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收购国外公司
你们要收购的外国公司,要解决很多关键问题。
1。法律问题。该公司所在地是否使用被收购的行为,需不需要当地或者该国的管理部门批准。
2。外汇结算问题。
3。收购公司的性质问题,是分公司还是代表处还是研发中心还是什么其他,都需要考虑,这和你的财务管理方法息息相关。
4。对收购公司的管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主要涉及这样几点:1语言,2文化,3当地政治经济稳定性,4法律税收制度,5习俗,6其他外部条件,如卫生医疗治安等。这些问题,空降一个合适的人,恐怕很难很难。国外大公司做海外投资,都会考察同类企业很长时间,甚至上10年。如果是往发达国家投资,对不安定因素考虑会少一些,但是对法律风险要考虑更多一些。
5。最好是安排一个委员会,由几个高层领导组成,共同管理。同时委派一个人负责执行委员会的决策。这个人不需要很强的业务能力,主要是用作沟通和执行。需要有很好的耐心,很强的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对收购后的企业充分了解之后,在来慢慢改变其不合理的制度,跟公司协调统一起来管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看公司规模而定。最少也得半年左右。
你的问题太抽象了,我也只能笼统的回答。我公司有多次收购海外企业的行为,都是我在经手,希望能有所帮助。
Ⅱ 中国企业收购外国企业案例,越多越好
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 5月1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合并后的新联想将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新联想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在全球企业个人电脑市场上占领先地位。新联想的强大实力包括国际知名的“Think”笔记本电脑品牌及中国知名的联想品牌等。 根据收购交易条款,联想支付给IBM的交易代价为12.5亿美元,其中包括约6.5亿美元现金以及按2004年12月交易宣布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股票收市价价值6亿美元的联想股份。交易完成后,IBM拥有联想18.9%的股权。此外,联想将承担来自IBM约5亿美元的净负债。联想个人电脑的合并使得联想的年收入将达约130亿美元,年销售个人电脑约1400万台。 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 持续亏损达5亿欧元(约合6.13亿美元)的西门子手机业务于上月被中国台湾最大的手机厂商明基收购。明基也因此一举跃升为全球第四大手机品牌。根据双方的协议,今年10月1日之前,西门子集团将补足西门子手机部门此前的亏损,以没有负债的净资产方式将其手机部门移交给明基,同时西门子再提供价值2.5亿欧元的现金和服务支付明基,投入未来手机核心专利的开发、行销以及品牌推广。此外,西门子还将以5000万欧元购入明基股权 以目前明基股价计算约为2.5% ,成为明基战略股东。此次交易,明基将免费使用西门子所有与手机相关的专利。西门子在与明基达成的交易中约定,自2005年10月1日开始,西门子手机事业体将在净值无负债的基准下,将资产完全转移至明基,包括现金、研发中心、相关知识产权、制造工厂以及生产设备与人员等,明基将开始负担一切生产及人工等开销。 金融界网站6月11日消息 据《金融时报》报道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家电制造商青岛海尔(Haier)正考虑收购通用电气(GE)的家电业务,并已开始就顾问服务与投行接洽。 海尔是全球众多有意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的潜在竞标者之一,交易价值可能高达70亿美元。 该交易知情人士表示,来自韩国、德国、土耳其、墨西哥、瑞典和意大利的家电制造商以及私人股本集团都在考虑收购这块业务。该业务去年的销售额为72亿美元,但长期以来一直是通用电气盈利能力最差的业务之一。 2005年,海尔与私人股本集团贝恩资本(Bain Capital)和百仕通(Blackstone)联合竞购另一个美国的象征——家电集团美泰(Maytag),但最终输给了Ripplewood Holdings。 此后,中国和印度的制造商一直在竞购美国制造企业,希望将其低成本生产设施与美国的品牌和分销结合起来。中国的家电和消费电器制造商不仅能够在价格,而且能够在质量上与韩国和日本竞争对手相抗衡。 同时,对于中国和印度企业而言,与几年前相比,资金已不是太大的障碍。 在最初考虑收购美泰时,海尔缺乏资金,不得不依赖于合作伙伴为交易提供资金。 但现在,人民币已经升值,而且中国政府正鼓励企业投资海外,旨在抵消一部分巨大的经常账户盈余。 中投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高管表示,其任务之一就是为这类海外收购提供资金。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等银行也可能会为竞购提供资金,甚至在交易中取得部分股权。 尽管海尔现在不再需要合作伙伴的财务实力了,但管理问题仍是中国企业的弱项。 这意味着,海尔可能会考虑与美国本土合作伙伴结成战略联盟。 通用电气拒绝置评,记者也未能立即联系到海尔对此置评。
