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證券公司現狀
論我國證券市場的現狀和發展構想
摘要:開放與發展金融市場,特別是證券市場,對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證券市場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由於起步較晚,在發展中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本文著重從我國證券市場的現狀分析入手,剖析證券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證券市場的發展構想。
關鍵詞:證券市場;現狀分析;發展構想
Abstract:Opening and developing the financial market, especially the stock market will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form of the city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the past few years, stock market has been developing vigorously in China, but many problems are exposed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because of late starting. This paper lays a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main problems of stock market,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is paper suggests the developing patterns of stock market in China.
Key words: stock market;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ing pattern
1 證券市場的現狀分析
作為資本市場的核心,證券市場在我國的建立和發展始於改革開放初期。 1981年到1987年國債年均發行規模僅為59.5億元,進入90年代以來國債發行數額年均達到千億元。 而1997年已達到2 412億元。在股票市場上,迄今滬、深兩地上市公司已達900餘家,上市股票市價總值達2萬億元。我國資本市場在短短十幾年,達到了許多國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實現的規模,取得了不少成功經驗;但也存在如下一些問題,嚴重製約了證券市場自身功能的發揮,阻礙了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這些問題主要是:
1) 證券市場規模過小。以股票市場為例,雖然發展速度較快,但是從總體規模看,與國外還有相當大差距,參與股票投資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全世界平均為8%左右,發達國家的比例則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我國目前股市投資者為3 300萬人,僅佔全國總人口的2.7%.另外,從股市總市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看,世界平均為30%左右,美、日、英等國均在80%以上,而我國為24.2%,況且在總市值中還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如果扣除這一部分,我國股市總值佔GDP的比重就更低了。由此可見,我國股市規模較小,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有較大差距,同時也可以看出在我國擴大股市規模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2) 資本市場主體缺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資本市場的重要主體。而目前我國企業主體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產權不清、權責不明、約束無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國企業的主要特徵,企業主體地位殘缺。另外,我國資本市場主體殘缺還表現在投資主體主要是個人,其投資的質和量均較低,以投資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比重明顯不足。相比之下美國等發達國家,機構投資者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主體,其機構投資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業銀行信託部、保險公司、共同基金等。由於機構投資者是專業性金融中介機構,其投資活動具有投資量大、交易費用低、交易風險小的特點,很受大眾投資者的歡迎。如美國,每4戶人家就有1戶向投資基金投資。由於我國資本市場機構性投資者發展滯後,這使得僅靠若幹家大機構和數以萬計的小股民散戶所支撐的股市投機盛行,股價暴漲暴跌難以避免,阻礙了股市的健康發展。
