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知道高盛、孟山都與東印度公司的關系嗎
首先:1、東印度公司的出資人是怡和洋行 2、高盛是怡和洋行在新世紀的金融資本公司 3、孟山都是怡和洋行在新世紀的產業資本中的農業公司 4、必和必拓是怡和洋行在新世紀的產業資本中的資源類公司 5、中國的很多產業都有怡和洋行的子公司的子公司參與 6、最重要的,大家知道怡和洋行是在哪裡創立的?是兩個英國人在殖民時代的中國創立的。 7、怡和洋行在解放前的中國控制了中國的鐵路業、鴉片、茶葉、礦山、金融等行業 8、怡和洋行在解放後被趕出了中國 9、怡和洋行在改革開放後就回到了中國 10、經過30年的布局,怡和洋行已經成功的滲入了中國大陸的金融業、礦業、製造業、日化業、船舶業、農業及其產業鏈(轉基因)、機械工程業、房地產業。
『貳』 怡和洋行的怡和在青島
德國侵佔青島後,在青島設立分公司,經營沿海4條定期航線以及近海航線,配有輪船17艘,總噸30044噸。
沿海定期航線有:
1、青島廣州線,配船7艘,總噸15821噸(恆生輪2143噸、富升輪2284噸、日升輪2284噸、廣生輪2283噸、合生輪2149噸、澤生輪2358噸、貴生輪2320噸),經上海、汕頭、香港,每周2次;
2、上海牛庄線,配船2艘,總噸2172噸,經上海、青島、牛庄,每周一次;
3、香港天津線,配船4艘,總噸7925噸,經香港、汕頭、青島、威海、天津,每月一次;
4、上海青島線,配船1艘,總噸977噸,每周一次。近海航線為青島至海州、石臼所線,配船3艘,總噸3149噸。
『叄』 2007年中國企業500強中有多少上市公司
中國企業在2007年度世界500強中的排名情況:
排名 公司標志 公司名稱 主要業務 營業收入億美元
17 中國石化 煉油 1316.36
24 中國石油天然氣 煉油 1105.20
29 國家電網 電力 1071.85
154 鴻海精密 電子 405.95
170 中國工商銀行 銀行 368.32
180 中國移動通信 電信 359.13
192 中國人壽 保險 337.11
215 中國銀行 銀行 307.50
230 中國建設銀行 銀行 285.32
237 中國南方電網 電力 279.66
275 中國電信 電信 247.91
277 中國農業銀行 銀行 244.75
290 和記黃埔 多元化 236.61
299 中化集團 貿易 231.09
307 寶鋼集團 金屬 226.63
327 中油公司 煉油 217.96
342 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 工程建築 205.20
343 國泰金融控股 保險 204.36
384 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 工程建築 187.35
385 一汽集團 汽車 187.10
396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 工程建築 181.63
402 上汽集團 汽車 180.10
405 中糧集團 貿易 179.53
427 華碩電腦 計算機 172.24
435 中國五礦集團 貿易 169.02
447 廣達電腦 計算機 165.31
456 台塑石化 化學 162.81
457 怡和洋行 貿易 162.81
469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煉油 160.38
488 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 海運 154.13
很肯定的告訴你這些公司全都上市了!!!
