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科創板、香港、納斯達克上市應該怎麼選擇啊
科創板一出,對於想要沖擊資本市場的企業來說,又多了一個重要的選擇。
那問題來了,多了一個選擇後,科創板、香港、納斯達克,你的企業該選哪一個市場首發?
第一步:對比上市條件,更符合哪個市場?
在市場看來,科創板重大的進步包括首次將核准制改為注冊制;允許同股不同權、VIE架構及紅籌股在滿足一定條件下上市;定價機制採用詢價機制,進一步實現市場化;交易規則進一步放寬。這些條件的放寬也使科創板進一步向港股和納斯達克市場的機制靠攏。
從上市的財務指標來看,科創板的一大突破是打破了盈利的桎梏。但科創板對於其市值規模的要求並不低。一些企業可能會面臨一個尷尬的情況,即非盈利時期需要資金支持時會因為市值規模而被擋在科創板門外。
另外,對於紅籌企業來說,從制度設計上,科創板銜接了《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證監會關於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8]21號),為紅籌企業提供了無需拆紅籌直接境內上市的機會。但總體而言,紅籌企業的科創板上市門檻仍然較高。
與其他兩個資本市場相比,科創板的上市財務指標與香港主板更為靠攏,不過香港主板在去年新規中對於未通過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企業門檻大幅降低,並允許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和已經在歐美上市的創新型企業在港二次上市。
而香港創業板對上市企業的門檻就更低了。根據香港創業板上市規則,其對擬上市企業無任何盈利要求,僅要求上市時的預期最低市值為1.5億港元;公眾持有的股本證券最少由100個人持有;以及前兩個財政年度經營所得的凈現金流入總額必須最少達3000萬港元。
相較而言,納斯達克的分層則更為豐富。根據納斯達克的上市指引,納斯達克市場共有三個分層市場,針對不同的層級給予不同的約束條件。具體來說,「全球精選市場」吸引大盤藍籌企業和其他兩個層次中已經發展起來的企業;「資本市場」主要吸引規模較小、風險較高的企業;還有介於兩者之間、吸引中等規模企業的「全球資本市場」。從納斯達克三層次中的「資本市場」的上市規則來看,上市財務要求已經非常低了。
國元證券數據顯示,納斯達克市場2016年IPO數量只有70家,但退市企業卻有244家,相當於當年IPO數量的3倍多。近年來,納斯達克退市率最低的一年發生在2014年,但也達到了32%。
企業在選擇上市地點時,是否符合當地市場的上市條件是頭等大事。
第二步:哪個市場會有較高估值
如果在各地均符合上市條件,那對於企業來說,第二步就要看看在哪個市場會有較高的估值。
在科創板火箭速度推進之下,多家公司表明自己已開始進行科創板上市准備工作,其中也不乏已在其他地區上市的企業或籌備港股或美股上市的、想要回歸科創板懷抱的企業。另外,根據市場上了解到的情況,也有已經夠上主板申請條件但如今在科創板和主板之間做著選擇題的企業。
這些企業考慮科創板的原因中顯然也包括對於科創板估值情況的良好預期。
事實上,相似的情況在香港市場上一度上演,但目前看似乎並不美好。去年,港交所允許同股不同權等創新型企業在香港上市之後,市場當時一片看好,眾多獨角獸和新經濟股票也扎堆赴港上市。但有數據統計,截至去年10月上旬,港股市場共完成超過160隻新股IPO,其中有超過120隻破發,破發率超過75%。
對於科創板也是如此。在初始階段,科創板也存在各種不確定性,市場和投資人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充分了解這個市場,這也是正常的發展規律。不過,科創板有一大亮點不可忽視,即保薦機構相關子公司的跟投機制,由於保薦機構需要自己真金白銀地進行跟投,因此這會使得定價在擬發行人和券商之間有一定的博弈,保薦人在其中可以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
另外,不同的市場由於投資偏好的差異對不同行業也會有一定估值的區別對待。具有冒險精神的納斯達克市場投資人對高科技股就比較有好感,也將納斯達克塑造成了科技股的高估值「天堂」;而香港市場對奢侈品類股票則有一定的偏好,這和其貿易港口的城市功能有關。
第三步:「軟環境」也是很現實的考慮
而第三步,企業需要考慮一些例如融資成本、上市後的維護成本、監管環境、法律環境、股東退出等「軟環境」。
