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區別和作用及當院士的條件有哪些
中國科學院的前身是國民政府建立的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伴隨政權更替,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1970年代末,哲學社會科學部另組中國社會科學院。現在,中國科學院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原國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則隨戰敗的國民黨政府遷居台灣,名稱不變。
中國科學院自成立以來歷經沿革,發展至今,包括5個學部(數理學部、化學部、生物學部、地學部、技術科學部),以及13個分院(北京、沈陽、長春、上海、南京、合肥、武漢、廣州、成都、昆明、西安、蘭州、新疆)、84個研究院所、1所大學、2所學院、4個文獻情報中心、3個技術支撐機構和2個新聞出版單位,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市)。此外,還投資興辦了430餘家科技型企業(含轉制單位),涉及11個行業,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
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主要任務是對國家重要工程科學技術問題開展戰略性研究,提供決策咨詢,致力於促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工程院成立於1994年,現在擁有662名院士。
⑵ 中國在職的兩院院士有多少個
:::2008中國兩院院士學部分布排行:::
中國科學院(1955-2007年) (終身制)
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於1955年,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組成,包括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物學部、地學部、技術科學部和信息技術科學部等6個學部。中國科學院院士從國內外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每兩年增選一次
學部名稱
院士人數
1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240
2
技術科學部
209
3
數學物理學部
197
4
地學部
196
5 化學部 181
中國工程院(1994-2007年)
中國工程院學部成立於1994年,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組成,包括工程管理學部、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等9個學部。中國工程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
學部名稱
院士人數
1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240
2
醫葯衛生學部
209
3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197
4
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196
5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181
⑶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的集團歷史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英文:China Aerospace Science & Instry Corp 簡稱:CASIC)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簡稱「航天科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前身為1956年10月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後經歷了第七機械工業部(1981年第八機械工業部並入)、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的歷史沿革。現有5個研究院、2個科研生產基地、6家上市公司、580餘戶企事業單位,遍布全國各地。現有職工12.7萬餘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超過40%。在各類人才隊伍中,先後培養兩院院士15名,外聘12名院士為集團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顧問,並擁有一大批國家級知名專家和學者。擁有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以及專業門類配套齊全的科研生產體系。
1999年7月,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成立,2001年7月正式更名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航天科工目前擁有6個研究院、1個科研生產基地、6家上市公司、600餘戶企事業單位,遍布全國各地,職工13餘萬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超過40%,先後有1599名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形成了一支綜合素質高、業務技能精、作風形象好、敬業精神強的科研生產與經營管理隊伍;擁有專業門類配套齊全的科研生產體系。
在各類人才隊伍中,現有「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名,兩院院士8名。2008年,資產總額突破1000億元,主要經營業績指標進入中央企業A類行列。2009年,被評為中國最具創新力企業,榮獲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百強第一名;是中國質量協會授予的中央企業首家質量管理創新基地;同年獲得年度中國管理大會「具價值企業」榮譽等。
⑷ 全國兩院院士人數有多少
全國兩院院士人數有1617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78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862人,另外中國科學院有外籍院士89人,中國工程院有外籍院士65人。不包括已故院士。
一、中國科學院共785人。外籍院士89人。其中:
數學物理學部150人
化學部127人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49人
地學部128人
信息技術科學部94人
技術科學部137人
二、中國工程院有院士862人。另外有外籍院士65人。其中: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124人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124人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107人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118人
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106人
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55人
農業學部77人
醫葯衛生學部118人
工程管理學部(58人,其中25 人為跨學部院士)
(4)擁有兩院院士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兩院院士」是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統稱。
中國科學院院士從國內外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每兩年增選一次。
中國工程院學部成立於1994年,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組成,包括工程管理學部、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農業學部、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和醫葯衛生學部等9個學部。
⑸ 求兩院院士名單和著名民營企業家
http://www.hfst.gov.cn/bgs/kjzy/lyys.htm
兩院院士名單
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07/11/29/002413185.shtml
2007中國(內地)創富榜
⑹ 兩院院士是不是沒有經濟學家為什麼呢。
兩院院士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兩院都隸屬自然科學,經濟屬於社會科學類,所以沒有包括它。
⑺ 有雙料兩院院士嗎
既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有:
1、劉永坦(1936.12.1—)
中國雷達技術與信號處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祖籍湖北武漢,1936年12月1日生於江蘇南京。1953年至1958年先後就讀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系,清華大學無線電系。
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工程教研室主任、無線電系主任,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研究生院院長,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名譽所長。
2、宋健(1931.12.29—)
山東榮成人,194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5月參加工作,前蘇聯莫斯科國立鮑曼技術大學研究生畢業,博士,研究員,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院長,著名的控制論、系統工程和航空航天技術專家。2015年12月8日,兩院資深院士聯誼會理事會擔任工作委員會主任。
2015年,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210210)號小行星命名為「宋健星」,體現了國際社會對宋健院士科技成就的褒揚。
