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華誼兄弟,本山傳媒,中影集團,環球熱力兄弟,保利博納,慈文影視,海潤影視2011賀歲片是
華誼兄弟
主要計劃:《非誠勿擾2》、《風聲》續集、《狄仁傑》系列
本山傳媒
主要計劃:《大笑江湖》
中影集團
主要計劃:《建黨大業》
環球熱力兄弟
主要計劃:《青春方程式2》
《小鬼精靈》
《熱力四射》亞洲版
B. 想用電影投資賀歲檔項目應該去哪家呢
首先需要一個好的電影題材的吧
C. 華誼兄弟電影國際發行公司的對話華誼
【疑問1】《西遊》的投資是怎麼構成?5家出品方分別扮演什麼角色?
為了把整件事情說得更清楚透徹,胡明反復用到「種麥子」的比喻,新浪娛樂整合了胡明所舉的例子,結合事件經過,將整個投資過程還原如下——
比高開墾了一塊地,找了2個夥伴(威秀、安樂),一共出了1.06億,一起種麥子,比高佔60%,威秀佔30%,安樂佔10%。華誼一看,這長勢不錯,心想「我們一定能給你們賣個好價錢!」,就說,「我來幫你賣吧,我先給你8800萬,如果賣的利潤少於這個數,算我倒霉,虧的是我自己的錢,如果賣出多的錢了,我就跟你們分,但我拿大頭。」這三家就同意了,也收了這筆錢。麥子快種熟了,文化中國又想進來了,但這時候麥子的賣相也能看到了,華誼也給保底了,文化中國基本上風險很小了,所以比高將自己一半的股份溢價20%(等於多掏了600萬左右),賣給了文化中國,於是文化中國也佔30%。
還原到電影上,對應的情況就是——
《西遊》總製作成本:1.06億(註:比高此前公告已披露)比高投資:3180萬,佔30%威秀投資:3180萬,佔30%安樂投資:1060萬,10%文化中國投資:3800萬,佔30%(註:比高本來有60%股權,文化中國是最後加入的投資方,比高溢價20%將一半股權賣給了文化中國)華誼投資:8800萬,這部分並不直接投到製作中,而是付給比高、文化中國、威秀、安樂,作為四家在中國大陸地區獲得的最低回報,即保底。折算下來,即當總票房超過3億時,華誼才能有分成入賬。
【疑問2】華誼的身份到底是發行方還是投資方?
華誼回應:既是發行方,也是合約規定的投資方
華誼的身份質疑源於比高在公告中將比高及其他投資方合稱「投資方」,而將「華誼兄弟[微博]」表述為「負責該影片在大陸地區的運營和發行」,導致公眾產生疑問——華誼兄弟其實是發行方嗎?隨之而來的疑問是,華誼兄弟在公告中稱自己以9.9億票房計,能獲得1.96億利潤,那麼為什麼一個發行方能有這么高的利潤?這個利潤裡面是否有摻水?繼而有人懷疑華誼兄弟有借機哄抬股之嫌。
而事實上,華誼作為投資人的身份確實可疑。關鍵就在於華誼投的這8800萬,從屬性和功能上看,和別的投資方的投資都不一樣,是保底,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投資。華誼在26日晚的公告中也表示「發行凈收益」要扣除「公司的投資額」再跟幾家製片方分賬,而這里並沒有扣除其他幾家製片方的投資額,而且根據華誼董秘的「發行凈收益」計算公式,裡面也只有扣除保底一項而無扣除製片成本一項,充分說明8800萬就是保底。
華誼董秘胡明對新浪娛樂也承認了這8800萬確實是保底。不過,胡明指出,根據協議的約定,這8800萬也可以稱為「投資額」。華誼確鑿無疑是《西遊》的發行方,但根據協議,華誼享有《西遊》「『出品方』或『聯合出品方』、『出品人』、『製片人』等的署名權」,而華誼確實也投了錢,所以華誼自稱為投資方,具有法律效力。
「我們是中國大陸的投資方,也是中國大陸的發行方,但不是大陸以外的投資方,也不經營大陸以外地區。電影按地區劃分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方式。我們從金額上也可以看,電影上片前,華誼需要承擔的風險是8800萬,從其他投資方已經公告的內容看,整部電影的成本是1.06億,等於他們需要承擔的風險只是1800萬。不管名字叫什麼,再怎麼說,數字能說明一些問題的。」胡明也進一步表示,截止到目前,對於華誼出品的所有電影來說,華誼都是投資方和發行方。
至於為何比高為何在公告將華誼列在投資方之外,胡明認為只是大眾在理解比高的表述時出現問題,「『其他方』是比高在發公告的時候用了這個簡稱,但大眾理解的可能比較狹隘一點,因為他們那幾方所扮演的角色是比較相似的,所以統稱投資方,而稱華誼為發行方。人家也沒否認華誼是《西遊》的投資方。華誼兩個身份都是。」
至於比高的公告使得外界對華誼產生疑問,並使華誼股價下挫,胡明表示華誼方面對合作方予以理解和信任:「我堅信我們的合作方發這個公告是依據香港聯交所的要求來發的,畢竟兩地的上市公司的規則會有一定的差別,我們對合作方還是信任的態度。他按照他的規則來工作的時候,對我們的股東造成了一定的誤解,所以我們就要把這件事講得更清晰一些,我們兩方沒有實質的矛盾。」
【疑問3】為何比高說4家投資方可獲的凈收益70%,華誼卻說自己是最大收益方?
