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知名品牌上市公司大全
中國自主品牌:lenovo、haier、hisense、自然堂、雙匯食品、廣汽傳祺、jmc、江淮汽車、長安汽車、長城汽車、雅倩、byd、福田汽車、fotile、midea、創維、華為、vivo、美菱
被中國收購的品牌:麥當勞(中國)、德克士、sanyo、nec、thinkpad、沃爾沃汽車
㈡ 康佳集團在國內有上市嗎股票代碼
康佳集團在國內上市了;
康佳集團,是中國製造的一個品牌,生產商名為康佳集團,後者是一家中國大陸上市公司,分為深康佳A(深交所:000016)和深康佳B(深交所:200016);
康佳集團主要從事彩色電視機、手機、數碼相機、生活電器、LED、機頂盒及相關產品的研發、製造和銷售,兼及精密模具、注塑件、高頻頭、印製板、變壓器及手機電池等配套業務,是世界知名、中國領先的電子信息企業。
㈢ 康佳轉型,為什麼讓人不淡定
20年前,彩電是高科技產業,還是最性感的。「不過,2000年以來,我們關注焦點是傳統企業如何轉變」,並強調,「康佳不再只是一家彩電公司,將轉型投資控股平台,彩電業務則謀求獨立上市」。
這基本給康佳定了中長期調子。但隱含的信息,有些讓人不踏實,不淡定:
1、彩電業之前確實性感,但要說2000年以來康佳關注焦點就是「傳統企業如何轉變」,明顯託大,有點為眼下找台階的意思,讓人感覺它很互聯網或很平台;
2、「不再只是一家彩電公司」,轉型投資控股平台。語義重心在後面,說明整個集團架構將是投資驅動,彩電業務在這層下面。
3、彩電業務謀求獨立上市。這,這是什麼邏輯呢?一方面你說它已經不像20年前那樣性感,說明至少不是當下新概念,如今又要它獨立上市。你這圈錢嗎?
我的預感是,彩電業務接下來可能想融資,比如釋放部分股權,引入戰略資本,如此,既可獲得資本奧援,也可擺脫包袱壓力。至於尋求IPO,短期可能只是說辭,尤其可用這個由頭吸引戰略資本。
這裡面一定有康佳集團的資本技鋪墊。畢竟,現有的康佳A若失去彩電主業,那整個就主業空洞化了。不要說投資者很難同意,就算同意,它自己這個周期怎麼填補空洞,確實很難。
所以,這里體會一下我為何開頭說不希望成為樂視風或者早起國美風。你知道這兩家公司曾有過將旗下上市子公司過度工具化的典型經歷,甚至也是脆敗的原因之一。此處,你再將2、3結合就能看出,康佳集團未來也不排除走向依託旗下上市公司做為平台,為投資業務創造新的融資條件的路徑。未來,很有可能出現類似的工具化一幕。
那時,本質上,家電業之於康佳集團,就像樂視網之於此前的樂視控股,國美電器之於鵬潤。
你會說,這有什麼呢,不過就是很平常的集團化架構。不也跟聯想集團之於聯想控股一樣嗎?
