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本結構中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比例
你好,關注你的這個問題,需要了解一下我們國家股票市場歷史上發生的一件事,就是股權分置改革。我們國家在2005年左右,進行過一次股權分置改革,簡而言之,這是一個將非流通股全部轉化成為流通過的一次歷史性改革。
改革之前,我們國家將股票明確劃分為流通股及非流通股,情況很復雜,不過簡單而言,大致一是國有股是非流通,原因是國有資產管制較為嚴格,禁止流通;二是上世紀90年代形成的內部職工股、法人股是非流通,這部分由於當時國有轉民營的規定亂,執行方法更亂,所以造成了眾多產權不清的情形,因此禁止流通。而公司上市新發行的股票則可以流通,但取得成本較高。
改革之後,我們國家將消滅非流通股,情況也很復雜,不過簡單而言,就是非流通股股東向流通股股東補償現金、股票或其他承諾的形式,補足流通股股東高成本取得股票的價差。補償之後,全部非流通股轉變為流通股。截止目前,應該沒有幾家上市公司還未完成股權分置改革了。
那麼我們再看一下你的問題,你所研究的文章肯定有一部分是2005-2007年以前的,那麼那個時候,非流通股問題確實非常多,非流通股的存在使得股權不能同股同權,其中,國有股不能流通,而且國有股佔比一般較高,所以國有控股人在給公司作出決策時不會考慮流通股希望股票上漲的意願,只為完成國家利稅任務考慮,直接導致公司治理結構出現問題,所以當時的很多研究是圍繞這一問題展開的。其次,非流通股佔比如果較小,那麼問題也沒有這么尖銳,而實際情況是90年代上市的公司一般都是國有企業,即使現在民營了,當年也基本都是國有企業,因為民營企業當時拿不到上市指標。所以國有非流通股一股獨大,成為當時公司治理結構的另一大問題,也被當時的研究者所熱捧。
現在,雖然不存在非流通股了,但是這個詞仍頻繁出現,因為現在上市的企業存在限售的股份,比如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所持股份在上市後36個月不能轉讓,這部分股份還叫流通股,但是限售,一大部分人就會籠統地稱其為非流通股,比如市面上流行的「大小非」,這個「非」,指的就是非流通的意思,但事實上,他們都應該被稱為流通股,只不過是限售流通股。
概念說完了,我認為你的論文不應該再去研究流通與非流通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已經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而逝去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問題將會被更多人遺忘。目前的股權結構研究更多集中於控股股東持股比例、家族性等的研究方面,我更推薦你多看一些2007甚至2009年以後的新論文,這對你理清和整理股權結構的熱點問題及主要思潮會比較有幫助。如果你對限售有興趣,我能給你的提示就是,你可以考慮一下限售條件對公司核心領導層變動的影響問題,這倒比較新穎。比如……由於限售條件的存在,創業板首先出現了高管上市半年後離職的情況等等,這類問題是目前困擾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一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
『貳』 上市公司發行股票流通股占總股本多少,怎麼算
一般上市公司的流通股只佔總股本的25%~40%,一是證監會根據股市的承受力,不同意上市公司大額度發行的數量,二是上市公司也有防止惡意收購吧,特別是能源類的石油、礦山等國家不會讓上市公司的股份全流通的;但現在A股有很多事全流通的上市公司,這樣的全流通就沒有大小非解禁的問題;
上市公司(The listed company)是指所發行的股票經過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證券管理部門批准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所謂非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沒有上市和沒有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種,這種公司到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除了必須經過批准外,還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公司法》、《證券法》修訂後,有利於更多的企業成為上市公司和公司債券上市交易的公司
『叄』 個人購買上市公司流通股 最多能買多少
對上市公司來說,直接或間接持股達到總股本的5%必須向交易所報告並公告,以後每增加或減少5%都要報告和公告;
1、直接或間接持股達到總股本的30%必須向交易所報告並發出收購要約;
2、直接或間接持股達到總股本的75%必須終止上市;
3、持有1000元以上股份的股東必須有1000人以上 。
4、董事長、總經理由董事會任免;董事會由股東大會選舉。
『肆』 請問上市公司流通股佔多少比例
上市發行至少25%,後來流通股隨著解禁會逐漸增加。創業板是這樣
『伍』 為什麼有的股票 流通比例 為74%而流通股本和總股本的比例卻是100%啊
自由流通比例=自由流通量/總股本
自由流通量
為反映市場中實際可交易股份的股價變動情況,滬深300指數剔除了上市公司股本中的不流通股份,以及由於戰略持股性質或其他原因導致的基本不流通的股份,剩下的股本部分稱為自由流通股本,也即自由流通量。
