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持倉收益 » 2021年遙感技術上市公司一覽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2021年遙感技術上市公司一覽

發布時間: 2021-04-22 08:23:43

⑴ 地球空間遙感定位的上市公司

據我了解,專注於遙感信息處理及加工的公司國內有「四維世景」;與遙感相關地理信息行業上市公司有:四維圖新、超圖、合眾思壯等

⑵ 北京遙感技術公司有哪些

這個就比較多了,主要的公司有以下幾個
1、北京超圖有限公司
2、北京國遙萬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3、中測新圖(北京)遙感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4、中飛四維(北京)航空遙感技術有限公司
5、東方道爾(北京)有限公司
6、北京時空港天地科技有限公司
7、北京銀河信控科技有限公司
8、北京麥格天寶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9、北京新興科遙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10、航天星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11、北京國電經緯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12、航天量子數碼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13、中交宇科(北京)空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14、宏圖創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15、北京震圖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16、北京華源錦圖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17、北京吉威數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18、北京星球數碼科技有限公司
19、北京靈圖軟體技術有限公司
20、北京山海經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21、北京四維空間數碼科技有限公司
22、北京圖信時代科技有限公司
23、北京偉景行數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
24、北京天合數維科技有限公司
25、北京恆華偉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希望這些有你滿意的

⑶ 中國遙感技術發展概況

我國的遙感技術起步較晚,系統的遙感技術發展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主要是引進原蘇聯常規航空攝影技術,進行了大面積航空攝影,並開始航測成圖和航空像片的綜合利用(主要是進行森林資源調查和資源開發)。到了60年代航空攝影與航空像片的應用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廣泛應用於森林資源抽樣調查、成圖,環境質量調查和評價,部分受災調查、監測中。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遙感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開始引進和研究現代遙感技術,一方面是從國外購進一批陸地衛星影像和少量儀器設備,開展圖像的解譯應用工作;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我國自己的遙感研究工作,建立了地面接收站,發射了一系列對地觀測衛星(表1-1)。1970年我國成功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1988年中國首次成功發射了試驗型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此後,陸續發射的風雲一號B星、C星、D星,風雲二號A星、B星,直至2004年發射的風雲二號C星,我國已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風雲氣象衛星系列,這對我國氣象事業的現代化,以及工農業生產、航空、航海、森林防火、環境監測和軍事應用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1999年我國第一顆以陸地資源和環境為主要觀測目標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CBERS-01)發射成功,結束了我國沒有較高空間解析度傳輸型資源衛星的歷史,此後又於2000年、2002年和2004年相繼發射了三顆資源二號衛星(CBERS-02),為我國農業、林業、水利、海洋和國土資源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更准確的遙感數字圖像和光學圖像產品。海洋方面,我國正在建立獨立的海洋衛星系列,並於2002年發射了第一顆海洋衛星———海洋一號。在對地觀測小衛星方面,2005年發射的「北京一號」(北京-1)是一顆具有雙遙感器的對地觀測小衛星,它能定期提供覆蓋北京市的遙感影像,為北京市城市規劃、生態環境監測、重大工程監測、土地利用監測,提供及時、可靠和優質服務,並曾直接服務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

表1-1我國的遙感衛星系列

在感測器的研究上,我國已成功研製了多光譜相機、多光譜掃描儀、紅外掃描儀、微波輻射計、激光測高儀、合成孔徑側視雷達等各種類型的感測器,彩色合成儀和密度分割儀,數字圖像處理系統也研製成功;在遙感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上,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等部門陸續成立了遙感研究、教育機構,從事理論研究和應用工作,設置了專門培養遙感技術人才的遙感專業和學科,許多專業開設了遙感課程,國家成立了空間科學技術委員會和遙感中心,組織、領導和協調全國的遙感工作,積極開展與國外的技術與人才交流。

⑷ 近幾十年遙感技術得到迅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遙感技術分類

從目前遙感技術發展情況來看,遙感技術可按搭載感測器的遙感平台、遙感探測器的工作方式以及遙感探測的工作波段等劃分為不同類別。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遙感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⑸ 中國的遙感技術取得過哪些重大成果

