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持倉收益 » 來自滬市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來自滬市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發布時間: 2021-05-19 22:09:41

1. 我在想如果我拿這些年收集的各上市公司的各種骯臟交易證據去法庭把各個公司都告一遍我是不是會遭人追砍

你是告不贏的、你有多少錢?打官司跟打仗一樣的、需要大量的金錢。別人都是上市公司、不確錢。你是你自己、難道也不確錢?生生吧、一日三餐牢頭飯吃吃算了吧?

2. 請問什麼是"上市公司操作經驗"

上市公司操作經驗:
1.具有一定的證劵知識,懂得上市公司上市流程。
2.能寫申請上市的財務、資產報告。
3.有一定的社會關系,讓公司能在一定的時期上市發行股票

3. 股民起訴上市公司需要提交哪些證據

需要提交上市公司違規操作流程的證據或者是違法行為的證據。

4. 急~~~!!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評價 怎麼分析這個題目

摘 要:信息披露是證券市場穩定發展的基石,本文從信息披露內涵和信息披露理論基礎入手,重點對國內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進行了綜述,在此基礎提出了進一步研究的思路。
一、引言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就開始成為了國外研究的對象。我國從文獻的檢索情況來看,直到1994年起才出現信息披露方面的文獻,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信息披露制度建設、強制性信息披露、自願性信息披露、分布信息披露等領域從理論到實證都有了較快的發展。但著眼於總體來看,離不開信息披露質量的提升。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和制度安排的作用就是要保證契約的正常履行,同時要降低正常的交易費用和盡量避免非正常交易費用的發生。Lee(1987)、Saudagaran和Diga(1997)重點分析了信息披露對資本市場的重要性。Healy和Palepu(2001)指出信息不僅能幫助解決投資中的不確定性,還能實施有效的資源配置,對投資者和其他股東而言增加了公司內部的透明度。我國證券市場自建立以來,到2005年底,境內上市公司已達到1381家,全年市價總市值為32430.28億元,總股本為7629.51億股 [2]。但是我國證券市場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同時,出現了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比較突出的是上市公司相繼出現了一系列違規信息披露的事件,如深圳原野、瓊民源、長城機電、紅光實業、東方鍋爐、 四川紅光、銀廣夏、億安科技、江蘇瓊花等,給投資者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給社會帶來了極大負面影響。
二、信息披露涵義和現狀
信息披露,在英文中為information disclosure,information起源於拉丁文中informare,有「報告」、「通知」等含義,disclosure有「公開」、「公示」之意。信息披露體現了證券市場的「三公政策」,是投資決策的前提,也是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的保障基礎。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已經成為世界資本市場研究界的重大課題,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多年以來一直成立特別研究委員會對此進行整體研究。Schwartz(1991)、Becker(1992)、Biais(1993)、Madhavan(1996)、Angel(1997)、Bloomfield和O』Hara(1999)、Flood(1998)通過實證研究都提出交易信息越充分,市場透明度越高,市場的有效性就越強。Myers和 Majluf(1984)指出假如信息不對稱不能解決,對於已有的股東、公司出售股票或發行債券成本將會增加;而提高信息透明度,Barry和Merton(1997)指出會對外部投資者而言就會減少成本,降低投資風險。
我國證監會在1999年10月頒布了《關於提高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質量的通知》,到2004年1月又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質量的通知》,期間還實施了其他專項信息披露管理辦法。2005年3月1日,證券委員會國際組織下屬技術委員會(The Technical Committee)發布了《加強資本市場防範財務舞弊報告》。2005年11月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與中國人民銀行誠信管理局就雙方共享監管信息,合作推進證券市場誠信建設等事項進行了安排。本文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公布的深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評資料統計得到(如表1),從最近五年的數據來看,信息披露情況評級為優秀的所佔比例成波動趨勢,信息披露情況良好的逐年增多,到2003年已超過了50%,2004年達到了61.34%,增幅較大,但2005年又有所下降;信息披露情況為及格的明顯下降;不及格的2005年又開始上升,佔到7.04%,總體上成橄欖型分布。
表1 2001-2005年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評級表
年份評 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優秀(%) 5.89 7.84 8.07 6.07 8.05
良好(%) 39.49 46.86 52.76 61.34 56.94
及格(%) 48.72 38.82 34.06 30.16 27.97
不及格(%) 5.89 6.47 5.12 2.43 7.04
合計(%)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三、 信息披露質量影響因素:理論與國外的經驗證據
(一)理論基礎
Coase(1937)提出了交易成本的理論,包含了搜尋信息的成本,在信息披露時當管理層擁有絕對的信息優勢時,投資者和債權人就要付出甄別和證實信息的成本。Fama(1970)年提出了有效市場假說理論,包括弱式有效、半強式有效和強式有效三種類型,表明有效市場實現的前提是信息的對稱性和透明化。Akerlof(1970)提出了汽車市場上信息的不對稱理論,在資本市場上表現為管理者處於信息的優勢,委託——代理問題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不利於投資者對信息的了解。Jensen 和 Meckling(1976)提出的代理理論為研究公司治理與信息披露行為提供了理論框架,提出了代理成本主要包括委託人的監督支出、代理人的保證支出和剩餘損失。Jae-Cheol Kim(1985)在Akerlof研究基礎上,在假設存在多種類型代理人的前提下構建了信息不對稱模型。Williamson(1985)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論也為信息披露質量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從非完全有效市場條件出發,認為自願性信息披露是委託代理關系的契約構成。