『肆』 請問廣州十三行之首「怡和行」和現在香港老牌英資洋行之首「怡和洋行」有關系么
不一樣的。。。。。英國佬山寨盜用這個名字。
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了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國人入選,伍秉鑒就是其中之一。伍秉鑒開辦了 怡和洋行,當時清政府只開放了廣州一個通商口岸。伍秉鑒拿到了外貿權,和外國人做商貿。當然了,鴉片走私是免不了的。鼎盛時伍秉鑒財產達2600萬兩白銀,那時美國首富才700萬兩白銀。後來林則徐搞禁煙,伍秉鑒就被林則徐上書痛罵了,他的三品頂戴被朝廷收回、兒子也被罷官了。鴉片生意受影響,伍家就開始漸漸沒落。
第一次鴉片戰爭,伍秉鑒出了很多錢給林則徐搞軍備,誰知道清兵一敗塗地。。。。戰爭談判伍秉鑒是作為中英雙方的中間人的,且戰爭賠款里伍家被迫出了100萬兩。沒多久伍秉鑒就病死了,而且因為《南京條約》清朝被迫開放了其它5個通商口岸,廣州不再是唯一的通商口岸了。伍家的外貿生意自然就大受影響了,漸漸就衰落了。
兩個英國佬來中國撈金,於1832年成立渣甸洋行,也和伍家做外貿。在鴉片戰爭之後取代了原先伍家在廣州的鴉片王 的地位,後來也改名為 怡和,大概那時伍家也不搞生意了。也搞不搞起來了,大環境整個國家都內憂外患啊
英國鬼子掠奪的財富,就讓他們爽了一百多年啊啊。到今天也沒落了,哈哈連家門口的蘇格蘭都開始造反了,日沒落帝國,我好爽哈哈。沒落也就沒落了吧,更可笑的是居然還妄想插手香港的事。
『伍』 香港怡和集團是不是南宮家族的
怡和集團最早從事洋行業務,怡和洋行是最著名的一家老牌英資洋行,遠東最大的英資財團,清朝時從事與中國的貿易。怡和洋行對香港早年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亦是首家在上海開設的歐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國公司。
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舊名「渣甸洋行」)在1832年7月1日在中國廣州成立,由兩名蘇格蘭裔英國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1784~1843)及詹姆士·馬地臣(James Matheson一譯孖地臣,1796~1878)創辦。
英國人創辦的, 跟你說的南宮家庭沒什麼關系吧.
『陸』 怡和集團的歷史沿革
怡和集團最早從事洋行業務,怡和洋行是最著名的一家老牌英資洋行,遠東最大的英資財團,清朝時從事與中國的貿易。怡和洋行對香港早年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亦是首家在上海開設的歐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國公司。
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舊名「渣甸洋行」)在1832年7月1日在中國廣州成立,由兩名蘇格蘭裔英國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1784~1843)及詹姆士·馬地臣(James Matheson一譯孖地臣,1796~1878)創辦。
怡和洋行早年參與對中國貿易,主要從事鴉片及茶葉的買賣。
林則徐在1839年實行禁煙時,怡和的創辦人威廉·渣甸親自在倫敦游說英國政府與滿清開戰,亦力主從清朝手中取得香港作為貿易據點。
1841年香港開埠之初,怡和即以五百六十五英鎊購入香港首幅出售的地皮。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怡和洋行於1842年將總公司從廣州遷至香港。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顛地洋行、沙遜洋行等其它貿易公司。
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
1844年上海首次拍賣土地,亦由怡和洋行購得。
1872年以後怡和洋行放棄對華鴉片貿易,之後怡和的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除了貿易外,還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投資興建鐵路、船塢、各式工廠、礦務、經船務、銀行等各行業。
1872年在上海設立公和祥碼頭公司。
1873年開設香港火險公司。
1876年怡和洋行除了在上海興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亦安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梯和引入各種機械及工業設備。
1882年正式成立怡和輪船公司,並在香港、上海等地設立碼頭、倉庫等。以後通過清內務府和李鴻章等關系,以中關稅作保證,在倫敦籌集資金對中國發放各種借款。
1895年在上海籌建怡和棉紡廠。
1898年與匯豐銀行合資設立中英銀公司,先後貸款建造京沈、滬寧、滬杭甬、廣九等鐵路,控制近代中國的鐵路投資,又贊助英商福公司投資礦業。
1902年在上海開設怡和冷氣堆棧。
1912年以後,怡和洋行的公司總部遷至上海。
1923年創立怡和機器有限公司,經營機器進口業務。
1930年在上海設立怡和麥酒釀造廠。
抗日戰爭前,除上海、香港外、還在漢口、青島、天津、長沙、重慶、宜昌、九江、南京、廣州、汕頭、蕪湖、福州等地設有分支機構,成為英國在遠東的最大財團。
1949年後,怡和集團在中國大陸的大部分資產及生意被收歸國有。
1954年,怡和集團在中國國內最後一家辦事處亦被迫關閉,公司總部遷回香港。
1961年首次在香港上市,獲超額認購五十多倍。
到了1980年代末,怡和集團將公司注冊地點由香港遷往百慕大,並在1990年代初將公司及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點從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倫敦。
『柒』 怡和集團的成員
●怡和太平洋(Jardine Pacific Ltd.)100%
˙怡和管理有限公司
˙ Colliers Halifax 怡高物業 50%
˙置邦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100%
˙金門建築(Gammon Construction)50%
˙香港空運貨站有限公司(Hong Kong Air Cargo Terminals Ltd.) 25%
˙怡中航空服務集團(Jardine Aviation Services)50%
˙怡中航空服務有限公司(Jardine Airport Services Ltd.)