公司發行在外的A股總股本中,限售期內的限售股份和以下六類股份屬於基本不流通的股份:
(1)公司創建者、家族、高級管理者長期持有的股份
(2)國有股
(3)戰略投資者持股
(4)凍結股份
(5)受限的員工持股
(6)交叉持股
上市公司公告明確的限售股份和上述六類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持股超過5%的股份,都被視為非自由流通股本。
在以往的指數計算中,只要是在交易所有權利進行場內流通的股票均算作流通股,這樣無論是公司發起人、國有股還是戰略投資者的股份,一旦獲得流通權,就可以算作自由流通股。
但是最新公布的滬深300指數編制方案中對自由流通股作出了定義:自由流通比例是指公司總股本中剔除以下基本不流通的股份後的股本比例: ①公司創建者、家族和高級管理者長期持有的股份; ②國有股;③戰略投資者持股;④凍結股份;⑤受限的員工持股;⑥交叉持股等。
根據上述定義,國有股、發起人股等許多股份即使在獲得流通權以後仍然不計入指數,這樣在股改基本完成和新股發行全流通的背景下,這一規定對未來的指數計算將產生重大影響。
例如對寶鋼股份(600019),在2008 年8 月19 日以後,目前寶鋼集團持有的137.2 億股股份(目前寶鋼股份的流通股份為47.3 億股)將全部可以上市流通,按照原來的計算方法,這部分股份將計入指數,但按照最新的自由流通股定義,這部分股份將不計入指數。再如中國銀行(601988)在上市三年後,目前中央匯金持有的1713.25 億股股份(目前中國銀行的流通股份為43.31 億股)將全部可以上市流通,按照原來的計算方法,這部分股份將計入指數,但按照最新的自由流通股定義,這部分股份將不計入指數。很顯然,對於流通股的不同定義,在許多原來的國有股和法人股相繼可以上市的情況下,對其在指數中的權重的影響極大。
按照原有的處理方法,成份股控股股東的股份限售期到期後,其權重會有較大變化,而超級大盤股的控股股東的股份限售期到期後,其對指數的影響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最新的自由流通股定義將減小這種變化。
問題在於如果有權流通的國有股、創始人股在市場上拋售時是否對成份股的權重進行修正等沒有明確的說法。此外指數編制方案對於交叉持股沒有給出明確定義(按一般理解,是指上市公司之間的相互持股),因此很可能意味著今後中證指數公司對於部分股票在指數中的權重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
『陸』 (100分)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沒有超過總股本的10%,需要暫停上市嗎
股份有限公司申請股票上市,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股票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核准已公開發行;
(二)公司股本總額不少於人民幣三千萬元;
(三)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四億元的,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百分之十以上;
(四)公司最近三年無重大違法行為,財務會計報告無虛假記載。
證券交易所可以規定高於前款規定的上市條件,並報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批准。
『柒』 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有沒有一個規定上市流通股票的比例,即有沒有限制多少比例的限售股
沒有規定的流通比例,為保護公開發行的流通股利益,其餘的股份會有一個禁售期! 人是可以快樂地生活的,只是我們自己選擇了復雜,選擇了嘆息 大盤趨勢向好,積極做多,耐心持有; 投資中國美好的未來,分享經濟發展的快樂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
滿意請採納
『捌』 流通股與總股本的比例說明什麼問題
要結合個股實際情況才能有定論。流通小的股票,一般莊家會更容易控股,波動會比較大。流通大的股票,自然莊家不容易控股,波動也就小了。畢竟,股票本身也是要資金來沖擊的。不過,關鍵還是得看個股的提材以級板塊。
在股票市場中,如果投資者錢少,比如說散戶,大多選擇流通股小的小盤股比較好,因為變現更容易一些,資金寬裕的投資者,選擇流通值大的股票更合適一些。
拓展資料
總股本大的話且非流通股本小的話,莊家不易控盤,該股不易成為黑馬。相反,總股本小,而且非流通股本相對來說佔有較大的比例,那麼莊家很容易吸籌建倉,能快速拉升股價,成為黑馬的機率較大。如果沒莊家的介入,股本大的價格波動相對股本小的價格波動要小一些。
總股本是股份公司發行的全部股票所佔的股份總數,流通股本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對於全流通股份來說總股本=流通股本。
『玖』 上市公司股票,是流通股占總股本比例大好,還是小好
現在很多股票都是全流通了,這樣說吧,全流通的股票沒有面臨非流通股解禁的風險,股票本身就是要資金來沖擊的。你的問題就已經明了吧?但是關鍵還得看個股的提材以級板塊。現在很多全流通的,也還在低位盤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