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持倉收益 » 2021年氦氣龍頭上市公司名單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2021年氦氣龍頭上市公司名單

發布時間: 2021-04-17 15:53:57

1. 益陽中大氣體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益陽中大氣體有限公司位於益陽市赫山區會龍路180號,始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目前總資產達8000餘萬元,是益陽地區成立時間長、規模大、品種齊全、技術力量雄厚的專業氣體生產經營企業。
法定代表人:劉暢
成立時間:1998-04-06
注冊資本:3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3090000000178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益陽市赫山區會龍路180號

2. 有哪家上市公司製造氦氣

中國首個可商業化生產和運營氦氣的設施在寧夏鹽池縣建成投運。該項目採用中科富海(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控股)研發的LNG-BOG低溫提氦裝置,從液化天然氣(LNG)閃蒸汽中提取出高純氦氣。

由於原料來自LNG工廠的廢料,成本與進口相比「很有競爭力」,可廣泛推廣以捍衛國家氦氣戰略安全。美國是全球最大氦資源國,資源量佔全球的40%。

中國目前近95%的氦氣依賴進口,近年來雖然降低了直接來自美國的氦氣(佔比約25%),但其它進口地如卡達、澳大利亞生產設備多由美國所擁有或控制。


(2)2021年氦氣龍頭上市公司名單擴展閱讀:

據香港《南華早報》2020年7月28日報道,中國近日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鹽池縣開設了首座大型氦氣廠。雖然,新工廠和新設備目前只能滿足少量的需求,但這樣的氦氣廠建造成本相對較低,今後可以被廣泛推廣。

一直以來,高科技產品的製造離不開稀有氣體,而包括氦氣在內的幾乎所有稀有氣體大多來自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主要就是美國。

有中國科學家就表示,首座大型氦氣廠的建成,意味著中國在製造高科技產品的過程中,距離減少甚至擺脫進口氦氣的依賴又更近了一步。

3. 中國互聯網企業的估值為什麼比氦氣高

作為一個從業多年的券商TMT方向研究人員,我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互聯網公司該如何估值?這個問題雖然在圈子內被廣泛提及,但似乎並沒有特別滿意、統一的答案,伴隨注冊制和VIE們的回歸,我們相信,這個問題將會更加重要且棘手,我們嘗試著把截至目前的一些碎片化的感悟和體會梳理一下,拋磚引玉。這第一篇,主要是談談互聯網公司的估值有何特殊性?

如果,今天的「互聯網」可以視作是科技的代名詞,那麼科技股,或者叫新經濟,有個最大的特徵就是變化相當快。這種快可以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是技術迭代快,技術發展趨勢難以准確判斷,以前的領先者可能很快變為落伍者,存在所謂「先行者的詛咒」,從模擬相機到數字相機,從MP3到音樂手機,從電紙書閱讀器到IPAD,從傳呼機到手機...新技術到來後對傳統技術是摧枯拉朽式的顛覆;

第二是馬太效應,小公司從崛起到成為龍頭幾乎就是幾年時間,timing非常重要,再好的創意,再多的資金,錯過了風口,就難於翻盤,但在初期這種潛在巨頭很難預測。比如千團大戰後存活下來的活躍、體量玩家僅剩幾家,比如諸多的移動IM,微信走出來後易信、來往等很難復制,比如早年同雅虎雷同的門戶類公司很多,但最後走下來的只有寥寥幾家;

第三是邊際定義,通用型的科技可以橫跨很多不同的行業,很難定義邊界。互聯網作為諸多科技的代表,可以連接幾乎所有行業,如互聯網教育,互聯網製造,互聯網農業,互聯網旅遊...在「互聯網+」提出之後,千行百業都被輔以互聯網的標簽,都是互聯網企業。比如蘋果,這到底是家硬體企業,軟體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再比如華大基因,它是生物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還有大疆,它是消費電子,還是互聯網,還是自動化企業?

第四是國家政策,對於傳統企業,由於其增長,成熟會經歷漫長的周期,因此在行業政策上不必特別拘泥於一些收緊或放鬆,但對於從一個僅3-5年就可以從1到100的科技行業,這種影響就變得彈性很大。例如我們都知道Uber的商業模式頗佳,但它在多個國家都被政府嚴查抵制,那麼會不會未來一家新的Uber找到了不徹底的革命方式但又可以被政府認同的中間路線,從而在部分國家走的更快呢?比如像3G、4G,牌照發放、制式選擇、全球供應商的准入,都會和監管部門的意志有很大關系。

第五是商業模式,網路公司的商業模式很難一觸而就,幾乎伴隨著從創業期到成熟期,每年都有新的嘗試和考慮。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奇虎360,這家公司在上市前的幾年中,曾經嘗試過若干種盈利方式,比如考慮網路U盤(現在叫雲盤)收費,軟體下載會員制等等,但直到上市後,才確定瀏覽器流量甩出+游戲/聯運雙主線驅動...這樣的故事似乎發生在所有的初創企業中。

第六是上市階段。一個標准意義的互聯網公司大約經歷三個階段,一是初創階段,大量的研發、伺服器/帶寬投入,少量或者幾乎可以忽略的收入;二是成長階段,表現為用戶的快速增長,商業模式的不斷成熟,但這個階段或許它們還沒有盈利,理由是他們將利潤用於補貼市場和最終用戶,加速自身的馬太效應;三是成熟階段,公司的用戶增速放緩但收入增速較快,開始實現盈利。見下圖。

如果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能夠在第三階段上市,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歷史比較熟悉的估值體系,我們可以簡單的按照一些指標如DCF或者PE等方式給它定價,但問題恰恰是:他們會經常在階段一或者階段二就上市,多數表現為有收入沒利潤,甚至是有用戶沒收入大幅虧損!這確實讓很多本來意願的參與者無所適從。

如果我們用絕對估值法去給公司定價,你會很郁悶的發現,企業的永續增長率的賦予是沒有意義的,2%-10%甚至更高,你永遠說不清楚期間差距的幾個點的區別在哪裡?假如我們回顧,在1999年納斯達克4000家上市公司直到今天,僅有不超過5家創了當年新高(蘋果、亞馬遜、微軟...歡迎補充),收入我沒有統計,但數量也不會太多(比如思科收入比當時高,但市值遠不如前),我們會意識到,幾乎99%的公司永續增長率其實是負值!但那個時候的投行或者公司自己,甚至包括市場,會這樣認為嗎?

一句話,科技股代表未來,稱之為新經濟,「未來」或者「新」是不確定的,這就是區別傳統企業的最大之處,也正是如此,他們才會在投資人心目里種下諸多的夢,演繹著無限的憧憬。因此,在激情與夢想之餘,互聯網企業估值所要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