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持倉收益 » 跨國上市公司有哪些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跨國上市公司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3-20 12:52:03

1. 有哪些境外公司有意在中國A股上市

「一旦中國相關監管規定允許,我們將會盡早行動。」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首席執行官鄧肯·尼德奧爾表示,希望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能成為首家在中國A股上市的境外交易所。 據介紹,除了上述兩家公司外,路透集團、恆生銀行等跨國公司在不同時期也表示過登陸上交所國際板的意向。英國媒體認為包括渣打銀行、英國保誠在內的銀行和保險商也有意在中國上市。此前,上交所透露,在考慮引入諸如匯豐、可口可樂、西門子等跨國公司上市。推薦閱讀周期蓄勢待發 商品緩步下行膠市仍處於尋底過程中2012年有色金屬將黯然失色糖價跌破6500地方收儲或啟動2012年鋼價走勢或將前低後高需求拖累PVC難改弱勢格局信心略恢復甲醇步入盤整期2011期貨產品創新領跑者系列訪談 一些分析師認為,A股會吸引一些中國地區業務比例不斷攀升的外資製造業公司,比如在中國擁有大量業務的聯合利華。高盛集團分析師吉姆·奧尼爾認為,包括沃爾瑪在內的服務行業公司對登陸A股也感興趣。 目前,從公開表達上市意願的公司情況來看,這些公司覆蓋了金融、化工、消費品、房地產等多個行業。業內人士分析,這些企業鍾情在A股市場上市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提升其在亞太區或者中國區業務的價值估值。由於大型跨國公司業務范圍廣,亞太區或者中國區業務在公司總體業務中所佔份額不高,新興市場的價值很難體現在資本市場上,上市後將可以全面反映這些業務。 第二,合資公司希望在境內市場以人民幣直接融資,支持其境內再投資,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三,可以避免外商投資所涉及的審批程序。上市後享受國民待遇,獲得更大的經營投資自由度。 第四,境內市場的估值往往高於成熟市場,有助於提升公司的總體估值。 第五,上市後對加深民眾的影響力和提升品牌效應有利,有助於開拓市場。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居民擁有較高的儲蓄率,境外優質公司進入中國資本市場,將為股民提供更豐富的投資對象,在幫助境外公司融資的同時,也將提高中國股市和國際金融市場的關聯度。 專家建議,為了減少市場開放初期的不確定性,在大規模實施之前,可以先選擇少量公司進行試點。在行業選擇上,應優先選擇製造業、消費品行業等財務狀況比較透明的行業,而不是金融業等監管方式與境內不同的行業。在企業選擇上,可以優先選擇在華投資規模大、創造就業機會多、稅收貢獻高的外資企業,允許這些企業利用中國資本市場融資,以此激勵更多的外資企業為中國經濟增長做出貢獻。

2. 我國著名跨國公司有哪些

國著名跨國公司有:

1、在2015年中國100大跨國公司中,跨國指數排前10位的企業分別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寧波均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化集團公司、廣東省航運集團有限公司。

還有中國大連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天津聚龍嘉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山東如意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卧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2、其中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跨國指數仍居首位,達到68.91%,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2)跨國上市公司有哪些擴展閱讀

1、2015年8月22日,2015年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在廣西南寧舉行。中國企業聯合會推出中國跨國公司報告,並發布2015中國100大跨國公司榜單。

2、中國100大跨國公司是由擁有海外資產、海外營業收入、海外員工的非金融企業,依據企業海外資產總額的多少排序產生。

跨國指數則按照(海外營業收入÷營業收入總額+海外資產÷資產總額+海外員工÷員工總數)÷3×100%計算得出。

3、2015中國100大跨國公司入圍門檻為26.67億元,比上年的21億元提高了5.67億元,海外員工754731人,平均跨國指數為13.66%,共擁有海外資產56334億元,實現海外收入51771億元。

4、2015中國100大跨國公司主要在經濟發達地區,其中北京佔43%,上海、廣東和山東均佔8%,浙江佔7%,遼寧佔3%。

5、從公司性質看,2014中國100大跨國公司中,國有控股企業仍然占據明顯的主導地位。

6、從行業分布看,2014中國100大跨國公司的行業分布相對比較分散,超過4家企業的行業分別是建築業、一般有色冶金及壓延加工業、汽車及及零配件製造業、黑色冶金及壓延加工業、家用電器及零配件製造業等。

