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持倉收益 » 中美上市公司利潤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中美上市公司利潤

發布時間: 2021-04-26 08:19:22

❶ 2012中國企業500強的中美對比

1.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資產已相當於美國500強的近六成份額
2012中國企業500強共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44.9萬億元,摺合美元為6.9萬億美元,以美元計算的營業收入比去年增長29.18%;資產總額總規模為人民幣130.2萬億元,摺合美元分別為20.7萬億美元,以美元計算比去年增長26.56%。2012美國企業500強共實現營業收入11.8萬億美元,比去年增長8.96%;2011美國企業500強資產總額總規模為34.63萬億美元,比去年增長2.72%。2012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為美國500強的59.10%,比上年提高了9.25個百分點;2012中國企業500強資產總額為美國企業500強的59.64%,比上年提高了11.24個百分點。由於營業收入與資產總額的雙雙快速增長,2012中國500強的總體營業收入規模與資產規模均已相當於美國500強的近60%。 2.中美兩國500強凈利潤增長雙雙回落,但盈利差距再次拉大
2012中美兩國500強企業的盈利增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落,但與美國500強相比,中國500強凈利潤增長放緩更為明顯。2012中國企業500強實現凈利潤人民幣2.10萬億元,摺合為3243.06億美元,比去年增長5.15%;利潤增幅大幅回落33.36個百分點,沒有能夠繼續保持前兩年500強企業在我國經濟恢復性增長中所實現的利潤高速增長。同期,美國500強凈利潤增速也由上一年的81.4%快速回落到了15.93%。雖然兩國500強企業的整體盈利增速在2011年度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落,但顯然中國500強的增速趨緩更為明顯,盈利增長相對較為乏力。金融危機對美國500強企業強烈沖擊,導致2008美國500強與2009美國500強的凈利潤總額出現大幅下滑,在這兩年裡,中美兩國500強企業的盈利差距顯著縮小。此後美國500強盈利一直處於快速恢復性增長過程之中,而中國500強盈利基本上呈相對較平穩增長態勢,今年已經是中國500強凈利潤增速連續第三年落後於美國500強。隨著美國500強企業盈利狀況的不斷快速恢復,兩國500強企業的效益差距再次被拉大。2011中國企業500強的凈利潤總額相當於美國500強凈利潤總額的43.53%;但由於中國500強企業去年利潤增長趨緩,導致2012中國企業500強的利潤總額佔美國500強凈利潤總額的百分比下滑到了39.48%,下滑了4.05個百分點。