Ⅲ 关于做金融外汇公司的问题
外汇交易是保证金交易,资金小风险的确是很大的,但是小资金有小的操作方式。一般正规的国外平台都有最低开户金额,像嘉盛,福汇(FXCM),环亚(FXSOL)等。
我不知道你这个公司的点差是多少(一般正规平台欧美是3三的点差),怎么收费的,资金是否打入对公帐户进行托管的,是国外的哪家银行(银行实力要强)。
是不是骗人 我不知道。我不过知道这个公司这个做法叫“变相的直销”而且他们的开户资金比较大。 并且点差太高了,点差高代表交易成本大风险就高了。
有什么可以与我互相交流。
Ⅳ 请问为什么外企可以进入中国市场和收购国企,而国企难以进入国外市场
这就要说到一个企业的经营问题了,现在不是常说产业已经升级嘛,可是我是看不到产业升级的影子,拿一个例子来说,郎咸平说老板都去做房地产,你想想看,就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所谓的高科技园区,其实高科技有多少,大部分最后真正能够给他们带来利润的都变成房地产公司了,都在炒地皮,所谓的高科技企业。格力空调现在基本上也变成开发商了。还有像海尔算国内最好的吧,也在贴牌,做不了就做混业,已经是金融帝国了。再比如说做房地产那3家去年上市的央企,一个是中铁,一个是中建,一个是中冶,每人上市,都拿了400多个亿,三家加起来,有1千多个亿,你不就是让他干房地产的吗?所以你才批准他上市。他拿了大把钱,不买地,他怎么做房地产?所以天生就是中央告诉大家,这几个央企要进入房地产,要到市场上融资,拿了大把钱,要买地,你们都得让路,我们后面是导弹,你后面只是普通的大炮,打起来,你可会输啊。所以本身不是打拼出来,而是靠关系或者中央的支持才出来的时候,你面临一个完全不同文化政治的国家,你怎么能不进去了。
Ⅳ 金融公司可以收购的吗
当然可以的,不过收购的时候要注册查看公司是否干净,有没有债务等,最好找专业的机构处理,在查清楚没有问题后需要到工商局去办股权变更。
Ⅵ 国外有哪些知名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申请破产或被收购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 2008年9月15日资产规模:6910亿美元
华盛顿互助银行 破产保护申请日期:2008年9月26日资产规模:3279亿美元
华盛顿互助银行曾是全美第六大银行。去年,由于客户担心其可能会资不抵债,在短短10天内取出160亿美元存款。监管部门查封了控股公司的银行资产,以19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摩根大通。
通用汽车
申请破产保护日期:2009年6月资产规模:910亿美元
通用汽车申请破产是美国商业史上最大的工业公司寻求破产保护。破产重组后的新公司将继续经营雪佛兰、凯迪拉克、别克和GMC品牌。其余表现不佳的品牌庞蒂克、土星、悍马、萨博和欧宝可能会出售或倒闭。美国政府将持有新公司大约72.5%的股权。 悍马已经卖给中国腾中了/ 欧宝 本来是卖给欧洲与俄罗斯的,可后来美国政府准备扶持欧宝,今天我又看到新闻 通用主席还是希望欧洲援助30亿美元。
克莱斯勒
克莱斯勒今年4月进入破产保护程序,该公司当时是美国破产保护申请史上最大的制造商。克莱斯勒重组之后正在与意大利汽车制造商菲亚特合作。两年前,克莱斯勒卖给了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瑟伯罗斯资本管理公司,在此之前的近十年间为德国汽车制造商戴姆勒-奔驰所有。
美林公司
美国银行以440亿美元收购美林公司
房立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
Ⅶ 中国企业并购海外企业有什么困难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头正盛。但当企业准备海外“买买买”的时候,最需要直面的问题是什么?诸多挑战中,哪个问题是第一个要考虑的?哪个问题做不好,会成死结?7月6日,思客讲堂,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联席院长杨壮教授详解了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面对的十大问题。