新浪分析:以10億推算,華誼凈利潤可達2.09億,其他4家投資方分1.57億收益
(華誼部分的分賬過程得到胡明的認可)
如圖所示,為便於計算,當《西遊》票房為10億時,分賬情況如下——
首先,刨除5%國家專項基金和3.3%稅費,剩餘毛票房9.17億。
然後,中影數字要先收6億以下部分凈票房1%-3%的代理費,約875萬,之後院線、影院和片方按57%:43%分賬(註:有疑問指出華誼從去年賀歲檔開始是否已經調高分賬比到45%,但經核實,華誼在《西遊》上的實際分賬比例仍為43%)這時,發行方和製片方回收的票房總收入為3.91億元,這部分金額叫做發行毛收益。
到了這個階段,投資方和發行方就可以分錢了——除華誼外其他4家投資方獲得8800萬保底收益,而華誼獲得12%的發行代理費,為4700萬,扣除這兩部分之後,再扣除宣發費3000萬,剩下的就是發行凈收益2.26億。(發行凈收益=發行毛收益-發行代理費-宣發成本-保底-其他相關費用)
發行凈收益的部分就可以開始分賬了,根據華誼公告,華誼在3個凈收益區間享受從70%-90%的分賬,實際收益情況對應區間的分賬比為70%,即1.58億。其他四家投資方則相應享受30%的收益,獲得6800萬分賬。
所以,
華誼的總收益為:4700萬+1.58億=2.05億,由於後期需要刨除的8800萬保底華誼之前已經墊付,2.05億即是華誼的稅前凈收益。我們推算的這一數值,和華誼公布的1.96億(以票房9.9億計算),基本吻合。
其他四家投資方的總收益為:8800萬+6800萬=1.56億。1.56億約為發行凈收益2.26億的69%,所以比高稱自己將獲得大陸地區發行凈收益的約70%,雖然從分賬比例上看並非如此,但從發行凈收益加上保底之後的總數值上看,這個說法也並不錯誤。所以雙方在分賬上其實並未有實質性分歧。
胡明也證實了這一分析,「到上周末為止,我們預計給華誼的利潤是2個億,我們已經相當滿足了,扣25%的所得說還掙1億5。不過最終的分配要看最後票房的總額以及獎勵的協議的情況。」
雖然華誼和其他投資方在關於獎勵的部分只達成了意向,而未簽訂協議,公告也披露了這一點,如今出現「分賬疑雲」,華誼也「不計前嫌」地表示仍然會考慮給其他投資方進行獎勵,「《西遊》之所以到今天還能在不斷挑戰華語電影票房最高紀錄,無論中間有多少插曲和波折,我們堅信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合作,都會被寫進中國電影的歷史。我們覺得不論怎樣,還是秉持有收益應該分享的理念。」
【疑問4】華誼一月內連發4個公告,最後才公布協議細節?
