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市公司跟普通公司有什麼區別
上市公司跟普通公司的區別如下:
(1)自由度不同:
上市公司因為講合規,所以不如非上市公司自由,有些企業不願意上市,是因為不願意公開財務,有些東西不願意讓人看到,也不願意決策時讓其它人指手劃腳。例如華為,老乾媽,娃哈哈,這些名企都沒有上市。非上市公司自然自由度就高,公司決策者並不需要收到過多的限制。
(2)信用不同:
一般來講, 上市公司的信用比較好, 比較容易在市場上獲取信貸,上市公司可以比較容易地獲得第二次,第三次上市融資,因為,如果你的股票有一個現成的市場並且在積極的交易, 投資者就對你的股票比較有信心。
(3)激勵員工方式不同:
吸引和激勵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與員工,主要是通過股票選擇權計劃來進行,一個上市公司的股票對其職員更有吸引力。因為公司股票有一個流通的市場,股東可以收回創業投資,風險資本有一個退出渠道。非上市公司則通過職位、資金等方式來激勵員工。
B. 中國現在有多少家上市公司
市場結構為上市公司過度「圈錢」提供了方便
股票市場結構本身決定了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場群體中處於強勢群體的角色,這就為上市公司過度「圈錢」行為提供了有利條件。雖然融資者解決資金需求的渠道很多,如銀行借款或債權融資等,但股票融資的非償還性及低成本性使其具有了無比巨大的優越性,融資者首選的方案自然是股票融資;當然融資者通過股票融資時必須要將自己企業的發展前景(具體來看就是融資將要投入的所謂項目)描繪得很好,這樣才能吸引投資者心甘情願地將自己口袋的鈔票拿出來,相反投資者在利益預期的促動下,雖然可以通過不同方式了解融資者的真實面貌,但由於信息不對稱及精力、識知等條件限制永遠不可能對融資者情況全部摸清。從這個角度看,股票市場結構本身就決定了融資者群體即上市公司與投資者群體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換言之融資者群體在股票市場中是處於優越地位的強勢群體地位,而投資者群體無疑是弱勢群體。用當代美國社會學科爾曼的話來說就是融資者結構群體與投資者結構群體是兩個不同層次的「結構分布」。上市公司作假造假是證券市場上一個普遍存在的難以根治的頑症,被發現的表現為再融資失敗,而未被發現或未引起市場公憤的可能就太多了。
由此可見,在股票市場上融資者群體和投資者群體「結構分布」本身就不平等關系,賦予給上市公司的優越地位,為其能夠在市場上過度「圈錢」提供了方便。
我國上市公司產生的特殊背景為過度「圈錢」提供了土壤
我國股票市場的產生是改革開放後管理層採取漸進式市場經濟模式為導向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其產生的基礎存在著制度性的先天缺陷。對於這一點理論界、學術界早已經進行了闡述,筆者這里主要從社會背景去揭示這個問題。
過度「圈錢」行為實際上是舊體制下國有企業「投資飢渴症」行為的延續。計劃經濟體制導致的軟預算約束形成的企業「投資飢渴症」是不爭的事實。我國上市公司大多數是從國有企業改制而來,軟預算約束在沒有得到徹底改進的情況下,過度「圈錢」行為也就難免,而且關鍵是在我國傳統的官本位及地方政府保護主義的影響下,企業原有的「投資飢渴症」意識並沒有因為增加幾個社會股東而削弱。今年股票發行方式由計劃審批制向核准制轉變,最近又公布了上市公司募集資金使用規定等措施,這些都是有利於遏制上市公司「圈錢」飢渴症行為的。