在融資成本方面,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如果選擇去香港或納斯達克上市,那麼在投行、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這「上市三大件」的選擇范圍十分有限,且收費較高,並且在上市後也需要中介機構幫助遞交當地證券監管部門要求的文件,融資成本較高。
而如果選擇在科創板上市,那麼中介機構的選擇可以拓展到很多規模不大的本土機構,融資成本較低。
例如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對其CFO的要求較高,通常需要有融資背景、最好投行出身、對公司業務了解、具有財務知識,同時也要英語表達流利,因為需要與投資人做溝通,而這些英語溝通按照納斯達克市場的要求是有語音錄音發布在網站上的。具有這樣素質的人才,其薪資水平相當之高。
在監管環境方面,如果選擇美國市場,可能需要面對其對於中概股越來越嚴格的監管。2013年,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已經與財政部、證監會簽署了執法合作備忘錄,可以在證監會允許的范圍和形式下共享赴美上市中國企業的審計工作底稿。而香港市場則並沒有此類機制。
在法律環境上,美國的「薩班斯法案」等對於造假上市等違法行為的處罰相當嚴重,而美國的證券集體訴訟制度也已非常成熟。
股東退出上,在非紅籌架構或者VIE模式下,如果選擇在納斯達克上市,那股東上市前持有的內資股在上市後無法退出。在境內上市就不存在這個問題,而在香港「全流通」試點下這個問題以後也會逐步解決。
另外,美國的做空機構也不是「好惹的」,中概股被做空機構狙擊的事件已經屢次發生。
B. 諾誠健華為什麼去港股上市不在a股上市
這個你就不應該在這裡面問這個的啊, 這是公司的門檻的啊
C. 港股上市公司的基本標准
港交易所可以分為主板市場和創業板市場,兩個市場有不同的上市要求。
主板上市的要求
主要為較大型、基礎較佳以及具有贏利紀錄的公司籌集資金。
(1)上市前三年合計溢利(溢利是指利潤總額)5000萬港元(最近一年須達2000萬港元);
(2)上市時市值須達1億港元;
(3)最低公眾持股量為25%(如發行人市場超過40億港元,則最低可降低為10%);
(4)三年業務紀錄期須在基本相同的管理層及擁有權下營運;
(5)上市時最少須有100名股東,而每100萬港元的發行額須由不少於3名股東持有;
(6)信息披露:一年兩度的財務報告;
(7)包銷安排:公開發售以供認購必須全麵包銷。
(3)港股上市公司昊海生科搶灘科創板擴展閱讀:
國外要求
納斯達克
納斯達克的上市要求可以分為如下3類。
要求一:
(1)股東權益達1500萬美元;
(2)近一個財政年度或者近3年中的兩年中擁有100萬美元的稅前收入;
(3)110萬的公眾持股量;
(4)公眾持股的價值達800萬美元;
(5)每股買價至少為5美元;
(6)至少有400個持100股以上的股東;
(7)3個做市商(做市商是指在證券市場上,由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的證券經營法人作為特許交易商,不斷向公眾投資者報出某些特定證券的買賣價格,雙向報價並在該價位上接受公眾投資者的買賣要求,以其自有資金和證券與投資者進行證券交易);
(8)須滿足公司治理要求。
要求二:
(1)股東權益達3000萬美元;
(2)110萬股公眾持股;
(3)公眾持股的市場價值達1800萬美元;
(4)每股買價至少為5美元;
(5)至少有400個持100股以上的股東;
(6)3個做市商;
(7)兩年的營運歷史;
(8)須滿足公司治理要求。
要求三:
(1)市場總值為7500萬美元;或者資產總額、收益總額分別達到7500萬美元;
(2)110萬的公眾持股量;
(3)公眾持股的市場價值至少達到2000萬美元;
(4)每股買價至少5美元;
(5)至少有400個持100股以上的股東;
(6)4個做市商;
(7)須滿足公司治理要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市要求
D. 中國上市公司同時在香港上市和滬深上市的公司有哪些
中國上市公司同時在香港上市和滬深上市的公司有95家(具體如圖)
下面是本人怎麼樣查到這些信息的個人經驗:
首先下載一個財富快車軟體(這個軟體是財富證券公司的進入財富證券公司官網下載最好)
打開財富快車軟體,在最頂排那一排按鈕往右邊數過來第五個選項叫港股期貨的那個選項
點開港股期貨那個選項就會出現一個下拉菜單,在下拉菜單從上往下數第十個選項叫AH對照,點開AH對照這個選項,就能看到同時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公司名錄了
E. 為什麼不建議中小股民參與炒作剛上市的新股
