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持倉收益 » 上市公司一季報折射中國經濟隱憂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上市公司一季報折射中國經濟隱憂

發布時間: 2021-04-24 03:05:14

『壹』 為什麼上市公司一季報有的與上年同期比有的與上年期未比

與上年同期比叫做同比,與上年期末比是環比,財務報告一般只報告同比指標就可以,有的上市公司加個環比指標是主動報告,為了給投資者更多的參考。

『貳』 一般上市公司發第一季度年報以後股價會怎麼變

首先,一季度那不叫年報,叫季報,一年有四個季度,一季報只是一年的四分之一。至於股價的變化就沒有一定的了,大行情好有人炒的時候,財務報表一塌糊塗也漲,大行情不好沒人炒的時候,財務報表再靚麗也是個跌,所以不要預設結果,看走勢。

『叄』 為什麼中國經濟形勢非常好,A股卻始終漲不起來,陰跌不止

據我所知:中國經濟形勢非常好,A股卻始終漲不起來,陰跌不止的原因有三個:一是新股高價發行,已經透支上市公司的成長性,股票市場上漲,一股漲幅有限,但股票市場下跌,這些高估值股票價值回升。

二是股票市場牛逼,新股發行、再融資、定向增發節奏加快,對a股市場大采血,遇到牛市一定會妨礙股票市場上升,熊市會加快股票市場采血進程,加速a股市場下跌。 現在,管理層決定即使股票市場再次下跌,a股的融資功能也不會中斷。

第三,a股市場成立了20多年,至今“沒能進入”,因為沒有退市制度,a股沒能獲勝。 這種情況下,壞股無法清除,整個a股市場的股票質量不高,股票市場的壞股也上升了,但股票市場一離開熊市,壞股就下跌了。

開盤時比雖然比指標值大很多,但之後有連續下跌的傾向,正如在股價下跌的過程中看到的那樣,分時線呈狼牙的形狀,表示資金已經發貨。

比選股五步曲

第一步,9 :

25競價結束後,對量比進行排名,看前30名,漲幅在4%以下的情況。

第二步,選擇流通股票數量少的,3億以下,中小板特別好。

第三步,選擇前交換率連續多天在3%以下或連續幾天平均交換率在3%以下的股票。

第四步,選擇前多天成交量平衡良好,或者有上升停止未釋放量現象的股票【除了迄今為止無限制上升停止的股票】;

第五步最好是選擇個人操作的比較熟悉的股票進行干預操作。

量比選擇股的使用原則:

1 .每次處於振盪時期的大盤大幅下跌,一定會連續暴漲1股。 此時,請注意觀察量比是否擴大。

如果是底部位置階段性一齊漲價的現象,可以看作入場的信號。

2 .股價上漲停止後的量應該迅速向下方彎曲,如果股價上漲停止量依然有趨勢,就說明主力的上漲停止發貨。

3、收縮量上升:

即使價格上漲,比指標下降也意味著價格下降,可以看一會兒。

4、放量下跌:

如果量比指標持續上升,價格會下跌,市場現在的資金流失很明顯,建議避免短線召回風險。

5、縮量橫盤:

如果市場價格顯示橫盤整理,則量比指標持續下降,關注時分平均線,關注不破裂或小幅度裂紋平均線,可以暫時持有,等待量比指標再次擴大,如果放量持續上升,則放量下降,短線松鼠。

量比選擇法的圖解例子

1 .如果量比為2.5-5倍,則是明顯的放量,如果股價相應地突破重要的支持和阻力位置,則突破有效的概率較高,可以相應地行動。

2、量比達到5-10倍時,釋放量很大。 如果一股處於長期低位時劇烈的釋放量被突破,漲水的後續空間巨大,是“金錢”難以置信的象徵,但如果一股已經有巨大的漲幅,出現這樣劇烈的釋放量,就值得高度警惕。

『肆』 上市公司季報和年報的問題

三季報是前三季度的總和,不是單季度的。
四季報就是年報,每股收益是累加的,只有一季報是單季度的~

『伍』 上市公司公布季報有錯誤證監會會追責嗎

當然會的,出具警示涵,責令其改正並公告

『陸』 上市公司的季報和半年報是否要經過審計

季報不需要。


中期報告中的財務會計報告可以不經審計,但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審計:


(一)擬在下半年進行利潤分配、以公積金轉增股本、彌補虧損;