在衡量信息披露質量時,根據國外大量的文獻總結來看,包括三種類型:一是採用財務分析師協會(FAF)提供的數據,如Lang和Lundholm(1993)、Farragher (1994)、Welker (1995)和Sengupta (1998),FAF排名時即包括了可測量的數據,也包括了不可測量的數據,打分的專家為該行業分析家和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其缺點是專家的主觀性不可忽視。二是構建自願性披露指數,如Cerf(1961)、Singhvi和Desai(1971)、Botosan(1997)、Miller(1999)、Miller和Piotroski(2000)等,構建自願性披露指數時,在選取指標和給定權重時會存在著主觀性。三是選擇信息披露排名,如Welker(1996)、Lang, M., Lundholm, R.(1993)、Botosan(1997)、David.S.(2000)使用投資管理協會(AIMR)的信息委員會公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排名作為研究依據。
(二)信息披露質量影響因素
1.行業特徵。Darrough和Stoughton(1990)指出在競爭性較強的行業,上市公司披露信息時會在向市場傳達有利信息和限制信息流向競爭者之間作出博弈分析。Clarkson等(1994)證實了Darrough和Stoughton的觀點,對1989-1991年加拿大的上市公司的管理層預測報告進行了分析,發現工業企業有較少集中度(用前四大公司銷售收入占整個行業的比例作為市場集中度)、低進入壁壘的公司很少提供可觀(favorable)的預測信息。Verrecchia(1983)指出競爭性行業中限制自願性披露的原因在於防止自有信息流向競爭對手。Cohen(1992)表明生物行業傾向於披露相當多的軟(nonrequired)信息,原因在於管理層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較大。Newson 和Deegan(2002)通過歐美一些國家的150個機構投資者對澳大利亞、新加坡、韓國三國的跨國公司調查顯示,上市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的主要目的在於體現公司核心能力和全球競爭化策略。
2.公司規模。理論上,King等(1990)從交易成本的假說表明,公司規模與信息披露質量正相關,原因在於對大公司信息的需求量大,在交易此信息時利潤就高。Lang和Lundholm(1993)表明小公司發布信息的成本相對要高,原因在於媒介更願意發布大公司信息。 實證上,Cox (1985)、Waymire(1985)、Chow和Wong-Boren(1987)、Lev和Penman(1990)、Pownall和Waymire(1990)提出公司規模與信息披露質量成正比。Lang和Lundolm (1993)實證結果發現,公司規模越大,其披露的評分等級就越高,原因在於信息披露成本與公司規模成本負相關。Belkaoui (2001)採用類似的研究方法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3.公司業績。最早的Bowman和Haire(1975)採用ROE指標衡量公司財務業績,檢驗結果表明ROE與自願性信息披露成正比。Patell(1976)、Penman(1980)、Verrecchia(1983; 1990)、McNichols(1984)、Dye(1985; 1986)、Jung和Kwon(1988)、Darrough和Stoughton(1990)、Wagenhoefer(1990)、Lev和Penman(1990)、Feltham和Xie(1993)、Kenneth (2001)以及Miller(2002)都提出當上市公司預計有好的經營收益時,信息披露將更加頻繁。Smith 和Watts(1992)、Gaver(1993)表明業績增長的公司信息披露狀況較好。
4.公司治理結構。Eng和Mak(2003)考察了在新加坡上市的158家上市公司不同所有權結構和董事會構成對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影響,研究顯示公司治理程度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明顯正向關系。(1)股權集中度。Craswell and Taylor(1992)、Mckinnon和Dalimunthe(1993)、Hossain , Tan和Adams(1994)、Raffournier(1995)、Alexander和Cohen(1999)驗證了股權結構與公司欺詐之間的關系。Schadewitz和Blevins(1998)表明股權集中度與信息披露質量之間顯著負相關。(2)管理層持股。Warfield等(1995)指出管理層持股較高的公司投入回報關系更顯著,原因在於信息披露隨著管理層持股增加而表現得更加透明。David S.(2000)從代理成本的角度出發,驗證了管理層持股與信息披露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實證表明管理層持股較多的上市公司,投資者需要的信息披露越透徹,也就在年報和季報中提供更多的信息。(3)董事結構。Fama(1980)指出從外部引入一定比例的非執行董事將會更好地監管董事會和管理層的行為。Forker( 1992)、Malone等(1993)、Cobbl(1993)和Beasley(1996)指出外部董事比例與財務信息欺詐的概率成反比。Chen和Jaggi(2000)信息披露質量與董事會獨立非執行董事成正比。(4)監管委員會。Wild(1996)、Mcmullen(1996)指出有監管委員會的上市公司提供虛假財務信息的可能性較小。Ho和Wong(2001)以香港上市公司為樣本,得出是否存在監管委員會與自願性信息披露顯著正相關。Joseph和Terry(2003)檢驗了監管委員的獨立性與財務困境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關系,實證表明兩者存在著正相關關系。Simon 和 Kar(2001)通過對香港上市公司的四個治理指標(董事會中獨立董事比例、總經理董事長是否兩職合一、是否存在監管委員會、董事會中的家族成員比例)來分析影響信息披露質量的情況,發現存在監管委員會的上市公司對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具有顯著正相關。Anderson 和 Mansi(2004)發現監管委員會和董事會是影響財務報告真實性的重要因素。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綜述 來自: 免費論文網www.shu1000.com
5.會計事務所。DeAngelo(1981)、Malone 等(1993)提出大的會計事務所由於客戶較多,作假後被吊銷執照的成本就比小的會計事務所要大,因而也就有更大的動機去堅持審計的獨立性。Craswell 和 Taylor (1992)、Inchausti (1997)發現上市公司聘請的會計事務所排名與信息披露質量成正比。
6.其他因素。Trueman(1986)表明能力較強的經理層傾向於增加自願性信息披露。Cooke(1998)、Ferguson 等 (2002)指出在國內外都上市的公司會披露更多的信息。Leland和Pyle(1977)、Myers和Majluf(1984)、Ruland 等(1990)、Frankel 等(1992)指出上市公司在融資前會發布更多的信息以減少信息的不對稱。
四、信息披露質量影響因素:國內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在理論研究上,周紅(1998)提出了財務信息披露的三種基本理論模式:財務信息披露的新古典理論、規范理論和實證理論。其中實證理論包括代理理論、公共選擇和國家調節理論,以後學者較多引用的是委託-代理理論。王躍堂、張祖國(2001)探討了西方財務報告質量評價理論,包括用戶需求觀和投資者保護觀。吳聯生(2001)在其博士論文中從市場有效理論和企業契約的角度研究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問題,對上市公司組織制度(最高權力機構安排、董事會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與信息披露質量之間進行了理論分析。劉媛媛(2005)對我國上市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進行了規范性研究,從代理理論、市場的競爭性和信號理論的角度分析了自願性信息披露的動機。其他國內學者較多的從理論上主要是立法的角度和政府監管的角度,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成因進行分析。
