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財副教授錢逢勝被開除打了北大的臉坐等北京大學助理教授馮仁傑事件處理結果
對於道德淪喪的人,我們就得零容。不是我們開除你,而是你的行為不配做教師。開除你是對廣大學生的負責任,是對其他學生的公正公平。不管是誰,不管是哪個月校的。
❷ 上海財經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1、嚴濟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第一批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2、楊紀琬,中國社會主義會計制度的奠基人、中國注冊會計師制度重建和恢復的創始人;
3、曹沛霖,政治學家、復旦大學首席教授、中國政治學理論博士點最早的3位博士生導師之一;
4、婁爾行,中國當代最有影響的會計學家之一、中國會計學博士點最早的2位博士生導師之一;
5、褚葆一,經濟學家、中國世界經濟學研究領域的「泰斗」級人物(北錢南褚),早年留學歐洲;
6、賈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碩士第一年在上財學習基礎課。
(2)上財副教授辭任兩上市公司獨董擴展閱讀
排名:在2019 U.S.News全球最好大學學科排名中,經濟學與商學位列全球第156;在2018 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統計學位列全球51-75,金融學位列全球76-100,經濟學位列全球101-150;
在荷蘭蒂爾堡大學全球經濟學研究機構科研排名、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全球商學院科研排名、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全球金融學排名、美國楊百翰大學全球會計學排名中,相關學科已進入或接近全球前100。
❸ 急!請問上外的德語和法語相比怎麼樣啊,我是想跨校輔修的,不知道兩個子啊上財這幾年的錄取分數如何呢
上外 德語語言文學 情況
上外MA德語言文學專業是學碩,所屬學院是上外德語系。始建於1956年,於1979年設立德語語言文學碩士點,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十一五」和「十二五」重點學科。1999年與德國拜羅伊特大學合作辦學,成功開設「德語與經濟學專業」。
上外德語專業的師資力量非常雄厚,19位中國專業教師,其中有教授5人(其中4人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8人,講師6人。所有教師均具有長期或較長時期在海外留學或訪學的經歷,此外還聘有外教若干名。
上外 法語語言文學 情況
上海外國語大學法語語言文學專業創建於1956年,1978年起招收碩士學位研究生,1985年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點,是全國少數幾個同時具有法語語言文學碩士與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同時也是教育部高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法語分委會主任委員單位和中國法語教學研究會會長單位。法語系現任系主任王文新教授,兼任教育部外指委法語分委員會、中國法語教學研究會秘書長。現任黨總支書記王岩,西班牙語專業副教授。
上外法語系先後與法國、比利時、加拿大等國家共十餘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際合作交流關系,目前開展的研究生交流學校有法國巴黎高等商業學院、里昂政治學院、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加拿大拉瓦爾大學等,為法語碩士、博士研究生出國留學深造、開展學術研究提供了眾多機會。以2011年為例,法語系共有15名碩士研究生參加校際交流出國學習;與法國高校合作培養博士,目前四名博士在讀。
法語系圖書音像資料室共收藏各類原版學術著作、工具書、文學名著、專業教科書等近八千冊,同時還訂閱了多種法語學術期刊,音像教學資料數量眾多,而且每年均購進大量與教學科研相關的原版書籍和資料。
法語系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批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的知名學者和專家,現有專業教師25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其中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10人。高級職稱佔56%;取得博士學位18人,占教師總數的比例為72%。所有教師均有在國外留學、進修、工作的經歷。每年另聘外籍教師若干名。教育部外指委法語分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法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上海外國語大學原校長曹德明教授、博士生導師肖雲上教授、錢培鑫教授、陳偉教授均為國內外知名專家。
❹ 記者可不可兼職做獨董
2012年 7月 3日晚,融創中國發布的一份更換董事的簡短公告受到一些媒體人的關注,這份公告透露21世紀經濟報道地產新聞總監袁一泓將出任融創中國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年薪30萬。
7月 4日,財新傳媒高級記者趙何娟在新浪微博上發出質疑。她說「這是嚴重違背行業倫理,有職業利益沖突的吧……以後任何公司要收買媒體人豈不都能有光明正大途徑了?」
趙何娟本人可能沒想到,這條百餘字的微博,引發了一場有關新聞專業倫理的大討論,參加者從傳媒業到地產界、公關界、法學界,從業界人士到學界專家,持續時間將近一個星期,7月 7日,袁一泓本人發表聲明辭去獨立董事職務,贏得爭論雙方一致肯定和尊敬。
回顧這場爭論,中間雖也夾雜著一些憤激之語乃至攻訐、謾罵,但是,過濾掉這些雜質,我們看到爭論雙方就基本價值達成一致,當事人袁一泓先生做出了富有道德勇氣的抉擇。整個過程,不但沒有官方出面,甚至都沒有媒體機構出面,一批媒體人經過公開討論,在社會各界的監督下,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地進行了一次行業道德建設,顯示了可貴的行業自治能力。因此,記錄梳理這一次微博討論的方方面面,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一、記者擔任獨董是否存在角色沖突?