❷ 中國有哪些企業在紐交所上市

http://blog.sina.com.cn/u/1233721385

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已有7年的歷史,在華爾街上經歷過三起三落,「7年中,既有像中華網這樣中國概念股風光無限好的輝煌,又有大半股票價格跌破發行價,有些股票僅值幾毛錢慘不忍睹的苦澀。」一位國際金融和投資銀行專家這樣總結中國公司海外上市的7年歷程。中國概念股在華爾街掀起了四波浪潮。
第一波浪潮:中國股票首次登陸華爾街
1992年底中國證監會成立,隨後,就批准第一批公司到海外上市。中國公司第一次在美國股市上露面是在1993年7月的青島啤酒,隨後還有上海石化、馬鞍山鋼鐵、儀征化纖等八家。它們的主掛牌在香港,但通過全球存股證方式(GDR)和美國存股證方式(ADR)分別在全球各地和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1998年8月,上海石化H股在香港上市的同時,將50%的H股轉為ADR、GDR在紐約上市。通過其他途徑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第一家與中國有關的股票是1992年10月9日上市的華晨金杯汽車,發行價為16美元,當年11月底升至33美元。第二家是中國中策輪胎,第三家是上海摩托車。由於是中國公司第一次在美國上市,很快就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形成一股熱潮,在1993年7月份達到高峰。這些股票以青島啤酒受到追捧最為典型,當時,39家外國著名投資公司爭著要當其代理商,認購率也超額200倍,股價最高時達14港元。
第一批海外上市的企業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絕大部分改制前為國企,二是行業限於製造業。那麼,這些股票為何受到國際投資人的青睞呢?專家認為,首先從宏觀上講,當時中國經濟GDP增長速度高於世界平均值的一倍多。第二,國際投資人看好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他們的想法很簡單,他們做決策時,只關心幾個簡單的數字,就是說,中國人均某一個產品消費是多少,然後與國際平均數字進行比較,感到潛力驚人。此外,中國製造業有較長期的歷史,基礎比較雄厚,而且中國政府對製造業一向大力扶持。
第一次浪潮持續到1994年就消退了,股價跌到谷底。一方面是受到墨西哥的金融危機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公司本身的原因,這也是主要的原因。上市半年後的中期業績公報和一年後的年報業績較差,與公司管理層在上市推薦過程中所做的預測有很大出入。於是,國際投資人對中國製造業產生懷疑,雖然是股份制企業,但這些上市企業在管理制度、體制、公司的治理結構等方面仍存在著傳統的痕跡,特別是存在缺少激勵機制,公司運營業績和股價表現與管理層和員工利益關聯不大等一系列問題。第一次浪潮就這樣退下去了。
第二波浪潮:基礎設施類股票領風騷 以製造業為主的股票引發的第一次浪潮消退不久,到美國上市的第二批中國股票又開始出現在華爾街。不過,這次製造業公司很少了,取而代之的大部分是以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為主的公司,這些公司涉及航空、鐵路、公路、電力等領域。如華能電力國際、中國東航、南方航空、大唐發電等公司。
這些公司一上市,很快吊起那些想購買中國基礎設施股票的人的胃口。不過,投資人換了一波。他們同樣拿人均航空里程、人均用電量、人均能源消耗量等指標與國外進行比較,發現均遠遠落後於世界主要國家,具有極大的增長潛力。認為投資這類股票風險較小,於是,紛紛購買。 然而,好景不長。購買這些股票的主要是一類機構投資人,他們原打算長期持有,進行戰略投資,不到迫不得已時是不輕易出手的。結果,這些機構紛紛拋售這些中國公司股票,造成股價狂跌。
中國股票在華爾街的第二次潮漲潮落的原因與第一次大同小異。從宏觀上講,由於經濟疲軟,許多項目被迫緩建或停建。此外,基礎設施領域惡性競爭,導致企業嚴重虧損。像民航業,進口飛機過多,飛機運力過剩,機票打折,導致民航業全面虧損。
第三波浪潮:紅籌股一度紅透半邊天
中國概念股在華爾街掀起的第三次狂潮是紅籌股,這波狂潮起始於1996年底,終結於1997年10月的金融風暴。它所引發的震盪遠遠超過頭兩次,其主戰場雖然是在香港,事實上華爾街也倍受沖擊。
所謂紅籌股,是我國以某一個部門和某一級政府為背景,投資到香港的窗口公司,這些公司利潤往往有超常規的增長。盡管這些公司主掛牌在香港,但通過美國存股證方式(ADR),也可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這些股票有航天科技、招商局、中國華潤、上海實業、北京控股、廣東粵海等。像北京控股認購時,香港六十個財團入股,凍結資金數千億,創造了1200倍認購率的香港股市記錄。香港六大富豪一同出席推介會,這在香港還是頭一回,一時成為投資界的美談。1997年5月18日掛牌,上市股價是11.48港元,當天收市漲到44元,最高時達到66元,去年收市價為12.25港元。
紅籌股有幾大因素吸引海外投資者:
一是最直接的「中國概念」,受益於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二是海外投資者認為,紅籌股與前兩類企業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注冊在香港,由香港當地的管理層運作,有相當的自主靈活性,經營環境較好,融資方便,避免了前兩類企業的不足。中資企業背後要麼有行業部門的支持,要麼有強大的地方政府作後盾。
三是,這些企業可獲得優質和超常規資產注入,資產組合多元化,可帶來企業高速發展。
第四,擁有一大批戰略投資者。最後,與香港回歸祖國的大環境有關。然而,隨著1997年底亞洲金融危機的突然爆發,香港股市一落千丈,人氣極度低迷,再加上紅籌股業績和表現欠佳,結果,好景曇花一現,不少股票跌到發行價以下,至今仍在這一價位徘徊,像粵海還走上了清盤的道路,令人扼腕嘆息。
第三次浪潮消退後,國外資本市場對中國股票大門緊閉長達15個月。
第四波浪潮:高科技概念股掀起新狂飆
1999年7月14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企業申請境外上市有關問題的通知》。同一天,中華網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掛牌當日,股價由20美元飆升到67.2美元,上漲235%,當日市值超過110億人民幣,集資1億美元。16日股價由58美元,突然飆升至101.3美元,漲幅達75%;17日,再次狂漲至137美元。2000年1月11日,收盤價高達82美元(一拆二後)。
中國電信年前最後一天收盤價為128美元,逼近歷史最高價。中國榮昌國際控股公司在中美入世協議達成前,每股股價僅為一美元,16日,該股收盤價上漲了11倍,達到11.06美元,17日又狂升至每股32.06美元,幾天後,股價一度上升至每股80美元。中國華潤發展公司股票也有不俗的表現,17日上漲了19美元。中華輪胎公司兩天上漲77%,達到每股10.06美元。其它股票也有不俗的表現。
1999年2月17日,以生產數碼無線電話稱雄市場的廣東企業———僑興環球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因而成為我國第一家境外上市的民營企業。由於受到中美簽署入世協議利好因素刺激,僑興環球股票17日升幅達268%,上漲8.375美元,收市11.5美元,成交也創下天量。1999年12月31日,股價飆升至28美元。幾天內扶搖直上,價格榮登納斯達克市場一周漲幅十大股票第六位,市值一周內增加了1.5億美元。外國記者形容:這些日子,中國民營企業股票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樣往上漲。