實證研究上,陳娟(2001)提出公司治理對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並結合國有企業改革對公司治理結構深入研究。計小青、曹嘯(2003)指出引入權威結構來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呈報進行管制,會增加經營狀況不良公司進行虛假財務呈報的成本。鄭槐淼,朱開悉等(2003)從環境因素、投資者影響因素分析未來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因素。張宗新(2003)引用經濟主體行為最優化理論,分析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的動因,構建了自願性信息披露指數評分表,揭示新興市場上市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動機。實證結果表明規模大、效益好、同時海外上市的公司,更傾向於實施自願性信息披露。李豫湘等(2004)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了自願性信息披露狀況,結果表明自願信息披露指數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呈U型關系,與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的比例、董事長總經理是否兩職合一無顯著相關性;規模大的上市公司,更傾向於實施自願信息披露。閆化海(2004)總結了自願性信息披露的衡量方法和影響上市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綜合上述研究,更多的是從自願性信息披露的角度進行研究,而沒有考慮到上市公司的全面信息披露質量;在影響因素的選擇上較多地採用公司治理結構的角度,缺乏公司其他特徵的探討;在信息披露質量的衡量上也有待進一步商榷。
五、結論
信息披露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但是長期以來,特別是國內研究更多地是對信息披露行為的描述和從政策層面提出如何提高信息披露質量的建議。因而進一步以中國資本市場研究時,改變以往的「行為」研究,將目標指向 「動因」研究,從根源入手,全面考察影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因素。另外國外已建立行業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排名,而國內除深圳證券市場對上市信息披露有考評機制,其它還缺少必要的定量評定,因此衡量信息披露質量時,在以後的研究中可以採用專家打分等方法,避免了以年報中獲取的本可能存在信息真實問題的資料來構建評分表,以使評定更加客觀。最後在衡量信息披露質量時,考慮的內容盡可能全面,不僅包括披露信息的真實性,還要包括披露信息的時效性。
參考文獻:
[1] 崔如波.公司治理:制度與績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2004年PP.296。
[2] Lee, J.. Accounting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1987(6).
[3] Saudagaran, S.M., Diga, J.. Financial reporting in emerging capital markets: Characteristics and policy issues[J]. Accounting Horizons,1997,11( 2).
[4] Healy, P.M., Palepu, K.G..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 31.
[5] Angel, James J.. Tick size, share prices, and stock splits[J].Journal of Finance, 1997, 52( 2).
[6] Myers, S., Majluf, N..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 13.
[7] Jae-Cheol Kim. The Market for "Lemons" Reconsidered: A Model of the Used Car Market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 75(4).
[8] Lang, M. , Lundholm. Cross-sectional determinants of analysts ratings of corporate disclosur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3, 31(2).
[9] Botosan, Christine A. Disclosure level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7, 72 (3).
[10] G.S. Miller. Earnings performance and discretionary disclos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2, 40 (1).
[11] David S. Gelb. Managerial Ownership and Accounting Disclosures: An Empirical Study Review of Quantitative [J].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00,15.
[12] Joseph V. Carcello,Terry L. Neal. Audit Committee Independence and Disclosure: choice for financially distressed firm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3,11( 4).
[13] Mark Lang, Russell Lundholm. Cross-Sectional Determinants of Analyst Ratings of Corporate Disclosur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3,31(2).
[14] Paul M. Healy, Krishna G. Palepu.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 31(1-3).
[15] Robert M.Bushman. Transparency,financi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Economic Policy Review, 2003, 9(1).
[16] L. L. Eng, Y. T. Mak.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3, 22( 4).
[17] 周紅.財務信息披露的三種基本理論模式[J].會計研究,1998,(12)。
[18] 王躍堂,張祖國.財務報告質量評價觀及信息披露監管[J].會計研究,2001,(10)。
[19] 吳聯生.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理論與證據[D].博士論文,廈門大學,2001年。
[20] 張宗新,郭來生等.上市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研究[R].深圳證券交易所綜合研究所研究報告,2004。
[21] 計小青,曹嘯.資本市場財務呈報管制:理論及其對中國實踐的解釋[J].管理世界, 2003,(2)。
[22] 李豫湘,付秀明等.中國公司治理與自願信息披露的實證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27(12)。
[23] 閆化海.自願性信息披露問題研究及其新進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10)。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綜述 來自: 免費論文網www.shu1000.com