3. 中國境外上市公司有哪些

美國納斯達克(NASDAQ ):
網易
新浪
盛大
51Job
攜程
Tom
搜狐
中華網
空中網
e龍
金融界
靈通
UT斯達康
亞信
九城關貿
第九城市
分眾傳媒
網路
德信無線
中星微電子
太平洋互聯網
無錫尚德
太平洋商業網路
如家快捷
新東方
中國汽車系統
華友世紀
富基旋風
中電光伏
林洋新能源
瑞立

以下幾家是在NASDAQ的OTC BB板上市的:
楊凌博迪森
太龍控股
比克電池
上海四方
泰達旅遊
中國新華

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 ):
橡果國際
中國鋁業
美東生物
中國東方航空
中國人壽
中國移動
中國網通集團(香港)
中石化
中國南方航空
中國電信
中國聯通
廣深鐵路
華能國際電力
江西賽維
深圳邁瑞
新東方
中石油
僑興移動
中芯國際
先聲葯業
上海石化
尚德電力
同濟堂
天合光能
兗州煤業
玉柴國際

全美證券交易所-AMEX :
天獅生物
科興生物
新龍亞洲
金盤國際
沈陽生化

倫敦證券交易所(LSE):
中國石化
東南電力
江西銅業
大唐國際發電
滬杭高速
中國奇跡
亞洲果業
佳爾華控股
Sweet China
中國南方資源
中央金田

4. 中國上市跨國公司名錄

英特爾、放寬視界、過子旗下

5. 最著名的跨國公司有那些

台灣地區的企業由於島內市場很小,其國際化傾向一直很強,一些企業得益於大陸經濟的發展而迅速成長,像鴻海、廣達電腦、明基、寶成等等。

此時,由於新行業的發展,趕上全球IT產業發展的浪潮,誕生了一批IT產業的華人跨國公司,如聯想、華為、趨勢科技(Trend Micro)、UT斯達康、優派、鴻海(Hon Hai Precision Instries)、Benq 等等。在技術密集的制葯行業,也產生了新的華人跨國公司,如美國華生制葯、萬全科技等。

新的成長方式也為華人跨國公司的發展提供了助力。在20世紀後期,華人以並購方式成長已陸續出現,其中也包括並購歐美的中小企業。進入21世紀,華人跨國公司開始頻頻出現以並購歐美大企業的方式來加速成長,例如:2003年TCL集團(2.60,0.00,0.00%)並購法國湯姆遜電視,2004年聯想集團並購美國IBM-PC,2005年明基並購西門子手機,2005年和記黃埔並購法國英國最大的化妝品連鎖店Marionnand 和 Merchant等等。

據公開資料顯示,聯合國從1990年起每年發布「世界最大的100家跨國公司」,中國香港的和記黃埔公司(Hutchison Whampoa Ltd.)1999年首次進入世界100大跨國公司行列,排名第48位。2004年,第三家華人跨國公司中信集團(CITIC Group)登上榜,排名94位。

由此,華人跨國公司開始進入世界級行列。

華人無母國型跨國公司嶄露頭角

此時,華人跨國公司也產生了新的公司形式,其中,無母國型跨國公司就是之一。

跨國公司誕生一百多年來,從最基本的(單)母國型跨國公司發展出雙母國型跨國公司,典型如聯合利華公司(Unilever)、英荷殼牌石油公司(Shell);後來又產生出多母國型跨國公司,典型如宜家集團(IKEA)、斯倫伯格公司(Schlumberger);經濟全球化浪潮則催生出無母國型跨國公司,典型代表是米塔爾鋼鐵公司(Mittal Steel)和趨勢科技公司。這種「去母國化」趨勢是一種進步。

趨勢科技公司(Trend Micro)成立於1988年,是張明正等人在美國洛杉磯創辦的,以殺電腦病毒軟體起家,目前是網路防毒軟體及服務領域全球第一的公司。該公司的財務總部放在日本東京,其全球營銷總部設在美國矽谷,研發中心設在中國的台北和南京,全球客戶服務中心設在菲律賓的馬尼拉,行政總部則設在愛爾蘭。1998年,公司在日本東京證交所上市,但日本股東只佔25%的股權,在美國、中國和歐洲各地都有很多股東,股份非常分散。趨勢科技公司的最高決策機構是由來自六個國家的13位高管組成的。很顯然,趨勢科技公司是一家無母國型跨國公司。