形式上一樣,但同樣架構里,核心業務扮演的角色並不一樣。我說希望它成為聯想控股的架構,其實是想說,劉鳳喜的邏輯,應該建立康佳家電主業至少在中國獲得相當強的地位才好那樣表態吧。如果只是為了轉型,即便有這樣的邏輯,也不過是空架子。
這是我對它不太放心的一面。由於之前的2015年,它經歷過一輪極為嚴重的震盪,足以「留名」全球商學院經典教材,我擔心的一面在於,康佳是在尋求一種妥協,過度迎合大股東主導的變革。
當然,我們沒有任何權利非議一家公司的轉型。尤其對於康佳。它身上其實有太多悲情。它可是中國老牌家電企業。有近40年的歷史。
當年它曾是中國CRT時代三巨頭之一。轉型平板時代也很有看點。但在體制約束下,它起個大早,趕了晚集。當海信、TCL們快速崛起後,它的地位卻開始持續滑落。
我說它有體制約束,主要是它身處大股東之下,有太多約束,導致它的機制很難符合市場化特徵。
它的意識絕對沒問題,當初朝平板時代轉型,過去幾年多朝智能化轉型,意識應該說都不落後,但它沒有真正的能力整合關鍵資源快速引導,更多停留在意識與理念階段。
這種體制給康佳帶來諸多約束,導致它與大股東之間不斷出現矛盾。早在2009年末,雙方矛盾就很明顯了。我記得很清楚,當年,康佳模組廠落地崑山,就是矛盾結果。深圳那邊尤其期望落在當地,但很難給它土地,而崑山有更多優惠。一個細節顯示出矛盾,項目動工時,深圳那邊來了多家媒體,回去後卻被要求不能作為重點報道。
主要矛盾集中在同業競爭。康佳是家電製造業。在中國,家電製造企業基本都是地產企業。康佳的商業模式註定了無法真正脫離土地經濟與地產形態。但由於大股東主業也是地產(主要是商業地產),雙方之間同業競爭矛盾持續很久。
對康佳來說,地產業務有雙重意義:一是天然的工業地產形態;二是有許多配套項目很容易變通轉化為商業地產形態甚至商品房,從而能平衡自身家電業務運營的壓力。多年,它手中的地產確實也增值多多。
格力、海爾、海信、長虹、TCL,地產業務都不弱,有的早就是上市公司了。康佳因為受制於華僑城,導致它很難在這個維度上有更深的布局。因此,雙方博弈深深。後來它們為了一處關鍵地塊,甚至對薄公堂,那可真是罕見一幕。
幾年來,康佳危機感深深。主業被對手拉開距離,它對業外收入就有一定依賴。地產業務能平衡部分風險。另外,華僑城雖身為大股東,並非絕對控股,只是占據逾20薇壤2還て誆┺鬧校中季萆戲紓媧碚季菘導袮董事會最多席位。
這種局面也導致過去多年康佳管理層與普通員工一直缺乏激勵措施。與其他同行相比,它顯得相當被動。
但上述一幕持續到2015年,竟被康佳中小股東聯合內部派系完成一場逆襲。它們竟然占據了董事會多數席位,從而決定決策層的人馬。當時劉鳳喜被架空,換了新人。雖然後來很快又作了平衡,吸引大股東方面的代表,包括劉鳳喜本人,但中小股東選定的新總裁,仍然代表更多自己的利益。
那新總裁,也就是劉丹,當年也曾長期任職康佳,立過汗馬功勞。但後來轉戰行業,被中小股東選定、回歸後,實施的卻是休克療法。他激烈地甩掉了許多老人馬,中間甚至短短幾天還有反復。整個康佳無法經受住震盪,主業明顯不利,而資本市場更是不滿。隨後復牌,竟然創下9個跌停。這也直接促成劉丹下課。
之後華僑城重新主導了董事會,康佳重獲安定。當然,大股東與劉鳳喜等人顯然也沒有完全走回過去老路,而是開始展現創新變革風向。整個2016年,主業元氣恢復,雖然利潤沒有真正的變化,許多業務主要來自資產處置,但是智能化轉型尤其是互聯網服務取得不錯的成效。
當然,最大的看點在於年末落實的全球高管人選競聘。雖然有些方面很難立刻改變,但仍還有新的血液流入。
2017年以來的康佳,基本上就在重新定位。它一是迎合華僑城整體轉型,二是自身也在尋求變革,釐定了劉鳳喜開頭的表述。
這一步確實取得了成效。中報至少再度盈利,雖然更多來自營業外收入,市場倒也穩定下來。
但是,我們也看到,康佳集團眼前的改革並不徹底。它依然有兩重風險:
一、轉型投資控股平台,我們並不擔心它的資本力量。更多是它需要豐富的投資經驗。康佳這方面積淀不深,雖有新的人馬幫持,想短期建立起口碑,還很難。而且,它並投資那些新創項目,更多追求能更快產生投資效益的領域。市場上有,但也未必成就它多少機會。
二、家電業務,過去為康佳集團甚至華僑城創造了很多營收,較長時光里,現金流也發揮了作用。但是眼下,我們認為,康佳集團對於這部分業務有透支的可能,就是說,它雖然不能帶來多少利潤,但短期還是要依賴它帶動營收,如果能IPO,還可以打通資本市場。在投資控制業務壯大之前,家電業務還不能過度弱化,否則整個康佳集團都可能顯得空洞化。