5. 楊有紅的學術研究

一、承擔課題
1、中西方會計比較,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體系,中國會計學會,1996.1
2、資金管理與流通效益,國內貿易部,1997.12
3、多方著手,謀求全面發展的新路子,北京市教委,1997.3(北京市政府頒發教學成果一等獎)
4、面向二十一世紀會計學類系列課程及其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教育部,1999.5
5、期貨交易財務、會計和稅務問題研究,中國證監會,2000.6
6、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95規劃項目-----現代企業制度下財務管理理論,教育部,2001.10
7、企業改組、兼並與資產重組中的財務與會計問題研究,財政部,2001.10
8、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設計,北京市社科基金,2003.5
9、構建以EVA為導向的國有企業經營者業績評價系統,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2005.2—2006.12
10、企業內部控制自我評價指引與典型案例研究,財政部重大課題,2008.8-2009.12
11、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研究,北京市屬高等校人才強屬教計劃—創新人才建設計劃,2009.1-2010.12
12、上市內部審計部門如何開展內部控制審計,國家審計署重點課題,2009.4-2010.8
13、市屬國有非上市公司外部董事與董事會運作機制的完善,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2011.1-2012.12
14、跨國資本運營中會計准則趨同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1.3-2013.3
15、基於行為價值管理視角的首都零售業內部控制評價研究,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2013.4-2015.12
16、我國企業財務報表改進研究,北京市屬高等學校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養三年行動計劃(2013年—2015年)「長城學者」培養計劃
17、綜合收益概念框架、報告體系以及信息運用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5.7-2018.12
二、出版著作
1、World Accounting,West Publishing House,1995.3 (與Anne.Rick合作)
2、預算會計,中國商業出版社,1996.5 專著
3、金融工具會計,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7 專著
4、企業會計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7 專著
5、資產重組會計,中國財經出版社,2001.4 專著
6、企業內部控制框架——構建與運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2 主編
7、內部會計控制系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4 主筆
8、高級會計學(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9 主譯
9、高級財務會計(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6 主編
10、中級財務會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 主編
11、企業內部控制系統:構建·運行·評價,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2 專著
12、中級會計學(基礎篇),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2,主譯
13、中級會計學(應用篇),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7,主譯
三、論文
1、獨立董事履職狀況和客觀環境研究,楊有紅、黃志雄,會計研究,2015.4
2、設定受益計劃會計處理的難點與對策,楊有紅、申悅,會計之友,2014.12.下
3、委託經營方式下的合並財務報表編制問題,楊有紅、張丹,財會學習,2014.9
4、公允價值選擇影響因素綜述,余德慧、楊有紅,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14.3
5、基於國內買方信貸的風險控制,楊有紅、劉曉敏,商業會計,2014.5
6、透過報表看集團公司戰略執行,楊有紅、尹雪,財會學習,2014.1
7.戰略導向預算下的指標設計,楊有紅,財務與會計,2013.12
8、我國合並財務報表合並范圍問題研究,楊有紅、尹雪,商業會計,2013.20
9、會計准則國際趨同研究評述與展望,楊有紅、王海濱,會計之友, 2013.8中
10、提升管控能力 警惕「隱形殺手」, 楊有紅、陳婧,新理財, 2013.3
11、論內部控制環境的主導與環境優化,楊有紅,會計研究, 2013.5
12、做好內控評價 提升公司管控能力,楊有紅,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3第2卷首篇
13、我國互聯網企業盈餘質量評價體系研究,楊有紅、吳珊珊,會計之友, 2013.2中
14、與營銷財務相匹配的財務手段:風險管控與與信息披露,財務與會計(理財版)楊有紅、劉麗,2013.1
15、負債制度閾值下債務結構對公司成長性的影響,劉婷、楊有紅,當代財經,2012.9
16、提升財務管理水平 引領企業價值創造,楊有紅,財會學習,2012.7
17、關於完善《或有事項》和《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准則的幾點建議——樁未決訴訟案件引起的思考,楊有紅、張麗麗,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18、釐清利潤指標間的關系 提高報表解讀能力,楊有紅、劉爽,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1.11
19、集團財務報表分析與財務管控——基於渝三峽A2010年財務報表的分析與診斷,楊有紅、楊華,會計之友,2011.27
20、內部控制、財務報告質量與投資者保護——來自滬市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楊有紅、毛新述,財貿經濟,2011.8