種種跡象顯示,越來越多的華人跨國公司開始了無母國型跨國公司之旅。

華人跨國公司新成長階段的前景會是什麼樣呢?我們可以做一點預測:到2010年,在全球發展中國家與地區最大的50家跨國公司榜中,華人跨國公司將達70%左右,中國大陸的跨國公司將達10個左右;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國公司榜中,中國(兩岸三地)跨國公司將達到5個。屆時,華人跨國公司將完成100億美元的並購項目;華人跨國公司在全球電訊行業將佔有一流地位。

6. 目前世界上有多少家跨國公司

找了兩個文章你湊合著看能不能用上一點,分就不用了,這個東西看來你只能靠自己了:

就在中國入世槌聲敲響的前幾天,世界零售巨人沃爾瑪從中國東南沿海揮師北上,與北京的合作夥伴簽約,計劃在北京開5家店,與此同時,包括北京物美集團,西單商場等13商家在內的北京商業連鎖集團橫空出世,為的就是打造「航空母艦」結群而御,新一輪競爭山雨欲來。

其實,北京商界的硝煙只是中國商業戰場上的冰山一角,沃爾瑪也只是國際商界大鱷的一員。據統計,從1992年中國零售業對外開放至今,實際進入中國的外資零售業已達300多家,外資零售業在中國的地盤不斷擴大,目前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企業,已經有70%在中國「搶灘登陸」,知名的有美國的沃爾瑪、法國的家樂福、德國的麥德龍、日本的伊藤洋華堂等。

世界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公司預言,在未來3至5年:中國零售業60%的市場將由3~5家世界級零售巨頭控制,30%的市場將由國家級零售巨頭控制,餘下不到10%的零售市場零頭則掌握在區域性零售巨頭手中,雖然這個預言是否屬實未知,但足以說明零售市場競爭的激烈。

權威機構調查顯示:入世後,零售業將是受沖擊最大的行業之一,在感慨生不逢時的同時,中國零售業應該怎麼辦?坐以待斃不行,我們需要認清自己,我們需要分析對手,更重要的,我們要行動!要向「狼」學習。

第一,要學習世界著名零售集團的戰略眼光。

世界著名的零售集團為了確定自己的目標市場和發展戰略,不惜花費重金進行市場調查。據說沃爾瑪進入中國之前花費1000萬人民幣對中國市場進行分析調研,最終選擇了深圳,放棄了在美國已經成熟的折扣店和倉儲商店業態,堅持了天天平價的經營理念,迎合了工薪階層這一目標客戶群,取得了初步成功。雖然目前進入中國的零售集團還處於不盈利狀態,但由於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標,所以他們對自己的未來都充滿了信心。我們有些零售企業缺乏戰略眼光,當百貨店熱時,他搞百貨店,當超市熱時,他發展超市……這種企業是不會成功的。

第二,要學習定位意識。

世界著名零售集團有著很好的定位意識。他們善於與對手合作,而不是擠垮他。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努力形成與對手差異化的互補性,把整個市場蛋糕做大,而不是擠在一個業態,一個商圈進行惡性競爭。例如,家樂福開辦大型超市,目標顧客是家庭主婦,滿足家庭主婦對家需用品一次性購物的需求;麥德龍發展倉儲商店,將機關團體和中小商人作為自己的目標顧客;而7—11便利店則把市場鎖定在年輕人,特別是男士身上。沃爾瑪購物廣場與家樂福大型超市有交叉競爭關系,他們就在商圈選擇上適當區別。

相反,我們許多零售企業仍然處在盲目發展的階段,業態不清,定位不準,自然難以形成特色,惡性競爭難免。

第三,要學習規模化發展。

進入中國的著名零售集團都是規模化多店鋪發展的。這是他們既可以降低采購成本,又可以減少店鋪運營費用,從而在價格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到2000年底,沃爾瑪已經有4000多家店鋪,1923億美元的銷售額,位列世界500強的第二位。世界零售100強中的大多數企業店鋪數都超過1000家,最多的日本伊藤洋華堂已超過30000家,位列第100位的銷售額也達40億美元左右。2000年,中國百強連鎖企業平均店鋪數僅為76.85家,最多的上海聯華為1000家,銷售額為111億元人民幣,僅相當於世界零售百強第100位的三分之一。中國零售業急需做大規模。