2017年,康佳營收目標是300億,凈利要達到3億。這意味著,家電業仍會是核心營收倚重,而利潤恐怕仍會來自業外。最新公告里提到,一處核心資產處置如果能按預定目標,在2017年完成,按它持有的70蘩撲悖贍芑竦?0多億的收益。
現在看看,到底還是地產生意才能拯救公司啊。
我說康佳轉型,不讓人淡定,並非完全否認它選擇的這條路徑。後者確實有一種新的味道:不但可以進一步消除與大股東的同業競爭關系,也可以化解地產政策調控與彩電板塊成長的雙重壓力。
早在10多年前,海爾就確立過金融+產業兩輪驅動的路徑,它一度被視為GE的擁躉。
但康佳主業談不上穩固。它在跟時間賽跑。如果不能盡快形成新的造血功能,尤其是利潤點的挖掘,它也會面臨坐吃山空。它的財務面很難形成真正內在的體質化的提升。2017年中報雖然表面盈利,但也建立在透支某些資源基礎之上,在我們看來,2018的康佳,將會面臨一波更大的挑戰。
㈣ 請問康佳集團的性質是國企還是私企
康佳集團是中外合資的上市股份有限公司。
康佳集團全稱為康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80年5月21日,前身是「廣東光明華僑電子工業公司」,是中國改革開放後誕生的第一家中外合資電子企業。
1991年,康佳改組為中外公眾股份制公司;1992年,康佳A、B股股票同時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2015年,康佳以資本公積轉增方式增發資本,變更後注冊資本24.08億元 。華僑城集團為康佳第一大股東。
(4)康佳是不是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國企和私企的區別
1、投資主體不同。國企是由國家投資的,私企是由私人投資的,原先也叫所有制不同,國企是全民所有的,民企是私人所有的;現在也在搞混合所有制了,就是允許民間資本投入國有企業,也允許國有資本投入私營企業;還有一種所有制形式,叫做合資企業,就是國內資金與國外資金合資經營的;最後,就是純粹外資投資的,叫外資企業。
2、責任對象不同。國企向國有資本擁有者也就是全體人民負責,形式上是向地方政府的國有資本管理部門負責,政府及國有資本管理部門代表國家負責監管國有資產的運營和保值增值;民企則是向股東大會負責,就是誰是出資人、誰就是受益人、監管人、風險承擔人;兩者如果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作,就都有相應的董事會、監事會和運營管理班子。
㈤ 康佳電視是不是國產的
康佳是國產的,但是我建議你去門店買,因為網上購物保修沒什麼保障,康佳是規定要正規發票才能保修的,在門店這樣的電視也只要1000多,不比網上的貴
㈥ 華僑城的康佳集團
康佳集團成立於1980年5月,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資電子企業。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康佳集團已成長為大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和公眾股份制上市公司(A股代碼:0016;B股代碼:2016),是國家300家重點扶持發展的大型企業,也是廣東省、深圳市重點扶持發展的外向型高科技企業集團,主導業務涉及多媒體消費電子、移動通信、白色家電、數字網路以及上游元器件等多個產業領域。
康佳已建成覆蓋中國本土乃至國際市場的製造及營銷網路,在國內設有華南、華東、東北、西南、西北五個製造基地以及60多個營銷分公司、數百個銷售經營部和3000多個服務網點。康佳彩電國內零售市場佔有率已連續多年位居前列,康佳手機也進入了國產手機的領先行列。同時,康佳也已構建了全球化的市場運營體系,海外業務拓展至五大洲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內外用戶已經超過一億。
早在1997年,「KONKA康佳」商標就被國家工商局首批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05年,康佳品牌價值突破150億,並連續多年位居中國最有價值的品牌之列,也是深圳地區最具價值的中國品牌。在國內市場家喻戶曉的同時,康佳品牌在國際市場上同樣取得了較高的知名度,康佳在東南亞、中東、澳洲等多個市場均已經進入前三位品牌。