中國遙感技術應用現狀
1957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升空標志著人類進入了太空時代,從此人類以嶄新的角度開始重新認識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空間信息技術是本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的科學技術,遙感技術,包括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則是對地觀測的重要手段。中國的遙感技術從70年代起步,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努力,已發展到目前的實用化和國際化階段,具體表現在具備了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實用化能力和全方位地開展國際合作使其走向世界的國際化能力。
* 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中國目前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對國家資源環境的影響程度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對國土資源進行動態監測是我國政府一貫重視的問題。我國國土資源面積大、類型多,遙感技術在國土資源動態監測上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和潛在的市常如,在1980~1985年期間,我國曾利用陸地衛星MSS數據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土地資源調查,並按1∶50萬比例尺成圖,宏觀地反映了我國大地資源的基本狀況;1984年開始由國家土地局主持開展了全國范圍的土地資源詳查工作,採用了航片和地面實地測量的方法,對農地採用1∶1萬比例尺成圖、林地及草地採用1∶5萬比例尺成圖、在西部地區利用航片與陸地衛星數據結合按1∶10萬比例尺成圖。但是由於區域范圍大,使項目實施歷時長達10年,可見實施全國的土地資源調查迫切需要高空間解析度的衛星遙感圖像。據估計覆蓋我國整個國土面積需要600景TM圖像,而斯波特圖像則需要6000多景, 可見遙感技術在我國具有相當大的市場,因而盡快發射我國自己的資源衛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十分迫切的任務。「八五」期間中國科學院和農業部「國家資源環境遙感宏觀調查與動態研究」小組在1992~1995年的3年時間里完成了全國資源環境調查,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資源環境資料庫,較過去開展一項單項專題的全國資源環境調查需5~10年的時間是一個很大進步。在項目實施中全部採用了90年代接收的最新陸地衛星TM圖像作為主要的信息源,同時也使用了我國近年內發射的多顆返回式資源調查衛星的高解析度圖像,在大興安嶺、秦嶺、橫斷山脈一線以東選用1∶25萬比例尺,此線以西採用1∶50萬比例尺進行遙感圖像判讀、制圖及資料庫建立工作。為此,須完成全國陸地部分國際標准分幅地圖近500幅幅面的調查、制圖與數據分析工作。除全國范圍的國土資源調查外,各主要省市,如北京、天津、浙江、陝西、內蒙等許多省市自治區也開展了國土資源調查工作。
除此以外,80年代後期的「三北」防護林帶綜合遙感調查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遙感調查」以及「遙感技術在西藏自治區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中的應用」等項目都是比較重大的遙感工程。但是,從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來看,類似於全國土地資源調查等大型工程項目應該增加動態監測的能力,如在我國東部地區應該每年調查一次,西部地區每5年一次。可見,我們面臨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 遙感應用的市場是非常廣泛的。
* 具有對重大自然災害災情進行動態監測和評估的能力
中國是自然災害頻繁且嚴重的國家,每年因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高達上千億元人民幣。對重大災害進行動態監測和災情評估,減輕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是遙感技術應用的重要領域。