第四,學習多條腿走路的方針。

縱觀世界著名零售集團規模優勢的實現,採取了四條腿走路的方針:自建店鋪、全資店鋪、特許店鋪、購並店鋪。沃爾瑪和家樂福至少運用了其中的三條腿。沃爾瑪初期以自建店為主,在20世紀60年代,每年僅開2~3家店鋪;1970年股票上市,加快自建店速度,70年代平均每年開26家店;進入80年代,沃爾瑪採用自建和並購兩條腿走路的方針,10年中每年開店數達到100餘家;進入90年代,沃爾瑪採取了三條腿走路的方針,成立合資公司擴大規模,每年店鋪數以平均200家的速度遞增。家樂福和普美德斯過去一直在世界零售企業排行七、八位左右,兩家合並而成為僅次於沃爾瑪的世界零售巨頭。 在世界零售業的發展上,後來居上者常常是採用了迅速擴張的發展模式,而非費盡心機自己開店。中國零售企業迅速做大規模,也必須多條腿走路`,特別是要利用特許經營和購並的方式。

第五,學習先進的管理制度和營銷策略。

中國零售企業要提高,首先要在基礎管理上下功夫,特別是連鎖業,統一是最重要的。統一形象,統一管理,統一采購,統一核算,這幾個統一如果都沒有做到,根本就不能稱為連鎖企業。還有信息技術的應用,像POS(收集銷售數據)和MIS(管理信息系統)與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等,這都是必須的。
以上是我對入世後中國零售業的一些看法。零售業是和廣大老百姓息息相關的行業之一,願中國零售業一路走好.

流通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企業利潤和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之一。作為流通產業中的零售業,是國家向外資試開大門的行業之一。隨著服務業的進一步開放,外資進入我國零售業的速度加快,我國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已成為接受外資商業挑戰的行業。

外資大幅度進入我國零售業無論是對我國零售商品市場,還是對零售企業都將產生重要影響。從零售市場運行軌跡看,外資的進入已由原來區域性發展、單一業態轉向全國性、全方位較量,外資企業已順利渡過磨合期,正向高速擴張期發展。外資企業的不斷湧入,對國內零售企業產生了巨大的競爭壓力與生存危機,也對國內市場產生一定影響。

外資進入中國國內流通業市場帶來的結果是挑戰與機遇並舉

對於中國流通業而言,外資企業的進入意味著機遇和挑戰並存。從總體上看,外資零售業搶灘中國市場有利有弊,如何趨利避害,適時適地的引導將是吸引外資的關鍵,也是我國零售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從積極的方面看,有六大影響:

第一,提升了流通業技術水平,加快了我國流通業的現代化進程。外資的進入,帶來了國內分銷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短缺的資金,也帶來了先進的營銷理念、營銷策略和科學的管理方式,使得我國傳統的零售業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從根本上改變了計劃經濟時期國內商業業態單一,過於集中的布局,使之更加合理,也更加貼近和方便居民的生活,大大推進了零售業市場化進程和整體水平的提高。外資的進入,還加快了我國商業設施的建設和改造,帶動了高檔商業設施的發展,增強和改善了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和投資環境。

第二,活躍了國內經濟,帶動了國內相關行業的發展。開放零售業導致跨國零售企業增加在中國的采購,一些跨國零售企業還把采購中心轉移到中國,增強了中國在其全球化經營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據統計,外資零售企業所銷售的商品中,90%-95%來自國內的農業和製造業。不僅拉動了內銷,而且還帶動了內地消費品的出口。此外,通過進入中國的外資零售企業將中國商品輸入其全球經營體系范圍內的其他國家,也可以增加中國相關產品的出口。隨著外資零售企業的擴張,「中國製造」將加速進入跨國零售企業的全球供應鏈,並使得房地產、交通運輸、郵電通訊、能源及多種服務行業都從中受益。

