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珠海市珈瑪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珠海市珈瑪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02月08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光電技術元件、照明類電子及其成套照明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具體按斗環建表[2009]137號批復執行)等。
法定代表人:劉少群
成立時間:2010-02-08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40300000689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珠海市斗門區白蕉鎮新沙工業區工業三路廠房1
㈡ 高能重粒子是什麼
文中的宇宙高能重粒子 就是宇宙射線
下面是對宇宙射線的介紹
宇宙射線
什麼是宇宙射線
所謂宇宙射線,指的是來自於宇宙中的一種具有相當大能量的帶電粒子流。1912年,德國科學家韋克多·漢斯帶著電離室在乘氣球升空測定空氣電離度的實驗中,發現電離室內的電流隨海拔升高而變大,從而認定電流是來自地球以外的一種穿透性極強的射線所產生的,於是有人為之取名為「宇宙射線」。
宇宙射線的發現
宇宙射線(cosmic ray)一般指約在46億年前剛從太陽星雲形成的地球。初生的地球,固體物質聚集成內核,外周則是大量的氫、氦等氣體,稱為第一代大氣。
那時,由於地球質量還不夠大,還缺乏足夠的引力將大氣吸住,又有強烈的太陽風(是太陽因高溫膨脹而不斷向外拋出的粒子流,在太陽附近的速度約為每秒350~450公里),所以以氫、氦為主的第一代大氣很快就被吹到宇宙空間。地球在繼續旋轉和聚集的過程中,由於本身的凝聚收縮和內部放射性物質(如鈾、釷等)的蛻變生熱,原始地球不斷增溫,其內部甚至達到熾熱的程度。於是重物質就沉向內部,形成地核和地幔,較輕的物質則分布在表面,形成地殼。
初形成的地殼比較薄弱,而地球內部溫度又很高,因此火山活動頻繁,從火山噴出的許多氣體,構成了第二代大氣即原始大氣。
原始大氣是無游離氧的還原性大氣,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分子量大一些,運動也慢一些,而此時地球的質量和引力已足以吸住大氣,所以原始大氣的各種成分不易逃逸。以後,地球外表溫度逐漸降低,水蒸汽凝結成雨,降落到地球表面低凹的地方,便成了河、湖和原始海洋。當時由於大氣中無游離氧(O2),因而高空中也沒有臭氧(O3)層來阻擋和吸收太陽輻射的紫外線,所以紫外線能直射到地球表面,成為合成有機物的能源。此外,天空放電、火山爆發所放出的熱量,宇宙間的宇宙射線(來自宇宙空間的高能粒子流,其來源目前還不了解)以及隕星穿過大氣層時所引起的沖擊波(會產生攝氏幾千度到幾萬度的高溫)等,也都有助於有機物的合成。但其中天空放電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為這種能源所提供的能量較多,又在靠近海洋表面的地方釋放,在那裡作用於還原性大氣所合成的有機物,很容易被沖淋到原始海洋之中。
1912年,德國科學家韋克多·漢斯帶著電離室在乘氣球升空測定空氣電離度的實驗中,發現電離室內的電流隨海拔升高而變大,從而認定電流是來自地球以外的一種穿透性極強的射線所產生的,於是有人為之取名為「宇宙射線」。
宇宙射線 產生
太陽系是在圓盤狀的銀河系中運行的,運行過程中會發生相對於銀河系中心位置的位移,每隔6200萬年就會到達距離銀河系中心的最遠點。而整個「銀河盤」又是在包裹著它的熱氣體中以每秒200公里的速度運行。「銀河盤並不像飛盤那樣圓滑,」科學家稱,「它是扁平的。」當銀河系的「北面」或前面與周圍的熱氣磨擦時就會產生宇宙射線。
對宇宙射線的科學認識
今天,人類仍然不能准確說出宇宙射線是由什麼地方產生的,但普遍認為它們可能來自超新星爆發、來自遙遠的活動星系;它們無償地為地球帶來了日地空間環境的寶貴信息。科學家希望接收這些射線來觀測和研究它們的起源和宇觀環境中的微觀變幻。
我們知道,宇宙線主要是由質子、氦核、鐵核等裸原子核組成的高能粒子流;也含有中性的珈瑪射線和能穿過地球的中微子流。它們在星系際銀河和太陽磁場中得到加速和調制,其中一些最終穿過大氣層到達地球。人類對宇宙射線作微觀世界的研究過程中採用的觀測方式主要有三種,即:空間觀測、地面觀測、地下(或水下)觀測。