(二)根據中國證監會或者本所有關規定應當進行審計的其他情形。

『柒』 上市公司披露季報對股票走勢影響強度有多大 影響是短期的還是中長期呢

相對於半年報、年報,上市公司季度報告披露內容簡單一些。但簡單不等於「空洞無物」。相反,正確理解、閱讀、分析季報,對投資者來講,仍能找到較多「亮點」,為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提供幫助。
管理層為強制和規范季報的信息披露內容,從主要會計數據及財務指標、報告期末股東總數及前十名流通股股東持股數、管理層討論和分析、本報告期利潤及利潤分配表等方面都做了較具體的披露要求。但對投資者來講,對上市公司進行合理的投資判斷,依靠這些固定的信息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管理層規定的季報信息披露項目,對大多數公司都是同等適用的,並無多大差別。投資者通過了解這些信息,只能了解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和簡單概況,是公司經營成果的顯性成績單。但在現實中決定股價變動的因素,並不僅出自於上市公司基本的信息披露。相反,正是那些已被輕視或忽略的上市公司信息,對上市公司的股價變動產生重要影響。
上市公司信息包括明朗的信息、預期的信息,也包括突發的信息。突發的信息比預期的信息具有更大的「殺傷力」,股價波動的更為劇烈。突發的信息,往往是指已知的潛在風險和收益和未知的現實風險和收益。作為投資者來講,未知的信息難以預料,但已知的信息,是指公開披露的信息,如果不通過已披露的信息明察和洞悉其潛在的收益和風險,更難以把握。這些收益和風險,應成為投資者閱讀和了解上市公司季報的首選。但投資者如何從浩瀚的信息中淘到「真金」?又如何發現和掌握並領會季報潛在的收益和風險呢?
首先,投資者應當通過季報信息披露現象看本質。現象是公開的數據和文字描述,本質是數據的來源、計算口徑、編制方法、政策制度等。本質更多反映的是數據或文字描述背後蘊涵的規律。
其次,重視信息的文字描述。上市公司季報文字描述的往往是總結、成果、業績、過去管理思路等較多。而對公司前景展望、業績預測、未來管理思路、具體做法等描述較少。投資者對於濃墨重彩的信息不妨看淡些,對「一筆帶過」的信息不妨看濃些,並多打幾個問號。與上市公司自身以往的業績做比較,與同行業、同類型的公司做比較,進一步了解上市公司披露的初衷和原由。按照一般規律,出於自身利益的保護和市場形象的維護,上市公司濃墨重彩較多的是有利於維護上市公司正面市場的信息,而對有損公司形象的信息則著墨不足,特別是暗含「風險」的擔保、抵押、關聯交易等。這種信息披露方式,對投資者了解上市公司的全面信息是十分不利的。投資者在閱讀季報時,如果不加以辨析,吸收的可能都是積極信號,而忽略的可能都是風險信號,從而使投資者做出錯誤的價值判斷,導致不應有的投資損失。
第三,重視信息對股價的作用力。當一隻股票上漲或下跌時,投資者的第一反映是什麼,是產生為什麼漲和為什麼跌的疑問。由股價表現聯想到上市公司報告是必然的,及時、准確、完整的季報將給投資者做出答案。而這些答案的取得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上市公司對季報的披露廣度和深度。當投資者把股價變化與閱讀上市公司季報有機結合的時候,投資成功的概率將會大大增強。
最後,還要學會必備的信息儲備本領。投資者閱讀信息的目的是為了正確運用信息。正確運用信息除佔有信息外,還要會分辨信息,並能歸納、整理、駕馭、領會信息,在整理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市場變化時加以靈活應用。比如近期發生在東南亞的禽流感信息。其屬突發性信息,正常的季報不會出現,如果投資者能想到禽流感對經濟生活的影響,將會想到相關的治療和預防禽流感的措施,也就會想到與之關聯的上市公司。通過了解其生產經營特點及已往對科研力量的投入程度,來判定其管理思路。從其經營的靈活程度反饋其對市場的反映能力和競爭能力。而沒有對上市公司報表的充分了解和掌握,突發信息的機會就會轉瞬即逝。這就是投資者為什麼總是對信息了解和掌握滯後半拍、接上最後一棒的重要原因。

『捌』 上市公司的一季報成本問題

是不扣除,就是1個億。
很明顯你問這一個問題說明你並不懂得相關的會計規則,基本問題看上去有點錯漏百出。
產品的銷售利潤已經是扣除了原材料的成本,原因是就算公司購買了原材料,這些原料材要經過生產後相關的成本會結轉到庫存商品,然後當庫存商品出售後才會結算到銷售商品的成本中,用銷售商品的銷售收入扣除銷售成本商品的生產成本就是產品的銷售利潤。
你問的只是購買原料並不能算作是生產成本的,並不能直接算作成本中進行扣除。
另外收購上游原材料生產企業部分股權屬於投資行為,也不能算作是生產成本進行計算的,但使用相關企業的產品進行生產則要計算生產成本。

對於補充問題的回答:當然不是你所說的這么簡單的,要分清楚相關的成本時如何構成的,一般是通過有系統的成本結轉進行的,估計你最基本的會計成本核算過程你都不懂。建議你最好找一本會計基礎的書看一下,你就會明白,基本上你所說的那一個式子在會計的角度來看是存在一定程度錯誤的。