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面临诸多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措施?面对多元的困难中国企业该怎么做?利用今天这个机会,我想把两个月前在美国见到的一位资深的金融家,也是中国人民很熟悉的前中金(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总裁伊琳·若诗(Elaine La Roche)女士介绍给大家,她也是前摩根斯坦利高管,她为我们的学生花了三小时的时间,提出并分析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十大问题。如果我们能在这十大问题上认真思考,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海外合作过程中会得到很大的启示。
我个人认为她的分析非常到位,也是基于其从事30多年的金融工作,展现了对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深入思考。希望我们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想到海外并购、想到海外合资建厂的企业重视这十大问题,下面我与大家一一分享这些问题。
第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理由是什么?即一个企业海外并购是出于政治原因、金融原因、战略原因、资本原因?是没有原因,还是都有这些方面的原因?这个问题极为重要。伊琳·若诗说她碰到的很多中国企业就在这一点上很不清晰,这种状况下会导致很多问题,包括未来的企业合作问题、运营问题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是否真正知道理由,知道谁是你的利益关联方,你的决定、你们企业的决定,无论是并购还是合资,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在战略目标、战略理由制定之后,如何锁定并购目标?并购目标在锁定过程之中,了解不了解你的并购内容、你的内部和外部的资源、你的供应商?在并购过程中,是主动出击还是消极被动等待?这也是一个需要准确思考并且定位的问题。
第三,如果要进行一次并购,它让你买到了什么?买到了市场准入?买到了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管理知识、品牌效应,还是什么都没买到?这一点也很重要。如果它清晰的话,你会发现基本上可以知道公司短期、中期、长期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短期可能是实现一部分目标,中期实现另外一部分目标,而长期是实现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多元目标。
我想跟大家讲,伊琳·若诗女士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把我们的40个学生分成6组,每个组都要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效果特别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问题,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因为这些学生中80%以上都是CEO。
第四,在这个时候才做尽职调查。大概超过50%的学员认为第一个问题就是尽职调查,她说不行,如果前三个问题不予回答,尽职调查毫无疑义,你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做并购,那尽职调查有什么意义?什么意义都没有。尽职调查分两部分,一是财务部分,二是非财务部分。伊琳·若诗特别强调的是非财务部分,她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非财务部分社会尽职调查十分重要?社会尽职调查反映出哪些问题呢?这些调查可以反映出当地的法律环境、企业的文化环境、利益相关方的特质和特点,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劳工问题、工会问题等。
第五,如何接触并购企业?并购的目标制定之后如何清晰地做好事前准备工作。伊琳·若诗接触大量公司之后发现,中国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想法,也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提供在并购中本应该清晰的方案步骤。特别是在谈判过程中,给并购方或者是合作方提出什么样的战略问题,什么样的操作问题,怎么样进行谈判,懂不懂对方谈判的方式和方法?你自己有没有需要的资源,比如并购的时间,比如懂谈判、懂语言的人才,比如管理的焦点、管理的能力,比如并购之后管理和运营的一些方式和方法等。
第六,并购是否具有双赢的目标?如果在并购的时候,你只想自己获利,获得最大的利益,不给对方留有任何余地,不让对方得到任何好处,那么就算双方最终走到一起,最终的结局也是中国成语所讲的“同床异梦”。