為了有效和長期對宇宙射線進行觀測,各國都相繼建立了觀測站。1943年,前蘇聯在亞美尼亞建立了海拔3200米的阿拉嘎茲高山站;日本在戰後建立了海拔2770米的乘鞍山觀測所;1954年我國建立了海拔3200米的雲南東川站。1990年,中日雙方共同合作建立了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線觀測站。幾乎所有外來的高能宇宙線,除中微子外在穿過大氣層時都要與大氣中的氧、氮等原子核發生碰撞,並轉化出次級宇宙線粒子,而超高能宇宙線的次級粒子又將有足夠能量產生下一代粒子,如此下去,將會產生一個龐大的粒子群;這一現象是1938年由法國人奧吉爾在阿爾卑斯山觀測發現的,並取名為「廣延大氣簇射」。
在廣延大氣簇射過程中,能量低於10的14次方電子伏特的粒子很難到達3000米以下的低空,而是在4000米處超高能粒子群發展到極大。由於西藏羊八井地處海拔4300米,終年無積雪,地勢平坦開闊,在能源、交通及生活上都具有便利條件,科研人員可在此進行長年不間斷觀測。 以羊八井的閃爍體探測器為例,當粒子穿過閃爍體時在其中損失能量使閃爍體發生熒光,這一束閃光經過光陰極轉換和光電倍增管放大後變為一個電脈沖信號。這個信號經過電纜被送到電子學記錄系統,由磁帶進行全年不間斷記錄。同時我們可以想到,如果我們在單位面積上安裝的閃爍體越多、密度越大;所接收的射線粒子也越多,記錄就更精密。除閃爍體探測器以外,羊八井站建成的宇宙射線採集方式還有:80平米乳膠室和地方性簇射探測器;中子堆中中子望遠鏡;試驗型50平米RPC地毯式探測器。
宇宙射線還存在著轉化、簇射的過程。除中微子外,幾乎所有的高能宇宙射線,在穿過大氣層時都要與大氣中的氧、氮等原子核發生碰撞,並轉化出次級宇宙線粒子,而超高能宇宙線的次級粒子又將有足夠能量產生下一代粒子,如此下去,一級一級的轉化,將會產生一個龐大的粒子群。1938年,法國人奧吉爾在阿爾卑斯山觀測發現了這一現象,並將其命名為「廣延大氣簇射」。
宇宙射線的研究方向
時至今日,宇宙射線的研究已逐漸成為了天體物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許多科學家都試圖解開宇宙射線之謎。可是一直到現在,人們都並沒有完全了解宇宙射線的起源。一般的認為,宇宙射線的產生可能與超新星爆發有關。對此,一部分科學家認為,宇宙射線產生於超新星大爆發的時刻,「死亡」的恆星在爆發之時放射出大能量的帶電粒子流,射向宇宙空間;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宇宙射線來自於爆發之後超新星的殘骸。
不管最終的定論將會如何,科學家們總是把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宇宙射線的研究中去。關於為什麼要研究宇宙射線,羅傑·柯萊在其著作《宇宙飛彈》作出了精闢的闡釋:
「宇宙射線的研究已變成天體物理學的重要領域。盡管宇宙射線的起源至今未能確定, 人們 已普遍認為對宇宙射線的研究能獲得宇宙絕大部分奇特環境中有關過程的大量信息:射電星系、類星體以及圍繞中子星和黑洞由流入物質形成的沸騰轉動的吸積盤的知識。我們對這些天體物理學客體的理解還很粗淺,當今宇宙射線研究的主要推動力是渴望了解大自然為什麼在這些 天體上能產生如此超常能量的粒子。」
出於對宇宙射線研究的重視,世界各國紛紛投入資金與設備對其展開研究。前蘇聯、日本、中國、美國、法國等國家相繼建立了宇宙射線觀測站。雖然宇宙射線的起源尚無定論,但科學家們仍然逐步了解了宇宙射線的種種特性,以及對地球和人類環境的影響。
雖然當宇宙射線到達地球的時候,會有大氣層來阻擋住部分的輻射,但射線流的強度依然很大,很可能對空中交通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比方說,現代飛機上所使用的控制系統和導航系統均有相當敏感的微電路組成。一旦在高空遭到帶電粒子的攻擊,就有可能失效,給飛機的飛行帶來相當大的麻煩和威脅。
還有科學家認為,長期以來普遍受到國際社會關注的全球變暖問題很有可能也與宇宙射線有直接關系。這種觀點認為,溫室效應可能並非全球變暖的惟一罪魁禍首,宇宙射線有可能通過改變低層大氣中形成雲層的方式來促使地球變暖。這些科學家的研究認為,宇宙射線水平的變化可能是解釋這一疑難問題的關鍵所在。他們指出,由於來自外層空間的高能粒子將原子中的電子轟擊出來,形成的帶電離子可以引起水滴的凝結,從而可增加雲層的生長。也就是說,當宇宙射線較少時,意味著產生的雲層就少,這樣,太陽就可以直接加熱地球表面。對過去20年太陽活動和它的放射性強度的觀測數據支持這種新的觀點,即太陽活動變得更劇烈時,低空雲層的覆蓋面就減少。這是因為從太陽射出的低能量帶電粒子(即太陽風)可使宇宙射線偏轉,隨著太陽活動加劇,太陽風也增強,從而使到達地球的宇宙射線較少,因此形成的雲層就少。此外,在高層空間,如果宇宙射線產生的帶電粒子濃度很高,這些帶電離子就有可能相互碰撞,從而重新結合成中性粒子。但在低空的帶電離子,保持的時間相對較長,因此足以引起新的雲層形成。