華誼回應:按照交易所的規則,所有重大事項要公告,還有如果是股價敏感信息,也一定要及時公告。電影在做了試片以後,有2萬觀眾看了,反響非常好,第二天股價就有變化。這種情況下,我們本著公開透明的態度,及時主動公告了這些信息。為什麼把協議內容分了幾次公告?也有當時的背景。首先我們還是希望公眾的注意力在電影上,而不是還沒上映就在說怎麼分錢。第二,我們覺得這個電影畢竟是由各方合作的,有這么多合作方,票房出來後,畢竟有一個誰賺多誰賺少的問題,擔心中間產生誤解。所以我們在前面3個公告里都沒有講的這么具體。為什麼26號又覺得能說了?是因為公眾對於算賬的熱情超出了我們的想像。我們的判斷是,無論電影觀眾,還是二級市場股東,都希望了解到這個情況,那麼我們就有義務披露,還是要保持一個恰當的透明度,所以把我們所有合約細節都披露了出來。
【疑問5】華誼相比其他4家有保底的投資方,有很大的虧本的風險,且票房過3億才能開始分賬,為何當初願意參與這個項目?
華誼回應:華誼早於2004年就與星爺合作了《功夫》,但星爺之前的戲在大陸最高的票房是1.6億,但我們敢於以3億保底,一是基於今天的市場情況的判斷,第二我們非常信任周星馳的電影品質,第三我們對自己的經營能力有信心,所以華誼在一天之內就做了合作的決定。最終在2012年2月21號,簽了合作協議,約定了華誼兄弟要投資多少錢,當時簽的還是8100萬,是中國大陸的保底,對於後面階梯式的分賬也做了約定,基本上合作的主要條款都已經在這個協議里約定完了。影片定檔後,去年年底大家看了完成片子都覺得不錯,對方提出如果賣得特別好,可不可以有獎勵?我們也覺得沒問題。我們一直沒有完成任何書面文件,所以現在獎勵方案也沒有定案。
D. 這是什麼東西
可以配上圖片嗎?
E. 馮導的賀歲片私人定製什麼時候上市演呀
已經開始演了,你現在就能去看了!
F. 賀歲片一說從哪裡來
赤壁「賀歲片」這一說法是由素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香港傳入內地的。所謂賀歲片,是指在元旦、春節期間上映 的電影。尋求歡樂和放鬆,是觀眾在逢年過節、尤其是春節期間普遍的心理需求,這就決定了賀歲片的風格:輕松,幽默,具有強烈的觀賞性和娛樂性,因此其題材多與百姓節日期間喜慶、祝福的生活與習俗相關,形式多是娛樂性、消遣性較強的喜劇片和動作片。賀歲電影在走完十年歷程中,雖有不斷的探索創新,卻正在偏離著了以往的軌道。賀歲電影應該是大餐後的一道甜點,是帶給觀眾愉悅享受的體驗,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賀歲片已經失去了它的本質。 [編輯本段]發展過程 賀歲片最早起源並流行於香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每到歲末香港演藝圈內的一些明星都會自發地湊到一起,不計片酬地拍幾部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的影片獻給觀眾。這些影片大多以「恭喜發財」、「家有喜事」、「福祿壽喜」等象徵吉祥如意的詞來命名,內容上也基本滿足以下兩點:首先是喜劇,其次有一個相對圓滿的大團圓結局.1995年成龍的《紅番區》是第一部以「賀歲片」的名義引進中國內地的影片,當年的票房收入僅次於好萊塢大片《真實的謊言》。1998年著名導演馮小剛拍出了中國內地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開啟了中國內地的賀歲片市場。該片獲得當年「百花獎」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故事片三項大獎。《甲方乙方》在票房上的成功引出此後幾年的賀歲片大戰:投拍的賀歲電影一年多過一年,越來越多的知名導演加入執導賀歲片的行列。其中影響最大、票房最高的要屬1999年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特邀馮小剛赴美拍攝的《不見不散》。
