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米為什麼在香港上市 小米上市雷軍能否成首富
主要原因是,企業在香港上市的優勢有很多:
首先便是國內股市上市的審批條件異常嚴格,首先要滿足的是連續三年盈利,接著變數股東人數有要求,持有百分之幾的股東人數必須達到指定人數;
其次是審批程序非常繁雜,走完固定程序至少要三年,多則五年,而冗長的程序導致效率低下,排隊等待上市的企業超過千家;
接著就是費用,內地的股市稅率較高,按每天的股票交易量來看,也是一筆不可忽視的支出。
而香港股市就要便捷和便宜許多:
並且在港股上市,還有一點無可比擬的優勢,便香港這個國際金融港的優渥條件。
在港股上市,能更方便的獲得國際資本的關注,吸引國際投資。並且能讓內地公司獲得更多的國際影響力,登上世界商業舞台。
但是在香港上市,首先是要注冊一家香港公司。注冊香港公司程序也較便捷,提供資料簡單。
關於香港公司上市事宜,歡迎隨時與我們交流。
2. 小米為什麼選擇香港上市
您好
據我所知
首先,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其股票和證券市場規模之大,不是國內其他金融中心所能比較的;並且由於香港股市的自由性,使得世界上很多公司都願意在香港投資,因此如果小米公司在香港上市的話,很容易在短時間內融積到大量外資。
其次,國內上市的審批條件十分嚴格,比如連續三年贏利,股東要超過一定人數,持有百分之幾的股東要達到幾個,等等。而國外相對條件要寬松一些,只要你未來成長性好,有前景,目前虧損也能上市。
再次,國內的上市審批程度異常繁縟,一套程序走下來得三五年時間,排隊等待的何止上千家,當然先照顧國企,尤其是中央直屬企業了,一般企業急需要融資,根本等不及。國外上市非常間便,時間短,一年足夠了。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喜歡
3. 雷軍為什麼去香港上市
因為小米的業績還沒有徹底穩定下來,仍處於投入期,不能保證連續的盈利。而A股上市,是要求連續2-3年盈利增長的。
另外港股那邊無論是散戶股民還是機構,都偏向於成熟,比A股更能准確的給企業合理的估值。所以雷軍以及之前的馬雲、馬化騰、李彥宏、丁磊全部都不選擇A股上市。
4. 為什麼小米放棄cdr 而港股上市
國內一直對小米的估值存在質疑,認為估值高了,認為小米是個硬體製造商,小米非說自己是互聯網科技公司,證監會發了一個2萬字8個問題讓小米回答,很多問題都問得非常細,如果小米回答了,小米再想吹牛就吹不起來了,比如質疑新零售概念:關於新零售。請保薦機構和律師補充核查說明新零售的定義,有無標準定義,是否屬於發行人首創。發行人的新零售與阿里的新零售、蘇寧的智慧零售、京東的無界零售之間的異同。發行人是否在以及如何能實現線上 + 線下的場景融合;是否屬於概念類炒作。缺失支付環節,是否會受制於其他支付工具以致無法實現閉環。包括歷次融資的股東和發行的價格等等,小米是回答不出來的,本來是現在A股上市再去香港上市的,以為在A股可以抬高自己的估值,在香港融資打下基礎,因為A股歷來喜歡炒新股,這下失算了,所以自己主動放棄A股上市了。
5. 最近看到小米公司在香港上市了,那麼注冊香港公司對企業上市有什麼好處呢
小米公司在香港上市,其實香港公司是功不可沒的。
並且我們熟知的企業,如美團點評,海底撈,51信用卡,同程藝龍等等都紛紛在香港上市。
與國內公司對比,在香港上市的好處如下:
國內股市上市的審批條件異常嚴格,首先要滿足的是連續三年盈利,接著變數股東人數有要求,持有百分之幾的股東人數必須達到指定人數;
其次是審批程序非常繁雜,走完固定程序至少要三年,多則五年,而冗長的程序導致效率低下,排隊等待上市的企業超過千家;
接著就是費用,內地的股市稅率較高,按每天的股票交易量來看,也是一筆不可忽視的支出。
而香港股市就要便捷和便宜許多,能更方便的獲得國際資本的關注,吸引國際投資。
並且能讓內地公司獲得更多的國際影響力,登上世界商業舞台。
但是在香港上市,首要條件便是擁有一家香港公司,注冊香港公司流程和條件都比較簡單,後續管理也較方便,成為了許多企業家邁向國際舞台的跳板。
關於注冊香港公司事宜,歡迎來和我們探討。
6. 小米為什麼選擇在港股上市
同股同權新政的實行對內地互聯網獨角獸企業增加了很大的吸引力。
港股相對A股來說市場成熟較高,相對美股來說商業模式更容易被理解,更容易獲得高估值。
小米的投資人和機構有香港背景。
香港交易所近年來主動對內地的高科技企業和互聯網獨角獸企業進行「公關」,以期爭取更多優質上市企業赴港上市。
7. 小米為什麼選擇港交所上市