我國在「八五」期間建立了重大自然災害(洪水、林火、乾旱、地震、雪災等)遙感監測評估系統。針對洪澇災害採用了包括陸地衛星、氣象衛星和具有全天候觀測能力和應急反應能力的機載合成孔徑雷達遙感等多高度的立體監測手段,不僅具有監測的宏觀性、動態觀測能力,而且通過機-星-地實時傳輸系統能夠實時地將災情圖像及時地傳送到中央指揮部門。自1987年以來,我國先後在永定河、黃河、長江、淮河等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防汛遙感綜合試驗。尤其是1994年在福建閩江、廣東的西江和北江,1995年在鄱陽湖、洞庭湖和遼河的洪水監測評估工作中,已分別將洪水災害的初評估與精評估的時間壓縮至2天和2周。整個技術方法與流程已達到實用化水平。如在1991年太湖流域洪澇災害遙感監測中,採用了多個時相的諾阿衛星影像、陸地衛星TM影像和側視雷達圖像,通過多時相的遙感信息復合得到了准確的災情數據。
1987年5月發生在我國東北大興安嶺的特大森林火災, 第一個發現火災的是諾阿氣象衛星圖像。在火災發生期間連續接收了過境的氣象衛星和陸地衛星圖像,每天提供火區范圍、火勢變化、火頭位置移動、新火點出現以及撲火措施效果等方面的信息。火災後的1988 年和1989年利用陸地衛星TM圖像還進行了火燒跡地恢復的遙感調查,實現了森林火災早期預警、災中的動態監測、災後損失評估以及後期的生態恢復調查的遙感動態觀測,得到了國家領導人很高的評價。
此外,我們還利用氣象衛星遙感數據與地面氣象數據相結合的方法,在黃淮海平原建立了旱情遙感動態監測評估系統,為農業管理、合理灌溉等提供了決策依據。
總之,中國的自然災害之多、危害之大是驚人的,應用遙感技術進行減災的效果是顯著的,同時應用的潛力也是巨大的。
* 利用遙感技術進行農作物估產和林業資源調查
我國是農業大國,糧食問題是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的問題。早在80年代中期,在國家經委的支持下,以中國氣象局為主組織開展了北方10省市冬小麥估產試驗。這標志著氣象衛星非氣象領域工程化應用的開始,也是我國首次開展大規模遙感估產工作。目前利用氣象衛星進行農作物估產的應用已得到了普及和深化,並形成了一種業務化的手段,估產對象也從冬小麥擴展到玉米、水稻等其他作物。
「八五」期間我國建立了主要產糧區主要農作物(小麥、水稻、玉米)估產信息系統。其中大面積冬小麥遙感估產運行系統是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將整個遙感估產的各個作業環節納入計算機系統運行,使其整體具有數字化作業能力,並能輸出各種估產結果。1992~1995年近3年在黃淮海地區進行冬小麥遙感估產試驗的結果表明,利用遙感技術對大面積農作物估產的精度能夠達到95%以上,無論是大區域還是分省(區)估算,均能達到規定的精度指標。隨著系統運行年限的累積,估產精度將會逐漸提高,運行費用也會逐年減少。同時針對國家急需了解農業種植結構變化和進行種植面積測算、長勢監測和單產模型建立等的要求,對我國主要農作物進行了遙感估產,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支持下,構成了農作物估產的實用運行系統。此外,其他農作物如水稻、玉米等也都分別在江南的太湖平原和東北的三江平原建立了估產信息系統,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95年國家遙感中心組織力量完成了《中國農業狀況圖集》,採用圖表相結合的方式,形象直觀地反映了我國農業發展的綜合水平,以及糧食、棉花、油料等方面的狀況及變化,揭示了農業發展中面臨的耕地減少等問題,為中央和地方政府進行宏觀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該項工作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
* 地質礦產資源遙感調查
中國的礦產資源豐富,遙感技術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遙感技術在區域地質填圖方面的應用已比較成熟,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內蒙古、山東、江西、四川等省區開展的32 項1∶5萬圖幅的地質填圖工作中,採用遙感技術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填圖的質量,而且節省了填圖的費用,每幅圖的實際費用僅占常規方法所需費用的三分之二;在承德地區採用 TM圖像進行1∶25萬比例尺的區域地質填圖工作中, 除建立的遙感地層單元符合1∶25 萬區域地質填圖單元技術要求外, 在地質構造和礦產研究方面也有更多的發現,並且大大地縮短了周期、節省了經費。這必將為我國在本世紀內實施並完成200萬平方公里1∶5萬區域地質填圖和全國范圍的l∶25萬區域地質填圖項目起到重要作用。