21、國有企業外部董事激勵機制對外部董事行為的影響——基於博弈論的理論模型分析,孫玥璠、楊有紅、張真昊,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22、市場化程度、法律環境與企業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報告的披露——基於滬市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楊有紅、何玉潤、王茂林,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11.1
23、內部控制缺陷的識別、認定與報告,楊有紅、李宇立,會計研究,2011.3
24、關於業績評價的幾點反思,楊有紅,首席財務官,2011.3
25、整合預算與內控、改進企業預算管理系統,楊有紅,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0.9
26、提高年報質量、提供充分准確的財務信息——閱讀天一科技2009年年報引發的思考,楊有紅、陳海琴,會計之友(下旬刊),2010.8
27、財務戰略規劃初論:從控制、實施到業績提升,楊有紅,中國總會計師,2010.6
28、企業應注重合並報表與個別報表的對比分析,楊有紅,財務與會計(理財版) ,2010.5
29、小議基於不同目的利潤考核對非經常性損益的處理,楊有紅,中國總會計師,2010.4
30、企業應注重合並報表與個別報表的對比分析,楊有紅,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0.5
31、領會准則實質,確實提高報表質量——方大碳素09年半年報解讀與啟示,楊有紅、張萌,財會學習,2009.12
32、企業內部控制構建應關注的問題,楊有紅,會計師, 2009.11
33、2007年滬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研究——數據分析與政策建議,楊有紅、陳凌雲, 會計研究,2009.6
34、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中國會計學會2009內部控制專題學術研討會綜述,毛新述、楊有紅,會計研究, 2009.5
35、我國企業內控建設中的組織規劃與權責分配,楊有紅,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09.10
36、揭開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真實面目——來自寶新能源半年報的啟示,楊有紅,財務與會計, 2009.4
37、內部控制評價的目的與內容,楊有紅,首席財務官, 2009.2
38、試論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幾個問題,楊有紅,財政監督,2009.2
39、危機檢驗財務風險,楊有紅,首席財務官,2009.1
40、並非公允價值惹的禍,楊有紅,新理財,2009.1
41、高管人員股權激勵機制中的業績考評指標設計,楊有紅、劉佳,會計之友(下旬刊),2008.12
42、新准則下的報表架構與解讀方式更新——基於寶新能源半年報的分析與啟示,楊有紅、 武民強,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11
43、公司層面內部控制的完善,楊有紅,首席財務官,2008.12
44、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楊有紅,首席財務官,2008.11
45、「嵌入式」內控體系,楊有紅,首席財務官,2008.10
46、2006年滬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楊有紅、汪薇 ,會計研究,2008.3
47、預算必須以戰略為導向,楊有紅,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08.3
48、破解匯兌收益之憂,楊有紅、徐心怡,新理財,2007.9
49、上市公司股票期權激勵計劃中的業績評價問題,楊有紅、柯劍,會計師,2007.8
50、期權會計規范評析與建議,楊有紅、謝萍,會計之友(下旬刊) ,2007.6
51、准確理解所得稅會計准則應把握的幾個問題,楊有紅,中國總會計師,2007.5
52、試論我國上市公司監督機制中的模式選擇及完善,楊有紅、徐心怡,審計研究,2007.3
53、凈利潤抑或股票市價——高管人員股份支付中業績評價核心指標的設計問題,楊有紅, 財務與會計,2007.4
54、試論銷售收款內部控制制度的構建,楊有紅、徐心怡,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1
55、試論ERM對我國企業內控系統構建的提升,楊有紅、與李梓, 國際財務與會計,2007.1
56、試析綜合收益及其對我國報表體系的完善——由新准則頒布引發的思考,楊有紅、劉豐,會計之友,2006.11
57、企業如何向雇員支付股份?楊有紅,中國財經報,2006.08.11
58、讓高品質的社交圈提升自己,楊有紅,中國財經報,2006.05.26
59、審計委員會職責再造與關系梳理,楊有紅、趙佳佳,會計研究,2006.5
60、用誠信勤勉構築公司可持續發展的軌道——*ST巨力案例引起的警示,胡燕、楊有紅,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61、預算與戰略的結合,楊有紅,財會信報 ,2006.6.13
62、《薩班斯法案》404條款的最新進展及其理性思考,劉曉嬙、楊有紅,會計之友(下旬刊),2006.3
63、集團公司的財務治理,楊有紅、葉華,新理財,2006.3
64、「安然破產」對公司財務治理的思考,楊有紅、葉華,新理財,2006.3
65、關於中國會計准則國際趨同的幾個問題研究——訪北京工商大學會計學院院長楊有紅教授,崔偉、楊有紅,中國總會計師,2006.2
66、股權分置改革後財務管理的變化,楊有紅,新理財,2005.10
67、關於財務會計案例教學的調查分析,楊有紅、胡燕、謝萍,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68、認識預算、駕馭預算,楊有紅,首席財務官,2005.5
69、COSO:由內控向風控的嬗變,楊有紅,首席財務官, 2005.8
70、母子公司交叉持股情況下合並會計報表編制方法探討,楊有紅、趙海苗,財務與會計,2005.7
71、中國會計教育,中國會計年鑒(2004),2005.1
72、淺談企業並購後的財務整合問題----青島啤酒並購案例分析,楊有紅,中國集團經濟(核心刊物) ,2005.1
73、我國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激勵實現方式,楊有紅、趙佳佳,新理財,2005.3
74、試論資產減值內控制度的完善,楊有紅、趙佳佳,會計研究,2005.2