7月8日報道,「前幾年沒有讓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個很重大的錯誤。」這段感慨來自於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
19年前,馬雲帶著50萬在香港注冊了阿里巴巴,2013年,為了能讓阿里巴巴在港交所順利上市,他在大陸與香港兩地之間輾轉周旋,多次表明阿里「合夥人制度」的立場。最終,港交所堅持不改變制度,阿里與港交所的這場博弈最終沒能和解,當時的阿里巴巴集團CEO陸兆禧表示,今天的香港市場,對新興企業的治理結構創新,還需要時間研究和消化,阿里決定不選擇在香港上市。
一年後,馬雲帶著團隊遠赴美國紐交所上市,並創造了當年最大IPO,目前市值已超過4000億美元。
如今,意識到「傳統」時代已經成為歷史一筆的港交所,從去年開始著手IPO改革,對科技企業在港股上市的限制放寬。近日,小米向港交所遞交IPO,搭上改革後的第一班車,有消息稱,螞蟻金服、美團等公司也將在港上市。
2013年9月27日更新的,由港交所及香港證監會刊發的《海外公司聯合政策聲明》里,明文規定並限制了一點:「業務重心」位於大中華區內的公司,如果想申請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這在當時是被禁止的。
之後,港交所在一份「概念文件」中表示,如果這項政策不改,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只能在港交所申請雙重第一上市,而不可以選擇第二上市。
而這次,港交所公布的將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的標准:相關公司需在包括紐交所、納斯達克以及倫交所等地最近至少兩個財年有良好的合規記錄,在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時,預期市值最低100億港元。
這項標準的修改,主要目的便是吸引已經在國際上市的大型科技創新產業公司。
港交所提供的一組數據,也比較有意思。
過去10年在港上市的新經濟行業公司僅佔香港證券市場總市值的3%,而納斯達克、紐交所以及倫交所這一比例分別為60%、47%和14%。其中制葯、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佔1%,軟體與服務佔比9%,若拋開騰訊的因素,軟體與服務同樣僅佔比1%。
看到這組數據,好像能理解港交所為什麼要這么「拚命」吸引科技公司到他那去上市了。目前發展最快的幾個行業,在港交所的佔比是在太低,和國際市場相比,其比例更是遠低他們。
然而,港交所的這次如意算盤,不知道能不能打響了。如果CDR(中國預托證券)正式公布啟動,香港作為第二上市的吸引力可能會大打折扣。
除了港交所的三項新吸引政策外,近期,各大證券交易所們也都頻頻有新的動作。Spotify在紐交所直接上市,納斯達克也表達了「選擇合適時機對上市要求進行適當修改」的態度。
8. 怎麼查不到小米在香港是用哪家公司上市的
小米於2018年5月3日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申請在香港上市,到2018年7月9日掛牌,僅僅歷時2個月,審批時間和效率讓內地股市難以望其項背。最後,在港股上市,能更方便的獲得國際資本的關注,吸引國際投資。並且能讓內地公司獲得更多的國際影響力,登上世界商業舞台。而在香港上市,首要條件便是擁有一家香港公司。注冊香港公司程序便捷,需要時間短,所需資料提供簡單。
9. 小米什麼時候會在香港上市
小米21日早間更新了赴港上市招股書,招股書顯示,小米開始接受認購,香港IPO籌資最高61.1億美元。小米公司法定股本總面值67.5萬美元,由700億A類股(價值17.5萬美元)和2000億B類股(價值50萬美元)組成。據悉,小米預計7月9日在香港上市。
另外,小米執行董事、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將透過多個中間實體持有並控制4,295,187,720股A類股份及2,283,106,380股B類股份(假設全部優先股轉換為B類股份)。
小米赴港IPO提速,越來越多的基石投資者浮出水面。6月20日下午有消息稱,中國移動正在洽談投資小米IPO,隨後中國移動向媒體證實,稱「消息屬實」。另外還有消息指出,高通、招商局、順豐簽約入圍小米IPO基石投資者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