˙怡中機場地勤服務有限公司(Jardine Air Terminal Services Ltd.)
˙怡和機器集團(Jardine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 怡和科技(Jardine OneSolution)100%
˙怡和地產投資(Jardine Property Investment Ltd.)
˙自由倉有限公司
˙怡和飲食集團(Jardine Restaurant Group)100%
˙怡和迅達(Jardine Schindler)
˙怡和船務(Jardine Shipping Services)
˙怡和旅遊(Jardine Travel Group)
● 怡和汽車集團(Jardine Motors Group)100%
˙仁孚行有限公司(Zung Fu Co. Ltd.)100%
˙南星(Southern Star Motor Co.)
● 怡和保險顧問集團(Jardine Lloyd Thompson group of companies)30%
「英國及歐洲最大的保險經紀人公司,亦是世界前六大的保險經紀人公司之一」
●怡和策略(Jardine Strategic)
˙Rothschilds Continuation Holdings AG《RCH》20%
●牛奶國際(Dairy Farm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78%
˙惠康(Wellcome)、ThreeSixty、Market Place by Jasons
˙萬寧(Mannings)
˙7-11(7-Eleven)、Starmart (不包括台灣)
˙宜家家居(IKEA)(大中華區)
˙美心集團(Maxim's) 50%
●香港置地(Hongkong Land Holdings Ltd.)46%
˙MCL Land 100%(新加坡地產公司)
●文華東方國際有限公司(Mandarin Oriental International Ltd.)74%
●怡和合發(Jardine Cycle & Carriage)
●PT Astra International Tbk (印尼最大汽車製造商)
●PT Bank. Permata Tbk 44.5% (印尼第六大銀行)
●PT Astra Daihatsu Motor 31.87%
●PT Astra Honda Motor 49% (印尼最大的摩托車製造商)
●PT Astra Agro Lestari 64% (印尼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商)
●Toyota - Astra Foundation (持有生產公司5%的股份,銷售公司49%的股份)
●PT United Tractors Tbk.