我國社會全面轉型的大背景為一些上市公司過度「圈錢」提供了借口。我國目前正處在加速實現現代化和社會全面轉型時期,企業要做大、做強既是管理層的要求,也是上市公司夢寐以求的,因此上市公司對資金需求也特別大。應當說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以海爾為首的一些傑出的上市公司通過股票市場「圈錢」已經取得了做大、做強的目的,雖然這種企業寥寥無幾,大多數企業只知道「圈錢」,但從這個角度看,上市公司「圈錢」行為本身並不是壞事。問題是「圈錢」後不幹正事,或者說「圈錢」後將資金存入銀行吃利息或用來搞所謂的「資本運作」(至於以此搞腐敗也並不少見),即上市公司沒有把圈得資金投入到實質經濟中,這種行為無論是首發上市公司還是再次融資的上市公司都可以稱為過度「圈錢」行為。這也許是衡量上市公司「圈錢」行為是否為過度的一個標准。相當多的上市公司首發圈錢後沒有投入實質經濟項目中,使募集資金閑置多年應當引起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因為這是導致我國股票市場效率底下的一個重要原因,自然更是寶貴資源的白白浪費。
國內市場良好的二級市場背景也為上市公司過度「圈錢」奠定了較好的市場氛圍。上市公司「圈錢」如果沒有良好的二級市場市場背景也是不可能的。
由於我國股票市場的不成熟,人們對股票市場的認識也不象西方成熟市場那麼 「理性」,投資者介入市場基本以短差運作為主,他們並不十分關心上市公司每年的現金分紅,這也給上市公司只講索取、不講回報的過度融資「圈錢」營造了較好的市場氛圍。這里我們還是以較為關心股東利益、市場口碑較好的飛樂音響作為例子來分析。如果我們剔除市場主力運作等其它非公司因素,該公司上市10多年來非常慷慨地大比例轉送股本,也正是符合了二級市場運作的口味,因為市場需要這樣的分配方案,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飛樂音響這10多年來均以現金分紅,目前其股價復權還能是1150元以上嗎?!而且如果上市公司採取大比例現金分紅方案,往往被市場人士戴上「資本運作意識」不強的帽子(這些股票在市場上一般被喻為「 瘟股」),另外值得關注的是近期海外上市的國內上市公司也紛紛到國內市場「圈錢」也不無國內二級市場高亢的情形有關(可以想像中國石化、華能電力在香港二級市場分別僅僅值1個、4個多港幣,而國內首次發行價則分別為4.22元和7.95元,傻瓜都會願意到國內融資)。因此對我國上市公司過度「圈錢」行為,我們不能僅僅關註上市公司,還要考慮投資者結構。換句話說,求富心切的二級市場氛圍助長了上市公司過度「圈錢」行為產生。
法規不健全
目前我國股票市場相關制度或規則不健全也為上市公司過度「圈錢」鑽到了空子。以上我們已經提到過我國股票市場產生的特殊歷史背景。這個背景實際上也就決定了我國股票市場制度及規則本身只能通過逐步發現問題來解決問題。目前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我國股票市場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在於制度不全或者監管不嚴,譬如《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法規中部分內容雖然早已經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但修改速度太緩慢。應當說這些說法不無道理,然而從社會歷史角度看目前我國股票市場法律法規這種現狀也不應大驚小怪。要知道西方發達股票市場制度和規則目前來看是比較健全的,然而是經過多少年才努力才完善起來的。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發展我國股票市場的一個重要動因是為了國有企業改制(變形後有的就成了解困項目),所以制度與規則偏向融資者也是順理成章的(這里產權經濟學分析得是非常透的)。我國上市公司「一年盈、二年貧、三年虧」短期運作行為是司空見慣的,原因自然很多,但也確與一些企業借國有企業改制為借口而從市場上大撈一把的情形有關。一些企業集團通過下屬公司上市後圈錢將上市公司作為「提款機」最令市場深惡痛絕。一些上市公司「圈錢」後大變臉,更能揭示這里的奧秘。1993年上市的一家江蘇上市公司後上市後在97年前雖然給投資者也灑過一些香水,但在1998年借國企解困三年攻堅戰以紡織業為突破口前提下不知如何搞到了增發的額度,增發後便出現虧損,原因很簡單,因為增發所募集的巨額資金被其大股東挪走不知干什麼去了。