❸ 美國歡迎全世界的企業到美國上市,那美國能夠從中獲得哪些利益

美國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公司在美國上市,因為美國希望從中獲取巨額利潤。在美國上市的公司不僅僅是賺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們還可以直接發展美國經濟,解決美國的就業問題。這樣的好事當然受到美國的熱烈歡迎。

如果更多的高質量企業進入美國,他們將為美國企業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並直接為美國人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美國人民賺錢的機會越多,他們賺的錢就越多,他們就越能促進消費。美國的消費能力越強,市場就會越繁榮,企業在繁榮的市場中會有更多的機會。這樣的良性循環可以使美國社會越來越強大。如果美國沒有看到有大蛋糕吃,它就不會做這樣的事情。

❹ 利潤才是根本中美同級車橫向對比——大型SUV篇

自中國車市銷量超過美國成為全球銷量最大的單一市場以來。各大汽車品牌越來越重視旗下產品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在此背景下,有些廠商開始加大營銷力度,大量推出「配置優秀價格公道」的產品,也有一些廠商,仍然躺在自己以往的功勞簿上,對中國消費者採取「低配高價」的歧視性營銷策略。

那麼,在中國市場上,哪些品牌的產品性能價格比較高,哪些品牌的產品存在低配高價問題呢?帶著這些疑問,雲生將開始名為《利潤才是根本?中美同級車橫向對比》系列,用詳實的數據向消費者揭示中國市場上各個廠商對待中國消費者的真實態度。希望讀者可以通過本文,看看自己中意的目標車型,到底是否真正值得購買。

本篇為系列文章的第四篇,豪華品牌大型SUV橫向對比。本文對比的車型包括:

雲生說車,堅持用硬核數據為您揭示車市真相。

想了解更多文章的話,歡迎關注筆者公眾號「雲生說車」,或者網路《貨比貨得扔?中美XX車型綜合對比》。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❺ 中美兩國控股股東私人收益比較,是否有超額利潤多少合適

情況類似,超額利潤都存在,只是中國控股股東超額利潤賺取幾率要大的多,如果美國控股股東到中國市場參與後,能力水平要比中國控股股東大得多,其實已經有很多歐美背景的國外集團在中國賺到了大量的收益。