這是本次爭議的核心問題,趙何娟明確提出記者出任獨董,與記者的職業身份存在嚴重的利益沖突,有違行業倫理,但是,袁一泓本人及 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許多同仁,還有其他的一些人士提出了一些不同觀點:
(一)袁一泓及許多人士強調,香港H股獨立董事與國內A股董事不同。比如 21世紀經濟報道金融版總監兼北京新聞中心總監的李振華認為,記者身份與公司獨董完全不存在角色沖突。他在微博中寫道:「獨董本身就是代表獨立第三方,為小股東爭取利益,為什麼不能記者擔任?為何只能律師,教授,社會賢達擔任 ?」而袁一泓說,「我請教過知名大律師,對於擔任香港上市公司獨董是否屬於通常所說的兼職行為,值得商量,有待規定製定者來解釋。因為香港上市公司的獨董,被賦予了社會監督者的角色。」他還強調:「我看了他們的獨董手冊,這個角色與媒體人的監督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重合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並不以為做媒體與做獨董,是不兼容的。」
(二)袁一泓本人以及主張不存在身份沖突的人還強調,《21世紀經濟報道》內部采編數百人,有完整的采編監督機制,非一言堂,個人無法左右整體報道傾向。也就是說,即使袁一泓因擔任融創中國獨立董事,也沒有機會利用媒體與該公司進行利益勾兌。
而質疑一方不能認同這種說法。質疑發起者趙何娟直接強調:「我只知道,兩方都是明確支付你薪水的,而一方是另一方可能的監督對象,尤其是對新聞媒體,這當然是職業利益沖突。至於會不會輸送利益都應該迴避。否則這可真成一條暗箱操作有償報道光明正大的通道了。」
財新傳媒副主編凌華薇在微博中說:「應釐清的是,獨董首先是董事會的成員,而董事會是公司的大腦,應以公司利益至上,甚至優先於股東利益;獨立董事的設計雖包含了對小股東的受託責任,卻不能和董事的首要職責相悖。獨董身份與媒體職能確存利益沖突。」
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李鴻谷認為,獨董所獲信息與記者報道義務的角色之間是存在沖突的。本質上講,獨董與記者都是信息「變現」以求生存;分別是,信息的購買者——公司與公眾是不同的,也是沖突的。因而兩種角色合一,難免分裂,並且利益沖突。
上海泛洋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劉春泉律師也認為記者兼任獨立董事不妥:記者的職責是記錄和披露,獨董也是董事,職責是為公司服務,兼有代言小股東利益,抗衡和監督大股東,防止侵犯小股東的利益,所以,律師和會計師均可任獨董,但記者不宜。
而一位叫 @silverella網友說:獨董的職責不僅僅是開個董事會,還要為上市公司出謀劃策助其發展。那麼,當你以獨董身份提前獲悉上市公司某重大事件時,肩負新聞敏感和報道責任的記者身份又如何自處?不報道,有違記者天性;報道,可能有損或有益於上市公司。分明陷自己於兩難。
中山大學傳媒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張志安博士是最關注本次論爭的學界專家之一。他提出一個問題:上市公司為什麼要請財經媒體高管來擔任獨立董事? 他呼籲 21世紀經濟報道的部分同仁,更需要追問和反思的是這個問題:上市公司是來邀請記者監督和制約大股東嗎,還是希望建立密切友好的關系、以淡化和屏蔽負面報道?邀請的是新聞總監,不會影響手下記者編輯的報道嗎?
二、我們怎麼樣面對有瑕疵的行業管理規定?