C. 特種鋼材有哪些是上市公司的
特鋼概念股(相關個股)
新興鑄管:新興鑄管是全球最大的鑄管生產企業,產品以鑄管、長材和特鋼為主。公司有100萬噸有特鋼產能;11.5萬噸普通不銹鋼管和5萬噸高端不銹鋼管(含雙金屬復合管)產能;3.6萬噸高端鑄鍛件中的徑向鍛造已投產,8萬噸精密鍛造將在2012年投產,15萬噸大型鑄鍛件2013年投產,公司也將受益於特鋼行業的發展。
西寧特鋼:西寧特鋼作為西鋼集團的絕對控股上市公司,是西部地區最大的特鋼企業,擁有150萬噸鋼,130萬噸材的產能,作為特鋼產業的中堅代表,具有良好的投資價值,具備完備的生產線和諸多明星特鋼產品,背靠豐富的礦產資源。
大冶特鋼:大冶特鋼是一家大型鋼鐵企業,是我國軸承鋼、齒輪鋼、彈簧鋼、工模具剛及高精度中厚壁無縫鋼管等品種的生產基地,名列全國最大工業企業500強。主導產品為齒輪鋼、軸承鋼、彈簧鋼、工模具鋼、高溫合金鋼、高 速工具鋼等特殊用途的鋼材,產品暢銷國內外,遠銷世界五大洲近30個國家和地區。
撫順特鋼:撫順特鋼依託集團的資金、技術、渠道和采購等優勢大力發展高端、高品質的高溫合金鋼和不銹鋼,為國防做出了重大貢獻,是大型特殊鋼重點企業和軍工材料研發生產基地,被譽為中國的特鋼搖籃,先後為我國冶煉出了第一爐不銹鋼、第一爐超高強鋼、第一爐高速鋼、第一爐高溫合金,並為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枚導彈、第一艘潛水艇和多項國家重點國防工程提供了大批關鍵的特鋼新材料,是我國軍工特鋼材料的主要單位,行業領先地位突出。
中原特鋼:中原特鋼作為軍工企業,與河南其他鋼企不同,公司一直在走差異化路線,以生產工業專用裝備,及大型特殊鋼精鍛件的研發、生產、銷售等,是國內目前擁有熔煉、鍛造、熱處理到機械加工完整生產線的大型鍛件生產企業。原為兵器工業部下屬軍工企業的過硬中原特殊鋼廠,經過數次改制變更設立中原特鋼公司,並於2010年6月首次公開市場發行7900萬股。公司作為老牌軍工企業,在人才儲備、製造設備和技術流程等方面積累了較大優勢。
D. 國內上市公司並表必須絕對控股嗎
合並財務報表不是以是否控股為原則。而是以母公司是否能夠控制被投資單位為准。體現財務的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有可能持股半數以上但不能控制被投資企業的特殊情況。
E. 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可以上市嗎
可以。
子公司上市方式是分拆上市。分拆上市指一個母公司通過將其在子公司中所擁有的股份,按比例分配給現有母公司的股東,從而在法律上和組織上將子公司的經營從母公司的經營中分離出去。
分拆上市後,原母公司的股東雖然在持股比例和絕對持股數量上沒有任何變化,但是可以按照持股比例享有被投資企業的凈利潤分成,而且最為重要的是,子公司分拆上市成功後,母公司將獲得超額的投資收益。
(5)加特可是上市公司嗎擴展閱讀:
中國證監會2019年1月末出台的《關於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的實施意見》中,在「完善基礎制度」環節明確提及:達到一定規模的上市公司,可以依法分拆其業務獨立、符合條件的子公司在科創板上市。
當前A股上市公司群體,已有眾多公司將旗下子公司分拆到新三板掛牌的案例,將子公司分拆到境外上市的案例也已日趨常見,但將旗下子公司分拆到A股上市則少之又少,個別分拆、分立案例也是極端、特殊情形,或是避開監管紅線變通實施。
在當前發行體制下,一家公司通過IPO上市便達到了融資發展的目的,如果再將子公司分拆上市,則相當於多擁有了一個資本平台。此外,分拆子公司上市還可能涉及同業競爭、關聯交易及獨立性等問題。
在專業人士看來,科創板允許分拆上市有著諸多積極意義。科創板旨在補齊資本市場服務於科技創新的短板,允許分拆子公司於科創板上市,有利於調動上市公司創新投入的積極性。
