第一步:经国务院批准,从2000年9月21日开始,改革中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首先是放开外币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结息方式。
3. 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改革中,市场由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取决于价格的市场化,市场对资源的配置首先通过资金配置来完成,这就要求资金价格的形成要服从市场规律。市场经济化下的商业银行自负盈亏,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追求目标,因此利率市场化,可以使利率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对金融市场的资金进行有效配置。
同时,根据我国加入WTO时对金融领域开放的承诺,利率市场化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需要。随着国外商业银行的进驻,国内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之间的竞争需要,利率市场化已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然趋势。
4. 金融学简答题,急求答案,分析利率市场化要分步推进的原因
利率市场化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自己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后,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可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资产定价将更加透明,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
目前,我国利率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还有债券和金融产品的利率。其中,债券和金融产品的利率多年前就已放开,贷款利率基本上也已放开。对于最后“关键一跳”——存款利率,央行行长周小川透露,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内实现存款利率放开。然而,实现这一跳需要很多条件,从目前看还不完全具备。
专家指出,当前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退出机制还未推出,相关监管体系并不完善,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孙华妤对本报记者说:“实现利率市场化,需要金融机构有很强的利率定价能力,最关键的是它们能很好地把握风险和收益。而现在的金融机构不是非常完善,存在利率定价不准、不好的问题。”其他已实行利率市场化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多数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都会由于银行业的竞争压力骤升,导致利率报价的恶性竞争及信用的无序扩张,进而导致整个社会资金配置的总体风险偏好上升,逼升了整个经济体的系统性风险。而此次提出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则正好能有效解决信贷市场贷款人信息不对称、报价迥异等问题。不可否认,利率市场化推进需要进一步加强,但利率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解禁的,即便是要加快其进程,也必须要有健全的监管和风险防控措施,以及适当的经济环境为其放开作保障,千万不可操之过急。改革始终需要控制好节奏,做到监管张弛有度,才能扫清途中障碍,充分享受改革带来的成果。
5. 利率市场化 理论依据
利率市场化的依据是“金融自由化”理论。
金融自由化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的。他们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finacial deepening),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长期以来,利率自由化被认为是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6. 前几天银行利率放开说明了什么
中国金融市场处于尚未完全放开的状态,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曾受到行政管控,银行自行调整的空间有限,这使得国内存款利率一直较低。而银行则从较大的存贷息差中受益,储户尤其是中小储户利益受损。
自从1996年建立全国统一的拆借网络形成市场化同业拆借利率开始,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由此开启。
2012年6月,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同时,央行还宣布,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后又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存款利率上限首次上浮,贷款利率下限下浮,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象征性步伐。
经国务院批准,央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贷款利率七折下限,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也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只有11%的银行贷款是以低于央行基准利率的水平发放的。这就是说,只有非常少的借款人将从央行取消贷款利率七折下限措施中受益,而这些借款人几乎都是大型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这表明,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实际上短期影响较为有限。
推进利率自由化进程,更为重要的举措是取消对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迅速,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存款利率市场化,但它往往和影子银行搅合到一起,通过规避现有利率管制,给存款人带来一些实惠的同时,也给监管带来困难和新的风险。
目前,存款利率被限定在央行基准利率的110%之内,这是金融系统真正的制约因素,提高存款利率上限符合储户的利益。
如果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真能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将极大地改变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也将有利于有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目前,中国家庭储蓄大部分都局限在银行存款。央行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中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00.9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其中居民存款大约40多万亿元,相当于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0%。
民众将约50%的收入储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但存款利率存在上限使得民众对银行或议价能力较高的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进行补贴,这意味着储户合理利益的损失。
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指出,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价格应主要由市场决定,市场决定价格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也有助于发展金融市场。但利率市场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还会继续渐进向前推进。
利率市场化完成的标志是取消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
央行认为,取消存款利率上限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也是风险最大的步骤。一旦打破存款的垄断定价格局,市场化竞争会导致存款利率快速上行,进而使得银行息差大幅压缩。这将不利于守住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及稳定市场预期,特别是在刚进行过一轮“钱荒”压力测试且金融机构成绩并不好的情况下。
根据国际经验,存款利率放开后,银行的存款争夺会非常激烈,这会提高银行的融资成本。由于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商业银行利润空间必将被挤压。为了防止出现银行不良贷款增多和资产贬值带来的挤兑危机,一般都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也被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是利率市场化的必备前提,近期央行表态则透露出,中国存款保险制度条件已经具备,可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
银行是明显的周期性行业,一旦经济衰退或较大波动,银行必须承受随之而来的不良贷款增多和资产贬值,进而陷入危机。如果为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风险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将会完全暴露,对银行和储户的利益造成损失。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有助于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商业银行经验机制的市场化,增加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创新及风险承担机制方面的灵活性,还可以防止出现挤兑风波,保护小储户的利益。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曾表示,可以进一步扩大甚至放开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的上浮区间,然后再逐步扩大短期存款利率上浮空间,直至最终放开上浮限制。从上述表态中或许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的路径。
除了实施存款保险计划之外,近期内可能推行的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措施包括:提高存款利率上限至基准利率的120%;扩大长期存款利率(如3年或5年期)的上浮区间,从而限制其对银行利润的影响。
7.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2000年以来广受人们关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出了第一步:经国务院批准,从2000年9月21日开始,改革我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首先是放开外币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结息方式。
8. 简述利率市场化基本特征!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第一,要有一个公平、统一、公开的充分竞争的资金市场。
第二,资金市场参与者具有一定的理性。
第三,资金流动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其四,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主要通过财政政策来实现。
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主要依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即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将会发生扭曲。但金融危机表明,国外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捉襟见肘,目前有些经济学家指出经济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均衡系统,更像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对计算机行业的研究中发现了收益递增规律——经济系统会存在远离平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