●PT Astra Graphia Tbk
『捌』 求助:誰能提供關於天津英租界和怡和洋行倉庫的資料
怡和洋行
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SGX: J36,LSE:JAR是最著名的一家老牌英資洋行,遠東最大的英資財團,清朝時即從事與中國的貿易。今天的怡和是一家業務多元化的國際公司,公司的母公司怡和控股在百慕達注冊,股份在新加坡及倫敦兩地上市。
歷史
怡和洋行在1832年7月1日在中國廣州成立,由兩名蘇格蘭裔英國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1784~1843)及詹姆士·馬地臣(James Matheson一譯孖地臣,1796~1878)創辦。怡和洋行對香港早年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亦是首家在上海開設的歐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國公司。
怡和洋行早年參與對中國貿易,主要從事鴉片及茶葉的買賣。林則徐在1839年實行禁煙時,怡和的創辦人威廉·渣甸親自在倫敦游說英國政府與滿清開戰,亦力主從清朝手中取得香港作為貿易據點。1841年香港開埠之初,怡和即以五百六十五英鎊購入香港首幅出售的地皮。鴉片戰爭爆發後,怡和洋行於1842年將總公司從廣州遷至香港。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1844年上海首次拍賣土地,亦由怡和購得。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顛地洋行」、沙遜洋行等其他貿易公司。1872年以後怡和洋行放棄對華鴉片貿易,之後怡和的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除了貿易外,還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投資興建鐵路、船塢、各式工廠、礦務;經船務、銀行等各行業。怡和除了在1876年在上海興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亦安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梯和引入各種機械及工業設備。1912年以後,怡和的公司總部設在上海。
1949年後,怡和在中國大陸的大部分資產及生意被收歸國有。1954年,怡和在中國國內最後一家辦事處亦被迫關閉,公司總部遷回香港。公司在1961年首次在香港上市,獲超額認購五十多倍。到了1980年代末,怡和將公司駐冊地點由香港遷往百慕達,並在1990年代初將公司及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點從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倫敦。
「怡和洋行」話今昔
李光照 陳久生
在天津,"怡和洋行"在多家洋行中設立之早,僅次於英商開辦的"高林洋行",是天津市早期四大洋行(四大洋行:怡和、太古、仁記、新泰興)中最大的一家。
在1840年前後,外國的洋行均以販賣鴉片和走私軍火起家,盤剝中國百姓,謀取暴利,怡和洋行也不例外。怡和洋行最早成立於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其總管理處設在香港,總行設在上海。天津開埠後的第七年--1867年(清·同治六年)怡和洋行便在天津設立了分行。最初怡和公司在英租界河壩道6號辦公,1906年(清·光緒三十一年)11月22日,公司改為"怡和有限公司"。由於當時中國的海關均由外國人把持,怡和洋行的股東又是英商,順理成章地得到了英租界當局的庇護,自成立起其進出口的業務就享受"子口稅"的待遇(即:進口的洋貨向海關繳納一次性,貨值為2.5%的子口稅,就可將貨物運銷全國,不再交其他稅費),而一般的華商在內地運銷貨物則必須通過多道關卡,繳納各種稅款,使得華商無法與洋行競爭,由此,洋行和買辦壟斷了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和航運事業,大把大把地賺取中國人民的血汗錢。