多少合適??以不違法,或者不被察覺為宜。多少不限。

❻ 如何看待中國概念股在美遭遇「寒流」

中國概念股的遭遇是與中國經濟發展和全球經濟遲緩的局面戚戚相關的。但從直接原因看,主要有三點:
首先主要是市場制衡,上市熱潮背後的規則博弈,像現在雖然特朗普訪華後得到了大訂單,但美方資本市場並不滿意於這些。
其次,納斯達克市場平均每年的退市率高達8%左右。據統計,在1985年至2008年間,納斯達克市場共新增上市公司11820家,而期間退市12965家,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說遇冷也比較正常。
另外,做空帶來的巨額利益,給資本市場參與各方提供足夠的動力,從而來孜孜不倦地找尋上市公司的破綻,於是一大批的肥豬跌下了風口!
當然,如果細究其各項因素,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
一是風波的發生與中美監管規則的差異有關。
美國資本市場的監管特點被概括為「寬進嚴出」。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市場上市實行注冊制,只要滿足公司規模、財務指標等方面指標就可以注冊掛牌,幾乎是「來者不拒」。有人作過比較:2005年8月,網路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時,盈利記錄只有2年,直到上市前一個季度,凈利潤也只有30萬美元,在國內還達不到中小板的上市要求。
在美國資本市場還可以採用反向收購(RTO),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借殼」,然後轉板,實現「曲線上市」。買殼的地點多選在擁有大量廉價殼資源的場外交易市場OTCBB,這是個會員報價系統,上市股票只能在聯網的做市商之間交易,也沒有融資功能。目前對上市融資需求最為迫切的當屬成長型的中小民營企業。對這個群體而言,上市費用和上市時間的節省無疑有很大的誘惑力。2003年以來,已經有數百家中國公司通過這一「捷徑」登陸美國市場。
但上市程序簡單並不意味著監管的缺失。對於上市公司而言,掛牌才是監管的真正開始,要面臨嚴格的財務、審計監管,接受來自監管機構和投資者的嚴厲監督。有人形容在美上市後的感覺是「被放在聚光燈下」。在財務管理、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方面,哪一個環節達不到標准或者經營業績不善,就可能招致停牌甚至摘牌的處罰。
有了這種淘汰機制,美國資本市場退市率很高,比如納斯達克市場平均每年的退市率高達8%左右。據統計,在1985年至2008年間,納斯達克市場共新增上市公司11820家,而期間退市12965家,也就是說經過十幾年發展,納斯達克的上市公司數量還減少了1000多家。
二是風波的發生是市場大規模做空的結果。
中國概念股遭到做空由來已久,早在2010年12月,獨立調查機構渾水公司接連發布關於綠諾科技、中國高速媒體的負面報告,並且被以後者遭摘牌的方式得以證實。此後猶如推倒了多米諾骨牌,中國概念股整體遭遇的信任危機不斷擴大,從起初主要針對財務問題較多的反向收購上市公司,到更嚴格審視IPO上市公司;從起初局限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到擴散至在其他地區上市的中國概念股。
自然其中有參與打壓中國概念股的機構坦言,他們是在通過做空中國概念股牟取暴利,同時幫助市場擠出泡沫。當然其中信不信就由你自己判定。
事實上,在成熟資本市場上,如果看跌某隻股票,可通過「做空」來牟利。通常的做法是向第三方機構比如說券商借入一定數量的股票,按當前市場價格賣掉;當股價下跌之後再低價買回,將股票還回去。賣與買中間的差價,支付證券公司所收費用之後就是投資所得利潤。而如果通過購買出售權做空,即某個日期之前按指定的價格賣出的權利,獲利空間可能更大——如果股票遭遇停牌,做空者的收益將是賣股票時的股價扣除至停牌時的借股費用。如果該股票永久不恢復交易,做空方收益將達到最大化。
而在一隻只中概股被做空的過程中,人們看到由研究機構、投資基金、律師事務所等組成的「價值鏈」,上演一出幾乎屢試不爽的套路:先從財務角度或基本面信息選出目標公司,調查機構將對上市公司「帶有污點問題」的「研究成果」賣給一些大的投行,投行在得到「問題公司」信息之後,建立看空倉位;然後通過網路和媒體發布質疑研究報告廣泛散播,並直接披露自己已經做空該股,造成投資者拋售;在目標公司股價大跌後,回補倉位獲利了結。與此同時,一些專門代理證券訴訟案件的律師事務所也會因公司股價下跌後,從蒙受損失的群體投資者向上市公司發起訴訟的巨額律師費中賺得盆滿缽滿。
由此可以看出,對上市公司做空必然充滿了逐利動機和利益導向。一部分人因此認為,做空中國概念股是一場「陰謀」。
的確,即使在成熟市場上,空頭的行為也往往不「招人待見」。近日在歐美股市看空的情勢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比利時四國監管機構就下達了「賣空禁令」,以遏制市場投機。但是不得不承認,作為金融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和資產價格的發現者,做空者從自利動機出發,利用自身獲取的信息進行多空博弈,緩解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定價困擾,對過高估值進行糾錯,提高了市場的有效性。
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這話用在做空行為上最合適。做空帶來的巨額利益,給資本市場參與各方提供了足夠的動力來孜孜不倦地找尋上市公司的破綻,構成行業監管和行業自律之外對上市公司實行制約的另一股有效力量。
那麼,為什麼這次中國概念股如此大面積地成為做空者的獵物呢?
先分析外因。受累於歐美整體宏觀經濟不景氣,資本市場彌漫著較強的悲觀情緒,這是對做空有利的市場環境。在低迷的大市中,中國概念股難以獨善其身;而前期投資者對中國概念股的追捧,造成二級市場上一些中國概念股短期估值超出合理范圍,有的公司甚至出現了高達百倍的市盈率。據i美股《中國概念股TMT板塊泡沫研究報告》,美國本土科技明星股的市盈率為39.49倍,而中國在美上市科技股的市盈率則達到了66.80倍。
再看看內因。從已經公開的資料看,部分中國上市公司的不規范的行為引起了分析機構關注。比如在尋求上市過程中,有的公司為了及早融資,「抄近路」採用反向收購,這樣做避開了IPO上市所需的盡職調查和審計、路演推介等程序,但也留下監管漏洞。美國證交會曾就將調查中國概念股的重點,鎖定在159家在2007年至2011年3月底期間以此方式在紐交所或納斯達克掛牌的中國公司;再比如一些上市公司片面誇大業績預期,粉飾或隱瞞財務數據甚至違規造假,已經觸碰了美國資本市場監管要求「完全信息披露」的高壓線。評估機構香櫞研究在質疑東南融通涉嫌造假時說,因為其聲稱的70%毛利潤率遠遠高出競爭對手,「公司盈利好得難以置信,簡直是違反基本常識。」可以說部分中概股的行為失當,為投機者整體做空中國概念股提供了「靶子」和「彈葯」。
不過也別灰心,風雨過後,中國概念股依然值得期待。
目前,一些公司遭遇信任危機甚至有損形象,不代表中國海外上市企業的整體形象,更不是中國整個國家形象遭遇信任危機。對中國概念股來說,無論受到追捧還是遭遇狙擊,都是必須接受的市場現實。要避免成為做空者的獵物,只有靠提升盈利能力、完善公司治理、規范企業行為。
這里需要明確的是,近來部分中國概念股在美市場上的行為表現,並不能代表中國概念股的整體表現;一些公司遭遇信任危機甚至有損形象,也不代表中國海外上市企業的整體形象,更不是中國整個國家形象遭遇信任危機。
一方面,微觀經濟主體富有活力,構成了經濟增長的內在強勁動力。另一方面,宏觀經濟的基本面持續向好,國民經濟總體運行平穩。今年上半年,在構成宏觀經濟基本面的四大指標中,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6%,與世界各國發展速度相比屬較高水平;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同比增長4.1%;進出口增速雖然回落幅度較大,但20%左右的增速仍是不低的水平;物價總水平總體可控,6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6.4%中,新漲價因素只佔2.7個百分點。
總之,「中國概念」依然值得投資者期待。在一段時間內,市場也許會矯枉過正,但股價歸根結底還是由宏觀經濟的基本面以及企業的內在價值決定的。
風雨過後見彩虹。我們相信,經歷國際資本市場風雨洗禮的中國概念股中,必將成長出一批既擁有持續增長能力、又熟練掌握國際通行規則的優秀企業,他們將在國際資本市場講述一個全新的「中國故事」。