75、論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的披露,歐陽愛平、楊有紅、黃家英,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76、試論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的對接,楊有紅、胡燕,會計研究,2004.10
77、試論公司治理與內容控制的對接與互動,楊有紅,浙江財稅與會計,2004.7
78、EVA:人力資本收益分配模式創新之路,胡燕、支春紅、楊有紅,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79、有益的嘗試,楊有紅,新理財,2004.6
80、導向·效果·建議——關於《企業會計制度》若干問題的探討,楊有紅,會計之友,2004.4
81、CFO與獨立董事---協調·溝通·配合,楊有紅,今日會計師,2004.1
82、會計監管新視角:完善虛假信息發現機制,楊有紅,財務與會計,2004.2
83、並購會計處理:購買法與權益結合法,楊有紅,新理財,2004.3
84、企業並購應力避三大誤區,楊有紅,新理財,2004.3
85、焊衛「實質重於形式」原則、扼制惡性操縱會計信息行為,楊有紅,財務與會計,2003.9
86、試論人力資本股權獎勵的運作模式,楊有紅,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87、論內部會計控制系統,楊有紅,海南財會 ,2003.3.P4
88、讓會計報表更真實,楊有紅,證券日報,2003.4.26P2
89、試論內部會計控制的關鍵問題,楊有紅,國際財務與會計,2003.1
90、股權獎勵:認識創新與制度創新,楊有紅,財務與會計,2003.3
91、透明度:經濟學含義與會計檢驗,王仲兵、楊有紅、萬輝,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2.11
92、PressingIssuesfor Accounting Research in China, Yang Youhong, China& WorldEconomy , 2002.5(雙月)
93、中國會計最需要研究的問題,楊有紅、肖澤忠,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
94、監督和處罰應雙管齊下,楊有紅,證券日報,2002.9.6
95、關於人力資源會計的若干理論問題,楊有紅、王仲兵,會計研究,2002.9
96、誠信勤勉是公司生存發展之本——「安然」事件的財務思考,楊有紅,財務與會計,2002.5
97、入世後我國財會管理面臨的挑戰與對策,楊有紅,商業會計,2002.2
98、完全不是想像,楊有紅,中國財經報,2002.1.31P3
99、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框架,楊有紅,西部論壇,2001.4(季刊)
100、會計規范構建中的里程碑,楊有紅,財務與會計,2001.4
101、健全內部會計控制的重大舉措,楊有紅,商業會計,20011.3
102、內部控制框架構建,閻達五、楊有紅,會計研究,2001.2
103、透過現象看本質-解讀企業報告有感,楊有紅,中國財經報2000.11.30
104、對非貨幣交易准則的兩點看法,楊有紅,財務與會計,2000.10
105、試論權益結合法在我國的運用,楊有紅,北京商學院學報,2000.5
106、二十一世紀的會計和會計教育,楊有紅,會計研究,2000.8
107、上市公司虧損之管見,楊有紅,中國財經報,2000.8.10
108、關於投資多元化的思考,楊有紅,中國財經報,2000.8.17
109、商品期貨會計研究,歐陽愛平、楊有紅、王仲兵,財貿經濟,2000.5
110、年報摘要的信息含量有待進一步提高,楊有紅,中國財經報,2000.3.4
111、權益結合法在我國的運用探討,楊有紅,特區財會,2000.2
112、企業並購會計問題,楊有紅,南開管理評論,1999.3
113、會計准則經濟後果研究,楊有紅,財會研究,1999.4
114、注重研究會計准則經濟後果,楊有紅,經濟學消息報,NO:322,99.3.5
115、豐碩的成果 艱巨的任務,楊有紅,財務與會計,1998.9
116、關於高級會計學的幾個理論問題,楊有紅、江濱,北京商學院學報,1998.5
117、試論會計目標層次化和具體目標多元化,楊有紅、呂學典,會計研究,1998.4
118、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質量,楊有紅,中國財經報,1998.7.11
119、合夥企業會計探討,楊有紅,商業會計,1998.6
120、試論資產重組定位與策略,楊有紅,北京商學院學報,1998.1
121、初始經營期會計芻議,楊有紅,會計研究,1997.11
122、深化會計改革,服務於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戰略,楊有紅,財務與會計,1997.12
123、試論會計制度建設,楊有紅,四川建設會計,1997.2
124、會計准則實施後會計制度建設問題探討,楊有紅,財務與會計,1996.8
125、試論重組會計,楊有紅、劉婉立,會計研究,1996.4
126、重組會計若干問題探討(上、下),楊有紅,中國財經報,1996.2.10; 1996.3.10
127、關於未來事項的確認與計量問題,楊有紅,會計研究 ,1995.3
128、試論所得稅會計,楊有紅,北京商學院學報,1995年增刊
129、A Comparison ofConceptual Framework among China, U.S.A Collection of theSixth Asian-Pacific & IASC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Conference. 1994.11本文收入第六屆亞太地區國際會計論文集
130、關於建立財務分析學的思考,李殿富、楊有紅、王斌,會計研究,1994.6
131、論中美合資企業中方職工的行為激勵,李畢萬、米勒(美)、楊有紅,北京商學院學報,1994.5
132、中美及國際會計准則比較,楊有紅,北京商學院學報,1994.6
133、論謹慎性原則,楊有紅,電子財會,1993.12
134、應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教風,楊有紅,北京商學院學報,1993年增刊
135、試論會計觀念更新,楊有紅,電子財會,1989.9
136、試論兩權分離與會計管理體制,楊有紅,財會研究,1988.5
137、關於建立決策會計的探討,楊有紅,財會通訊,1988.4
138、責任會計概念剖析,楊有紅,江蘇會計,1987.8
139、試論責任會計,楊有紅,四川會計,1987.3
140、企業流動資金控制體系探討,楊有紅,江西商業經濟,1987.7
141、會計控制與會計反映,楊有紅,電子財會,1987.5
142、試論會計參與經營決策,楊有紅,大連會計,1987.5
143、會計信息與企業管理,楊有紅,商品流通與管理 ,1987.2
144、任期目標責任制與責任會計,楊有紅,遼寧會計,1987.1