此外,幾位美國科學家還認為,宇宙射線很有可能與生物物種的滅絕與出現有關。他們認為,某一階段突然增強的宇宙射線很有可能破壞地球的臭氧層,並且增加地球環境的放射性,導致物種的變異乃至於滅絕。另一方面,這些射線又有可能促使新的物種產生突變,從而產生出全新的一代。這種理論同時指出,某些生活在岩洞、海底或者地表以下的生物正是由於可以逃過大部分的輻射才因此沒有滅絕。從這種觀點來看,宇宙射線倒還真是名副其實的「宇宙飛彈」。
㈢ 相對論內容是什麼
狹義相對論是建立在四維時空觀上的一個理論,因此要弄清相對論的內容,要先對相對論的時空觀有個大體了解。在數學上有各種多維空間,但目前為止,我們認識的物理世界只是四維,即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現代微觀物理學提到的高維空間是另一層意思,只有數學意義,在此不做討論。
四維時空是構成真實世界的最低維度,我們的世界恰好是四維,至於高維真實空間,至少現在我們還無法感知。我在一個帖子上說過一個例子,一把尺子在三維空間里(不含時間)轉動,其長度不變,但旋轉它時,它的各坐標值均發生了變化,且坐標之間是有聯系的。四維時空的意義就是時間是第四維坐標,它與空間坐標是有聯系的,也就是說時空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
四維時空不僅限於此,由質能關系知,質量和能量實際是一回事,質量(或能量)並不是獨立的,而是與運動狀態相關的,比如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在四維時空里,質量(或能量)實際是四維動量的第四維分量,動量是描述物質運動的量,因此質量與運動狀態有關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在四維時空里,動量和能量實現了統一,稱為能量動量四矢。另外在四維時空里還定義了四維速度,四維加速度,四維力,電磁場方程組的四維形式等。值得一提的是,電磁場方程組的四維形式更加完美,完全統一了電和磁,電場和磁場用一個統一的電磁場張量來描述。四維時空的物理定律比三維定律要完美的多,這說明我們的世界的確是四維的。可以說至少它比牛頓力學要完美的多。至少由它的完美性,我們不能對它妄加懷疑。
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四維時空,能量與動量也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四維動量。這說明自然界一些看似毫不相乾的量之間可能存在深刻的聯系。在今後論及廣義相對論時我們還會看到,時空與能量動量四矢之間也存在著深刻的聯系。
物質在相互作用中作永恆的運動,沒有不運動的物質,也沒有無物質的運動,由於物質是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運動的,因此,必須在物質的相互關系中描述運動,而不可能孤立的描述運動。也就是說,運動必須有一個參考物,這個參考物就是參考系。
伽利略曾經指出,運動的船與靜止的船上的運動不可區分,也就是說,當你在封閉的船艙里,與外界完全隔絕,那麼即使你擁有最發達的頭腦,最先進的儀器,也無從感知你的船是勻速運動,還是靜止。更無從感知速度的大小,因為沒有參考。比如,我們不知道我們整個宇宙的整體運動狀態,因為宇宙是封閉的。愛因斯坦將其引用,作為狹義相對論的第一個基本原理:狹義相對性原理。其內容是:慣性系之間完全等價,不可區分。
著名的麥克爾遜--莫雷實驗徹底否定了光的以太學說,得出了光與參考系無關的結論。也就是說,無論你站在地上,還是站在飛奔的火車上,測得的光速都是一樣的。這就是狹義相對論的第二個基本原理,光速不變原理。
由這兩條基本原理可以直接推導出相對論的坐標變換式,速度變換式等所有的狹義相對論內容。比如速度變幻,與傳統的法則相矛盾,但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比如一輛火車速度是10m/s,一個人在車上相對車的速度也是10m/s,地面上的人看到車上的人的速度不是20m/s,而是(20-10^(-15))m/s左右。在通常情況下,這種相對論效應完全可以忽略,但在接近光速時,這種效應明顯增大,比如,火車速度是0。99倍光速,人的速度也是0。99倍光速,那麼地面觀測者的結論不是1。98倍光速,而是0。999949倍光速。車上的人看到後面的射來的光也沒有變慢,對他來說也是光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光速是不可超越的,因為無論在那個參考系,光速都是不變的。速度變換已經被粒子物理學的無數實驗證明,是無可挑剔的。正因為光的這一獨特性質,因此被選為四維時空的唯一標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