㈦ 康佳公司是騙子公司,大家千萬不要買康佳公司的產品
針對反饋延保電話無人接聽的問題可能是暫時的,如果你有關於購買延保的問題咨詢或者康佳產品功能使用問題,可以直接聯系康佳售後熱線,或者聯系方式可以單獨提供給我,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會持續跟蹤直到問題解決。
㈧ 怎麼查上市公司的情況
實地考察一家上市公司,獲取第一手資料,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不過,公開信息持續性的披露,為大家提供了上市公司的各種資料,加上投資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為有關公司基本情況定性分析的問題找到答案。
了解公司在上市以前的歷史,有去偽存真的功效。一家上市公司簡稱中帶有「科技」字樣,前身卻是一家夕陽行業的大型企業,由於改制不徹底,設備陳舊,歷史包袱沉重,名字再冠冕堂皇,也不會被市場認同;中關村(000931)的設立,源於重組瓊民源的背景,由於牽涉到1.8億瓊民源社會公眾股股東的切身利益,公司的誕生盡顯管理層的呵護,一正三副北京市長為其剪綵,新聞媒體熱情渲染,註定了它上市以後的多姿多彩。
除了了解公司的主營業務和注冊地,以便進行行業和地域分析外,追溯一下公司的來龍去脈也是很有意思的。控股股東對公司有絕對的控制權,其實力及對上市公司的扶待態度直接影響上市公司的前景。例如,天津港(600717)原名津港儲運,控股股東天津港務局實力雄厚,以實物配股的形式將優質資產注入股份公司,既達到天津港借殼上市的目的,也保證了股份公司近3年業績的高速增長;與此相反,上海一家本地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經營困難,直接和間接佔用股份公司資金近10億元,注冊會計師對收回款項的可能性表示懷疑,消息披露後,股價跌落了50%
市場的竟爭,歸根到底是人的競爭。公司決策層和高級管理人員的經營管理能力,加上員工的整體素質是決定公司命運的關鍵。四川長虹有倪潤峰,青島海爾有張瑞敏,公司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壯大,成為行業龍頭;王石及時收縮戰線,果斷殺回深圳房地產市場,避免了深萬科像某些大型集團一樣,在多元化發展中陷人泥潭;東大阿派的員工學歷高,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公司充滿朝氣和活力。
相反,某些公司領導經營管理不善,卻熱衷於個人宣傳,以把自己的頭像登上報刊廣告為樂事,股東的血汗錢得不到珍惜,如此企業又怎能令人放心呢?
這實際上市公司在行業競爭中的地位問題。提起彩電,人們馬上會想起長虹、康佳、TCL;提起冰箱,會想起海爾、科龍。產品的知名度,直觀地反映了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如果說某上市公司生產彩電,而其品牌早已湮沒在市場硝煙之中,商場櫃台上又難尋芳蹤,投資者對其股票恐怕要遠而避之了
評判企業的竟爭地位,除了市場知名度、市場佔有率,還要看技術水平和新產品的開拓能力。在彩電行業大打價格戰,慘烈廝殺之時,康佳一方面沉著應戰,一方面迅速將技術含量高的純平彩電推向市場,新產品以質取勝,附加值較高,與那些一味以低價搶占市場份額的企業相比,康佳的業績受價格戰影響的幅度肯定要小。
公司當期財務報告,是上市公司年度報告、中期報告中的重要內容,也是評判公司經營狀況的重要信息源,對於投資者來說,了解各項主要的財務指標的含義,是上市公司財務分析的第一步。
㈨ 康佳是不是日本控股
中國的。。。
康佳集團成立於1980年5月21日,前身是「廣東光明華僑電子工業公司」,是中國改革開放後誕生的第一家中外合資電子企業,初始投資4300萬港元。1991年,康佳集團改組為中外公眾股份制公司。1992年,康佳A、B股股票同時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現有總資產近百億元、凈資產近四十億元、總股本12.04億股,華僑城集團為第一大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