3) 市場分割,整體性差。首先,一級市場的發行仍然按地區分配額度,限制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債券地區性發行市場也是按省分派額度(企業債券發行)和按銀行分支機構分派額度(政府債券發行)。至於二級市場分割則更為明顯,把股票市場劃分為A股、B 股和H股,構成中國股票市場發展中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即使在A股中,國家股流通與轉讓只限於極少部分,而且A股不允許在滬、深兩個交易所交叉掛牌,限制了全國性市場的發展。在股票市場中呈現出A股與B股、H股分割;個人股、內部社會個人股與內部職工股分割,個人股市場與法人股市場分割。如此繁雜的分割,不但不利於經濟體制改革,也不利於我國資本市場與國際慣例接軌。
4) 市場中介機構不完善。證券中介機構從廣義上講就是在證券市場上為參與各方提供服務的機構。我國目前的中介機構主要包括證券公司、信託投資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證券投資咨詢公司等,雖然其業務已涉足證券的承購包銷、發行、交易、自營、財務顧問等內容,但與國外投資銀行業務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功能缺陷,例如投資銀行核心任務之一的購並業務對於我國中介機構來說幾乎還未曾涉及。西方國家的公司購並活動大多由投資銀行策劃完成,投資銀行起著搭橋牽線、籌劃交易過程、為交易籌措資金和參與交易談判等重要作用。我國目前還沒有這樣的中介機構,這就嚴重製約了我國企業重組活動的順利開展。
5) 流動性不足。流動性是指市場中存在大量的流通性強的金融工具,同時又有大量參加流通的主體。檢驗市場流動性通常可從交易量和成交價的關系入手,二者的關系越密切,流動性就越差。美國股市中二者變化的關系指數為0.01,而我國滬、深A股市場的關系指數分別為0.52和0.40,說明我國股市整體流動性是比較差的。造成股市流動性差,一方面與資本市場中介機構投資者參與不足有關,另一方面與國家股不能進行交易、法人股在STAQ和NETS市場交易微弱有很大關系。流動不足使股票價格扭曲,資本流動失去了動力和方向,資源配置功能受到抑制。另外,由於國有股不能流通,這將對國有資產的結構調整產生不利影響。
6) 資本市場交易工具品種單一、結構殘缺。在發達的資本市場中,資本市場工具保持多樣化趨勢。以香港資本市場為例,目前國際市場上的金融衍生工具中80%以上已被其採用;在股票市場上,不僅出現了期指、期權、認股權證等投資品種,而且這類衍生工具的交投大有超過現貨市場之勢。香港上市公司在債券市場上的集資形式更為多樣化,在債券、票據和存款證3種形式的基礎上,先後出現了浮息工具、變息工具、可換投股債券、信用卡應收債券等多種形式,目前在聯交所掛牌買賣的債務工具已增至129種。相比之下,我國大陸的資本市場除股票外,5年以上的交易工具幾乎沒有,而1~5年的交易工具又受到種種限制,這不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
7) 證券市場制度不健全。證券市場制度是支撐證券市場高效、公平運轉的基礎,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利益保障與實現制度等。我國證券市場的信息披露制度無論從制度本身還是從執行上看都存在信息公開不夠的問題,表現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極大挫傷了股民、債券投資者的信心。利益保障與實現制度是指證券投資者在獲取有關信息後,被給予證券投資期收益以必要的保障和實現的制度。我國證券市場的利益保障與實現制度很不健全,使投資者面臨的市場風險過大,嚴重措傷了股民的投資積極性。
近年來我國已制定了《公司法》、《股票發行與交易暫行條例》、《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等。然而證券交易的基本法規《證券交易法》尚未制定,證券法規沒有形成完整體系,導致證券交易的某些環節無法可依,加之對已頒布的法規執行不力,證券交易的違規和不規范行為時有發生,我國1995年發生的「三。二七」國債期貨的嚴重事件,主要原因就是證券法規不健全、監管不嚴造成的。
2 證券市場的發展構想
2.1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推進資本市場主體發展
證券市場主體質量的高低,對我國證券市場能否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資本市場主體的發展。
1) 取消額度管理代之以核准制。股票和債券市場的額度管理是一種典型的計劃經濟手段,由於對證券發行標准制定較低,這給行政部門行使權力提供了較大空間,政府為企業包裝上市,後患無窮。為此,國家主管部門應該嚴格上市公司審批,提高上市標准,取消或減少行政干預,將證券市場的額度管理換之以核准制,使符合上市標準的企業都能通過競爭達到上市的目的。這樣既增強了市場參與的公平性,又能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促使企業經營者把精力真正放在如何轉換經營機制、提高企業效益上,而不是通過旁門左道達到上市的目的。國家可以對不同行業制定不同的上市標准,以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在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前提下,增加上市公司的數量,實現股市的擴容,促進經濟快速協調發展。
2) 強化上市公司淘汰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股份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不但要轉軌,更要轉制。而目前有些股份公司上市後不思進取,「穿新鞋,走老路」,把股市看作「圈錢」場所,效益下降甚至虧損。 1997年有11.8%的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小於0.05元,如此低的回報會打擊股民參與二級市場的積極性,也不利於股市的擴容。因此,建議對於那些業績長期不佳的上市公司,證券管理部門應給予警告、停牌直至摘牌,形成優勝劣汰的機制。只有上市公司質量提高了,我國證券市場的穩定和擴容才會有保障。