本次爭論過程中,質疑一方如趙何娟等援引新聞出版署《關於新聞采編人員從業管理的規定》第七條規定:「新聞采編人員不得在無隸屬關系的其他新聞單位或經濟組織兼職取酬。」
而袁一泓本人一方面強調,在擔任香港上市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是代表獨立第三方履行社會監督職責的行為,不能簡單理解為是一種「兼職」取酬,另一方面,他們強調新聞出版署《關於新聞采編人員從業管理的規定》本身有瑕疵,許多規定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拿這樣一部有嚴重瑕疵的管理規定來要求 21世紀經濟報道及袁一泓,是一種選擇性執法行為。
在這一點上,365地產家居網無錫公司內容總監李匯豐是袁一泓先生最堅定的支持者,他認為批評袁一泓的人形同抱殘守缺,不思變革。他在微博中寫道:「支持袁老師!某些學者自己不擁抱變革,與時俱進,反而如宋明理學一般:用所謂的道德殺人、貶人、搞人,阻礙行業創新與發展。新聞體制扭曲的前提和背景卻未見他們提出和聲討。真是可笑之極。」他還進一步強調:「請問,當年改革開放之初,如果都是遵守既有規定的人,會有今天的成績嗎?民營經濟是按規定發展出來的?包產到戶是按規定做到的?個體戶是按規定才有的?社會的推動就是不斷質疑、挑戰、改變惡法的過程。探討規定的合理性,是做判斷的前提和基礎。」
但是,參加討論的許多人對這種觀點不以為然,網友 @Coolwant說那個規定被一些媒體人認為是惡法、惡規。但它目前的作用是約束媒體從業人員,另外在沒有新的解釋性文件出來前,按理應該認定那香港公司是經濟組織,認為融創中國任獨董不屬於在經濟組織兼職的行為是說不過去的。這位網友還說,「規定不合理可提出異議,但需遵守」。
另一位網友 @lesnar2010也強調:「不能因為對新聞從業人員的規定有異議就隨意違反,不然我干任何事都可以以此為由了。雖然證券行業並未限制獨董的職業,但在本行業規章有此限制時當然要以本行業的規定為准。」
一些人士在質疑袁一泓擔任獨董的合理性的時候,援引並介紹了國外及港台地區的相關規定,如《美國財經編輯記者行為守則》中有規定,「避免利益沖突出現,切勿濫用媒體權力,必須成為我們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要謹守的原則。」路透社數據新聞產品助理馬金馨提供的路透社《商業行為與道德規范》中,也有明確的規定:「除非得到 Thomson Reuters 董事會企業治理委員會的批准,否則任何員工均不得擔任另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這些規則也說明,記者不宜擔任上市公司獨董,這是國際媒體行業的通行規則,版署《關於新聞采編人員從業管理的規定》(草案)或許有許多未完善之處,但就這一規定,應該說不存在不合理之處。一些人把這一規定稱之為惡法、惡規,似乎稍嫌過份。
三、什麼人才有資格進行道德批評?
論爭一開始,袁一泓先生在 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許多同事都一致贊揚袁一泓先生人品很好,網友 @蘋果皮兒啃蘋果說:「熟悉袁一泓老師的人都了解袁老師一向行得正站得直,謙和而有風骨。融創選擇他,看重的恰恰是他的獨立性,以及對行業的洞察與判斷力!」袁一泓先生本人也在回答網友問題時說:「我身邊利用媒體身份謀取利益的太多太多了,而且安全隱蔽,我何至於要公開地用什麼獨董的身份來謀取利益?」袁一泓也多次為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宏斌澄清,強調孫宏斌委任他做獨董,決不是收買媒體人。袁一泓說,「孫宏斌想利用媒體做什麼也太容易了,犯不著用這種世人皆知的方式吧」。
與此同時,袁一泓及其同事向這次論爭的發起者財新傳媒記者趙何娟本人及她所在媒體財新傳媒、財新傳媒的一些高層管理者如胡舒立、王爍等人提出了許多質疑。這些反向質疑集中表達一個意見,即中國的媒體包括趙何娟本人所在財新傳媒在專業倫理及制度建設上都是有嚴重缺陷的,趙何娟本人及財新高管本人專業操守也都不無可議之處,因此,趙何娟質疑袁一泓是不公平的,趙沒有資格對別人的專業操守提出質疑。袁一泓本人在宣布辭去獨董職務後於 7月 9日發表一篇長微博,集中表達了上述意見。
在筆者看來,正如財新新世紀周刊副主編高昱說的:「此事之所以值得討論,並非質疑袁一泓本人德行,而是作為制度和新聞倫理必須規范。 」而且還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們這個社會上公正的實現,無論是公正的審判還是公正的報道,都不能片面地依靠從業者的個人品德來保證,而是需要完善的制度建設。
而筆者一貫強調,媒體之間基於競爭而形成的相互監督是提升媒體行業整體倫理水平的可靠保證。袁一泓先生及 21世紀經濟報道的諸位同仁完全可以向財新傳媒及其高管提出質疑,但有兩點:第一,質疑必須要有充分的證據,不能捕風捉影;第二,對方的不足,不能成為把自己不當行為合法化的理由,也不能因為對方存在不足,就認為對方沒有資格批評自己。