6. 毛新述的主要論文

(一)研究論文
1. 毛新述、梅曦、朱琳,2015,銀行業審慎監管、公允價值計量與財務報告穩健性,《財貿經濟》,第7期,70-80
2. 毛新述、周小偉,2015,政治關聯與公開債務融資,《會計研究》,第6期,26-33
3. 毛新述、余德慧,2013,會計准則趨同、海外並購與投資效率 ,《財貿經濟》,第12期,68-76
4. 毛新述、孟傑,2013,內部控制與訴訟風險 ,《管理世界》,第11期,155-165
5. 毛新述、王斌、林長泉、王楠,2013,信息發布者與資本市場效率 ,《經濟研究》,第10期,69-81
6. 張偉華、毛新述,2013,實證會計研究的國際化與本土化——第十一屆中國實證會計國際研討會綜述,《中國會計評論》,第1期,91-100
7. 毛新述、葉康濤、張頔,2012,上市公司權益資本成本的測度與評價——基於我國證券市場的經驗檢驗 ,《會計研究》,第11期,12-22
8. 楊有紅、毛新述,2011,內部控制、財務報告質量與投資者保護——來自滬市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財貿經濟》,第8期:44~50
9. 毛新述、戴德明,2011,論公允價值計量與資產減值會計計量的統一 ,《會計研究》,第4期:15~22
10. 毛新述、戴德明,2009,會計制度改革、盈餘穩健性與盈餘管理,《會計研究》,第12期:38~46
11. 毛新述、楊有紅,2009,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中國會計學會2009內部控制專題學術研討會綜述 ,《會計研究》,第5期:93~95
12. 毛新述、劉應文,2008,中國A、B股市場分割性研究——基於協整理論的檢驗,《統計研究》,第12期,85~92
13. 毛新述、戴德明,2008,會計制度變遷與盈餘穩健性:一項理論分析,《會計研究》,第9期,26~32
14. DAI Deming, MAO Xinshu, DENG Fan, 2007, A research on impairment of assets in listed firms with negative earnings in China,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 Vol.1,No.3(August):351~364
15. 戴德明、毛新述和姚淑瑜,2006,合並報表與母公司報表的有用性——理論分析與經驗檢驗,《會計研究》,第10期:10~17
16. 戴德明、毛新述和鄧璠,2006,上市公司戰略選擇彈性與業績關系的實證研究,《南開管理評論》,第4期:76~83
17. 毛新述、戴德明和姚淑瑜,2005,資產減值會計計量問題研究,《會計研究》,第10期:35~41
18. 戴德明、毛新述和鄧璠,2005,中國虧損上市公司資產減值准備計提行為研究,2005,《財經研究》,第31卷第7期:71~82
19. 戴德明、毛新述和姚淑瑜,2005,上市公司預測盈餘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研究——來自深圳、上海股市的實證證據,《中國會計評論》,第3卷第2期:253~272
20. 徐經長、姚淑瑜和毛新述,2004,國際會計協調——一個新的分析視角《會計研究》,第4期:41~46
21. 徐經長、戴德明、毛新述和姚淑瑜,2003,預測盈餘的價值相關性——來自深圳、上海股市的經驗證據,《證券市場導報》,第12期:61~65
22. 徐經長、姚淑瑜和毛新述,2003,會計標準的國際協調——《企業會計制度》實施前後上市公司凈利潤雙重披露的實證研究,《會計研究》,第12期:8~13
(二)應用論文
1. 毛新述,2010,基於合並報表與母公司報表的長期股權投資業績分析,《財務與會計》(理財版),第5期:23~24
2. 毛新述,戴德明, 2010, 權益法的目標和運用,《財務與會計》(綜合版),第1期:41~42
3. 毛新述、鄧璠,2009,分步實現企業合並中合並財務報表的編制方法,《財務與會計》(綜合版),第6期:40~42
4. 戴德明、毛新述,2009,合並財務報表編制中盈餘公積抵銷分析,《財務與會計》(綜合版),第2期:46~47
5. 毛新述、姚淑瑜,2008,會計政策變更與前期差錯更正會計處理問題分析,《財務與會計》(綜合版),第9期:38~40
6. 毛新述、何玉潤,2008,成本法下合並財務報表的直接編制,《財務與會計》(綜合版),第6期:35~37
(三)工作論文
1. 毛新述、戴德明,2007,會計制度改革提高了公司的盈餘穩健性嗎?——基於盈餘、現金流量和應計利潤時間序列屬性變化的經驗證據,首屆會計與治理國際研討會報告論文(香港城市大學和中山大學2007年12月舉辦),廣州,中山大學
2. 毛新述、戴德明,2007,盈餘穩健性的市場定價與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第二屆「五校」青年學者論壇(2007年3月復旦大學),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會計與管理學術研討會(2007年9月台灣淡江大學)討論論文(獲最佳論文獎)。
3. 毛新述、戴德明,2006,會計標準的國際協調可以提高公司財務報告的質量嗎?比較AB股公司不同准則下盈餘確認的及時性與穩健性,中國第五屆實證會計國際研討會收錄論文,北京,北京大學
4. 戴德明、姚淑瑜和毛新述,2005,會計-稅收差異,盈餘管理與所得稅避稅行為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公司治理青年學者論壇(香港中文大學2005年11月舉辦)獲邀參會論文,上海國家會計學院