在地質礦產資源調查方面,遙感技術在我國已經從間接探測發展到了直接探測階段,如在新疆准葛爾利用細分紅外和多光譜掃描技術直接探測到了岩金礦的蝕變帶,取得了利用遙感技術直接尋找金礦的重大進展。我國還利用短波紅外成像光譜掃描儀在新疆進行了石油天然氣資源的遙感直接探測試驗。利用該遙感圖像數據通過信息增強和提取,捕捉到了油氣藏在地表的微滲漏所造成的烴異常,進而達到直接探測的目的。該項目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多次生產試驗中得到了證實。這些技術的成功應用為加快我國西部的開發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此外,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干涉測量雷達技術已經在三峽大壩等大型工程的環境監測和油氣區地面沉降等應用領域顯示出巨大的應用潛力。
中國遙感技術應用展望
「九五」期間,中國國家科委已經把「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及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綜合應用研究」列為「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重中之重項目,至此遙感信息技術已連續四個五年計劃被列入國家優先項目,說明了國家對遙感事業的重視。可以預見,該項目的實施,可以有效地將這一高新技術廣泛地應用於國民經濟建設的各個方面,使其走上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 推動業務性遙感信息綜合服務體系的形成
「九五」期間遙感科技攻關的重點是在以農業資源為主體的資源與環境動態信息服務方面。屆時將建立一個國家級的宏觀信息服務體系,同時使對水旱災害為主的遙感監測與評估系統走向業務化運行。
(1)國家級基本資源與環境遙感動態信息服務體系的建立
我們將針對全國范圍內的基本土地資源與生態環境狀況,建立空間型信息系統,形成每年動態更新一次的能力,並在此基礎上向國家高層次部門提供以國家農業土地資源、城市化發展及其動態變化為主的數字圖件,其中包括1∶25萬全國分及分重點區域的土地資源及其生態環境背景圖件和數據;重點開發地帶和大城市周邊地區的1∶10萬圖件和相應的資料庫;每年一次1∶25萬比例尺的中國東部耕地與城鎮動態變化圖件和資料庫;較為完整的全國基本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背景資料庫;對國家資源熱點問題,如耕地動態變化、城市化等每年提供一次專題報告等。按計劃,1999年以前我們將建立網路型國家級信息服務體系,提供相應的資源環境信息及輔助決策信息,保證系統連續穩定地運行。
(2)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評估運行系統的完善
以水旱災害監測與評估為重點的運行性綜合監測與評估業務系統將於1999年建成並投入相關業務部門使用,使之具備定期發布全國旱情、隨時監測評估洪澇災害和重大自然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該系統具有以下功能:對突發性水災,在系統進入狀態後2天內提供受淹范圍、各類土地面積等信息, 一周之內提供包括受災人口、受淹房屋等信息的詳細報告;對重點地區,實施每天一報淹沒地區及面積的信息服務;在危機時刻,提供實時災害現場圖像顯示和注記;從1998年開始,每10天報一次全國的旱情數據,成災地區對農田乾旱狀況每5 天上報一次災情數據;對重大森林火災和地震等自然災害進行監測並及時提供相關信息,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 繼續趕超世界遙感科技前沿
在「九五」期間按照863計劃將加大向對地觀測系統建設的傾斜力度,除繼續強化支持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樣機的研製外,還要研製開發先進機載對地觀測系統。
目前海洋監測已經列入了863計劃,海洋資源的遙感監測已經得到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它是對地觀測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發展預警海洋災害、監測海洋環境所急需的高技術,為建立我國海洋立體監測系統提供技術支撐,提高海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障能力,加速與全球海洋觀測系統的接軌,力爭本世紀末在海洋自動觀測系統、水聲遙測和海洋遙感技術應用的主要方面達到90年代中期的國際先進水平。
「九五」期間我國還將支持如下四個方面的新技術研究:以高光譜解析度遙感為主的高解析度遙感信息對水稻的識別,小塊種植面積的測定以及農作物長勢監測技術研究;雷達遙感新技術在有雲天氣條件下對水稻和棉花的識別以及農業土地面積測算技術研究;新型遙感技術大數據量信息的快速處理、分析以及提取技術研究;以新型遙感信息為基礎的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融合處理技術以及基於遙感信息提取的地理信息系統快速生成、更新技術研究