第三,提高了國內同行的競爭力。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外國著名零售集團進入我國內地將更為暢通。國內零售企業將面臨世界上更多的大零售集團的競爭挑戰,其直接結果必然是迫使內地零售業進行徹底的改造與重組,從而塑造出真正能與國際零售集團抗衡的企業,從而也為國內的零售業進入世界市場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第四,增加了就業。據估算,跨國零售集團在中國采購的300億美元,將創造 1300個就業機會。進入世界500強的零售集團每年的采購額近1.5萬億美元,以高效率的大型業態為主的外資零售業的進入將加速淘汰中國低效率的零售業,但不會對就業產生收縮式的影響。外資零售業所使用的本地人力資源不僅是一般的營業員,而且還有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的投資無疑增加了當地高級專業人才的就業機會。

第五,多樣化的業態滿足了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 外資零售業進入中國已有十多年,已從初期的磨合適應期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其業態和運作模式也更加成熟。各家都擁有自己的優勢業態。毋庸置疑,外資企業將發展自由的多業態,適應不同人群,並實現規模化。這對於豐富國內零售業態,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群體需求,促進零售市場的不斷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六,外資大規模進軍西部,促進了西部地區零售市場的繁榮。近年來,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零售業的進一步開放,以往把主要目標放在東部的跨國零售商,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相對貧瘠而又廣袤的西部。大量外資零售業進入西部,將先進的業態和技術管理引入西部,對於改善落後的西部零售市場,發展滯後的西部流通業將起到內資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負面影響看,外資企業的快速進入,使得內地企業面臨了極大挑戰。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經營管理優勢的挑戰。國外零售業積累了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最先進的現代管理技術與手段,以及很高的商業服務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而且,在硬體和軟體上,他們也具有別人難以簡單模仿的競爭優勢。

第二,經營規模優勢的挑戰。目前,進入內地商業領域的外資企業大都是一些跨國公司,資本實力雄厚,經營規模龐大,具有強勁的資本運作能力。入世後使僅有的商業保護壁壘被徹底打破,並意味著對內地商業資本營運能力的極大挑戰。

第三,經營業態的挑戰。外國零售商針對自身的優勢及目標顧客的需求,准確地選擇業態,以鮮明的特徵搶占市場,以搶奪未來發展的制高點,並在抓住現有顧客的同時,還把目標瞄準我國潛力巨大、數量眾多的潛在顧客。這些業態的選擇,反映了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透徹了解和深遠思考。

第四,營銷方式的挑戰。外資企業按照顧客光顧不同類別商品的頻率和時段,巧妙地採用「價格組合」的營銷方式,吸引和誘導顧客最大限度地實現潛在的購買慾望。這種靈活的營銷方式綜合了對顧客的年齡、職業、階層、收入水平和消費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遠遠勝過內地常用的打折促銷,購物贈券,贈禮品等低級促銷方式。

第五,價格優勢的挑戰。外資企業採用大批量買斷方式進貨,不僅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也可以保持穩定的進貨渠道(因為供應商降低了風險),使低價購進有長遠的保證。更為值得注意的是,外資企業的低價位不僅來自於采購環節,而且還來自於管理和信息的綜合性服務。這種既降低成本,又獲得收益,並以收益沖減成本的雙重策略,使外資企業的價格優勢更為明顯。

第六,科技、網路優勢的挑戰。外資企業依靠高科技支持,形成了以網路為輔助的自動化商業,從而改變了傳統零售業的運作方式。使顧客資料的搜集與分析、銷售資料、補貨系統、營銷手段的調整等都可用現代化的電子技術進行管理。

第七,品牌優勢的挑戰。國外商業企業,特別是世界級的零售集團,在企業的內部管理、商品結構確定、服務、購物環境等方面形成了普遍的社會認知,早已名聲卓著。憑借這一優勢,外資企業加大了吸引和爭奪我國消費者的力度,形成了對國內商業企業的威脅。

外資正在加大力度拓展中國國內流通業市場

根據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當人均收入達到250美元至600美元時,以連鎖商業為代表的現代零售開始出現;當人均年收入達到600美元至800美元時,大規模、國際化的連鎖零售便會迅速發展起來。並且經濟發展程度越發達的地方,其現代零售業態在零售業中所佔市場份額也越大。

據統計,目前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已超過1300美元,沿海地區,特別是一些大中城市人均收入水平更高。因此,現代零售業的蓬勃發展也就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並且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現代零售業將會在零售市場上占據越來越大的份額。