7. 蔡春的人物履歷

1、1988年考取我國著名會計、審計學家天津財經大學李寶震教授博士研究生;
2、1991年博研畢業並榮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3、1992年破格晉升到副教授, 1994年,破格晉升正教授職稱;
4、1994年,被國家教委批准錄取為國家重點資助的《優秀中青年科技人員出國留學項目》人選;
5、1996~1997年,作為公派高訪學者赴美國伊利諾大學國際會計中心訪問研修學習一年,並榮獲《訪問研究員證書》;
6、1996年,榮獲國家教委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五次青年教師基金資助,為當年全國經濟學科五名獲獎者中最高資助獲得者;
7、1998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遴選批准為首批四川省省級學術帶頭人後備人選;
8、1998年,被中國審計學會推選為全國12位審計名家之一,並在《廣東審計》99年第1期以《我國審計學術研究領域系統研究審計理論結構第一人》為題進行專題報道;
9、2001年-2004年任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院長;
10、2004年至今任西南財經大學科研處處長;
11、2003年被批准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及政府津貼獲得者;
12、2006年被批准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
13、2006年世界銀行貸款資助項目首席專家;
14、2007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首席專家。 2007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審計理論創新研究審計署審計科研所2007經濟責任審計與審計理論創新研究教育部重大公關項目2007公共經濟權利審計控制機制分析及其效果的實證研究國家自然基金委2007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方法研究國家審計署2006商業倫理與CFO誠業、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企業風險管理課程研發世界銀行貸款資助項目2006財經實證模型與方法研究四川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2005我國會計監管模式的選擇研究四川省財政廳重點會計科研課題2004會計職業道德基本規范研究財政部重點課題2004國家電網公司財會隊伍建設戰略研究國家電網公司軟課題出版時間論文題目報刊名稱期號2007關於經濟責任審計的定位、作用及未來發展之研究《審計研究》第1期2007會計師事務所行業專長與審計質量相關性的檢驗——來自中國上市公司審計市場的經驗證據《會計研究》第6期2007審計判斷的局限性與質量保障《會計之友》第4期2007政府審計風險的特殊性與控制《中國審計》第10期2007增強會計師事務所核心競爭力的新視角:聲譽管理《中國審計》第8期2007探索效益審計與環境審計發展的新路子《會計之友》第10期2007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大力推進理論創新,提高我校科研質量水平《經濟學家》第6期2007受託經濟責任的拓展與效益審計和環境審計的創新《財會學習》第8期2007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財務管理中的人力資本約束《審計與經濟研究》第4期2006現代審計功能拓展研究的概念與框架《審計研究》第4期2006會計盈餘的規模、賬面/市值因素實證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中國會計評論》第6期2006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深經濟效益審計《中國審計》第4期2006Toward the Effect of Audit Quality on Earnings Management-Empirical Evidence from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Listed in Shanghai Stock Market<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July,20062005虛擬企業價值評估研究《經濟學家》第3期2005上市公司審計意見類型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於滬深股市2003年A股年報資料的研究《財經科學》第1期2005審計師企業倫理鑒證服務研究《審計與經濟研究》第1期2005網路域名價值評估問題研究《會計論壇》第1期2005關於審計質量對盈餘管理的實證研究-來自滬市製造業的經驗證據《審計研究》第2期

8. 在上市公司工作,是咋樣的經歷

在上市公司工作會比較有安全感,因為上市公司的資金鏈比較強大,是開放性的,當然越是開放越容易受金融風險的影響,所以還是有利有弊的。

9. 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究竟迎合了誰的需要——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

從1994年到2005年,我國上市公司共支付了6530次股利,其中共計支付現金股利4034.68億元。當年支付股利的公司占當年全部上市公司的平均比例達60%。為什麼上市公司要支付股利?傳統的稅收理論、信號模型以及代理假說等公司股利政策理論實際上都沒能最終完整地解釋清楚Black(1976)所提出的這個「股利之謎」。最近由美國哈佛大學Baker和紐約大學Wurgler共同提出的股利迎合理論從行為財務出發,認為公司之所以支付股利,其主要原因在於管理者必須理性地滿足股東對股利不斷變化的需求(Baker和Wurgler,2004a、2004b)。但是我國部分學者最近的研究卻表明,我國上市公司管理者並沒有迎合投資者的偏好(王曼舒、齊寅峰,2005)。那麼,我國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沒有迎合股東的需要嗎?還是只迎合了部分股東的股利需要?這是本文需要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一、理論解釋Baker和Wurgler指出,基於某些心理因素或制度因素,投資者往往對支付股利的公司股票具有較強的需求,從而導致這類股票形成所謂的「股利溢價」(dividend premium),即支付股利公司......

10. 公司治理影響審計質量嗎——來自中國資本市場的經驗證據

審計質量影響審計師發現實質性誤報的可能性——審計質量越高,檢查到實質性誤報的可能性越大。審計質量越高,股東越有可能獲得有用的信息,於是,減少了資本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