2.2 增加資本市場的交易品種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應根據居民、政府、金融機構、企業之間的不同投資與籌資需求,在考慮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不同組合的基礎上,發展並完善門類齊全的資本市場交易工具。特別是可通過發行可轉換債券增加證券品種,拓寬融資渠道,完善資本市場結構。可轉換債券是具有雙重身份的證券,它首先作為一種債券,享有一定的利息收入,同時能以一定條件換成股票,兼備了債券和股權證兩種證券的性質。可轉換債券的雙重性質決定了它對活躍證券市場的特殊作用與獨特地位是其它證券品種無法替代的。應該說,可轉換債券對於處於起步階段的我國資本市場具有更大的激活作用,可以豐富證券品種,扼制過度投機。除可轉換債券外,還可考慮進一步發展期貨、認股權證等其它金融衍生工具。因為隨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價格風險將會突出,必然要求金融市場提供風險轉移機制和價格發現機制,而傳統金融工具難以完成,只有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才可達到轉移風險、重新分配的目的,進而滿足市場需要。衍生金融工具還能促進相關基礎市場的流動性,形成均衡價格,合理安排資源配置。在發展金融衍生工具時應立足國情,著重發展以規避風險和保值為主的衍生金融工具,而且要做到立法與監管先行,對於投機性過強的諸如股票指數期貨等可暫緩發展。
2.3 大力發展以投資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
發展投資基金,增加機構投資者是改善當前投資主體結構失衡、提高市場活動水平、使資本市場逐步趨於規范的重要措施。這對於擴大證券市場規模、強化投資功能、減少投機性和盲目性,使我國股市長期穩定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為了更好地推動投資基金的發展,應做好以下工作:
1) 擴大投資基金的發行數量。我國目前的投資基金僅一百多億元,在股市中所佔比例還很小,遠不能起到穩定股市、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高達近5萬億元,如果有10%用於基金投資,就會給證券市場注入近5 000億元的資金,這將極大緩解股市的擴容壓力,又能化解一部分銀行風險,可謂一舉兩得。同時,投資於基金的風險較股票小,收益又較債券高,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投資工具。
2) 增加投資基金的種類。在今後基金的發行中,可以開設多種不同投資方向、不同投資風險的基金品種。例如,可設立企業重組基金為企業重組提供資金支持,也可設立專門投資於高科技產業的基金來支持國家產業政策,還可設立在債券與股票市場有不同投資比例要求的基金。這樣可以使廣大投資者根據自身喜好,選擇不同風險基金,從而大力推動投資基金的發展。
3) 逐步發展其它機構投資者。目前可對保險公司開展證券投資進行試點。在總結經驗,完善法規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養老基金等進行證券投資,以起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
2.4 逐步解決國有股上市流通問題
國有股上市流通是我國證券市場進一步規范發展的客觀要求。這是因為,第一,國有股作為股份資金本身就要求具有資本的流動性,這是市場條件下進行資源配置的基礎。第二,國家作為國有股的股東常常因為需要調節財政收支平衡或調整產業結構而收回投資,可是國家股不能上市流通,以上目標就無法實現。有人認為國家股上市流通,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其實,資產與資金只是形態上的改變,不存在流失問題,資產不流動、不能發揮效益才是國有資產的最大流失。此外,國家也需要通過國有股上市流通來迴避或降低投資風險。第三,國有股上市流通也是我國證券市場進一步開放發展並與國際接軌的要求。當前國有股上市可以採取以下兩種模式:
1) 國有股單獨設市流通。這種方式可以滿足國有企業實現戰略性改組的需要,同時由於未與A股、個股並軌流通,也不會對A股、個股市場形成直接沖擊。將國有股單獨設市流通還可使國企間的收購、兼並等重組活動公開化、市場化,促進國企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以自覺努力增強競爭力,加快國企改革步伐。
2) 國有股與A股個股合並流通。可以根據上市公司每股凈資產額來對國家股、法人股和內部職工股進行縮股,從而大大縮小上市公司中的國家股、法人股和內部職工股的規模,以便在縮股後分階段上市,這樣可以大大減小對個股的沖擊,同時也不會對新股發行造成過大壓力。否則按現在的路走下去,每上市100億新股,市場的總面值就會增加400億,這樣,矛盾的累積會越來越多,一旦經濟形勢發生大的變化,股市就會有崩盤的危險。
2.5 加快立法進度,規范證券市場
證券市場是高度信用化的市場,只有建立起嚴密的法律體系,各交易環節嚴格按法規操作,才能保證交易活動的安全和可靠,保護交易各方的合法權益,降低證券交易風險,使證券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因此,應盡快制定《證券法》及與其相配套的法規制度,使證券交易活動的各環節有法可依。同時在法規制定後,嚴格貫徹執行,加大監管力度,對在證券交易活動中的違法違規活動,一定要嚴肅查處,對那些置國家政策法規於不顧,從事嚴重證券交易違法活動的當事人要給予堅決打擊,使我國證券市場盡快走向法制化和規范化的軌道。
參考文獻:
〔1〕馬險降。資本市場:概念、主體與基本功能〔J〕。當代經濟科學,1997(3): 27~30〔2〕趙海寬。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現狀及發展構想〔A〕。見:勵以寧等。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理論與實踐〔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120~124〔3〕楊建榮等。國際資本條件下的上海企業重組研究〔J〕。財經研究, 1997(3): 45~48〔4〕張志元。關於發展我國投資銀行的探討〔J〕。經濟體制改革,1997(1): 23~26〔5〕石建新。培育產權市場: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舉措〔J〕。經濟體制改革,1998(1): 34~37〔6〕魏傑。改制、重組、運營〔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8〔7〕陳共,周升業,吳曉求。海外證券市場〔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貳』 我國上市公司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特點和發展現狀 有什麼現存的困難 成因是什麼 解決的對策
地位及作用:
(一) 上市公司是推進現代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力量隨著我國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強,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在資源配置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而作為優秀企業代表的上市公司的發展對於國民經濟增長以及經濟結構優化必然發揮重要作用。
(二)上市公司通過證券市場融資,降低融資成本,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使企業更好地發展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上市公司逐步成為我國企業直接融資的主渠道, 降低了企業發展對銀行的過度依賴和金融風險, 其直接融資大大提高了同期國民經濟和相應區域的經濟建設與發展能力。
(三)上市公司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一股重要力量上市公司顯示了較為優良的價值創造能力,我國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特點及現狀:
(1)企業屬性上來說,我國上市公司以國有企業為主
(2)行業分布上,我國上市公司以資金密集型和資源導向型公司為主,例如房地產、醫葯、化工、機械、汽車、零售行業;
(3)A股上市公司各財務項目均衡增長,收入與利潤都大幅提高,但是現金狀況並不樂觀。
(4)A股上市公司在產品結構調整和新產品開發方面,以及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績,為將來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進一步發展壯大提供了條件。
(5)上市公司的非等價交易嚴重存在
(6)國有股比例過大、國有股不能流通。
(7)自我交易、內部交易和關於控制人方面的法律不完善。
對策:
(一)認清當前證券市場形勢, 抓機遇促發展
(二)齊抓共管, 加大培育力度, 加快推進企業改制上市步伐
仍然要穩步發展主板和中小板市場,並完善並購重組市場化制度安排,支持並購融資方式創新。
資本市場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之後,並購重組將成為其重要功能。證監會統計顯示,2009年全年有56家公司實施重大資產重組,交易規模達3693.5億元。
(三)選准優勢產業, 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擬上市公司
目前境內上市公司(A,B股)截止2010年9月有1976家,境內上市外資股(B股截止2010年9月有108家,境外上市H股,截止2010年9月有161家。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與上市公司比例不協調,需要進一步增加上司的數量。
(四)依託優勢企業規模擴張, 帶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
已公布的2010年報顯示,上市公司四季度業績在三季度環比增長的情況下再接再厲,全年凈利潤增幅達41.22%。其中,石化與銀行業仍是A股「最賺錢」公司。作為國家的經濟命脈,能源和銀行業在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有著重要作用。
(五)提高現有上市公司業績, 帶動我國整體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
2010年是創業板公司登陸資本市場後度過的首個完整年度。但遺憾的是,整體看這一小群體中僅有少數幾家公司的業績表現出高成長特徵,而絕大多數業績平平,增速下降,另有4家公司業績變臉,凈利潤增長率同比下降。因此,上市公司的業績仍然是我國上市公司的軟肋。
『叄』 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重籌資,輕回報
說白了就是只吃不吐,股利分配少,侵害小股東權益,炒股增值主要是靠股價的漲跌。。。
以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成立為標志,短短的十幾年間,中國證券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市場規模不斷發展。伴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們也注意到由於上市公司正處於經營機制轉變和規范化運作階段,我國的證券市場還不夠成熟,監管不夠科學,因而當前的股票市場還存在種種的問題。