發揮上市公司在資金、人員、研究能力和市場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孵化和培育出更多的創新企業,充分發揮上市公司科技孵化器的功能。
F. 中國有哪些企業在紐交所上市
http://blog.sina.com.cn/u/1233721385
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已有7年的歷史,在華爾街上經歷過三起三落,「7年中,既有像中華網這樣中國概念股風光無限好的輝煌,又有大半股票價格跌破發行價,有些股票僅值幾毛錢慘不忍睹的苦澀。」一位國際金融和投資銀行專家這樣總結中國公司海外上市的7年歷程。中國概念股在華爾街掀起了四波浪潮。
第一波浪潮:中國股票首次登陸華爾街
1992年底中國證監會成立,隨後,就批准第一批公司到海外上市。中國公司第一次在美國股市上露面是在1993年7月的青島啤酒,隨後還有上海石化、馬鞍山鋼鐵、儀征化纖等八家。它們的主掛牌在香港,但通過全球存股證方式(GDR)和美國存股證方式(ADR)分別在全球各地和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1998年8月,上海石化H股在香港上市的同時,將50%的H股轉為ADR、GDR在紐約上市。通過其他途徑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第一家與中國有關的股票是1992年10月9日上市的華晨金杯汽車,發行價為16美元,當年11月底升至33美元。第二家是中國中策輪胎,第三家是上海摩托車。由於是中國公司第一次在美國上市,很快就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形成一股熱潮,在1993年7月份達到高峰。這些股票以青島啤酒受到追捧最為典型,當時,39家外國著名投資公司爭著要當其代理商,認購率也超額200倍,股價最高時達14港元。
第一批海外上市的企業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絕大部分改制前為國企,二是行業限於製造業。那麼,這些股票為何受到國際投資人的青睞呢?專家認為,首先從宏觀上講,當時中國經濟GDP增長速度高於世界平均值的一倍多。第二,國際投資人看好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他們的想法很簡單,他們做決策時,只關心幾個簡單的數字,就是說,中國人均某一個產品消費是多少,然後與國際平均數字進行比較,感到潛力驚人。此外,中國製造業有較長期的歷史,基礎比較雄厚,而且中國政府對製造業一向大力扶持。
第一次浪潮持續到1994年就消退了,股價跌到谷底。一方面是受到墨西哥的金融危機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公司本身的原因,這也是主要的原因。上市半年後的中期業績公報和一年後的年報業績較差,與公司管理層在上市推薦過程中所做的預測有很大出入。於是,國際投資人對中國製造業產生懷疑,雖然是股份制企業,但這些上市企業在管理制度、體制、公司的治理結構等方面仍存在著傳統的痕跡,特別是存在缺少激勵機制,公司運營業績和股價表現與管理層和員工利益關聯不大等一系列問題。第一次浪潮就這樣退下去了。
第二波浪潮:基礎設施類股票領風騷 以製造業為主的股票引發的第一次浪潮消退不久,到美國上市的第二批中國股票又開始出現在華爾街。不過,這次製造業公司很少了,取而代之的大部分是以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為主的公司,這些公司涉及航空、鐵路、公路、電力等領域。如華能電力國際、中國東航、南方航空、大唐發電等公司。
