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市公司年報必須進行預告嗎還是滿足什麼條件才要進行年報預告
新出台的《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提出,企業年檢制度改為企業年度報告公示制度。企業應當按年度在規定的期限內,通過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工商機關報送年度報告,並向社會公示,任何單位和個人均可查詢。
企業「年報」的主要內容包括公司股東(發起人)繳納出資情況、資產狀況等,企業對年度報告的真實性、合法性負責,工商機關可以對企業年度報告公示內容進行抽查。經檢查發現企業年度報告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工商機關依法予以處罰,並將企業法定代表人、負責人等信息通報公安、財政、海關、稅務等有關部門,形成「一處違法,處處受限」。
對未按規定期限公示年度報告的企業,工商機關會將其載入經營異常名錄。企業在3年內履行年度報告公示義務的,可以申請恢復正常記載狀態;超過3年未履行的,工商機關將其永久列入嚴重違法企業「黑名單」。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要求請以當地工商機關規定為准。
應答時間:2021-03-0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② 上市公司年報通報之前什麼時間內公司發預告
1董事會、股東會決議IPO,聘請中介機構
公司要進行IPO,首先要經公司董事會、股東會決議通過,並聘請具有承銷資格的券商及合格的會計事務所、律所等中介機構。對於新三板企業來說,可以聘用新三板掛牌的原中介機構,也可以重新選擇其他機構。
2中介機構盡職調查與上市輔導
經過與中介機構的溝通,公司向當地證監局報送上市輔導備案材料,同時要在股轉公司發布公告,公司進入上市輔導期,一般時間需要一到三個月。
中介機構在盡職調查的基礎上,制定IPO項目進度表,合理安排申報節奏。同時,對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持有公司5%股份的股東輔導,督促其學習有關發行上市、規范運作和其他證券基礎知識,輔導企業建立符合上市要求、相對完善的運營機制。
由於已經完成了股改等規范性的工作,成為公眾公司,因此掛牌公司上市輔導期大幅縮短。
3證監會派出機構輔導驗收
經過一段時間的上市輔導,掛牌公司認為已經對發行上市有了充分認知和了解,不改上市決心,則向當地證監局提交輔導評估申請。公司通過輔導驗收後,在股轉公司發布提示性公告,公司正式進入IPO申報階段。
4製作申報材料,向證監會提交IPO申報
通過輔導驗收後,公司按照證監會的要求製作申請文件。保薦機構需要對此項目進行內核,通過後,公司繼續製作和完善申報材料。相比於新三板,IPO申報材料更多更細致。全部申報材料製作完畢後,由保薦人保薦並向證監會申報。從開始製作到順利申報,大概需要兩到三個月時間。
③ 不發年報預告,是不是業績太差
不一定,只有預期利潤變動幅度較大時,規定必須發布業績預告。
④ 上市公司必須發布年報中報預告嗎
不一定的,按規定
⑤ 上市公司什麼情況下要發業績預告
你好,上市公司董事會應當密切關注公司經營情況,出現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及時進行業績預告:
(一)預計公司本報告期或未來報告期(預計時點距報告期末不應超過12個月)業績將出現虧損、實現扭虧為盈或者與上年同期相比業績出現大幅變動(上升或者下降50%以上)的;
(二)在公司會計年度結束後1個月內,經財務核算或初步審計確認,公司該年度經營業績將出現虧損、實現扭虧為盈、與上年同期相比業績出現大幅變動(上升或者下降50%以上)的;
(三)其他本所認為應披露的情形。
⑥ 上證的上市公司三季度業績增長如果超過50%是必須發業績預告公告還是可以不發有規定必須要發嗎
可以。上交所上市公司中報增長超50%不需要公告。
《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含創業板):上市公司預計全年度,半年度,前三季度經營業績將出現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及時進行業績預告:凈利潤為負值。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上升或者下降50%以上,實現扭虧為盈。
11.3.2 以下比較基數較小的上市公司出現11.3.1條第(二)項情形的,經本所同意可以豁免進行業績預告:上一年年度每股收益絕對值低於或者等於0.05元,上一年半年度每股收益絕對值低於或者等於0.03元,上一年前三季度每股收益絕對值低於或者等於0.04元。
11.3.3 上市公司披露業績預告後,又預計本期業績與已披露的業績預告差異較大的,應當及時披露業績預告修正公告。
(6)上市公司不發年報預告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三季報的預約時間是26號,參照2016年各季度業績增速的話,三季度應該是略少於年中的,而2017年的中報扣非凈利增長為66.08%,那麼預計三季報的增長應該在60%左右。
如果三季報業績增長55%以上,2017年度扣非凈利增長是大概率能夠達到年初公司的目標,扣非凈利增長60%的。
如果三季度的增長超過70%,那麼今年的業績基本上就會超預期。絕大部分券商的預期是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