1、我國上市公司忽視投資者收益分配權的現象比較普遍。股利分配政策應是上市公司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股利分配方案應該慎重製定。在制定分配政策時,除應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結合公司目前的情況和未來的發展需要外,最根本的是要考慮到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因為他們是上市公司的產權所有者,享有收益分配權。然而在現實中,中小投資者的收益分配權往往被忽視。縱觀我國證券市場開市以來的歷史,可以看到上市公司在股利分配中常常存在「不分配」的現象,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大量採用股票股利的分配方式或者是將配股作為股利分配,使其成為一種圈錢的手段。
2、股利分配政策波動性較大,缺乏連續性。縱觀國際證券市場,幾乎所有的公司都傾向於採取平穩的股利支付政策。股利支付率不受公司利潤波動的影響,即使公司面臨虧損,公司管理者亦保持平穩的股利支付率直到他們確信虧損不可扭轉。另一方面,公司管理者只有在確信持續增加的利潤能夠支撐較高的股利支付水平時,才會提高股利支付率,而且他們會逐步增加股利,直到一個新的股利均衡地實現。反觀我國上市公司,基本上沒有一個穩定的股利政策,股利分配隨意性很大,這使投資者對公司股利政策,股價變動趨勢的預期變的十分困難。特別是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沒有按照企業發展的生命周期規律對股利分配進行中長期規劃,而是各年臨時決策制定,股利政策缺乏戰略性方針的指導。所以我國上市公司無論是股利支付率還是分配形式均頻繁多變,缺乏連續性,未形成相對穩定的股利政策。
3、股利分配行為極度不規范。股利分配行為極度不規范具體表現為:一是有些公司的董事會對股利分配方案的制定缺乏嚴肅性,經常隨意更改分配方案,造成二級市場的波動;二是「同股不同權」」同股不同利」的現象時有發生。綜上所述,股份公司迫切需要科學、系統和實用的理論研究成果作指導,以便不斷克服當前股利政策制定嚴重依賴於公司管理當局的經驗性行為弊端。
該文章轉自《中華論文協會》:http://www.windbook.cn/jingjixue/companyresearch/200910/jingjixue_45078.html
『肆』 淺析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現狀及發展趨勢
我已經說過多少次了。論文你寫得再好也沒人認真看。現在都抄,都一樣,誰他媽沒事天天認真檢查那些基本上一個模子里出來的東西!
我的論文題目選的是,世界環境變化趨勢,寫論文的時候直接截取了一段古龍的「陸小鳳」,裡面還有刀光劍影,花前月下,西門吹雪葉孤城什麼的,結果導師最後給我的論文打了優。
『伍』 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現狀
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現狀
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偏好股權資本。從長期資金來源構成看,企業長期負債比率極低,有些企業甚至無長期負債。特別是在連續數次降息,在債務成本不斷下降的背景下,長期債務比例不升反降,並一直維持在低水平上,這不能不說明我國上市公司具有明顯的選擇股權融資方式的偏好。西方現代資本結構理論提出,企業融資次序應遵循內源融資優先,債務融資其次,股權融資最後的順序。然而,從我國近幾年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看,則是盡量避免借債,在企業上市時,多剝離負債,在再融資時,多推薦配股。
從內源融資與外源融資的關系看,我國企業具有強烈的外源融資偏好。1995-2000年對於未分配利潤大於0的上市公司,內源融資平均只有不到15%,85%以上是外源融資,而未分配利潤小於0的上市公司,外源融資更是在100%以上,內源融資為負。在外源融資結構中,股權融資又占優勢,典型地表現為股權融資偏好,融資的順序一般表現為:股權融資、短期負債融資、長期負債融資 中國企業上市之前有著極其強烈的沖動去謀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成功上市;上市之後在再融資方式的選擇上,往往不顧一切地選擇配股或增發等股權融資方式,以致形成所謂的上市公司集中性的「配股熱」或「增發熱」;大多數上市公司一方面保持很低的資產負債率,而另一方面目前1000多家上市公司幾乎沒有任何一家會主動放棄其利用再次發行股票融資的機會。我們將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上述特徵稱為股權融資偏好。這是與國外成熟融資市場的「啄食次序」所不同的,我國企業在外源融資時,表現出強烈的股權融資慾望和行動。自1990年股市成立,市場規模不斷擴大。1990年,我國上市公司只有10家,到2004年已達1377家;1991年,我國股票籌資額只有5億元,2004年達到1510.94億元,企業對公開發行股票的願望仍然十分強烈,對上市資格和上市後股權融資資格的爭奪一直沒有停止過。從1991年-2004年我國企業債券與股票融資額的比較中可以看到,股權融資的金額遠遠高於債權融資。
『陸』 我國上市公司規范發展
1、規范發展就是對公司進行監管,對公司的發展進行一定的管理,不能亂來。
2、我國大的上市公司,如北京城建,中國平安、中國聯通等都是規范發展的典範。
『柒』 中國大型上市發電公司有那些各個公司發展情況怎樣