『玖』 試讀:當前中國經濟的隱憂:當前中國經濟存在哪些隱憂

當前中國文化遇到的問題,比它的歷史弊病還要復雜。
第一個隱憂,復古文化正在沖擊創新文化。
我不贊成拿著西方文化的兩百年來壓中國文化的五千年。這話本該說得理直氣壯,卻很難理直氣壯了,因為最近幾年,國內突然風行起復古主義,使事情失去了另一番平衡。
其實任何文化的生命力都在於創新,而不是懷古。要懷古,比中國更有資格的是伊拉克和埃及。但是,如果它們不創新,成天向世界講訴巴比倫文化和法老遺言,怎麼能奢望在現代找到自己的文化地位?
很遺憾,打開我們的電視、報紙、書刊,很少有一個創新思維引起廣泛關注,在大做文章的還是一千年前的梟雄心機、七百年前的宮門是非,以及古人之奪、古墓之爭、老戲重拍。
本來,做一點這種事情也未嘗不可。但是,在文化判斷力不高的現代中國,幾年下來,在廣大民眾心中增添了很多歷史累贅,卻沒有提升創新的敏感度,這不是好事。
復古文化在極度自信的背後,隱藏著極度不自信。這股風潮降低了中國文化與世界上其他文化進行平等對話的可能性,只是自言自語、自娛自樂、自產自銷、自迷自醉。這是中國文化自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個倒退。
更讓人警惕的是,這幾年的復古文化有一個重點,那就是違背「愛和善良」原則,竭力宣揚中國文化中的陰謀、權術,並把它們統統稱之為「中國智慧」「致勝良策」。相反,復古文化從來不去揭示中華大地上千家萬戶守望相助、和衷共濟的悠久生態,這實在是對中國文化的曲解。
這股復古思潮甚至對近百年來發生的某些社會文化現象也進行過度誇耀。例如一些人對於上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夜上海」「百樂門」的濫情描述,貶損了一個現代國際大都市的文化格局。不僅是上海,這些年各地已經把很多處於生存競爭過程中民間藝術、地方戲曲,不分優劣地全都當作「國家遺產」保護起來,把它們稱作「國粹」「省粹」「市粹」,順便還把老一代民間藝人一律封為不可超越的「藝術泰斗」「文化經典」。這在文化史上鬧了個大笑話,阻斷了民間藝術新城代謝的自然選擇過程,惡化了文化生態。
保護對破壞而言,是一個正面概念,但對改革而言,則很可能是一個負面概念。今天世界上的「貿易保護主義」,就意味著倒退。
第二個隱憂,民粹文化正在沖擊理性文化。
這些年來,例行問候還沒有來得及被廣泛運用。民粹和復古一樣,都是在設定虛假信仰。任何虛假信仰,都在文化欺騙。
每一個正常的社會都應該重視民眾的呼聲,但是,這種重視必須通過真正民主理性和必要程序來實現。應該承認,世上許多重大課題,一般民眾是感受不到、也思考不了的。例如,在我的記憶中,如果三十年前拿著「要不要改革開放」的大問題進行民意測驗,肯定很難通過。這牽涉到很多「鐵飯碗」保不住,而一般民眾無法預計中國經濟後來的發展。又如,現在如果拿著「低炭」「減排」「禁獵」「限牧」「休漁」等等問題交付民意裁決,情況也很不樂觀。
對於民粹主義,凡是經歷過「文革」的中國人都不陌生。當民粹暴力以「民意」的名義大行其道的時候,立即就變成一場全名浩劫。
民粹很像民主,卻絕對不是民主,民粹的泛濫,是對不民主的懲罰,但是這種懲罰喚不來民主。
民粹主義表現在文化藝術上,就是放棄應有的等級和標准,把低層觀眾的現場快感當作第一坐標。
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的美學都告訴我們:快感不是美感,美是對人的提升。一切優秀的文化藝術,本事歷代大師辛勤架設的提升人們生命品質的階梯,民粹主義拆掉了所有的階梯,只剩下地面上的一片嬉鬧。
當然,嬉鬧也可以被允許。但更應該明白,即使普通民眾,也有權利尋求精神上的攀援,也有權利享受高出於自己的審美等級。
如果把人類歷史上所有第一流的藝術大師都交給當時當地的民眾來「海選」,結果能選出哪幾個?我想,可能一個也選不上。「海選」,是社會上部分熱鬧的年輕人的短期優秀,與藝術的高低基本沒有關系。最有精神價值的作品,永遠面對著「高貴的寂寞」。雖然寂寞,卻能構成夜醒之人的精神嚮往,如黑海的燈,遠山的塔。
文化藝術一旦受控於民粹主義,很快就會從驚人的熱鬧走向驚人的低谷,然後走向驚人的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