現香港《南華早報》網路新聞編輯王豐,曾在胡舒立任主編的《財經》雜志工作過,他也關注並參與這次爭論,他的一條微博,我認為是持平之論,用作本文的結尾:「1.錯了就錯了,辭了是讓人尊敬的舉動,但狡辯不好。 2.在由其他機構贊助自己記者編輯出國培訓、報道的問題上,財新的確有必要反省一下。我在財經工作的時候沾了不少這樣的光,在職業道德上是有不當之處的。3.人和機構都沒有完美的,但並非只有完人才有權力批評監督別人。否則我們都可以閉嘴都可以轉行了。」
❺ 從道德視角和法律視角分析錢逢勝的行為
你好,從道德視角和法律視角分析錢逢勝他的行為一個人千萬不要去觸動法律的底線,不然只會害人害己
❻ 上財副教授被開除今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三米多長的帶魚在地上放著底下的魚臭
他開除你追夢。與你有關系嗎?。你是心不在焉啊。
❼ 浙江大學的教授們在上司公司兼職名單
話說浙江大學在職教師項堅出任上市公司漢鼎宇佑董事長,開創了A股市場的先河。
其實,浙大老師在外兼職一直十分普遍,其中尤以在上市公司擔任獨立董事為最。
趙駿,光華法學院教授,貝達葯業、數源科技
陳信勇,光華法學院教授,巴士在線、永高股份
陳林林,光華法學院教師,浙江永強
鍾瑞慶,經濟法研究所執行所長,錢江摩托、思美傳媒
吳飛,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漢鼎宇佑
黃愛華,哲學系副教授,巨星科技
吳次芳,土地與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橫店東磁
徐金發,企業成長研究中心主任,偉星股份、大立科技、金馬股份、浙江龍盛
李有星,公司上市與並購法研究室主任,海翔葯業、杭蕭鋼構、萬家文化
王匡,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天威視訊
韓雁,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潔美科技
朱大中,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士蘭微
董樹榮,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潔美科技
蔡寧,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雙環傳動、圍海股份、道明光學
姚先國,社會科學學部主任,浙能電力、卧龍電氣、同花順
楊立榮,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系教授,九洲葯業
鮑世寧,物理系教授,星帥爾
金小剛,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人工智慧研究所副教授,士蘭微
俞小莉,動力機械及車輛研究所所長,銀輪股份、亞太股份、新坐標
陳光明,製冷與低溫研究所教授,中泰股份
譚建榮,機械工程學系主任,杭氧股份、興源過濾
童水光,工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今飛凱達
朱亞爾,分析測試中心副教授,巨星科技
史惠祥,環境研究院副院長,貝因美
李永泉,生化研究所所長,南洋科技、棟梁新材
孫優賢,工業自動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聚光科技
詹金彪,醫學院生化系教授,亞太葯業
何超,醫學院教授,大華股份
陳忠,醫學部副主任,美諾華
陳樞青,葯學院教授,海正葯業
潘遠江,創新葯物研究中心副主任,奧翔葯業
徐萍平,城市學院商學院管理系教授,莎普愛思
吳偉明,城市學院教授,金固股份、雙林股份
周虹,城市學院教授,華統股份
…………
(以上數據來自上市公司公開資料。隨著崗位調整,部分教授的職務可能已經發生變化)
不在上市公司兼職的老師,不是好老師。
浙江大學是一個藏龍卧虎的地方。浙大畢業的富豪老闆多如牛毛,身家千萬的教授也大有人在。一些跟上市公司走的近的老師,左手課堂,右手市場,早已實現了財務自由。
不過,並不是哪個教授都可以隨便做上市公司獨董——不然,浙大的校長、副校長、院長們,豈不成了上市公司爭搶的香餑餑?
2015年11月,教育部曾專門下文,要求高校開展黨政領導幹部在企業兼職情況專項檢查。繼官員獨董之後,A股大批高校獨董辭職。
或許受此影響,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黃華新、軟體學院院長陳純、浙大管理學院副院長陳凌、葯學院副院長楊波等人已經不在上市公司兼任獨董。
公司需要貼金,教授需要錢,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