3、石元春(1931.2.10—)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著名土壤學家。1949年畢業於武昌文華中學,當年考入清華大學農學院,後合並為北京農業大學。1953年畢業於該校農學系,1956年土壤農業化學系研究生畢業。曾於1985年擔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1987~1995年任校長。現為兩院院士,《中國農學通報》主編。
4、師昌緒(1918.11.15-2014.11.10)
中國著名材料科學家、戰略科學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曾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湘潭大學名譽董事長等。是第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委員。
2014年11月10日,師昌緒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歲。
5、王選(1937.2.5—2006.2.13)
江蘇無錫人,出生於上海,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專家,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創始人,當代中國印刷業革命的先行者,被成為「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之父」,被譽為「有市場眼光的科學家」。
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84年晉升為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加入九三學社,2002年2月1日獲得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陳嘉庚科學獎獲得者。
除了以上列舉的以外,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還有王大珩(已逝)、吳良鏞、張光斗、路甬祥、李德仁等等。
⑻ 為啥中國兩院院士相當一部分都來自江浙滬
「兩院院士」是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統稱。
2015年1月1日,兩年一度的兩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年輕化、取消部門遴選、處級以上幹部不得成為候選人等規定是此次增選的變化亮點。
中文名:兩院院士
全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成立時間:1949年11月
直屬事業單位:114個
選拔時間:2年一次
人數:1200人
分享
釋義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成立於1949年11月,是我國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於1955年,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組成,包括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物學部、地學部、技術科學部和信息技術科學部6個學部,學部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負責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計劃和重大科學技術決策提供咨詢,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提出研究報告,對學科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目標提出建議,對重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機構的學術問題進行評議和指導。
點擊查看圖片
中國科學院院士從國內外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每兩年增選一次。先後於1955年、1957年、1980年、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增選了13次,共增選院士1100多人。
⑼ 中國總共有多少兩院院士
據2017年11月中科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有院士800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54人,化學部128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0人,地學部132人,信息技術科學部95人,技術科學部141人;此外中國科學院還擁有外籍院士82人。
截至2017年11月,中國工程院共有院士882人,其中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128人,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126人,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111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118人,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111人,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55人,農業學部77人,醫葯衛生學部123人,工程管理學部58人(其中跨學部院士25人);此外還有外籍院士66人、已故院士188人、已故外籍院士16人。
(9)擁有兩院院士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截至2017年11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地分布在全國2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北京市386人,上海市96人,江蘇省41人,湖北省24人,陝西省20人,遼寧省19人,廣東省17人,以上省、直轄市、自治區共有院士603人,佔全體院士的81%;院士性別比例男性佔94%,女性佔6%;院士平均年齡為74歲。
⑽ 全國一共有幾名兩院院士
科學院1027名
中國科學院院士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10月改為現名,中國大陸最優秀的科學精英和學術權威,每兩年增選一次。1955年隨「中國科學院學部」的成立,中國科學院產生第一批院士;自1994年開始,增選外籍院士。1993年隨著中國工程院的成立,部分院士既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也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自1955年開始,到2003年止,中國科學院共產生10批共計1027名院士。參見院士列表
* 自1994年~2002年,共產生5批46名外籍院士。參見外籍院士列表
[編輯]
院士的產生
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的規定產生;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不超過60名;各學部的增選名額,由學部主席團確定;對候選人的評審和選舉,由各學部常務委員會組織院士進行。
* 院士直接推薦候選人;
* 國內各有關科學技術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中國科協所屬一級學會,按組織系統推薦候選人。
[編輯]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為中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中國科學院聘任的持有中國以外國籍的科學家。
[編輯]
鏈接
* 中國科學院院士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7%A7%91%E5%AD%A6%E9%99%A2%E9%99%A2%E5%A3%AB"
頁面分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大陸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對中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具有很高科學技術水平和在國際上享有良好聲譽的外國籍專家、學者,可被提名並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特殊情況可提前或延後進行。每次的增選院士名額,由中國工程院主席團討論決定。
[編輯]
資深院士
資深院士: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資深院士繼續享有咨詢、評議和促進學術交流、科學普及等權利和義務;但不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參見: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列表
[編輯]
外籍院士
外籍院士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選舉產生,每兩年進行一次。外籍院士候選人,必須獲得不少於五位院士的提名;每次增選,每位院士至多可提兩名候選人;外籍院士正式候選人,由「中國工程院院主席團」經過討論並實行無記名投票確定;對外籍院士的選舉,由院士大會實行等額、無記名投票;參加投票的院士人數達到或超過應投票院士人數的三分之二,選舉有效;獲得贊同票達到或超過投票院士人數三分之二者當選。參見: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列表
* 外籍院士對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發展和本院工作有建議權;可應邀出席本院及學部組織的有關會議和學術活動,可獲得本院贈送的出版物;外籍院士不參加選舉活動。
* 外籍院士如取得了中國國籍,可轉為本院院士。
[編輯]
資料來源
* 上述參照:中國工程院章程和中國工程院網站整理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5%B7%A5%E7%A8%8B%E9%99%A2%E9%99%A2%E5%A3%AB"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