這些公司一上市,很快吊起那些想購買中國基礎設施股票的人的胃口。不過,投資人換了一波。他們同樣拿人均航空里程、人均用電量、人均能源消耗量等指標與國外進行比較,發現均遠遠落後於世界主要國家,具有極大的增長潛力。認為投資這類股票風險較小,於是,紛紛購買。 然而,好景不長。購買這些股票的主要是一類機構投資人,他們原打算長期持有,進行戰略投資,不到迫不得已時是不輕易出手的。結果,這些機構紛紛拋售這些中國公司股票,造成股價狂跌。
中國股票在華爾街的第二次潮漲潮落的原因與第一次大同小異。從宏觀上講,由於經濟疲軟,許多項目被迫緩建或停建。此外,基礎設施領域惡性競爭,導致企業嚴重虧損。像民航業,進口飛機過多,飛機運力過剩,機票打折,導致民航業全面虧損。
第三波浪潮:紅籌股一度紅透半邊天
中國概念股在華爾街掀起的第三次狂潮是紅籌股,這波狂潮起始於1996年底,終結於1997年10月的金融風暴。它所引發的震盪遠遠超過頭兩次,其主戰場雖然是在香港,事實上華爾街也倍受沖擊。
所謂紅籌股,是我國以某一個部門和某一級政府為背景,投資到香港的窗口公司,這些公司利潤往往有超常規的增長。盡管這些公司主掛牌在香港,但通過美國存股證方式(ADR),也可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這些股票有航天科技、招商局、中國華潤、上海實業、北京控股、廣東粵海等。像北京控股認購時,香港六十個財團入股,凍結資金數千億,創造了1200倍認購率的香港股市記錄。香港六大富豪一同出席推介會,這在香港還是頭一回,一時成為投資界的美談。1997年5月18日掛牌,上市股價是11.48港元,當天收市漲到44元,最高時達到66元,去年收市價為12.25港元。
紅籌股有幾大因素吸引海外投資者:
一是最直接的「中國概念」,受益於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二是海外投資者認為,紅籌股與前兩類企業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注冊在香港,由香港當地的管理層運作,有相當的自主靈活性,經營環境較好,融資方便,避免了前兩類企業的不足。中資企業背後要麼有行業部門的支持,要麼有強大的地方政府作後盾。
三是,這些企業可獲得優質和超常規資產注入,資產組合多元化,可帶來企業高速發展。
第四,擁有一大批戰略投資者。最後,與香港回歸祖國的大環境有關。然而,隨著1997年底亞洲金融危機的突然爆發,香港股市一落千丈,人氣極度低迷,再加上紅籌股業績和表現欠佳,結果,好景曇花一現,不少股票跌到發行價以下,至今仍在這一價位徘徊,像粵海還走上了清盤的道路,令人扼腕嘆息。
第三次浪潮消退後,國外資本市場對中國股票大門緊閉長達15個月。
第四波浪潮:高科技概念股掀起新狂飆
1999年7月14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企業申請境外上市有關問題的通知》。同一天,中華網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掛牌當日,股價由20美元飆升到67.2美元,上漲235%,當日市值超過110億人民幣,集資1億美元。16日股價由58美元,突然飆升至101.3美元,漲幅達75%;17日,再次狂漲至137美元。2000年1月11日,收盤價高達82美元(一拆二後)。
中國電信年前最後一天收盤價為128美元,逼近歷史最高價。中國榮昌國際控股公司在中美入世協議達成前,每股股價僅為一美元,16日,該股收盤價上漲了11倍,達到11.06美元,17日又狂升至每股32.06美元,幾天後,股價一度上升至每股80美元。中國華潤發展公司股票也有不俗的表現,17日上漲了19美元。中華輪胎公司兩天上漲77%,達到每股10.06美元。其它股票也有不俗的表現。
1999年2月17日,以生產數碼無線電話稱雄市場的廣東企業———僑興環球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因而成為我國第一家境外上市的民營企業。由於受到中美簽署入世協議利好因素刺激,僑興環球股票17日升幅達268%,上漲8.375美元,收市11.5美元,成交也創下天量。1999年12月31日,股價飆升至28美元。幾天內扶搖直上,價格榮登納斯達克市場一周漲幅十大股票第六位,市值一周內增加了1.5億美元。外國記者形容:這些日子,中國民營企業股票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樣往上漲。