第七,如果对方不付款怎么办?整个海外并购过程中的价格和时间,付款的确定性,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点问题。如果在并购过程中遇到对方改变主意,你是否知道这带来的代价?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意愿对这种代价进行承担?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是通过谈判还是拍卖方式得到这家企业?整个并购过程中,我们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是多数控制、少数控制,还是坚持用51%的控制,原因和理由到底是什么?在这点上会出现大量问题,很多企业由于解决不了,最后整个事情就黄了。
第八,如何执行合同?并购一旦完成之后,两家企业如何走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制定出了详细的利益和激励机制?还是并购之后管理层的人都走光了,或者把管理层都裁光了,如果这样的话怎么保证这家企业能在被并购后按照预想的方向发展?谈到这点伊琳·若诗特别谈到中国一家企业,这家企业并购了一家企业,媒体采访这家企业时问你并购这家企业的原因是什么?他说就是因为这家企业是一个品牌,但是伊琳·若诗说并购完成后观察这家企业,发现这家企业在被并购之前是一个品牌,你并购之后它可能就不是一个品牌。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如果不解决的话,并购毫无疑义。
第九,并购过程中,董事会起到怎样的作用?董事会如何组成?董事会组成过程之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对整个并购过程中的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而在这个过程中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第十,企业并购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成功的实践?如何评价这个并购是否成功?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成功是指销售额吗?还是市场份额、产品创新、市盈率、利润或是资本回报率?这些问题都要思考。伊琳·若诗发现她跟很多企业谈话时在这个问题上都很模糊,企业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后就是:成功就是我们把这个项目做完了、做成了,至于未来是否成功,没有概念。
所以我今天跟大家分享伊琳·若诗的这十个问题,我觉得对于在座各位所在的企业,对于我们准备到国外去、已经到国外去从事并购交易的这些企业和企业家是十分重要。如果我们认真回答这些问题,实际上会解决我们并购中出现的很多困难。因此,我认为企业要不断地改善、不断练好内功。伊琳·若诗提出的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就是一个企业要是一个真正的市场经营下的企业,一个企业一定要有国际的视角,要有一群国际视角的人才,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明晰的企业经营文化和价值观,这样我们企业在海外经营、并购才会取得伟大的成就。
(资料来源:新华网)
Ⅷ 中国在金融危机中是否应大量收购外资企业
不应该。
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外的企业都是负债累累,工资都发不了,只好裁员,变卖品牌和业务,充实现金流。
拿美国GM通用动力公司为例,通用差点都要倒闭了,在破产保护程序下重组后开始出卖旗下品牌,如 萨博 沃尔沃 悍马 等等。
这时一心想打入国外市场做大做强的中国企业就想出资收购这些别人不要的负债业务,比如吉利 四川腾中重工等。
但是这么一来,中国的企业假如成功收购了这些企业,那又能怎么样呢?09年悍马全球只卖出4000多部,业务成绩非常差,中国的企业假如收购了悍马,高昂的运转费用又承受得起吗?老外的核心技术又会轻易出示给你吗?世界汽车的发展趋势是节能环保的混合动力车,悍马已经不再是宠儿了,下一年你还能卖出多少部呢?高层人员又能融洽的在一起工作没有代沟吗?
企业各个资源又能高效的整合吗?
没有世界级的管理水平,是无法驾驭世界级的品牌的。联想 TCL 等等例子就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Ⅸ 外国投资者收购德国企业是否会受到限制有什么规定吗
德国《公司法》规定,跨国公司在收购德国企业25%或50%以上股份或表决权时,必须报告联邦卡特尔局,当收购行为可能导致德国市场被外资垄断时,这种收购将被禁止。德国时间2018年12月19日,德国联邦国会通过了《对外贸易与支法法案》的修正案,在涉及国家安全的基础建设领域与核心技术领域,将非欧盟投资者并购德国企业的审查标准,下调至股比10%。
Ⅹ 做金融投资把钱打到国外去安全吗
你可以做香港的盘,是属于外盘,外国的平台就不要做了,毕竟法律制度不一样,出什么事的话,你找谁去呀。406361845QQ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