❼ 美國上市公司的在中國大陸的中國雇員,期權行權後賣出股票,所得收益在中美分別如何繳稅

先要看股票是怎麼出售的,如果是所在的中國分公司內部回購,那就是在中國的收入,中國國籍只要繳納中國個人所得稅就可以,不涉及美國的問題。

如果是在美國證券市場出售,那就是在美國取得的收入。先要在美國繳納個人所得稅,抵扣在美國以繳納的部分剩餘的再中國繳納。

舉例說明:比如賣出股票收入了100元,這筆收入按照美國稅法要繳納3元,按照中國稅法要繳納4元。先在美國繳納3元,憑借完稅憑證再在中國繳納1元。如果按照美國稅法要繳納5元,按照中國稅法要繳納4元。那麼繳納了美國的5元,中國部分就不需要繳納。

(7)中美上市公司利潤擴展閱讀:

比例稅率

對個人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適用20%的比例稅率。

按照財稅字(1998)061號文件規定,個人轉讓上市公司股票取得的所得暫免徵收個人所得稅。

獲獎人按股份、出資比例獲得分紅時應對其所得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應稅項目徵收個人所得稅;獲獎人轉讓股權、出資比例,對其所得按「財產轉讓所得」應稅項目徵收個人所得稅,財產原值為零。

❽ 世界500強,中國和美國分別有多少家企業上榜平均營收和利潤差距大嗎

2019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上,中國企業數量有129家(含中國台灣),首次超過美國的121家,但是整體的營收和利潤跟美國相比還有距離。中國企業總數首超美國,國字頭企業占據大部分在世界500強榜單上,中國企業的數量達到了129家,相較於2018年新增了9家企業。而美國企業上榜數量從去年的126家下降到了121家。即使不算來自中國台灣省的企業,中國大陸企業(包括香港)的數量也有119家,與美國不相上下。二十多年,中國企業實現逆襲!