⑹ 衛星設備上市公司都有哪些啊

1. 中國衛星(600118):公司是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唯一的衛星製造公司,衛星研製與應用是公司業務的兩大支柱,目前衛星應用收入佔比30%以上。
2. 火箭股份(600879):公司的主要業務為航天配套電子產品,分為電子元器件和單機及系統產品,可用於航天感測、遙感、導航和通信等業務。
3. 國騰電子(300101):公司專注於高性能、高可靠性射頻、基帶、視頻/圖像處理晶元和頻率合成器等產品的設計、開發和銷售,以滿足航空、航天、電子、兵器和船舶等特種行業對國產高性能核心元器件的需求;掌握了北斗射頻收發晶元、基帶處理晶元、功率放大器、北斗天線等北斗關鍵元器件的核心技術,並實現了功率放大器、天線、濾波器、低噪放等元器件的量產。
4. 華力創通(300045):公司已把衛星導航作為未來一個重要的業務方向,並且有發展計劃。

⑺ 2019年到2021年中間航天技術有哪些壯舉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實踐二十衛星在軌驗證通信、導航、遙感等多領域16項關鍵技術。衛星搭載的Q/V頻段高通量通信載荷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後續1太比特/秒高通量通信衛星和全球低軌互聯網衛星研製奠定了基礎,激光通信載荷實現10吉比特/秒地球同步軌道星地通信能力,創全球最高速率;量子通信載荷完成全球首次地球同步軌道星地偏振編碼穩定傳輸,為牽引和推動相關領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樣件列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⑻ 求問衛星導航類上市公司有哪些

衛星設備上市公司:
1. 中國衛星(600118.sh),公司是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唯一的衛星製造公司,衛星研製與應用是公司業務的兩大支柱,目前衛星應用收入佔比30%以上。
2. 火箭股份(600879.sh),公司的主要業務為航天配套電子產品,分為電子元器件和單機及系統產品,可用於航天感測、遙感、導航和通信等業務。
3. 國騰電子(300101.sz),公司專注於高性能、高可靠性射頻、基帶、視頻/圖像處理晶元和頻率合成器等產品的設計、開發和銷售,以滿足航空、航天、電子、兵器和船舶等特種行業對國產高性能核心元器件的需求;掌握了北斗射頻收發晶元、基帶處理晶元、功率放大器、北斗天線等北斗關鍵元器件的核心技術,並實現了功率放大器、天線、濾波器、低噪放等元器件的量產。
4. 華力創通(300045.sz),公司已把衛星導航作為未來一個重要的業務方向,並且有發展計劃。
衛星通信網路上市公司:
1. 北斗星通(002151.sz),公司專業從事衛星導航定位產品、基於位置信息系統應用和基於位置運營服務業務,已逐步確立了在用於測繪國產高精度接收機核心部件、海洋漁業安全生產應用、軍事指揮控制應用和港口集裝箱作業應用等細分領域國內領先地位,在國內機械控制港口集裝箱作業應用領域佔有100%市場份額,在測繪領域"中國製造"高精度接收機核心部件市場佔有90%以上市場份額。
2. 航天晨光(600501.sh),從事航天發射地面設備和車載機動特種裝備的研製和生產;公司託管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持有的中國伽利略衛星導航公司20.97%的股權,該公司是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中國特許運營商;公司持有重慶航天新世紀52.5%股權,重慶新世紀研製開發的"動中通"、激光陀螺及慣導系統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可以軍民兩用的高技術產品。地圖數據和GIS軟體上市公司:
1. 四維圖新(002405.sz),導航電子地圖行業龍頭企業,主要經營模式為按照終端數量銷售電子地圖許可。公司產品應用於三大領域:車載導航、消費電子導航(GPS手機導航地圖)和電子地圖服務,公司在三大領域市場佔有率均為第一。
2. 超圖軟體(300036.sz),公司主要從事專業地理信息系統(GIS)軟體產品的開發及技術服務業務,主要客戶為各級`、!3,`!E9C部門及企事業單位,公司產品主要涵蓋GIS基礎平台軟體、GIS應用平台軟體及GIS技術開發服務3個領域;公司擬搭建GIS系統在線服務平台,以供中小客戶方便地構建基於其自身需求特點的GIS應用系統。
GPS應用上市公司:
1. 江蘇三友(002044.sz),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蘇北斗科技有限公司投資的"北斗/GPS雙模授時站間同步設備項目"(用於中國電信C網以及電網授時設備市場)進展順利。
2. 合眾思壯(002383.sz),公司是中國衛星導航定位領軍企業,技術涵蓋GPS、GLONASS、北斗及多系統組合導航定位,以GIS採集、高精度測量、系統工程、汽車導航、汽車信息技術、航海電子、航空電子、北斗及軍工項目八大事業集群,服務於40多個國民經濟基礎領域,業務涵蓋專業應用和大眾消費兩大領域。專業應用產品包括GIS數據採集產品、高精度測量產品、系統產品和車載導航產品中的車輛監控調度產品,大眾消費產品主要為車載導航產品中的PND產品。
3. 中聯重科(000157.sz),涉足衛星導航定位產品,公司與國防科技大學共同合作開發、生產的北斗一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用戶機,已進入批量生產階段。
4. 大唐電信(600198.sh),大唐電信擁有控股100%子公司大唐電信(天津)通信終端製造有限公司是中國無線通訊行業產品研發領先企業,技術涵蓋GPS、CDMA、GSM、WCDMA等專業通信技術領域,在多系統組合導航定位,安防系統工程、汽車導航、無線通信等諸多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南方財富網個股頻道)
(責任編輯:張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