在中國,香港是最會製造娛樂神話的地方。賀歲片在香港的出現和成長不僅在意義上創造了一個中國人自己的檔期,更讓中國電影有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現在,細細回味香港賀歲片形成和發展,不少電影大腕也都是與「香港賀歲」一起成長。80年代初,是香港賀歲檔的形成時期。雖然一開始賀歲的概念還比較朦朧,但是1981年許冠文自編自導自演的喜劇《摩登保鏢》的成功,無疑讓後來的「賀歲片」立了一個標榜,於是大家便把其賣點集中到了喜劇這一類型上。
從20世紀80年代的賀歲片演員陣容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參與演出的,基本是一些擅長演繹喜劇的本色藝人。比如 《富貴逼人》系列裡的董驃、沈殿霞,還有內地觀眾最早接觸到的由香港導演洪金寶執導的賀歲片《福星高照》里的吳耀漢、曾志偉 周星馳賀歲片《長江7號》等。這個時期的香港賀歲片賣點完全是搞笑的內容和演員的演技,而非藝人的人氣。8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由當紅人氣偶像擔綱的賀歲片。像周潤發所主演的《八星報喜》、《吉星拱照》、《花旗少年》等。張曼玉曾參與《富貴吉祥》、《家有喜事》、《東方三俠》、《東成西就》等賀歲片的演出,那幾年也正是它在香港影壇漸入佳境的時期。
到了20世紀90年代,是香港賀歲片的成熟和鼎盛時期,賀歲片幾乎成了可以一窺藝人當年人氣的試金石。賀歲片的演員陣容,不僅可預期影片的票房,甚至成為港產賀歲片運作的潛在規則。而說到90年代的香港賀歲片,不得不提兩個人,一個是無厘頭之王周星馳,另一個是動作喜劇之神成龍。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賀歲市場是周星馳的天下。那會無厘頭喜劇迅速走紅,周星馳自然也成為賀歲片的常客,幾乎每年農歷新年期間都有作品問世。像1993年獲4000萬票房的《唐伯虎點秋香》,1995年4500萬的《大話西遊》,1996年3600萬的《大內密探零零發》,1997年4800萬的《家有喜事》,1999年3000萬的《喜劇之王》等等,都是星爺為觀眾獻上的新年賀禮,而且每部都是堪稱當年最賣座的香港影片之一。
一直是香港電影頂樑柱的成龍大哥介入賀歲檔領域的時間比星爺要晚一些,但是他的介入,卻讓賀歲片出現了一個新轉機。1995年歲末,成龍大哥的《紅番區》成為第一次被正式引進內地的「賀歲片」。8000萬元人民幣的票房收入,讓一直以來票房低迷的內地電影市場為之一振。1996年、1997年,成龍借著《紅番區》的成功,在內地接連推出了《白金龍》、《義膽廚星》等賀歲片,也頻頻得手。這都給內地電影人極大的啟示。
2007賀歲片《命運呼叫轉移》難與內地爭雄
賀歲片幾乎已成為華人地區的一種新年習俗。但是進入21世紀的香港賀歲片卻失去了一人獨大的優勢,內地、好萊塢都從混沌中清醒過來,於是,三者在賀歲檔拉開了電影的又一個戰場。香港影人一直都把「賀歲」進行到底,但新世紀的賀歲檔卻已經不是一個人的市場。1998年,馮小剛導演的首部賀歲片《甲方乙方》問世,使內地賀歲片開始有了屬於它自己的生命與靈性。好萊塢也意識到賀歲檔的優良商業時機。這時的香港賀歲有點無奈,大場面、大製作不敵好萊塢,其一貫的喜劇風格又受到「馮氏幽默」的挑戰,盡管有不少可以立志不倒香港影人出產了《功夫》、《無間道》之類的好片,但是由於像《喜馬拉雅星》一類的爛片頻頻出現,幾部好片實在難保香港的的絕對主力位置。那麼新世紀的擂主是誰,好萊塢不能很好地把握賀歲檔中國們的口味,所以21世紀賀歲檔的擂主是新生崛起的內地的,更准確地說是馮小剛的。 [編輯本段]特點 首先賀歲片一般是喜劇。
其次,一般有一個相對圓滿的大團圓結局。
隨後題材更加廣泛,故事性增強。
影響廣泛的賀歲片一般為前一年攝制並上映,但稱呼為下一年新年的賀歲片。
賀歲電影在走完十年歷程中,雖有不斷的探索創新,卻正在偏離著了以往的軌道。賀歲電影應該是大餐後的一道甜點,是帶給觀眾愉悅享受的體驗。歐美國家也不乏「賀歲」形式的電影,像美國,也有許多在聖誕節期間上映的主打溫情招牌的生活類影片,很受歡迎。尋求快樂、放鬆,是觀眾春節前後的普遍心態,輕松、幽默的喜劇片和動作片一度成了人們的摯愛。自1997年導演馮小剛拍攝內地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之後,內地賀歲片市場異常活躍。盡管很多觀眾「年年看賀歲、歲歲罵不停」,但賀歲片市場卻越來越紅火。2008年的賀歲市場不同往年:賀歲片多了,題材也更加多樣了:有周星馳以科幻為題材的《長江7號》;有馮小剛以戰爭為題材的《集結號》;有陳可辛的古裝片《投名狀》。除了這些主打影片之外,其他各類賀歲片和搭車賀歲檔期的影片更是多於往年。 [編輯本段]現狀 09賀歲電影《梅蘭芳》