怡和洋行最初是作航運業務,隨後又增加了其它商務進出口項目。在天津,怡和洋行不但有自己的打包廠、生產加工車間、倉庫而且還有自己的船塢碼頭。在當年,怡和洋行還擁有自己的船隊,到1937年前"怡和"的船隊達30餘艘,每艘噸位在2500 -3000噸之間。當年,在天津有兩條固定的航線,一條是:廣州--天津線,有基本航輪2艘,每月對開兩次;另一條是:上海--天津線,基本航輪3艘,每月對開三次。天津的怡和洋行除航運外還陸續添設了獨立的"進口部"和"出口部",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經營和管理機構。
位於今解放北路與大連道(原英租界維多利亞道與怡和道)交口處的"怡和大樓"(今解放北路163號)始建於1920年,1921年竣工。當時的"怡和道"一帶還沒有形成規模,該地還沒有地名,怡和大樓建成後,人們就將怡和大樓垂直於維多利亞道的道路起名為:"怡和道",該路名一直沿用到1949年11月。怡和大樓竣工後成為了當年維多利亞道一景,在其附近的匯豐銀行(今中國銀行天津市分行1925年建成)、麥加利銀行(今市郵政儲匯局1926年建成)、中法工商銀行(天津市總工會大樓1925年建成)、橫濱正金銀行(今中國銀行天津市分行1927年建成)都還沒有建成,所以怡和大樓非常明顯。
怡和洋行大樓建成後,怡和公司便遷至此地。大樓為二層,磚木結構,有45個自然房間,另有3間地下室,總建築面積達2861平方米。當年怡和公司的進口部、出口部、輪船部、機械部、木材部等管理機構均在樓內辦公。大樓的主入口位於原維多利亞道與怡和道交口處,形成了地理的優勢,其大樓的後院還建有倉庫,其倉庫東臨海河,地處要沖,交通方便,為其商貿進出口創造了條件。怡和洋行除有該大樓外,在台兒庄路(原河壩道)還建有倉庫兩處(當年海河市區段到大連道碼頭能進出3000噸極的貨輪,其公司的貨物可直接裝船外運),塘沽有倉庫一處,另在今河西區馬場道266號建有公司經理住宅。
怡和洋行的第一任買辦是梁炎卿(1852-1938年),字國照,廣東省南海縣人。梁十八歲時被其父送入了香港皇仁書院學習英語,後到上海的怡和洋行當練習生,一面學習英語、一面學習洋務和商務運作,為其日後在津成為怡和洋行第一任買辦打下了基礎,梁又經過不斷的"努力",在幾十年買辦生涯中聚斂了無數財富,後成為了"近代天津市四大買辦"之一(四大買辦:怡和洋行梁炎卿、太古洋行鄭翼之、俄商華俄道勝銀行王銘槐、英商匯豐銀行吳調卿)。
梁炎卿自18歲進入上海怡和洋行工作,因其頭腦聰明、手腳利羅,英語又說得極漂亮,頗得英國上司的喜愛,後逐漸獲得怡和洋行香港總處、上海總行和天津分行英國人的賞識與信任,故此,在1874年(梁22歲),他沒交"現金寄庫"(今叫抵押金),只憑仁記洋行買辦高官要人:陳子珍的擔保,就當上了"大寫"(當年,洋行職員的等級非常森嚴,從練習生開始往上升遷,依次為小寫、大寫。大寫與小寫的界線不很明顯,但在一點上分得很清楚,就是:洋行里的商業密碼,除大班外,只有大寫知道。練習生的薪水每月20元,小寫一百元以上,大寫150元。當時70元可買一兩黃金,大寫的月薪相當於現在的4000元左右)。
後來,天津的怡和洋行准備擴大業務增設各部,英國上司當即加派梁炎卿為怡和天津分行的"當家買辦"(其英文為:House Compradore),即全行各部買辦中的主任,並兼管"輪船部"買辦的業務。幾十年來,梁炎卿在怡和洋行為英國人服務,自己也大發其財,梁有一妻三妾、有十五個子女。他自己為怡和洋行工作了68年,於1938年去世,終年86歲。
怡和洋行的歷史就是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真實寫照,怡和洋行大樓見證著舊中國屈辱的歷史。我們相信怡和洋行大樓正感受著中國在二十一世紀改革開放的步伐。
2004年12月21日
圖片:
tianjin.enorth.com.cn/.../09/27/000872213.shtml
www.tjdag.gov.cn/tjxm/tjxm_index1.asp?sort_cl...