1,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作為主發起人,聯合華能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葛洲壩水利水電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和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等五家發起人以發起方式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於2002年11月4日,2003年11月18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2005年8月完成股權分置改革。截止2006年12月31日,公司總資產407.64億元,凈資產242.99億元。
公司是我國最大的水電上市公司,主要從事水力發電業務,擁有葛洲壩水電站和三峽工程投產的8台發電機組,並持有廣州控股11.238%的股份、湖北能源45%的股份、上海電力10%的股份。同時,公司受三峽總公司委託統一管理三峽工程已建成但目前暫未進入公司的發電資產。公司所發電力主要銷往華中地區(湖北、湖南、河南、江西、重慶)、華東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及廣東省。截止2006年12月31日,公司總權益裝機容量為720.6萬千瓦,公司管理和擁有的總權益裝機容量達1280.6萬千瓦。
未來,公司將依託三峽工程建設和滾動開發長江上游水力資源的大背景,繼續致力於以水電為主的清潔電力生產經營,努力提高發電能力,創建國際一流電廠,打造一流上市公司。
-----------------
2中國國電集團公司於2002年12月成立,是在原國家電力公司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國有企業,是電力體制改革後國務院批准成立的五大全國性發電企業集團之一,是經國務院同意進行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試點企業,注冊資本金120 億元人民幣。
截至2003年底,公司擁有3個全資企業、33個內部核算單位、40個控股企業和14個參股企業;擁有運行和在建可控裝機容量3657萬KW。其中,運行和在建火電裝機容量2916萬KW,佔79.7%,水電裝機容量727萬KW,佔19.9%,風電裝機容量14萬KW,佔0.38%,佔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的52%。目前在全國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擁有電源點,加上規劃電源點,則在全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擁有電源點。公司資產總額753億元,負債總額537億元,所有者權益128億元,其中少數股東權益87億元。
根據集團公司發展目標和戰略構想,"十五"後三年及"十一五"期間,集團公司提出平均每年在建400萬千瓦、開工400萬千瓦、擬建400萬千瓦的電源發展目標,爭取到2005年集團公司發電機組可控容量超過4000萬千瓦,到2010年超過6000萬千瓦。
截至2006年底,中國國電集團公司擁有3個全資企業、25個內部核算單位、65個控股企業和12個參股企業。集團公司可控裝機容量為4445萬千瓦,其中,火電裝機容量3978萬千瓦,佔89.49%,水電裝機容量405萬千瓦,佔9.12%,風電裝機容量61.8萬千瓦,佔1.39%。目前,集團公司在全國在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擁有電源點。到2006年底,公司資產總額1880億元。
-----------------------
3中電集團(中電)於1901年在香港注冊成立,當時名為中華電力有限公司。中電在香港經營發電、輸電及供電的縱向式綜合電力業務,透過現代化的電網為九龍、新界及大部分離島逾220萬客戶供應電力,供電范圍的人口佔香港總人口80%以上。
中電近年更在澳洲、中國內地和亞洲其他地區發展及營運能源項目,投資穩步增加,是亞洲區電力行業具領導地位的投資者和營運商。
中電控股有限公司(港交所:0002)( CLP Holdings Limited ) 是中電集團的控股公司,在聯合交易所上市,股份交投活躍,廣泛受到支持。
截至2006年底,中電集團資產總額1778.31億元,可控裝機容量為37800MW,權益裝機容量為28043.3MW;其中水電機組9220MW,占集團公司可控裝機容量的24.4%;火電機組27230MW,占集團公司可控裝機容量的72%;核電機組1350.8MW,占集團公司可控裝機容量的3.6%。集團公司包括169家成員單位,15家參股企業,職工總數為83086人。
中電集團資產分布在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擁有上海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漳澤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重慶九龍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吉林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和中電霍煤露天煤業股份公司5家A股上市公司;擁有在香港注冊的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並通過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擁有在香港上市的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以及致力於為香港提供電力的中港電力發展有限公司;擁有承擔流域開發的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和五凌電力有限公司;擁有在電力設備成套服務領域中業績突出的中國電能成套設備有限公司;擁有大型煤炭企業中電投霍林河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擁有白音華煤電有限責任公司;擁有12個已建成的1000MW以上的大型電廠;擁有控股的山東海陽核電項目,共同控股的遼寧紅沿河核電項目和廣西白龍核電項目,以及9個參股核電前期項目。