G. 化肥上市公司龍頭股有哪些
2018年12月16日(第十一屆)中國化肥企業100強發布會暨國家化肥品牌計劃高峰論壇在山東青島舉行。
排名前十的 企業名稱
1 湖北宜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 雲天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3 瓮福(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4 陽泉煤業集團陽煤化工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5 貴州開磷(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6 山東魯北企業集團總公司
7 施可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8 金沂蒙集團有限公司
9 金正大生態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0 中鹽安徽紅四方股份有限公司
H. 中國公司有哪些在納斯達克上市了
截止到2019年12月15日,中國共有103家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
分別是:
新浪、搜狐、網易、網路、第九城市、金融界、攜程網、前程無憂、UT斯達康、泰克飛石
華視傳媒、航美傳媒、瑞立集團、富基旋風、阿特斯、比克電池、中汽系統、中國天然
富維薄膜、泛華保險、奇景光電、晶澳太陽、凹凸科技、慧榮科技、矽品、和信超媒
暢游、華住酒店、聖元國際、聯游網路、藍汛、康迪車業、中網在線、ATA公司、瑞達電源
中國生物、漢廣廈房、奧瑞金種、萬得汽車、環球資源、海灣資源、雙威教育、新奧混凝
武漢通用、艾格菲國、研控科技、中強能源、和利時自、聯合信息、中國基礎、高科能源
盈豐科技、中環球船、西藍公司、中國清潔、鑫達集團、岳鵬成電、九洲大葯、奧星制葯
中國汽車、科興生物、奧盛創新、世紀互聯、中國信息、歡聚時代、德衛、亞太電線
南茂科技、豪鵬國際、旭明光電、恆異電子、上為、歐陸科儀、晶立、中國 Cab
公路控股、金凰珠寶、能發偉業、泰邦生物、科元石化、中國陶瓷、平潭海洋、鱸鄉小貸
諾華傢具、微博、達內科技、愛康國賓、京東、途牛、迅雷、天華陽光、陌陌、海亮教育
百濟神州、銀科控股、眾美聯、國雙科技、中國貸款、聖盈信、寺庫、瑞思、和信貸、樂信
(8)加特可是上市公司嗎擴展閱讀:
企業想在納斯達克上市,需符合以下三個條件及一個原則:
先決條件
經營生化、生技、醫葯、科技(硬體、軟體、半導體、網路及通訊設備)、加盟、製造及零售連鎖服務等公司,經濟活躍期滿一年以上,且具有高成長性、高發展潛力者。
消極條件
有形資產凈值在美金五百萬元以上,或最近一年稅前凈利在美金七十五萬元以上,或近三年其中兩年稅前收入在美金七十五萬元以上,或公司資本市值(Market Capitalization)在美金五千萬元以上。
積極條件
SEC及NASDR審查通過後,需有300人以上的公眾持股(NON—IPO 得在國外設立控股公司,原始股東必需超過300人)才能掛牌,所謂的公眾持股依美國證管會手冊(SEC Manual)指出,公眾持股人之持有股數需要在整股以上,而美國的整股即為基本流通單位100股。
誠信原則
納斯達克流行一句俚語:Any company can be listed,but time will tell the tale(任何公司都能上市,但時間會證明一切)。意思是說,只要申請的公司秉持誠信原則,掛牌上市是遲早的事,但時間與誠信將會決定一切。