外資選擇進入中國市場,正是看重中國龐大的零售市場和巨大的成長潛力。按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我國商業領域過渡期已於2004年12月11日結束,對境外企業的准入已基本取消地域、股權和數量限制。目前大型跨國商業企業已做好在我國市場進行全面競爭准備,並確定了以大型綜合超市及專業店、便利店作為主要業態的發展戰略。過渡期一旦結束,他們將加快在全國布點並建立相應配送體系,短期內外資企業在這些業態方面的市場份額將進一步上升。

未來幾年,隨著外資進入我國零售業在企業設立形式、數量、地域、股權比例等方面的限制陸續取消,零售業將會形成外商獨資、中外合資以及各種經濟成分共同競爭的格局,內資零售業將在更廣的范圍、更深的層次上參與全球市場的競爭。

外資參與競爭的主要業態,目前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但已開始向西部等地區發展。從發展趨勢看,不排除向中小店鋪發展的可能。

在經營商品領域,外資企業還將進軍多種重要商品的零售連鎖業,將對我國傳統的以攤位制銷售方式為主的商品交易市場形成有力的沖擊。

預計在未來幾年,外資商業企業對二三級市場的進入可能更多的使用並購手段,而近幾年中國的外資連鎖企業則更樂於選擇並購方式,迅速擴大其影響力。那些擁有豐富的網點資源的內資零售企業,將成為外資收購的重點對象,同時因經營不善和競爭失利而選擇退出的外資連鎖店,也為並購提供了大量機會。

理性面對挑戰,從四個方面做強做大國內零售業企業

應該看到,大規模開放後外資企業必然會獲取一定市場份額,這是難以避免的。外資進入國內市場並不斷擴大在中國零售業中的份額,必然會對中國的本土零售企業產生影響,但我們應客觀地分析這種影響。外資零售業代表了更高的生產力水平,它們的進入必然導致中國企業的模仿、競爭和跟進。第二,沒有理由相信外資就一定會輕易佔領中國市場。目前外資流通企業在全國市場中的整體份額並不高,不超過5%。外資在個別業態(大型綜合超市)中的份額略高,但銷售額本身占國內零售市場的份額並不高。加上國內潛在市場巨大,外資零售企業主要集中於東部的大中城市,二、三線城市和廣大農村的有效市場還沒有開發,而國內零售企業在這些地區還處於壟斷地位。因此,外資零售企業的市場份額還不足以控制國內零售業。我們對此要有清醒認識和足夠的心理准備。國內企業要盡快適應這一新的市場環境,先做模仿者或合作者,再做競爭者,並在競爭中擺正自己的定位,進而做大做強。

國內外的經驗和教訓證明,流通業不是可有可無的小行業,而是國民經濟整體提升的關鍵環節;流通業也不是政府可以放手不管,任其發展的一般性服務業,而是需要政府高度重視,全力發展的先導產業。

第一,應盡快研究制定一整套支持流通產業快速發展的政策措施。要建立大型超市開店的聽證制度,充分論證大型店鋪開設的合理性。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快商業立法進程,最大限度去開發商業資源,使我國商業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發揮;規范企業的市場行為,合理整合資源,避免惡性競爭,避免因重復建設而導致資源被浪費。

第二,重新整合國內流通企業。按照做大企業集團規模的要求,以優勢業態和知名品牌為龍頭,推進相同業態、相同行業之間的聯合,是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企業集團的重要途徑。通過大型流通企業集團整合小型流通企業,提高中國流通企業的組織化程度,獲取規模經濟優勢和范圍經濟優勢,同時提高流通業整體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經營的水平。

第三,積極開拓兩個市場,推進流通產業的國際化,參與國際競爭。我國流通業需大力提高自身實力,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搶佔有利地形。在鞏固國內市場份額的同時,可利用特有優勢和「入世」後種種優惠,到外商「後方」去開拓國際市場,實施跨國經營。

第四,加強流通模式研究和人才培養。商業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目前,嚴重阻礙我國商業企業規模化發展的原因之一是商業系統專業技術人員的嚴重短缺。必須抓緊人才培養,建立與現代商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隊伍,培養適應大流通模式、掌握現代管理方法的經營人才。

7. 中國有哪些海外上市公司

OTC(ON THE COUNTER)為櫃台交易,亦稱墊頭交易,並不屬於交易所上市的范疇.