綜上所述:世界500強榜單上,中國企業數量首次超過美國,彰顯了我們大國實力在快速增長,但是要看到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和「硬通貨」相比美國還有很大差距,要實現彎道超車,任重而道遠。

❾ 中美貿易站哪些股票收益

答:
黃金板塊:資本市場由來都有黃金避險的偏好,中美貿易戰利空會持續一段時間,逢低布局一些避險板塊的黃金概念股,也是很不錯的選擇標的個股之一。
農業板塊:由於商務部對美國進口的部分農產品、豬肉及製品加收25%的關稅,導致A股市場開盤農業板塊就一直獨秀。預計隨著貿易戰的進一步發展,農作物類產品的范圍和屬性會不斷的增加,這對於國內農產品上市公司來說是一大利好消息,未來一段時間農產品將出現新的熱點龍頭。
軍事板塊:從中國各行業美進口的敏感度來看,以在出口中的佔比為依據,軍工、航空航天>植物產品>汽車>儀器表>穀物,如果中美貿易沖突升級至全面限制的程度對國內的以上行業相對有利。全面的貿易戰必然伴隨著外交、軍事上緊張,對軍工行業相對利好。

❿ 中美兩國企業所得稅稅率差異,相關案例並且分析

1,在稅率設計上,美國採取超額累進稅率,對應納稅所得額在10萬美元至33.5萬美元之間的,加征5%的附加稅;應納稅所得額超過1500萬美元的公司,要繳納的附加稅是超過1500萬美元的應納稅所得的3%或10萬美元的應納稅所得的3%,二者取較小者。主要從事提供服務的公司,只按35%的比例稅率納稅;外國在美國從事貿易經營活動的所得,按照美國公司所得稅的累進稅率征稅。

2,中國企業所得稅稅率則與之不同。根據企業所得稅稅法的規定,企業所得稅實行33%的比例稅率;考慮到許多利潤水平低下的小型企業,稅法又規定了兩檔照顧性稅率,即對年應納稅所得額在3萬元(含3萬元)以下的企業,暫減按18%的稅率徵收所得稅;年應納稅所得額在10萬元(含10萬元)以下至3萬元的企業,暫減按27%的稅率徵收所得稅。如果企業上一年度發生虧損,可用當年應納稅所得額予以彌補,按彌補虧損後的應納稅所得額來確定適用稅率。

舉個實例:某固定資產原值80000美元,預計殘值2000美元,使用年限5年。下面分別在中美兩國運用直線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計提折舊,稅率分別為33%、34%。

表3

年限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合計
未扣除折舊的利潤(美元) 80000 100000 90000 80000 80000 430000

中國:採用直線法

年折舊額=1/5×(80000-2000)=15600美元
第一年利潤額=80000-15600=64400美元
應納所得稅稅額=64400×33%=21252美元
同理得出第二、三、四、五年的應納所得稅稅額為27852、24552、21252、21252美元。
則五年累計應納所得稅稅額=21252+27852+24552+21252+21252=116160美元

美國:採用雙倍余額遞減法

第一年折舊額=2/5×80000=32000美元
利潤額=80000-32000=48000美元
應納所得稅稅額=48000×34%=16320美元
第二年折舊額=2/5×(80000-32000)=19200美元利潤額=100000-19200=80800美元
應納稅所得額=80800×34%=27472美元
第三年折舊額=2/5×(80000-32000-19200)=11520美元
利潤額=90000-11520=78480美元
應納稅所得額=78480×34%=26683.2
第四、五年改為直線法折舊,折舊額為:
(80000-32000-19200-11520-2000)÷2=7640美元
第四年利潤額=80000-7640=72360美元
應納所得稅稅額=32360×34%=24602.4美元
第五年與之相同。
五年累計應納所得稅稅額:16320+24742+26683.2+24602.4+24602.4=119680美元

打了這么多,別說還不明白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