-----------------------
42002年12月29日,中國大唐集團公司在原國家電力公司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而成,是全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獨資公司、國務院批準的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的試點。主要經營范圍為:集團公司及有關企業中由國家投資形成並由集團公司擁有的全部國有資產;從事電力能源的開發、投資、建設、經營和管理;組織電力(熱力)生產和銷售;電力設備製造、設備檢修與調試;電力技術開發、咨詢;電力工程、電力環保工程承包與咨詢;新能源開發。注冊資本金人民幣120億元。截至2007年底,資產總額達到2985億元。
中國大唐集團公司實施集團化運作的體制和機制,構建了集團公司、分(子)公司、基層企業三級責任主體的管理模式。集團公司相繼成立了大唐陝西發電有限公司、大唐甘肅發電有限公司、大唐黑龍江發電有限公司、大唐吉林發電有限公司、大唐河北發電有限公司、大唐貴州發電有限公司6個全資子公司和湖南分公司、安徽分公司、河南分公司、山西分公司、江蘇分公司、四川分公司、雲南分公司、廣西分公司8個分支機構。
中國大唐集團公司擁有中國第一家在倫敦、香港上市,並於2006年在國內上市的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較早在國內上市的湖南華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廣西桂冠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擁有國內在役裝機容量360萬千瓦的大型火電廠內蒙古大唐國際托克托發電公司和最大風電場內蒙古赤峰賽罕壩風電場;擁有正在建設中的規劃規模630萬千瓦的龍灘水電工程以及物流網路覆蓋全國的中國水利電力物資有限公司等。截至2006年底,在役發電資產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陝西、甘肅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截至2007 年底,發電裝機規模達到6482.34萬千瓦。
中國大唐集團公司的發展戰略是:把集團公司建設成經營型、控股型,市場化、集團化、現代化、國際化,具有較強發展能力、盈利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電力企業集團。
---------------------
5中國華能集團公司(英文全稱:China Huaneng Group,英文簡稱:CHINA HUANENG,英文縮寫:CHNG)是經國務院批准,在原中國華能集團公司基礎上改組的國有企業,由中央管理,經國務院批准同意進行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的試點。
按照國務院關於國家電力體制改革的要求,中國華能集團公司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以經營電力產業為主,綜合發展的企業法人實體。
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依照公司法,對其全資、控股、參股企業進行改建和規范,建立資本紐帶關系,實行母子公司體制,逐步建立起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中國華能集團公司根據業務需要,可以按照國家規定在境內外投資設立全資或控股的子公司以及分公司、辦事處等分支機構。中國華能集團公司的經營宗旨是: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執行國家政策,根據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國家產業政策以及市場需求,依法自主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堅持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改善產業結構,發揮集團整體優勢,提高經濟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以電為主,綜合發展,逐步成為實力雄厚、管理一流、服務國家、走向世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中國華能集團公司實行總經理負責制,總經理為法定代表人。
『捌』 我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現狀如何
我只能告訴你 我國公司的融資狀況主要依靠的是股權融資,看你的問題下面所寫的內容,似乎要研究的范圍是內源融資與外源融資問題。我認為,我國股市的ipo基本屬於暴利收入,不夠的話還可以選擇再融資,實在沒必要選擇債權融資。至於你所謂的外源,一則本身作為上市公司直接選擇再融資更為合適不必從國外獲得債權融資;二則如果考慮在國外上市的公司,這種公司要麼規模很大,要麼是我們國家給外人做秀,也沒必要一定要在國外上市。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你要研究融資結構更應該傾向股權融資與債權融資的結構,而不是內與外的區別。我國股市還有很大的能量供我國上市公司攫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