大家都認為賀歲檔是有票房的時期,而且覺得賀歲檔是一個吉利的檔期,所以很多人都想通過這個時間段推出自 己的作品。但是片子太多,市場空間也隨之變小,加上現在大家又都特別注重宣傳,這樣就使得賀歲檔期比較火爆。
賀歲片本身來自於中國本民族的文化,在沒有電影以前,逢年過節總要唱堂會,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文化現象。應該說賀歲片只是一種特殊時期的文化種類,但如果說哪部賀歲片有特殊的文化品位,恐怕找不出來。一句話,賀歲片本身就是一種世俗的品種,處在轉型期的電影創作出現扎堆兒現象不足為奇。因為它的幕後都是投資方在操縱著市場,是他們在追求著利益的最大化。賀歲片被劃分為時令性作品,賀歲片在本地已經不像當年那樣風光,或者說賀歲片在香港已經越來越不重要了,也不再是大家街談巷議的話題了。內地所呈現的賀歲片火爆的市場景象,從某種意義上說同樣不會太長久,因為賀歲片畢竟是商業片。還有,把賀歲片作為重磅推出的作品,這本身就是一種本末倒置的的做法。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在的賀歲片市場是一個畸形市場,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市場。 [編輯本段]賀歲片的觀點 社會學家、民俗學家艾君認為,在演藝界所說「賀歲」實際傳承的是西方「賀歲理念」。他們把賀歲片歸納於三種類型,即「類型說」、「檔期說」和「模糊說」。所謂類型說,就是認為「賀歲片是一種喜劇類型片」的觀點。所謂檔期說,就是認為「賀歲片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不過是在春節檔期放映的影片而已」的觀點。所謂模糊說,就是既不完全贊成類型說,也不完全贊成檔期說,也沒有明確反對這兩種觀點提出自己觀點。他們更注重時間性和娛樂性,似乎把在春節前後推出的娛樂性作品統稱為「賀歲作品」,不注重賀歲內涵、忽略傳統民俗理念、以自我為中心靠炒作追求效益的「賀歲」品牌效益。
對於打「賀歲」文化品牌問題,他指出,「賀歲」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特殊文化品牌,但「賀歲」不是金字招牌,不能「掛羊頭賣狗肉」。炒作「賀歲」可以,不過不能不分青紅皂白,把春節的作品都堪稱「賀歲」,如果盲目在作品創作、製作上有投機心理,不去考慮民俗性、民族性、鄉土文化的存在規律,只顧打出「賀歲」的牌子,其實並不具備賀歲的品質,將有損「賀歲」的品牌,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蔑視,這是一種很不健康的文化理念,不利於整個「賀歲」文化市場的發展。
艾君認為,從我國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去理解賀歲作品,那麼他的內容和故事一定與祝賀新年、春節等有關。中國的賀歲文化是春節文化的特有產物,不容盲目更改其固有的賀歲內涵。他強調,「賀歲」作品也是必須具備以下標准:一是主題以喜慶吉祥為主,為節日里圖個吉利;二是內容與過年有關;三是目的主要是酬謝觀眾厚愛。
G. 電影投資賀歲檔項目哪個地方的比較不錯
銀狐影視提醒您:作為新入行的人參與影視投資,最快速有效的辦法就是尋找一家正規靠譜的影視投資公司進行合作。專業化的影視投資公司,專業的影視投資專家,優質的片子,豐富的資源,透明化的過程,都會幫助最大化的降低你的風險。
H. 為什麼是奶。
什麼為什麼是奶
I.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的運營
中影集團王夢甜是破壞別人家庭的小三兒
J. 你是傻筆嗎
是的,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