『玖』 怡和洋行的發展簡史
怡和洋行在1832年7月1日成立,由兩名蘇格蘭裔英國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1784年~1843年)及詹姆士·馬地臣(James Matheson,一譯「孖地臣」,1796年~1878年)在中國廣州創辦。怡和洋行對香港早年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稱。也是首家在上海開設的歐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國公司。
怡和洋行早年參與對中國貿易,主要從事鴉片及茶葉的買賣。林則徐在1839年實行禁煙時,怡和的創辦人威廉·渣甸親自在倫敦游說英國政府與滿清開戰,亦力主從清朝手中取得香港作為貿易據點。
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1844年上海首次拍賣土地,亦由怡和購得。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顛地洋行」、沙遜洋行等其他貿易公司。1872年以後怡和洋行放棄對華鴉片貿易,之後怡和的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除了貿易外,還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投資興建鐵路、船塢、各式工廠、礦務;經船務、銀行等各行業。怡和除了在1876年在上海興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亦安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梯和引入各種機械及工業設備。1912年以後,怡和的公司總部設在上海。
1949年後,怡和在中國大陸的大部分資產及生意被收歸國有。1954年,怡和在中國國內最後一家辦事處亦被迫關閉,公司總部遷回香港。公司在1961年首次在香港上市,獲超額認購50多倍。到了1984年,怡和將公司駐冊地點由香港遷往百慕大,並在1990年代初將公司及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點從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倫敦。經歷百年滄桑,目睹香江變遷,怡和在香港回歸前一刻轉移重心離開港九。
『拾』 怡和集團的怡和遷冊
1983年3月28日怡和集團突然宣布建議把怡和控股公司的注冊地點由香港改為百慕大。當時正值香港前途談判時期,怡和此舉無疑是對香港九七問題缺乏信心。當日為星期三,股市於下午休市,當晚倫敦港股大幅下跌,一度停板,怡和及置地的股價下跌約一成。隔日(3月29日)香港恆生指數收市時報1057.09,大跌61.76,跌幅達5.8%。
事實上,自80年代中葉起,怡和集團已開始部署淡出香港。除了將控股公司的注冊地遷往百慕大外,集團又以「加速企業國際化」作幌子,暗地裡將資產向海外轉移,藉以降低香港的投資比重。雖然該集團(及其他已遷冊的公司)已將香港的企業變成了「海外附屬」,但主要業務仍在香港。按交易所及證監會的規定,這些企業仍然必須接受這兩個機構的監管。
然而,一向自恃實力龐大的怡和集團則以企業已遷冊為由,要求交易所及證監會給予「上市豁免」,令該集團可以免受某些「非法定規則」如《上市規則》及《收購合並守則》的約束和規范。對於這種不合理的要求,交易所和證監會均不表同意,並認為個別公司實在不應有特權。為此,怡和集團的法律顧問更以「股東權益超過40億元或已公布的稅後盈利超過4億元」作標准,指出當局應該給予豁免。按照這一邏輯,有錢人或交稅多的人便可以在社會上享有特權了。對於這種近乎歪理的論點,監管當局除了直接拒絕外,還公開撰文批駁,認為要求極不合理。
由於要求遭到拒絕,該集團在1992年9月7日將第一上市地位移往倫敦,而香港則降作第二上市地位,撤離香港股市。另一方面,集團仍繼續以不同手法向港府施壓,希望取得特別豁免權。經過深入研究後,監管當局再次否決了怡和集團的要求,並清楚地指出為了維持法律的平等及保障公眾投資者的利益,所有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均必須遵守香港的法例暨一切非法定性的市場規則。怡和集團並建議百慕達當局以英國倫敦收購合並守則為藍本,處理怡置系股票。該行動被認定怡置系股票撤出香港股市訊號。
正因為沒有爭取到特權,最後1994年3月24日怡和控股發表聲明,決定從1994年12月31日起,終止該集團在香港的第二上市地位,至於該集團在倫敦及其他3個交易所的上市地位,則不受影響。由於母公司宣布撤出香港,其他附屬公司包括牛奶國際、置地公司、文華東方及仁孚等,隨即也宣布從1995年1月1日起,結束在香港股票市場上市買賣,為集團在香港股票市場的呼風喚雨和吒吒馳騁畫上了句號。在怡和旗幟徐落之際,全系公司市值暴跌37%。
怡和集團作為一個主要業務集中於香港的英資龍頭公司,率先宣布將集團遷冊百慕大,以行動向中國政府施壓,並表明該集團對中國政府沒有信心。這種高姿態的舉止,不但引起市場極大的震撼,開展了後來企業紛紛遷冊的浪潮。
自該集團宣布遷冊後,很多企業相繼跟隨,並在1989年至1991年間形成了一個巨大浪潮。到了後過渡期,這個浪潮終於日漸平復下來。由於中國經濟的進一步開放和成長,很多外資公司已迫不及待地希望進入中國大陸,開拓這個龐大而尚未開發的市場,而作為融會東西中介地位的香港,經濟及股票市場則表現得異常突出和卓越。正因為香港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才外流及企業遷冊的問題也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