香港交易所

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1211]

中國電子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85]

中盛糧油工業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194]

中富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191]

圓通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188]

正奇投資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140]

駿威汽車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203]

精優葯業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858]

遠東生物制葯科技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399]

復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2337]

騰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691]

國美電器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493]

廣南(集團)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203]

恆基中國集團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246]

亨泰消費品集團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97]

恆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044]

聯想集團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992]

李寧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2331]

聯華超市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980]

中國蒙牛乳業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2319]

自然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57]

新世界中國地產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917]

大眾食品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708]

上海策略置地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64]

上海銘源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233]

上海置業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207]

滬光國際上海發展投資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770]

上海地產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67]

上海商貿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104]

上海證大房地產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755]

正中葯業國際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327]

創維數碼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751]

TCL通訊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2618]

TCL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070]

騰訊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700]

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739]

浙江浙大網新蘭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106]

金蝶國際軟體集團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8133]

成都托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135]

交大銘泰軟體實業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8148]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196]

金鼎軟體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8190]

浙江永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11]

東北虎葯業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197]

山東威高集團醫用高分子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199]

深圳市東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30

中國消防企業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8201]

寧波屹東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49]

西安海天天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27]

深圳市寶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36]

南京大賀戶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43]

陜西西北新技術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58]

浙江展望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73]

北京物美商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77]

山西長城微光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86]

天津天聯公用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90]

山東墨龍石油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61]

深圳市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85]

慧聰國際資訊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8292]

深圳市明華澳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301]

遠東化聚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8012]

裕興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8005]

吉林省輝南長龍生化葯業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049]

格林柯爾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8056]

北京北大青鳥環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095]

美國交易所

Semicon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中芯國際

SINA Corporation 新浪網

51JOB, INC 無憂工作網

Ctrip.com International, Ltd 攜程旅行網

Linktone Ltd. 靈通網

Netease.com, Inc 網易

Tom Online Inc. TOM

Sohu.com Inc. 搜狐

Shanda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盛大網路

Qiao Xing Universal Telephone, Inc 僑興環球

eLong, Inc. E龍

美國納斯達克
中華網
http://www.china.com
新浪網
http://www.sina.com/
搜狐網
http://www.sohu.com/
網易網
http://www.163.com/
中華網
http://www.china.com/
Tom網
http://www.Tom.com/
盛大網路
http://www.shanda.com.cn/
僑興電話
http://www.qiaoxing.com/
空中網
http:// www.kongzhong.com
前程無憂
http://www.51job.com
金融界
http://www.jrj.com.cn
上海四方
http://www.sifang.net/
攜程旅網
http://www.ctrip.com/
掌上靈通網
http://www.linktone.com/
UT斯達康
http://www.utstar.com.cn/
亞信科技(中國)有限公司
http://www.asiainfo.com/

英國倫敦交易所
中國石化
http://www.sinopec.com.cn/
浙江東南電力
http://www.zsepc.com.cn/
江西銅業集團公司
http://www.jxcc.com/
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dtpower.com/
浙江滬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zjec.com.cn/
中國石化鎮海煉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新加坡交易所
鴻國國際 製造業
新達科技集團 服務業
建光電子 製造業
翔峰控股 製造業
迪森股份 製造業
新浦化學 製造業
中國華夏科技 製造業
中國食品工業 製造業
凱欣達數碼 製造業
三瑞控股 製造業
妍華控股 商業貿易
東明控股 製造業
亞洲環保 製造業
赫比國際 製造業
天圜營養集團 製造業
中國軟包裝控股 製造業
金迪生物科技 服務業
星雅集團 服務業
麥達新控股
百嘉力

8. 中國在海外交叉上市(即同時上市)公司名錄有哪些

這些公司現在好像沒有,勉強算海外上市的就是在大陸和香港同時上市,就是所謂的A/H股,而如果在美國這些國家上市,就沒有在大陸上市了

9. 有幾家海外公司在中國上市

目前還沒有。前不久吳儀和美國財長簽署協議,允許外資公司在中國上市,其目的是為了中國已經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回歸。按照證監會的不完全統計,國內符合中小版上市條件的企業至少有10000家。在這種背景下,海外公司在中國上市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了

10. 國外的跨國公司,在中國上市的有哪些

很負責任地告訴你:沒有。
中國股票市場這塊大蛋糕 先得讓爹們吃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