A股的新股剛上市的走勢,基本上跟其它市場的股票存在很多的差別,比如在美股和港股新上市的公司,並不會跟A股一樣大部分個股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在其它市場上剛上市首日就出現破位現象仍舊比較普遍,比如我們熟悉的國內知名企業,阿里巴巴和小米剛上市並未出現大幅上漲,上市沒有幾個交易日就出現破發的情況,如果這些股票在A股上市,肯定受到資金的熱捧大幅度炒作,為什麼在A股新上市的公司大多數都會出現大幅度上漲,而資金又為什麼熱衷於次新股的炒作。
而散戶投資者買入炒作的次新股後,如果不懂得止損的話,為什麼容易造成深套呢,下面我們圍繞這些問題咱開討論。次新股炒作的邏輯A股上市的新股,只要不是不是大盤藍籌個股,上市市值不大的個股連續的一字板的個數較多,即使上市首日不設漲跌板限制的科創板剛上市的首日都會出現一倍以上的漲幅,很多新股剛上市後連續的一字板開板後,也會出現較大幅度上漲,所以我們來重點講解下次新股上漲和炒作的邏輯:
第一,除了科創板和後期的創業板的要實施注冊制的發行的制度,之前我們A股的上市制度主要是核准制,國家對於上市公司的定價的和市盈率的關系有一定的限制,一般上市公司的發行價格的市盈率不能超過23倍,所以剛上市的大部分的公司都屬於被低估的狀態,而且核准制下的上市制度中,對於公司的持續性盈利的有著要求,盈利金額也有最低的要求,在沒有實施科創板下,虧損的公司的很難在A股上市,所以在A股剛上市的公司大多數會出現大幅度上漲的情況。
第二,由於的股市是為了幫助企業完成融資,所以國家重點的扶持發展的行業,這類行業的上市公司居多,比如最近國家造大力扶持科技行業的發展,比如集成電路,軟體設備,醫療等,所以最近幾年這類公司上市的比例較大,並且國家還特意設立科創板專門扶持這些行業的發展,這些行業都是目前較為火熱,成長性較好,大部分之前上市的相關行業的個股估值一般估值較高,本身剛上市的這類公司的估值較低,由於行業新穎,成長性較好,市場上很多資金熱衷於這類個股的炒作,具體參考下圖案例:
所以通過上圖數據,我們明顯發現該股估值水平明顯高於行業的平均水平,大盤次新券商的估值都明顯高於的行業平均水平,一些小盤次新股,特別是一些盤子較小的公司,估值水平肯定遠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第二,很多公司的目前急於上市,主要原因是公司的短期發展遇到瓶頸和短期面臨缺錢的情況,希望通過上市來獲得融資,獲得資金後可以繼續發展,但是否能夠發展成功,這點誰也說不清楚,所以後期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很大上市公司的上市沒有幾年業績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股價下跌後也很難再次上漲。第三,由於上市對於公司最近幾年盈利情況有著嚴格的要求,如果現在不選擇上市,後期的上市較難,所以很多選擇上市的時期往往是公司業績最好的時段,或者說最近幾年是發展黃金期,一旦上市後,很多公司業績會出現大變臉的情況,公司逐步走出下坡路,股價想再次出現上漲,概率較低。總結:由於次新股的本身的特點和符合市場炒作的邏輯,很多上市後新股會出現大幅度的上漲,但上漲後沒有業績的支撐後,後期很容易走出長期下跌的情況,比如公司炒作後被嚴重高估,上市後的公司發展遇到瓶頸,上市後公司的已經過了發展黃金期,業績會出現下滑的情況,所以個股也出現逐步下跌的情況,後期很難再次出現大幅度上漲。感覺寫的好的點個贊呀,歡迎大家關注點評。
第三,由於上市對於公司最近幾年盈利情況有著嚴格的要求,如果現在不選擇上市,後期的上市較難,所以很多選擇上市的時期往往是公司業績最好的時段,或者說最近幾年是發展黃金期,一旦上市後,很多公司業績會出現大變臉的情況,公司逐步走出下坡路,股價想再次出現上漲,概率較低。總結:由於次新股的本身的特點和符合市場炒作的邏輯,很多上市後新股會出現大幅度的上漲,但上漲後沒有業績的支撐後,後期很容易走出長期下跌的情況,比如公司炒作後被嚴重高估,上市後的公司發展遇到瓶頸,上市後公司的已經過了發展黃金期,業績會出現下滑的情況,所以個股也出現逐步下跌的情況,後期很難再次出現大幅度上漲。感覺寫的好的點個贊呀,歡迎大家關注點評。
總結:由於次新股的本身的特點和符合市場炒作的邏輯,很多上市後新股會出現大幅度的上漲,但上漲後沒有業績的支撐後,後期很容易走出長期下跌的情況,比如公司炒作後被嚴重高估,上市後的公司發展遇到瓶頸,上市後公司的已經過了發展黃金期,業績會出現下滑的情況,所以個股也出現逐步下跌的情況,後期很難再次出現大幅度上漲。感覺寫的好的點個贊呀,歡迎大家關注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